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忠嗣

王忠嗣

王忠嗣(公元705年—公元749年),本名王训,太原郡祁县(今祁县)人,后迁居华州郑县(今华州区),唐朝李隆基时期大臣、将领。

王忠嗣幼年,父亲王海宾战死;唐玄宗李隆基怜悯其父忠勇,将他抚养在宫中,并赐名字为“忠嗣”。王忠嗣成年后雄毅而有武略,深知兵法,得到唐玄宗信用,被任命为兵马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王忠嗣升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兼任检校代州都督;后因被人诬陷,贬为东阳府左果毅。不久,他追随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进攻吐蕃,因功升任左威卫郎将。吐蕃军队南下入侵,王忠嗣率部冲杀,帮助唐军主力击败吐蕃军队,因功升任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久升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任大同军使。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王忠嗣又兼任代州都督、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加授云麾将军,次年升任朔方节度使。天宝(公元742年),王忠嗣兼灵州都督,后来率军北伐,击败怒皆和突厥的军队,自此塞外安定;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被授予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封爵为清源县公。第二年,王忠嗣同时兼任山西省朔方郡、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控制西北、北方万里边疆;不久又升任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王忠嗣违反李隆基的旨意,不愿强攻吐蕃湟源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被李林甫诬陷而遭下狱受审;后贬为汉阳郡太守,不久调任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暴病而死,终年四十五岁;后追赠兵部尚书

王忠嗣与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时,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发展,物质、文化也得到交流。《旧唐书》中评价王忠嗣是当世之虎臣。《新唐书》中评价王忠嗣虽然才略过人,每战必胜,深谋远虑,然而他不能在李林甫等人的谗言中保全自身,最终死在流放之地,令人叹息。南宋学者张预评价王忠嗣善于用兵,深得孙子兵法的精要,将他列入《十七史百将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忠嗣本名王训,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后来迁居到华州郑县(今华州区)居住。他的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善战闻名于陇西县地区。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七月,王海宾在与吐蕃的战斗中战死,李隆基怜悯其忠勇,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当时王训只有九岁,入朝觐见唐玄宗,伏地哭泣,唐玄宗心下怜惜,于是赐名“忠嗣”,封他为朝散大夫、尚奉御,养在宫中,并且让他与忠王李亨(即唐肃宗)一起玩耍,王忠嗣坚毅寡言,但有雄心壮志,擅长兵法武略,等到年纪稍微大一些,唐玄宗与其谈论兵法,王忠嗣侃侃而谈,每次都能切中要害,唐玄宗很是器重,认为王忠嗣日后必成良将。

勇武善战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朝廷追赠其父王海宾为安西大都护;随后,王忠嗣跟随河西节度使兼兵部尚书萧嵩,被举荐为河西兵马司。三年后,萧嵩要入朝觐见李隆基,王忠嗣表示,自己跟随萧嵩三年时间,没有建立功劳,无颜面见天子,于是请求率领精锐数百人袭击吐蕃;恰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训练军队,手下的人都打算返回,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这次战斗,唐军斩杀敌人数千,缴获羊马数以万计。萧嵩奏报王忠嗣的战功,唐玄宗大喜。王忠嗣被任命为左威卫将军,兼任检校代州都督,获封清源县男。因为王忠嗣曾经轻视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而遭到构陷,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屡立战功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三月,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打算进攻吐蕃新城,有人向他推荐王忠嗣,并表示如果此战要取胜,非用此人在不可。杜希望随即上表奏请此事,李隆基下诏让王忠嗣赶赴河西。唐军攻克吐蕃新城,王忠嗣出力最多,因功被授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同年秋天,吐蕃军队前来进攻,打算重新夺取新城,敌人兵力正盛,唐军不敌,将士恐惧。王忠嗣于是率领所部冲入敌阵,杀敌数百人,扰乱了敌军的阵脚,杜希望再率军乘胜进攻,吐蕃军队大败。战后,王忠嗣因功升任左金吾将军,不久兼领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副使、大同军使。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忠嗣以本官兼任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又充任河东节度使,加授云麾将军。第二年,王忠嗣担任朔方节度使;不久,田仁琬充任河东节度使,王忠嗣仍担任朔方节度使。

天宝(公元742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率军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在桑干河与奚族首领怒皆交战,三战三胜,俘虏其部众,凯旋而归。突厥叶护部落内部发生内乱,王忠嗣在口部署重兵,以威慑对方。突厥乌苏米施可汗恐惧,向唐朝请降,但又拖延时间不来。王忠嗣离间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汗国三个部落,让他们攻击乌苏米施可汗,王忠嗣乘机进攻突厥叶护部落的右翼,大胜而归。之后,突厥西叶护部落向唐朝投降,王忠嗣因功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王忠嗣又率兵大破怒皆及突厥部众,从此塞外安定,各部落民众不敢再进犯唐朝。第二年,突厥九姓拔悉密叶护等斩杀乌苏米施可汗,并且把他的头颅送到京师。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王忠嗣被加授为摄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同年五月,封爵为清源县公。

节度四镇

王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但担任节度使之后,反而持重沉稳,以安定边疆为己任。他认为身为大将,应该安抚好军队,不能为了建功立业而让士兵过于疲劳。因此他平素只是训练士兵,饲养战马。军中将士都想作战立功,他就常派人前往敌人军中刺探军情,再抓住战机以奇兵袭击,每战必胜。每次出兵,他都要求士兵在弓箭、兵器上刻有名字,战后如有遗失则治罪,因此士兵相互监督,全军武器军备充实,井井有条。从朔方郡云中郡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他的军队在要害处开拓旧城,或修筑新城,把疆土拓展数百里;自唐朝名将张仁亶之后四十多年,王忠嗣继承其遗志,安定唐朝北部边境,塞外蛮夷部族都不敢发动战争。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正月,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兵败,朝廷任命王忠嗣持节充任西平郡太守,掌管武威郡的事务,同时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不久,王忠嗣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的事务。王忠嗣在朔方郡、河东郡时,每次边关互市,他都提高马匹的价格,胡人听说之后,争相将马匹卖给唐军,王忠嗣全都买下来。因此胡人的马匹变少,唐军马匹雄壮、军备充实。王忠嗣配佩戴四方将印,控制疆域万里,全国的精兵重镇,全在他的掌控之下。自从唐朝开国以来,就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后来,王忠嗣又升任鸿胪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其他官职如故;他的儿子也被授予五品官职。

王忠嗣多次与青海、积石的敌人交战,都取得胜利,又率军在墨离讨伐吐谷浑,俘虏了吐谷浑的全部人马,凯旋归来。之前,王忠嗣长期驻守在河东郡及朔方郡,对当地的边境都很熟悉,也深得兵士的军心;然而到了河西郡及陇右郡,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又以功名富贵自处,他的威望不如往日。同年四月,王忠嗣上奏朝廷,请求卸任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的职位,朝廷准许。

被诬下狱

李隆基想进攻吐蕃湟源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询问将士攻城的计策,王忠嗣上奏劝谏,认为石堡城坚固难攻,吐蕃人举国之力守卫,如果唐军发动强攻,必然损伤数万士卒,得不偿失,不如厉兵马,等待时机。唐玄宗听了,十分不悦。而权臣李林甫嫉妒王忠嗣的功劳,时常在唐玄宗面前进谗陈说他的过错。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将军董延光请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分兵协助,王忠嗣迫不得已出兵,没有赏赐将士,董延光很不满意。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担心董延光把责任推卸给王忠嗣,劝告他虽然爱惜士卒,但不能重赏将士,如果出兵之后不能取胜,必然落人口实,招致谗言,引来祸患。王忠嗣认为争夺石堡城对敌人没什么损失,唐军反而要牺牲数万将士,自己宁愿丢官弃爵,也不愿唐军无谓牺牲。

董延光率军进攻石堡城,逾期未能攻克,却上奏说是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李林甫又令济阳长史魏林诬告忠嗣,声称自己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曾表示,自己早年与忠王李亨在宫中一起生活,愿意尊奉太子。李隆基大怒,征召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审讯,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哥舒翰得到唐玄宗宠信,因而上奏替王忠嗣求情,辞语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这才怒气稍微消解。同年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郡太守。

暴病而亡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忠嗣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突然暴毙,终年四十五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朝廷追赠王忠嗣兵部尚书

历史评价

李隆基评价王忠嗣:你日后必为良将。

唐朝名将李光弼评价王忠嗣:大夫能能行古人之事,是我所不能及的。

旧唐书》中评价:王忠嗣与张守珪牛仙客等将领立功边关,是当世之虎臣。王忠嗣因为一些极小的疏失过错,几乎危及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谗臣的言论,让人害怕。

新唐书》中评价:以王忠嗣的才略,每次出战必然取胜,认为攻打石堡城得不偿失,又能提前判定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可谓深谋远虑。然而他不能在李林甫等人的谗言中免身,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自古以来的忠臣良将,很多人善于为国家谋划却不能保全自身,令人叹息。

南宋学者张预评价:孙子兵法中说“进不求名”,王忠嗣不希望以举国之力进攻吐蕃,以为自己求取功名。孙子兵法中又说“退不避罪”,王忠嗣不忍心以数万将士的性命换取自己的一个官职。孙子兵法又说“城有所不攻”,王忠嗣认为攻占石堡城也不足以牵制敌人,攻不下也对国家没有妨害。

人物作品

全唐文》收录有王忠嗣上奏李隆基的《平定诸蕃奏》一文,其中陈述了应对突厥、吐蕃等西北边患的策略。另外《新唐书》中记载,王忠嗣还曾向唐玄宗上奏《平戎十八策》,其内容不可考。

家庭成员

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在与吐蕃的战斗中战死。

儿子:王震,官至秘书丞。

影视形象

1993年出品电视剧《唐明皇》中,演员张小军饰演王忠嗣。

参考资料

唐明皇 (1993).豆瓣电影.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