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邙山

邙山

邙山,别名北邙、北芒、芒岭、芒山、郏山、平蓬山,属于秦岭余脉、崤山支脉,西起三门峡市,东止伊河、洛河间谷地。东西走向,长138公里,一般宽8.5公里,海拔300米左右。最高点翠云峰海拔258米。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得中国西北越来越干旱。在常年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戈壁和沙漠,并产生大量细小颗粒,这些颗粒被向东流动的高空气流搬运到秦岭北麓沉积。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的东南缘也就有了个叫邙山的地方。邙山主要是由黄土构成,岭面比较平坦,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适于营建墓。邙山地属北温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其河流属于黄河水系,地表主要为黄河水。邙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牡丹的原生地。

邙山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是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作为洛阳市北面的天然屏障,邙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此发生了姬发会盟诸侯等重要历史事件。自东周起,多位帝王墓地选址于邙山,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邙山还是道教和佛教的福地,拥有上清宫、禅虚寺等宗教建筑。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相辉映,让邙山成为享誉千年的旅游胜地。邙山的风景名胜有翠云峰、凤凰山首阳山平逢山仰韶村遗址邙山陵墓群等。

命名

有关邙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次六经》,“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毂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郭璞注“即北邙山“。周朝称邙山为郏山,“周营王城,北枕郏山。”东汉时期,因山上多芒草,被称芒山。邙山位于洛阳市北部,也被称为北邙。“北芒”一词始见于东汉,梁鸿《五噫歌》写道:“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

自东汉起,皇帝开始埋葬于邙山,拓跋宏迁都洛阳市,将邙山作为北魏皇陵,元诩定陵选在瀍河回族区以东,将芒山的“芒”去掉“艹”加“阝”,“邙,亡人之乡也。”并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邙山属于秦岭余脉、崤山山脉支脉。邙山(坐标大约在北纬34°45′,东经112°51′)在河南省西部、陇海铁路北,东西走向,绵延300余里。西起三门峡市,东止伊河南洛河谷地。一般海拔200~300米。广义上邙山从渑池县自西向东蜿蜒,经新安县孟津区洛阳市巩义市,终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狭义上的邙山是洛阳市北侧的邙山一段,涵盖洛阳市和新安县、孟津县及偃师区

成因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中国的西北变得干旱,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的参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速度,渐渐出现了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青藏高原将西风带的季风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加强了东亚季风。西风急流和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搬运颗粒,细粒飘移至秦岭北麓,沉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形成了黄土高原,邙山即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

邙山地区远离西北沙漠,风尘沉积速率较快,而厚度巨大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则是地貌阶梯的低边界带发生了西升东降的构造运动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在这一特定的地貌部位耦合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由侵蚀作用产生的泥沙经黄河支、干流搬运,在通过三门峡市进入沉降中的华北平原后,由于河床不稳定、水流分散,搬运能力剧降,泥沙迅速沉积,在孟津区以东形成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同时,来自高纬大陆翻越太行山后下坡的偏北冬季风把黄河冲积扇扇顶部位的砂质沉积物吹扬为粉尘,粗粉砂及少量细砂在下风扩散部位快速堆积,形成具有粒偏粗、沉积速率高、地层厚度大等特点的近源风成黄土。

地理特征

气候

邙山地属北温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冷暖白无常;夏炎多雨,水热同期;秋凉晴爽,日照充足,冬寒干燥,风多雪少。一年之内四季分明。气温年际变幅较大,总的比较温和。郑州邙山局地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均空气温度的多年均值分别为15.7℃、40.35℃、-9.15℃、54.53℃,年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均空气湿度均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降雨量649.9毫米。降雨量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分布不均。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是邙山降水的主要来源,故其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最大年降雨量1041.3毫米,最小年降雨量384.8毫米。降雨量随地势高低由南向北递减。

地质

地质构造

邙山一带的红土及黄土均分布于黄河谷地中,黄河谷地的两侧为基岩山区。更新世之前,黄河谷地属下降区,谷地重形成巨大的冲积扇,扇顶位于洛阳市北一带。中更新世到上更新世,黄河谷地继续下降。上更新世时下降幅度较大,黄河搬运的泥砂堆积在谷地中,形成大面积较厚的黄土层。上更新世晚期,地面上升,黄河沿南岸侵蚀,于是形成了黄河南岸的高阶地——邙山。邙山高阶地面高出河床100-150米,经流水长期侵蚀,形成大小不等、方向不一的冲沟,但顶部仍平坦。这就是原始冲积扇(或称冲积平原)的扇面,人称“洪、冲积扇坪”。

地层特征

邙山西起新安县云梦山山麓,东经洛阳市北部之邙山岭,偃师区北之邙岭镇巩义市之张岭、荥阳市之北邙至郑州市北之岳山一带。在新安县云梦山山麓至洛阳北邙山岭,由第四系中更新统棕红色亚粘土构成,从下到上颜色变浅,砂质成分增高,属于坡积-洪积层。在郑州一带下部为下更新统冲积层。中更新统的上部为上更新统洪积-冲积层

由洛阳北邙山岭以东到郑州北之岳山,广泛分布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冲积层,邙山提灌站出露由上至下均为土黄色亚砂土,结构疏松,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上部见蜗牛层。该层出露厚82.5米,肉眼很难分层,与下伏中更新统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在荥阳市东站镇曹沟口等地,该层下部颜色稍红,含粘土成分稍高,属于上更新统。郑州北岳山以东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分布广泛,构成黄淮冲积平原

偃师区北邙岭一带由少量基岩出露,属二叠系石盒子组中段,岩性为紫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砂岩夹页岩;中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偃师东及东北部出露三叠系二马营组和油房庄组,二马营组岩性为黄绿及肉红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砂岩、暗紫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下油房庄组岩性为紫红色泥岩与中粒长石砂岩互层,细粒长石砂岩及页岩。

地形地貌

邙山位于河南省黄河南岸,其地貌主要为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缘的黄土,处于东亚大陆地貌阶梯低边界带上,即地处西部黄土高原隆升区向东部华北平原沉降区转折的特定构造地貌部位。邙山主要有平逢山、谷城山、宜苏山、翠云峰、首阳山等三十三峰,自西向东,一字排开。最高点翠云峰海拔258米。由于黄河侵蚀南移, 邙山北侧形成陡立岸坡和深切冲沟。地质学上,把分布在洛阳市的部分称作邙岭塬,郑州市的部分称作邙山塬。在郑州市西北部,邙山东侧同样存在地貌陡坎。

水文

邙山黄土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渗透系数较低,属弱-中等透水性。大气降水下渗,在黄土中形成孔隙潜水。邙山地区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降水补给量有限。而在自然状态在邙山黄土中的地下水在邙山北坡向黄河排泄,在坡脚有地下水出渗点;邙山南坡地下水向南部的冲积平原区渗流,具有渗流坡降小、渗透速度慢的特点。地表黄土天然含水率6%-8%,自上向下逐渐增高,至地下水位线以上毛细水影响区,天然含水率18%-23%;地下水位线以下,黄土天然含水率25%-27%。邙山黄土中地下水质较好,为低硬度的中性淡水,不含侵蚀性CO2气体,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邙山处于豫西丘陵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黄河冲积扇的顶端,其河流属黄河水系。地表水主要为黄河水。邙山上有瀍河回族区、金水河等。瀍河是邙山地区最重要的河流。邙山多名峰,万全山为其中一峰,河从西北来,绕万全山而东南流。

土壤

邙山黄土类型齐全,离石黄土、午城黄土、马兰黄土等均有分布,主要特色是厚度巨大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晚更新世黄土和晚更新世古土壤的厚度均远远超过内部同时代地层。邙山塬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缘的黄土塬,现存塬面东西长约18千米, 南北宽约5千米,其中以北缘中部的赵下峪剖面出露最好,厚度最大。赵下峪剖面位于市北邙乡刘沟村,厚度172.1米。赵下峪剖面可划分为:古土壤,褐灰色粘土质;复合,浅灰黄色粉砂土;弱发育古土壤,浅灰褐色粉砂质粘土;弱发育古土壤,浅红褐色粉砂质粘土;黄土,灰黄色粘土质粉砂;黄土,浅灰黄色粘土质粉砂。复合古土壤由三层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和两层灰黄色粘土质粉砂组成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县新安县洛阳市、孟津、偃师区、巩县六县,是洛阳牡丹的原生地。阳春三月,漫山遍野野花开放,有连翘、牡丹、杜鹃等花卉。

生长在邙山的中草药大概有110种,有蒺藜、香橼、黄荆子挨砻地堵、车前子、桑白皮、麦冬、牛屎菇、女贞子、柿蒂、黑丑、白扁豆、地骨皮、枸杞、藿香、皂角刺、茵陈、核桃皮、核桃仁、天花粉、瓜蒌、冬瓜皮、丝瓜络、防风、荆芥、杏仁、生地、竹叶、薄荷、瓦松等。

动物

2020年,首阳山上出现“鹰河”鸟类迁徙景观。当天天气晴好,附近游客及植树工人看到,葱茏苍翠的松林遍布的首阳山上,突然飞出数百只鹰,汇集成群后,盘旋着螺旋上升,在高空翱翔,形成少有的“鹰河”“鹰柱”景观。

生态园区

首阳山森林公园

首阳山是邙山在偃师区市境内的最高处,海拔359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也是商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隐居之地。此处山崖险峻,石崖壁陡峭,乱石危岩遍布。2019年以来,偃师大力实施恶劣荒山生态修复,提升偃师市首阳山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在该山头周围新植油松侧柏等耐旱树种3万余株,生态不断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成为猛禽等鸟类迁徙路线上选择的栖息地

上清宫森林公园

2004年春天,洛阳市开始营造上清宫森林公园,市民踊跃捐款,栽植了经济林木24.2万株。十多年之后,此地已是满眼青翠,形成了道教文化生态区和生态果园休闲区。上清宫森林公园占地2600亩,连接老城区邙山镇营庄、岳村、史家沟、葛家岭、苗南五个村落,地气和人气都聚拢起来,基本恢复了本来的地脉风水。

主要山峰

邙山多名峰,平逢山、谷城山、宜苏山、翠云峰、首阳山等三十三峰,自西向东,一字排开。

平逢山

平逢山位于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是洛阳北邙山之首,是炎黄二帝的诞生地,被称为“炎黄故里”。平逢山以龙马古堆为中心,西邻河,北邻黄河,主峰海拔为451米。平逢山已经有6800年历史,现存12个历史景点遗址,有“后土娘娘半躺哺乳帝”“九龙朝凤拜炎黄”“一山二帝三神庙”三大自然景观。

宜苏山

宜苏山位于洛阳市孟津县横水镇东北部,海拔365米,是平逢山山峰之一。在宜苏山顶,北可窥太行山王屋山,东望北邙山,南瞻洛邑,西眺青要山荆紫山等邙山诸峰。《山海经》中称,宜苏山的山顶蕴藏着丰富的金矿玉石,山脚遍布蔓居树。滽水就发源于这座山,水流出山涧后就向北流入黄河

翠云峰

翠云峰位于老城区,海拔250米,山上树木葱茏,苍翠如云,故名翠云峰。道家始祖老子曾在翠云峰上炼丹养生,道教开山祖师张道陵也曾在翠云峰上修炼。翠云峰是道教发祥地,有“道源”,“祖庭”之称,现存上清宫、下清宫等建筑,被誉为“天下道宗之地” 。

首阳山

首阳山位于洛阳市偃师区邙岭镇,海拔359米,是邙山在偃师境内的最高峰,以其首见日出,故名首阳。“首阳晴晓”名列偃师八景,在首阳山顶,东方可见朝阳,北望太行山黄河,南眺嵩山,西瞻伊阙、洛阳,俯瞰陇海铁路,沃野青翠。《山海经》中称,首阳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和玉石,但山上光秃秃,寸草不生。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洛阳市平乐镇, 海拔336米。姬诵定都洛邑后,率文武群臣到卷阿宴歌游乐,见凤凰飞舞,即兴作歌曰:"凤凰翔兮于柴庭,予何德兮以威灵"。卷阿指的是凤凰山南麓,凤凰山因此得名。此外,拓跋宏时,驸马都尉、昌黎王冯熙埋葬于此,故称冯王山,后传讹为凤凰山。

人类活动

历史变迁

据清嘉庆《孟津县志》记载,上古时期华胥部族活动在宜苏山。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母族居于平逢山,于此生炎、黄两帝。《路史》中写道,第十世炎帝曾建都于宜苏山。

公元前1048年,周八百诸侯在邙山血结盟。公元57年,刘秀驾崩,于同年三月葬于附近、邙山之阴的汉光武帝陵。公元494年,拓跋宏迁都洛阳市,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病逝,于同年五月葬于邙山长陵

邙山北衔黄河,南近伊洛,西接帝都,所以是兵家必争之地。邙山大战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公元538年,东魏包围洛阳市金城,宇文泰率军驰援。后东魏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与宇文泰大军交战。双方基本持平。公元543年,东魏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东魏战略要地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率诸军接应高仲密,高欢亲统大军十万迎击,从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西魏大败。公元564年,北齐高长恭高长恭于邙山以少胜多,大破北周十万大军。

公元604年,杨广登顶邙山,决定于邙山与龙门之间的区域建都,即隋唐洛阳城。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进击李密,李密率三十万大军攻打洛阳,据邙山为阵。“七贵”大臣(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皇甫无逸卢楚郭文懿赵长文)拥立的越王杨侗派段达、韦津出兵迎战。同年九月,王世充趁瓦岗军疲惫之机,夜遣二百骑兵,埋伏于邙山山谷中,等天亮后袭击李密大军。后李密战败。邙山之战,对王世充而言就是一战而定天下。

公元620年,李世民大军进入河南,王世充所盘踞的洛阳陷于唐军包围之中。李世民率主力军驻扎在邙山,准备大举进攻。王世充穷途末路,向窦建德乞求援助。后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唐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公元662年,李治在邙山建设上清宫以祭祀老子道教史上首座上清宫就此诞生。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唐将李光弼两军战局处于僵持状态。二月二十三日,两军列阵于北邙山进行决战。因仆固怀恩未依令布阵,唐军大败。

公元978年,李煜葬于洛阳市北邙山。

1944年5月中旬,日军大举进攻洛阳市,中国军队在邙山与其激战。日军多次派飞机对上清宫进行轰炸,中国国民党第15军凭借坚固工事与敌争夺,重创日军,同时也付出了1万多名抗日官兵牺牲的代价。

2023年10月,教育家的第26代嫡、台湾省著名学者、支持统一的爱国人士魂归河洛,他的骨灰于10日安葬于邙山的凤凰山。他于2021年10月22日晚在台北市病逝,享年67岁。其多位亲友回忆,百年后归葬,是他生前多次提及的夙愿,也是他钟情河洛大地、牵绕中原地区祖源的真切体现。

考古

20世纪80年代,陈长安在所著的《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中首次提出东汉北兆域五陵均位于邙山之上的观点。

21世纪初的前10余年,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2003~2012年),由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现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合并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截至2012年该项目先后普查面积950多平方公里,调查古墓冢、古墓葬1175座,钻探面积329.97万平方米。期间还将一些基建考古纳入到项目的管理中,如:2006~2007年,配合郑西高速铁路建设,在偃师市白草坡村钻探、发掘了一处东汉帝陵陵园遗址的西北部,面积4500平方米;2009~2010年,配合连霍高速改扩建,在平乐镇朱仓村西,发掘两处东汉帝陵(朱仓M722、朱仓M707)陵园遗址和两处东汉墓园(朱仓M708、朱仓M709)遗址的部分区域,面积共计1.2万平方米。该阶段的考古工作,依靠全新的考古学理念,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文物普查和调查钻探。

2006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国家级考古项目“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第二阶段的工作——邙山帝陵的重点调查和钻探,工作中心集中到连霍高速沿线及其周边区域(因连霍高速改扩建工程线路要穿越邙山陵墓群,路经邙山陵墓群的西区、中区和东区,计2个文物保护区和3个建控地带;影响到众多的帝陵和陪葬墓,主要包括4处帝陵陵园遗址, 2处陪葬墓群,1处墓葬集中区)。2009年3月6日开始发掘,2010年5月结束,发掘遗址面积近1.2万平方米,墓葬52座。遗址分成6个小区,1区、2区为朱仓M722陵园遗址;3区为朱仓M707陵园遗址;4区、5区为M708、M709两处帝陵陪葬墓园遗址;6区位于朱仓陵园遗址的西部,在此发现大型曹魏墓ZM44。

2012年之后,随着国家文物局对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邙山陵墓群文物保护工作规划”(2014~2020年)的批复,针对东汉陵园遗址的主动发掘首次展开,如:2014~2017年,孟津县朱仓村M722东汉陵园遗址发掘面积近8000平方米;2016~2017年,伊滨区白草坡村东汉陵园遗址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该阶段的工作进入更高的层次,以田野考古发掘为主要方式,直接对帝陵陵园遗址诸元素进行全面的揭示。

旅游开发

邙山自然风景区位于郑州市北郊黄河之滨,依山面水,风景秀丽,河岸阶地发育,由岳山寺,五龙峰,骆驼峰、汉霸二王城等景区组成,历来为中外游客所向往。

邙山北坡、孟津区境内的黄河南岸有东汉光刘彻陵。陵墓为高大土冢,南依邙山,北向黄河。冢前有28株大型古柏,据说象征着刘秀的28位大将军。墓冢周围还有古柏千余株。邙山之巅翠云峰上有道教名观上清官,相传是道家祖师老子炼丹之处,为形胜之地。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武则天避暑行宫、中清官、下清官等著名古建筑。洛阳市东北郊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后由官府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东汉,后代多有增建。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邙山东端的广武山已开发为黄河游览区,建有极目阁、大禹塑像黄河母亲哺育像等。遍山绿化,引人入胜。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省会迁至以及大批工厂的兴建,郑州人口激增,“水荒”也日益加剧,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作为黄河段的天然堤岸和郑州西北部的生态屏障,邙山曾缺少表皮植被,在冬天和冬春、秋冬之交,西北风来袭,黄土被大风卷入城市内,全城黄土弥漫。“风起邙山头,沙尘袭省城,中午似黄昏,人车都难行。”

环境保护

为保护邙山的生态环境,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对邙山进行荒山绿化。2003年进一步加强防护林建设,重现绿色胜景。

为解决用水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引黄入郑”,修建邙山提灌站。1970年开始建造邙山提灌站,1972年10月1日正式建成通水。该工程从邙山头至西流湖绵延25公里,总干渠7条隧洞全长3700米,修成渡槽3座,桥、涵、闸、坝100余座,提灌站分两级提水,共用400多万个工日,最多时抽调10万人同时参建。通过提灌站的处理,黄河水水质从每立方米含沙27公斤净化到1至3公斤。邙山提灌站的通水,保证了郑州70%的工业用水和市民生活用水,解决了干渠沿线十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的难题,打通了郑州的“水上生命线”。

邙山提灌站的取水口位于郑州市引用黄河水的最上游;以邙山做屏障,黄河桃花峪控导工程为依托,河势稳定,不受河势摆荡不定和洪水的影响,水源安全、可靠。邙山提灌站有完善的除沙设施:有沉沙池152.4hm2,排泥场120.0hm2,供水经过站前沉沙池、大刘沟沉沙池和石佛沉沙池3道沉淀,可达Ⅱ类水质;且取水口位于黄河郑州段的上游,不受沁河污染,水质能够得到保证。2011年,邙山提灌站被列入郑州市第一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中心城区保护名录。

风景名胜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邙山西段,坐落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仰韶镇仰韶村,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区的重要遗址。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7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为2020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约2800亩,规划总投资3.2亿元,其中重点保护区的文保项目和文物展示项目占地900余亩,完成投资1.6亿元。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充分体现它的考古和遗址两大功能外,也要充分考虑公园功能。在公园内除了参观博物馆、四次发掘纪念点和观赏花木以外,还建有三个文化广场(韶源、韶乐、韶华广场)和五个观赏参与园(考古展示园、仰韶陶醉园、仰韶聚落园、考古体验园、仰韶水乐园)。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的北部、东部和东北部,属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120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土层深厚,黄土粘结性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陵墓群年代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后唐。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有大型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年代从东周到北魏,一直到五代的后唐,被称为“东方金字塔”。邙山陵墓群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回族区洛龙区偃师区孟津区七个区县的20余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文物保护区内人口约20万。陵墓群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大致分为4段: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都、后唐陵区)、东段(曹魏、西晋陵区)、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

东周陵区位于洛阳郊区白马寺镇金村附近,8座东周王陵位于此处。东汉陵区位于邙山中段的东部,地势平坦开阔,光武帝原陵、刘祜恭陵、顺帝宪陵、刘炳怀陵、灵帝文陵等5座帝王陵墓位于此处。曹魏西晋陵区位于汉魏故城东北方,邙山东部的首阳山南北两侧,曹魏刘恒首阳陵晋朝宣帝高原陵、刘启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刘盈太阳陵等6座陵墓位于此处。北魏陵区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帝陵多位于渊河西岸,陪葬陵则集中在澳河东岸,拓跋宏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等5座帝王陵位于此处。后唐陵区位于孟津区送庄乡送庄村东南,后唐明宗徽陵位于此处。邙山陵墓群还分布着众多名人墓葬,如商朝遗民伯、夷叔齐,秦相吕不韦唐朝名相狄仁杰,诗人杜甫,书法家颜真卿,归附于唐的高句丽王族高氏、贵族泉氏家族,以及百济王族扶馀隆,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家族等。

从2003年至2021年,邙山陵墓群的研究共普查面积超过950平方公里,调查古墓冢、古墓葬1175座,重点调查17处帝陵陵园遗址、6处东汉陵园遗址,钻探查证古墓冢合计149座,勘探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3.3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275座。2007年,“洛阳市偃师中国东汉皇陵邙山陵墓群”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再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邙山陵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邙山陵墓群被确定为中国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班沟遗址

班沟遗址位于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班沟村东南,该遗址是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少有的一处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延续到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西面临沟,北邻瀍河回族区,东西长188米,南北宽159米,总面积约23941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该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采集到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遗物。其中采集到裴李岗文化的褐色砂岩石磨盘1件,形体厚重,有长久使用痕迹;仰韶文化的遗物有石斧、红陶钵、夹砂罐等;龙山文化的遗物有石斧、方格纹大口折沿罐、篮纹深腹罐、舌形鼎足、双腹盆等。商周时期的遗物可辨器类的有鬲、罐、盆、、豆等。

该遗址分布面积较大,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瀍河回族区沿岸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古文化沟通交流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一处以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古文化遗址,对研究古文化原生性、连续性、嬗变性及黄河南岸邙山丘陵地区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葬类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砖雕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洛阳市古墓博物馆于1984年开始施工,1987年建成开放,是目前中国占地面积最大、墓葬数量和朝代最多、类型最全的古墓葬类博物馆,最初搬迁复原了22座墓葬,1992年增加1座,1996年10月由小浪底淹没区搬迁1座北宋墓,1998年8月,由郑州黄河大观附近搬迁一座金墓,现共有25座墓葬。其中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和“卜千秋壁画墓”等9座壁画墓,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21567平方米,按照展陈内容可以分为《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洛阳北魏帝王陵》和《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三部分,其中《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分为《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和《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三个展览。

洛阳吕祖庙

吕洞宾庙位于老城区以北的邙山上,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而兴建的。现存建筑为清代所留。有歇山式山门、卷棚、大殿(原供吕祖像)、二殿、配殿及厢房等建筑。是云龙县境内保存较完好的清代古建筑。它和邙山翠云峰的上清宫相互遥望,形成一隅道教圣区,历来为洛阳市一带著名的避暑和游览地之一。吕祖庵地处南北要道,最初作为茶庵是行人饮茶歇脚之所,后改为道教场所。因庵中道人属全真派,因此香火敬起全真派“五祖"之一的吕洞宾,亦称“吕祖庙"。

苏州市神仙庙的山门为砖石结构,面朝东,应“紫气东来”之意。山门两侧有配房,内有八仙彩塑。殿内正中的方形供台上为吕祖阁,阁内供奉吕祖像。前殿后为正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此外,庙内还有石狮一对,古碑十多通。1996年,市政府拨款重修纯阳宫,恢复了庙内一些殿堂及内部塑像,山门两侧配房增添了八仙彩塑,前院院墙内壁增修了两幅大型青砖浮雕《吕洞宾与黄鹤楼》和《老子出关图》。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位于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黄河之滨,以邙山为依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现已开放面积20多平方公里,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五龙峰、岳山寺大禹山、炎黄二帝塑像、星海湖等五大景区,分布着“炎黄二帝塑像”“哺育像”、中华百位历史名人像、黄河碑林、万里黄河第一桥、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地、浮天阁、极目阁等四十余处景点。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位于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内、邙山脚下的黄河之滨,是一座以黄土窑洞为主要厅室,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标本收藏、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根据公园资源特色,博物馆分为:序厅、地球厅、黄土厅、黄河文化厅、黄淮平原厅、黄河厅、观光电梯厅、多媒体厅、时空隧道、第四纪生态公园、大河广场以及贵宾厅、餐厅等,总面积5892㎡,陈展面积为4114㎡。观众在此可以直观地了解黄土、黄土高原黄河、黄淮平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还可以乘坐电梯或穿越时空隧道,到达邙山之巅观黄河、品黄土、眺望北美大平原,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相关文化

宗教文化

道教

明帝永平年间,张良的八世孙张道陵(道教创始人)任职江州县令。他虽身在官场,却一心钻研修炼的奥秘,不久后便辞官。东汉刘肇永元年间,张道陵到北邙山隐居修道,得到黄帝赐予的九鼎丹经。之后,他躲在繁阳山修炼,最终炼成神丹。

人物画像

吴道子(约680-759,又名道玄,阳翟人,唐朝著名画家,被尊称为“画圣”)的道教画《五圣千官图》,作于洛阳城北邙山老君庙东西两壁,东壁画的是东华天帝君、南极天帝君、扶桑大帝等,西壁画的是西灵天帝君、北真天帝君等。

场所

翠云峰作为老城区邙山的最高峰,是道家圣地,务成子老子魏伯阳真人都曾在此修行。相传舜帝的老师务成子在此修行得道,道教祖师老子也曾在此地炼丹,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曾慕名在此修道。邙山也是道家内丹思想的发源地,以行气、服术法为重要内容的的“帛家道”也发源于此。帛家道的创始人帛和,字仲理,曾在邙山修道,羽化后葬在邙山翠云峰。

道教祖庭上清宫位于翠云峰上,而与上清宫遥相呼应的下清宫,正是在翠云峰山脚处。下清宫原名青牛观,老子当年将坐骑青牛栓于此处,步行去上清宫,故由此得名青牛观。后山顶老子祠改名上清宫,青牛观改名为下清宫。下清宫现有宫殿近二十座,分别为灵官殿老君殿三清殿;吉祥壇、度人壇;财神殿、文昌殿、药王殿;慈航殿圣母殿、送子殿;三官殿、青城山常道观祖师洞八仙洞;龙王殿、凤仙花姑洞、青牛洞等。

吕祖庙,亦称吕祖庵,座落于老城区北部的邙山之。康熙帝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洛阳市名士任仲芙,首先捐款建此庙。道教称仙人住所为洞,吕洞宾号纯阳子,故庙名“纯阳洞”。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这里小憩,后人为纪念他,遂在此处修庙塑像。吕祖庙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主要有歇山式山门、卷棚、大殿、二殿、配殿及厢房等建筑,另有石狮一对,古碑碣十余通。

飞龙顶是一座道教活动的场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位于荥阳市市北 20 公里处的邙山岭上。它依山而建,似云雾中的花尾榛鸡,故名龙飞顶。龙飞顶有土地十余亩,有一百多所庙宇,有始祖殿、玉皇殿、八仙洞、寿极个3、紫云宫、广生殿、白衣殿、万修堂、碧霞元君祠等。

佛教

禅虚寺位于洛阳平乐镇金村北一华里的四龙沟金村,地处汉魏故城之内。禅虚寺源自北魏时期的皇家寺庙,鼎盛时期占地面积数十亩,僧众上百人,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门、长命桥、龙王殿、石佛堂、千佛厅、佛祖殿、玄女宫等九进十一层依次而建,绵延千余米。1998年,金村在禅虚寺的旧址上建造金龙寺,设佛祖殿、观音殿、千佛坊、石佛殿、龙王庙,此后又相继增设了玉皇阁、云台阁、普照讲寺、三教堂、九天玄女庙,而在寺内两侧的窑洞内还塑有都洛十三朝代的帝王像以及历史名人张衡蔡伦孙思邈李白杜甫、自居易、狄仁杰等塑像。重建后的禅虚寺不仅具备佛教信仰,更杂了包括龙王信仰在内的诸多民间信仰的成分。

神话传说

邙山的起源

传说古时候中原境内住有兄妹二人,哥哥叫邙岭18岁,妹妹叫洛水16岁。有一天兄妹按照母亲的吩咐,和从昆仑上来的黄龙一路到太阳的家乡东海姥姥家探亲。一路上你追我赶,当走到巩义市的北边时,哥哥走不动,停下来休息,妹妹却跨上黄龙宽大的脊背继续往东海奔去。哥哥追不上妹妹,觉得悲痛烦躁就变成一座大山,纵卧在中原腹地,人们称之为邙岭,也叫邙山。后来妹妹找不见哥哥,和黄龙一道回去,见哥哥变成了一座山,黄龙醒悟变成一条黄河,守护在邙岭的身边,就是黄河,妹妹也变成一条河,人们就叫南洛河北洛河跨黄龙背上的地方就是洛河汇入黄河的地方,人们称为洛口。

传说古时候西海中有一条修炼万年的大蟒,听说玉皇大帝下界巡视,就前来讨封,玉帝不允,大蟒恼羞成怒窜入一条大河中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到了大禹时期,大禹率众治水,发现大蟒在河中作怪,便挥剑与大蟒交战七天七夜,终于斩杀恶蟒,为民除害。蟒血流进大河,把河水都染浑浊了,就成了黄河,蟒身百里变成蟒形山岭,人们称邙(蟒)山,又称邙(蟒)岭。

七夕祭

邙山的宜苏山华胥氏的活动地,被称为“华胥故都”。传说华胥的生日是七月初七,七夕来源于远古祭祀华胥氏的活动。宜苏山的七夕祭,祭物、祭礼等,都与“七”有关。祭物要用七牲,即“七牲福礼”,包括鸡、鱼等七种祭品。除主祭外,另有七名德高望重的女性担任陪祭。在宜苏山,七夕祭,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民间认为,华胥是编织丝绸、纺织业者的守护神,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因此,七夕祭的主要活动,还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

七夕祭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彩纸木通、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小玩意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七娘妈”。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文学创作

邙山登高

东汉梁鸿的《五噫歌》写:“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鬼兮,噫!民之劳兮,噫!辽辽未央宫兮,噫!”此诗是梁鸿与其妻孟光关中迁往关东地区隐居时,途经京师洛阳市,登北邙远眺时所作。梁鸿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宏伟壮丽的宫殿群,不禁想到这些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修建的。

重阳节佳节,翠云峰上古柏森森,风光绮丽,到邙山上登高赏景的人络绎不绝,有诗为证,张籍在《北邙行》中写道:“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站在北邙山上,向北望去是滚滚而去的万里黄河,往南是繁华的洛阳城的万间宫阙,还有南洛河在城南穿过。王建的《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描写了在邙山上近处所见到的景象,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北邙山上没有闲置的土地,都是洛阳市人的坟墓,即使大户人家有着万两黄金也难以买得一方坟地。

邙山送葬

唐末诗僧文偃的《邙山行》写道:”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哀歌幽怨满岩谷,闻者潜悲露歌。”文偃是南宗大师,云门宗的创始人,邙山之行让他看到了送葬的车马辚辚而过,送葬的人唱着哀歌,他看到这一幕不觉感慨万千,就写下了这首诗。草上的露水喻人短暂的一生,稍纵即逝,也借露草抒发对逝者的哀悼怀念之情。刘言史的《北原情三首》写道:“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岂能车轮疾,渐是墓侵城。”作者把邙山写成了一个坟场,前来送葬的人也越来越多,纷纷扰扰,延绵不绝。人们来去如此之快,并不是因为车轮子变快了,而是因为埋葬在邙山上的人越来越多。该诗平铺直叙,不加藻饰,娓娓道来,引发出读者的悲悯之心。

邙山怀古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登上邙山观览洛阳市,尽收眼底的是宫室尽为荒墟,写下”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市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洛阳宫室被焚烧。曹植诗中描绘的正是昔日里班固张衡所描绘赞颂的“东都”,可如今这繁盛景象早已化为灰烬。可以说北邙山见证了洛阳的繁华与衰败,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更替。

晋代张载的《七哀诗》是较早描绘北邙陵墓的诗词作品。”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诗人纵目远望,只见北芒山上坟冢垒垒,有四、五座高坟格外显眼。难以置信,这就是煊赫数百年的汉室陵墓。诗人目睹了这荒败的汉陵,不禁感慨万千,“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昔之极盛与今之极衰,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晚唐刘沧的《过北邙山》:”散漫黄埃满北原,折碑横路碾苔痕。空山夜月来松影,荒冢春风变木根。”“黄埃”“折碑”“空山”“夜月”“松影”“荒冢””等意象衰败残破,格调悲哀低沉,作者将过北邙山的的所见所思等全部融于该诗之中,蕴含着作者的伤感惆怅之情,表现出行将没落的大唐江山的风雨飘摇。

相关典故

不食周粟

首阳山为邙山在偃师区境内的最高处,相传伯夷叔齐乃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遗命叔齐继位,而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遂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父命不可违,便逃跑了,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日:“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

背邙面洛

中国人“尚南”,讲究面南背北,以南向为正位。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邙山东段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市城而过。洛阳城的南面是南洛河北洛河起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流经洛阳市城南,然后汇入黄河。“背邙面洛”是对洛阳城地形、地貌的描绘,意思是说: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

邙山牡丹

邙山是牡丹的原生地,以荆紫山的野生牡丹最为著名。荆紫山位于新安县石井镇,《新安县志·山川》载:“荆紫山,其阳有野生牡丹,单瓣,清乾隆间邑人孟子容题有《荆紫山野牡丹》诗。”《荆紫山野牡丹》诗云:“仙人撒种小天坛,宝花降祥荆山巅。人道世间第一景,危崖临风看牡丹。”荆紫山野牡丹,还被列入“渑北八景”之一。

赵祯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春,归宋的吴越王子钱惟演任西京洛阳留守,当时洛阳牡丹有两个珍品,即姚黄魏紫,钱惟演经过品鉴后,将其定为牡丹和花后。姚黄,为重瓣黄花,出于邙山白司马坡姚家。北宋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说:“姚黄,城中每岁不过开数三朵,都人士女必须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重如此。”魏紫,为重瓣紫花,出于邙山魏家坡魏家。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记载:“魏花,出五代十国魏仁浦枢密园池中岛上。初出时,园吏得钱以小舟载游人往过,他处未有也。”魏家意识到魏紫的观赏价值可以拿来赚钱,所以规定谁要入园观赏,每人需交“十数钱”,然后才能登舟来到池馆观看。

邙山气候土壤条件优越,适宜牡丹生长,牡丹花朵硕大,色泽艳丽,香气浓郁,花期较长,素有“洛阳市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美誉。如今,国家牡丹园等都在邙山之阳。在邙山地区,洛阳市以牡丹为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从新安县五头镇偃师区首阳山街道的百里牡丹产业带。 国家牡丹园共收集9大野生牡丹种群和世界8大园艺品种群共1362个牡丹品种,观赏面积500亩,种植牡丹150万株,是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主要的游览景区。园中一株“千年牡丹王”为隋朝西苑遗物,是洛阳牡丹的“活化石”。每年四月,国家牡丹园中数十万株牡丹竞相绽放,风姿绰约、争奇斗艳。

相关荣誉

2008年,“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市邙山墓群”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邙山陵墓群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

相关事件

2016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纪录片《鹤舞邙山》,共五集,每集时长30分钟,以时间和文化两条线索来推进,向大家讲述邙山陵墓群以及洛阳市的古代墓葬文化,包括其中蕴含的故事和与墓葬文化相关的考古发现。该片以考古发掘为线索,以文化探究为方向,探寻中原地区的墓葬文化,神秘的龙脉文化,河洛文化,从生死归葬这一角度看帝国的繁华兴衰,政经变迁,探寻中国大一统的内在联系。

公元7至9世纪之间,新罗广泛吸取唐文化,中国典籍、诗文大量传入新罗。很多新罗商人来唐贸易,新罗留学生络绎不绝。在来唐朝的新罗人中,有不少居留中国,死后就埋葬在北邙山。据韩国著名汉学家金忠烈介绍:韩国在新罗时期派往天宝的留学生总共达到2000余人,其中约有300人没有回来。他们或者客死洛阳市,或者落籍、居官经商、娶妻生子,最终大多葬于邙山。

1999年5月,金忠烈一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京华陪同下来到洛阳,经洛阳文物、洛阳市博物馆有关人士的多方努力,找到了传说中的“韩愈墓”遗址,面对先祖,金先生感慨万千,把酒焚香,率其韩国一行隆重跪拜。金先生亲笔撰写了吊唁祭文一篇,祭奠永远留在洛阳的先人。

邙山的首阳山被朝鲜朝统治阶级以“忠节”的名义加以理念化的空间,即首阳山代表了延续旧秩序、阻遏新秩序的希冀,这对于无力抵抗“明清战争”这一历史现实的朝鲜朝统治阶级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或是胜利的象征。韩国黄海道的海州也有与中国的首阳山同名的首阳山。在李焞朝时,生员崔沈在首阳山山脚下盖了一座纪念伯夷叔齐的祠堂,并上疏国王希望能够赐予匾额。国王不仅钦定并御书祠堂的号为“清圣庙”,而且还亲自写下跋文。

参考资料

道不尽的邙山文化.洛阳日报.2023-12-13

大风刮来的邙山.中国知网.2023-12-14

菩提花开映伽蓝——洛阳龙兴寺记(河洛广记).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1-11

邙山.辞海.2023-10-10

..2023-11-23

圣山牡丹记.洛阳网.2023-10-14

道不尽的邙山文化.洛阳日报.2023-04-14

邙山传奇故事 | 邙山的传说.洛阳古墓博物馆.2023-10-10

..2023-11-30

郑州市地形图、海拔、地势.topographic -map.2023-11-30

ÆÐÌỨ¿ªÓ³Ù¤À¶ ª ªÂåÑôÁúÐË˼ǣ¨ºÓÂå¹ã¼Ç£©.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12-13

生机勃发金水河.洛阳日报.2023-12-01

瀍河之滨万全山.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12-01

【生态偃师】首阳山森林公园春季出现“鹰河”景观.微信公众号.2024-01-26

Ñ׻ƹÊÀïÔÚÂåÑô£¨ÉÏ£©.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12-13

龙盘始祖庙万湖腾龙 凤驻平逢山百鸟朝凤.洛阳日报.2023-12-13

ƽ·ê֮ɽ²»Ñ°³£ ÁúÂí¹Å¶Ñ˵Ñ×»Æ.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12-13

【文化瀍河】瀍河人与三皇的传说.澎湃.2023-10-15

绿色邙山 庇佑洛城.洛阳日报.2023-04-17

..2023-11-26

瀍河源头七夕祭——华胥氏与宜苏山.洛阳市文物局.2023-10-14

八百诸侯会孟津.孟津区人民政府.2023-10-14

邙山上清宫之战.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4-14

台湾学者朱高正魂归河洛.中国通.2023-10-15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的历程.中国考古.2024-01-17

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新发现——连霍高速改扩建发掘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和曹魏贵族墓.中国考古.2024-01-17

中国水利报:郑州:阔步迈向新时代.河南省水利厅.2023-05-10

郑州邙山输水新干渠实现主体工程通水.大河网.2023-04-17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澎湃新闻.2023-05-09

赋彩仰韶文化 探访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局.2023-10-15

邙山陵墓群.洛阳市文物局.2023-10-14

班沟遗址.洛阳市文物局.2023-11-26

洛阳古墓博物馆荣誉.洛阳古墓博物馆.2023-10-14

洛阳古墓博物馆大事记.洛阳古墓博物馆.2023-10-14

古博概况.洛阳古墓博物馆.2023-10-15

洛阳吕祖庙.洛阳市文物局.2023-10-14

吕祖庙: 邙岭留胜迹 洞天藏清幽.洛阳网.2023-10-14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4A).郑州市人民政府.2023-10-14

万里黄河上的璀璨明珠 ——探访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0-14

翠云峰 州令拒官隐居 鹤鸣山 张陵变身天师.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05-11

风水绝佳地 道宗下清宫.洛阳晚报.2023-10-10

..2023-10-31

..2023-10-31

厚重北邙山.洛阳日报.2023-05-10

牡丹园概况.洛阳国家牡丹园.2023-10-14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的历程.中国考古.2023-10-15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10-15

《鹤舞邙山》.CCTV节目官网.2023-10-15

..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