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年8月15日),契丹族,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蓟国公、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唐朝中期名将,平定安史之乱主将之一,与郭子仪并称为“李郭”。
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善于骑射,富有谋略,初仕为左卫左郎将。后累任河西节度兵马使、河西节度副使等职,袭爵郡公。天宝十五年(756年),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举荐,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于常山、嘉山(今河北曲阳)大破敌军,收复河北十余郡。潼关失守后,与郭子仪前往灵武市(今宁夏灵武)勤王,后率部以弱胜强取得太原之战的胜利。乾元元年(758年),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先大破敌军,后兵败安阳市;同年取代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取得孟州市(今河南孟县)之战的胜利,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收复洛阳市失败,改任太尉兼侍中、河南省副元帅出镇临淮(今盱眙县),后派遣部将击败史思明,进爵为临淮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平定浙东袁晁起义。安史之乱平定后,获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于凌烟阁。晚年为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所谗,吐蕃进犯京师时,李豫令其勤王,不敢前往,忧郁生疾,于广德二年(764年)病逝于徐州市,终年五十七岁,追赠太保、谥号为武穆。葬于三原,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李光弼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李临淮武记》,今已失传;《全唐文》留有其作品《辞疾让官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谨,善于谋定而后动,以少胜多,战功为唐朝中兴第一。
个人经历
早期军旅
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祖籍为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上为契丹贵族,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长,武则天统治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与朔方节度副使,册封蓟郡公;其母李氏为燕国公李楷固之女,才貌双全,后册封为韩国太夫人。李光弼为李楷洛第四子,自幼严肃、坚毅,有雄才大略,擅长骑射,熟读班固的《汉书》。开元(713-741年)年间,李光弼年少从军担任左卫左郎将。历经丰州(治所今内蒙古五原)都督府长史和夏州(治所今陕西靖边)都督府长史的历练后,升迁为别驾,加授朝散大夫。因父丧丁忧归家,严格遵守礼法。天宝二年(743年),被拜为宁朔郡(治所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太守,两年后升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朔方都虞侯。
天宝五年(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提升其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边镇之人皆称其为名将。三年后提升为河西节度副使,袭爵为蓟郡公;因击破吐蕃与吐谷浑的战功,进封为云麾将军。天宝十一年(752年),担任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天宝十三年(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奏请唐玄宗李隆基,任命其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欣赏李光弼的才华,打算将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悉此事,称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可惜其才华,表奏唐玄宗,将其召回长安(今西安市)。
经略河北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高仙芝因战败于潼关被斩,唐玄宗任命哥舒翰防守潼关抵御安史叛军,同时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并向郭子仪寻求良将,负责河北及山西省的战事。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因郭子仪的举荐,李光弼被任命为大同市(今山西大同)知府,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副使,代理节度使的职务。二月,转任魏郡太守与河北道采访使,统帅五千朔方军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东出井陉县(今河北井陉),收复常山郡(治所在今正定县)。常山团练子弟擒获敌将史思义前来归顺。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恒山郡成为战场,李光弼祭奠阵亡军民,释放被囚禁之人。
敌军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攻打饶阳,李光弼善待降将史思义;第二日,史思明统兵两万攻打常山郡,李光弼采用史思义“以逸待劳”之策,利用五百劲弩杀退敌军,使史思明向北驻扎军队,李光弼于其南沿夹沱列阵。史思明被困等待援军,同日,饶阳五千叛军前来支援,李光弼侦查叛军动向,派遣轻骑兵隐匿行踪,趁叛军野外吃饭时偷袭,歼灭全部叛军。史思明闻讯撤退,并派出奇兵偷袭唐军粮道。李光弼率部击退敌军,成功将粮草运回城内。后联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于九门西大败史思明,收复藁城区等十余座县城。史思明逃往赵州,李光弼统军前往攻打;三月八日,李隆基下诏命李光弼兼任范阳大都督府长史、河北省节度使,当日李光弼率部攻取赵郡(今赵县)。六月,李光弼于嘉山(河北曲阳)之战大胜叛将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四千。消息传开,河北十余郡重新归顺唐朝。
扬威太原
嘉山之战,李光弼想率部攻取范阳(今北京西南),断绝叛将安禄山的根本。适逢哥舒翰镇守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李亨李亨于灵武(今宁夏灵武)继位,派遣使者让李光弼与郭子仪统兵前往灵武。李光弼被授予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今太原)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统帅五千唐军赶赴太原,征讨安史叛军。
至德二年(757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众十余万攻打太原。李光弼历经河北省苦战,手中精锐全在灵武市,麾下仅有不足一万的士卒。敌将史思明认为太原市兵力薄弱,可先取太原,再西取河陇与朔方郡等地。李光弼否决筑池固守的建议,亲率士卒百姓于外城挖掘数十万壕沟,敌军攻城便增添补充工事。动员百姓拆房做抛石车攻打敌军;敌人利用飞楼,修筑土山靠近城墙,李光弼派人挖掘地道使土山倒塌。
史思明于城外搭台命人嘲讽唐军,李光弼派人通过地道出城,将人抓回城内,使得敌军不敢逼近城池。又派人假装投降叛军,麻痹敌军的主将,出其不意,派遣精锐骑兵冲出,敌军大乱,斩首和俘虏上万人。敌将史思明畏惧撤军,留蔡希德等人继续攻城。敌军实力削弱,军心不稳,李光弼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敢死之士出击攻打敌军,最终大破敌军,斩首七万余级,敌将蔡希德留下军械粮草逃走。李光弼因功加授检校司徒,封为司空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为窦怀贞,获得食实封八百户的赏赐。
兵败相州
乾元元年(758年),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李亨李亨命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出城迎接。后晋升为侍中,改封为常茂。九月,唐肃宗命李光弼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统兵二十万征讨安庆绪。因郭子仪与李光弼皆是功勋,难以相互统属,唐肃宗不设置元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与安庆绪于邺西展开大战,唐军先于获嘉县大破敌将,又两次大败安庆绪,共斩杀三万敌军。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安庆绪遣使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聚集十三万范阳兵救援邺城,因唐军军威强盛不敢靠近。十二月,史思明趁河南省节度使崔光远初至魏州(今河北冀县),立足不稳,统兵攻占魏州(今河北冀县),杀死三万唐军。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认为史思明攻占魏州后按兵不动,建议派兵进逼魏州,史思明不敢轻易出战,两军相持下去,邺城城破指日可待。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同意。不久,镇西节度使李嗣业攻打邺城遗址战死,二月,邺城在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困下粮食耗尽,安庆绪坚守待援;史思明统兵从魏州向邺城挺进。三月,唐军步骑六十万于洹河北岸列阵,史思明亲率五万精锐进攻唐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率部与史思明大战,双方死伤相当;郭子仪率军于后,还未列阵,大风突起,天昏地暗。唐军与敌军大惊,唐将率众向南溃逃,史思明率部向北逃走,士卒沿途劫掠不能制止,只有李光弼部众不散,全军返回太原市。战后,观军容使鱼朝恩将战败责任推卸给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代替郭子仪出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统帅五百河东骑兵奔赴虎牢关之战,前往朔方郡军中,为防止敌军偷袭洛阳,率部东出黄河驻守虎牢(今河南荥阳)。下令召集兵马使张用济,因忌惮李光弼治军严谨,与诸将密谋驱逐李光弼。李光弼亲率数千骑兵出汜水,张用济单骑迎接,被其斩杀,以部将辛京杲接替兵马使一职;此举震慑众将,都兵马使仆固怀恩率先赶来。
鏖战河阳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命其子史朝清镇守范阳,亲率大军兵分四路进攻汴州(治所今河南开封)。李光弼正沿黄河巡视营寨,闻讯后返回汴州。李光弼让汴滑节度使许叔冀坚守汴州十五日,他会率部前来支援。许叔冀允诺后李光弼返回洛阳;史思明大军攻打汴州,许叔冀交战不胜便归顺敌将史思明。汴州陷落,敌军兵锋直指江淮地区。李光弼率部赶至洛阳,问计于东京汴梁(今洛阳)留守韦陟,韦陟认为应该避敌锋芒、退守潼关。李光弼认为应该移军河阳,向北连结泽潞,如果胜利便派兵出击,失败便镇守河阳(今河南孟县)。然后下令洛阳官民撤离,将洛阳变成了一座空城。指挥士兵将物资运入河阳,并亲率五百骑兵殿后。敌将史思明忌惮李光弼,统兵驻扎于白马寺,于河阳城南修筑月城,并挖掘壕沟防备唐军。十月,李光弼于中潬城西大败敌军五千余人,斩首上千级,溺死大半敌军。
史思明损兵折将再次攻打河阳,李光弼让部将李抱玉坚守南城两天,两天后便可以放弃。李抱玉欺骗敌军,粮食将尽,明日前来归降,敌将收兵期待李抱玉投降;李抱玉趁机修缮城墙,出奇兵大破敌军,敌将周挚撤军。李光弼亲自镇守河阳中潬城,采用部将荔非元礼之策,击溃敌将周挚的进攻。进攻失利后,敌将周挚会和安太清转攻北城,李光弼移师北城,登楼察觉敌军混乱,认为应以乱击乱。派遣部将郝廷玉与论惟贞攻打敌阵最强点西北与东南。李光弼以旗子指挥作战,并下军令:后退者斩、不战者斩。李光弼藏刀于靴内,如果战败便自刎以谢天子。
在唐军诸将奋勇杀敌之下,敌军溃败,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人,俘获二千马匹,军资器械不计其数,擒获周挚、徐璜玉、李秦授等敌将,安太清退往怀州(治所今河南沁阳)。史思明不知战败,仍在攻城,李光弼向其展示俘虏,史思明率军败走。上元元年(760年)正月,李光弼因功授予太尉兼中书令。李光弼趁机攻打怀州,史思明率军支援,于沁水再败敌军;敌将安太清坚守怀州,唐军一个多月未能攻克。李光弼命令部将仆固怀恩与郝廷玉由地道入城,最终生擒安太清等敌将,攻占怀州。因功进食实户一千五百。
出镇临淮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史思明散布谣言称洛阳将士皆燕地人,思归心切。观军容使鱼朝恩信以为然,向李亨进言敌军可破,于是下令李光弼统兵收复东都洛阳市。李光弼上表认为敌军兵锋尚锐,不可轻言进攻。但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嫉妒李光弼的战功,附和鱼朝恩,也建议尽快出兵。肃宗派遣使者前来督战,李光弼不得已派遣部将李抱玉镇守河阳,统兵与仆固怀恩汇合鱼朝恩攻打洛阳。李光弼下令唐军依险列阵,仆固怀恩不听军令,列阵于平原之上。敌将史思明趁唐军立足未稳前来进攻,唐军大败,死伤数千人,军资器械全部丢弃。怀州再次落入敌军之手,李光弼率军渡河退守闻喜县(今山西闻喜),李抱玉听闻败讯后,因兵力薄弱弃守河阳。李光弼向肃宗请罪,肃宗将战败之责归罪于仆固怀恩,下诏让李光弼入朝。拜其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河中尹、晋等州节度使;不久复拜太尉兼侍中、河南省副元帅,负责镇守临淮(今江苏眙)。
敌将史朝义趁邙山之战大胜唐军的势头,统兵进攻信阳市(今河南信阳)、光州市(今潢川县)等十三州,围困唐将宋岑于宋州(今商丘市)。唐军将士以兵少为由,请求南下据守扬州市,李光弼派遣部将田神功大败敌军。李光弼还未前往河南时,唐将田神功平定刘展之乱后,统兵逗留扬州市;尚衡与殷仲卿在兖州(今济宁市)和郓城县(今山东郓城)一带相互交战;来瑱擅自屯兵于襄阳市(今湖北襄阳)。李光弼率领轻骑兵进驻徐州市后,史朝义率军撤走,尚衡、殷仲卿、来瑱皆惧怕其威名,相继入朝。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统兵攻占许昌市(今河南许昌),斩首千余级,俘虏敌将二十二人。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李光弼率军再次将之击败。浙东人袁晁于台州市(治所今浙江临海)起义,率部攻打周围州县。李光弼派遣部将于衢州市(今浙江州)大破敌军。广德元年(763年)四月,唐军擒获起义军首领袁晁,平定浙东。李豫下诏增加李光弼实封户二千,奖励其一子三品官阶,赐铁券,名藏太庙并图形于凌烟阁。
忧郁而终
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吐蕃攻取河西和陇右。后唐代宗征召天下兵马,李光弼因与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不和,便故意延期不至。十月,吐蕃攻占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区(今河南三门峡市),朝廷依仗李光弼为后援,数次下诏慰问其母李姓。吐蕃退兵后,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观察其举动。李光弼以诏书未到为由,率军返回徐州市,想要收取江淮平原的租税留下自用。李豫返回长安后,于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再次派遣使者慰问,并派遣郭子仪将李氏从河中(今永济市)接回长安。因李光弼惧怕鱼朝恩等人谗害而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其命令不再遵从,李光弼羞愧成疾,派遣部将孙珍向代宗进呈遗表,自述遗志。最终于七月十四日(8月15日)病逝于徐州,终年五十七岁。代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其为太保,谥号为武穆。不久,李光弼部将护其丧柩返还京师长安。唐代宗派遣鱼朝恩前往其母李姓处吊唁,命令京兆尹第五琦负责监护其丧事。十一月,李光弼葬在三原县(今陕西富平),李豫下诏让百官前往延平门外送葬。
个人成就
天宝初年参与击破吐蕃与吐谷浑,因功被册封为云麾将军。天宝十四年(755年),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东出井陉,先后收复常山、九门和赵郡等地,联合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于嘉山大败史思明,使河北省十余郡重新归顺唐朝。
至德二年(757年),李光弼以不足万人的唐军,抵御史思明等十万大军进攻太原市,率领士卒于城外挖掘壕沟,利用发石机及地道相结合,抵御敌军靠近城池,并趁史思明撤军之际果断出击,大破蔡希德部,取得歼敌七万的战绩,既保住了太原,也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
乾元二年(759年),取代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因兵力悬殊,弃守洛阳市,防守河阳,威慑敌军侧翼的安全,使其不能西进,挫败敌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上元二年(761年),出镇临淮,统帅唐军反攻敌军,为安史之乱平定奠定基础;同时派兵平定浙东袁晁起义。
个人作品
李光弼著有《将律》及《李临淮武记》《统军灵辖秘策》各1卷,今已失传。据《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记载,《李临淮武记》为李光弼所撰,全书共有五十章;被怀疑可能为李光弼的从事张参所。此外,《全唐文》收录李光弼作品一部,为《辞疾让官表》。
人物轶事
美马计
李光弼镇守河阳之时,与史思明对峙长达一年时间。史思明拥有一千多匹战马,每天他都会派人带到河南岸饮马与洗马,向唐军显示他的战马非常多。李光弼看到后,专门挑选出五百匹母马,等到史思明的战马再次前往河边时,便将母马全部赶下河。因为李光弼挑选的母马都有小马驹养在河阳城内,所以这些母马便不间断第嘶鸣。史思明的战马听到母马嘶鸣,便全部渡河追了过来,李光弼便派人将这些战马全部赶进军营了。
速斩崔众
李光弼被肃宗派往太原对抗敌军前,节度使王承业荒废军政,主持军务的是侍御史崔众,根本不将节度使王承业看在眼底,平日里根本没有尊卑规矩,李光弼听说此事后,对崔众很反感。朝廷政令下达之后,崔众就应该将将全部兵马全部交给李光弼管理。崔众骑马前来参见新任节度使李光弼,交接兵权时,依旧不肯行礼。李光弼顿时大怒,喝令手下将崔众当场拿下并关押起来。刚将崔众关押起来时,朝廷使者带着诏书前来,原来这是提升崔众担任御史中丞的任命。使者让崔众出来接旨,李光弼认为崔众有罪,早就已经将他关押起来了。使者拿出诏书给李光弼查看,李光弼根本不看,认为他斩杀的是侍御史崔众,如果他成为了御史中丞,斩杀的便是御史中丞崔众,如果他成为宰相,斩杀的就是宰相崔众。使者听到此话,便没敢将诏书拿出来宣读。然后李光弼当众斩杀崔众,威震三军,树立了军威。
智降两将
史思明派兵想要截断唐军粮道,李光弼在野水渡防守史思明大军,傍晚时仅留下一千唐军镇守,并告诉部将雍希,认为敌将高庭晖、李日越和喻文景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史思明一定会派遣一人前来抓他,并让他的部将雍希颢守着,如果发现有人前来,不用跟他们交战,如果他们投降的话,就把他们一起带回来。当日史思明召集李日越,认为李光弼擅长守城,如今却跑到野外去了,正是擒获他的好时机。于是他让李日越带骑兵将李光弼抓回来,如果抓不到的话,李日越也就没必要回来了。李日越亲率五百骑兵,在天亮前到达雍希颢的营寨前,雍希颢让士兵隔着战壕休息,只是呼喊互相看着。看到此情此景,李日越也感到十分奇怪,就询问李光弼李司空的去处,雍希颢手下的士兵告诉他李光弼昨夜便回去了。
李日越不甘心便询问对方兵马有多少,将领又是谁。唐军将答案全都告诉李日越了,只见他沉默片刻,便告诉手下,因为李光弼不在,如果他们雍希颢抓回去的话,也是必死无疑的。于是李日越请求投降,并跟雍希颢一同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对他非常器重,敌将高庭晖听说此事,也前来投降。部将对此不解,李光弼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史思明渴望跟他在野外交战,知道他就在城外,认为抓到他很简单,李日越办不到,也不敢回去,高庭晖智慧要远在李日越之上,看到李日越备受器重,自然也要前来争夺。
临淮遗法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联合回纥汗国、吐蕃等少数民族军队攻打长安地区,河南省节度使郝廷玉在长安外渭桥镇守。宦官鱼朝恩听说郝廷玉擅长布阵,便想观看布阵演习。郝廷玉指挥军队列阵,依据击鼓和鸣角,唐军分列变阵,进退有据,始终如一。鱼朝恩看后感叹他在军营十多年了,才看到郝将军训练士兵的样子,看他治军如此严格,认为这样的军队根本没有强敌。郝廷玉告诉鱼朝恩,其实这只是临淮王李光弼留下的兵法而已。李光弼太尉十分擅长治军,校旗挥舞操练的时候,如果军士违反将令,就会遭受斩首的惩罚,如此重罚之下,唐军士兵人人奋勇杀敌,只是李太尉去世后,再也没有将帅挥旗操演军阵的事情了。
尽释前嫌
安思顺担任朔方节度使时,郭子仪与李光弼都在其麾下任职牙门都将,两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即便同桌吃饭,都不正眼相看对方一眼,更不用说互相交谈了。等到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后,李光弼便打算离开,却犹豫不决。十日后皇帝下令让郭子仪东出赵魏之地,李光弼拜见郭子仪让他赐死自己,但同时请郭子仪能够赦免他的妻儿。郭子仪听后赶紧走上前去扶起李光弼来到上堂,认为国家正在蒙难,皇帝也外出避难去了,没有李光弼的协助,郭子仪东出攻打敌军也不能取胜,这不是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最终两人尽释前嫌,一同谋划攻打敌军的大计。
历史评价
李光弼去世一百五十余年后,后晋的刘昫在《旧唐书》为其作传道:“李光弼以奇用兵,以少败众,是与韩信、白起、卫青与霍去病比肩的名将。晚年因谗言所致名声不全,实在可惜。”宋祁在《新唐书》为其作传道,“李光弼统兵作战,赏罚分明,士卒英勇,建立不世功勋,有古之良将的作风。”此外宋祁等人认为,“李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击众,治军严谨,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平定安史之乱战功第一。”
李亨李亨于《授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中称,“李光弼与郭子仪功业远大为人贤明,拥有将相的才华,能够使用谋略制敌,匡复国家社稷;能够在外秉持纪律,披荆斩棘建立功勋,历经险艰十分不易;国家能够扫除‘安史之乱’,都是仰仗二人的付出。”后于《授李光弼副知行营事制》中称,“李光弼器识宏远,志怀沈毅;拥有孙武和吴起的谋略,是文武之材。”于《授李光弼太尉中书令制》中称,“李光弼为人稳重正直,胸有深远的才智,是拥有纵横的大才华之人;建立经天纬地的功勋,胸怀忠孝之道,忠心耿耿,功劳卓著。”
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认为,“大唐能够扫清祸乱,是李光弼与郭子仪的功劳,两人都拥有文武忠义之姿,再造李唐王室,天下之人都称呼二人为‘李郭’。异代同德,今古一时。”以及“李光弼身具文武之姿,在国家多难之际,统帅朔方郡偏师,东出井陉县深入敌境。史思明屡次挫锐,安禄山也只能仰望江淮。利用地道设奇坚守太原古县城,保住了河阳三城。天下平定了安史祸乱的危害,此皆是李光弼的功劳。”盛唐名将王忠嗣赞赏道:李光弼能够得到他的兵法真传。同时期叛军首领史思明却认为:李光弼长于凭城,如今身在野外,则正是擒获他的好时机。唐朝中期名将,李光弼的爱将安边郡王郝廷玉评价为,“李光弼善于治军,赏罚当功过。每当校旗之日,军士如果不听命令,必斩之,因此士兵们全部赴汤蹈火。”唐朝文学家吕温称赞道,“许叔冀保全灵昌,李光弼坚守河阳,李晟收复京师长安,这全是以兵少建立大功的功臣。”
北宋名相、文学家张等人在《太平御览》中认为,“大家都认为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李光弼行军理戎,沉毅有筹略,是将帅中位列第一的名将。”北宋文史专家张唐英认为,“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于社稷,但他不是一个纯臣。”北宋文学家孙甫则评价道,“李光弼作战勇猛建立奇功,忠勇有智谋,诸将中位列第一,但这样的名将因为鱼朝恩阻挠,才会有败绩。”清代乾隆朝东阁大学士陈宏谋于《历代名臣奏议》中评价道,“唐自中叶以后,方镇全部选用军校掌控军队。堪称贤将的名将,有高仙芝、封常清、李光弼、来瑱、李抱玉、段秀实。”清代著名史学家朱轼认为,“李光弼是贤将。他用兵峻厉严肃,料敌如神。唐室能够中兴,李光弼功勋卓著,不是寻常将帅能够同日而语的!如果没有鱼朝恩、程元振这样的人,他的晚节能够保全,郭子仪的名气都比不过他!”
陆军少将赵秀昆认为,李光弼治军严整,智勇双全,能谋善断,所以历史上才会将他与郭子仪并称,战功为唐朝中兴第一。辽宁省重点建设学科古代史学科带头人崔向东等人认为,李光弼治军严整,善于用计,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个人品质也值得称道,侍奉双亲彰显孝道,同时能够公而忘私,清廉自俭,晚年因宦官乱政不敢率军勤王,为后世诟病,但那也是历史形势使然,不可厚非。
后世地位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的功臣,太尉临淮王李光弼与兵部尚书凉国公李抱玉、司空霍国公王思礼、御史大夫刘正臣、范阳长史贾循、尚书右仆射信都郡王田神功、左羽林军大将军薛景仙、睢阳知府许远等七人位列功臣榜第二等。
唐建中元年(780年),李适评定“至德以来将相既殁者,李光弼等十五人为此等。”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依照唐朝惯例,为武庙从祀配享古代七十二名将,其中便包括李光弼。中晚唐仅有三人入选,另外两人是郭子仪和李晟。北宋张预编撰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李光弼亦名列其中。
家族成员
碑与祠
李光弼碑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光弼葬于三原县。在今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西北约一公里处。墓地处于古老灌区之内,淤冢地下,墓地之内存有唐碑与清碑。唐碑为张少悌所书,碑高4.03米,宽1.30米,厚0.40米,碑头浮雕为六首沿着两侧下垂,碑首为杨炎篆文的“唐朝赠司空姓李府君神道之碑”12字。此碑立于大历三年(768年)三月,碑文为22行,每行34字的隶书。碑文记载李光弼的祖籍与身世,其祖先原本出生于陇西县,八代祖为魏国雁门户。《宝刻丛编》记有《唐太尉李光弼碑》,“唐颜真卿撰,张少悌书,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立,在富平。”清碑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命富平县令吴六所立,正面隶书“大唐太尉李公光弼之墓”10字。李光弼墓于1956年8月6日被确立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光弼祠
《富平县志》记载,李光弼墓旁边有祠,始建于宋皇佑元年(1049年),县令王哲为记立碑。李光弼祠原址为赤眉祠,取赤眉祠的木材建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