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阳镇
伯阳镇,隶属于天水市麦积区,地处麦积区中部,东与元龙镇接壤,南与党川镇毗邻,西靠马跑泉镇,北接清水县草川铺乡,区域面积109.39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25264人。
西魏,伯阳县设于境内。隋,改秦县。唐朝,撤销。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第二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为伯阳镇和柏林镇。1954年,再分设东坪乡和巩坪乡。1961年,设伯阳、石门2公社。1983年12月,撤销公社,成立伯阳乡。2002年,撤乡建伯阳镇。截至2020年6月,伯阳镇下辖2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
2018年,伯阳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历史沿革
西魏,伯阳县设于境内。
隋,改秦县。
唐朝,撤销。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第二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伯阳南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分为伯阳镇和柏林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又合为伯阳镇,今清水县草川铺乡南部当时属伯阳镇辖区。
1950年,分设为伯阳镇、柏林乡、东坪乡。
1951年,伯阳镇改乡,并分置石门乡。
1954年,再分设东坪乡和巩坪乡。
1955年,设为伯阳、东坪、石门3乡。
1956年,东坪并伯阳,石门并元龙。
1958年9月,伯阳并入马跑泉公社。
1960年,改归葡萄园公社。
1961年,设伯阳、石门2公社。
1968年,石门北部并元龙,南部并伯阳。
1983年12月,撤销公社,成立伯阳乡。
2002年,撤乡建伯阳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伯阳镇地处渭河和陇海铁路以南,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形为浅山区,境内最高峰花儿山位于进家山,海拔2234米;最低点位于伯阳村河滩处,海拔1053米。
气候
伯阳镇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6℃,1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温度19.2°C(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温度35.3℃(1997年7月21日);生长期年平均277天,无霜期19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9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05毫米,极端年最大降雨量725.7毫米(2005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285.8毫米(1982年),降水集中在每年7~9月,7月最多。
水文
伯阳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流域面积32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渭河1条,从花崖至保安流经境内兴仁市,长121千米,年均流量16.4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伯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低温、霜冻、雷击等;霜冻平均5年3遇,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0年4月10日,涉及境内所有村,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00件顷,经济损失达1600万元。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伯阳镇辖伯阳、复兴、虎头、保安、兴仁、南集、半坡、西坪镇、下坪、曹石、花南、木湾、马现、韩河、高坪区、巩坪、王坪、红崖、石门、范河、南河21个行政村;下设8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伯阳镇下辖2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伯阳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伯阳镇辖区总人口2410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95人,城镇化率10.3%,另有流动人口2095人。
2017年,伯阳镇常住人口25060人。
2018年,伯阳镇户籍人口2526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伯阳镇财政总收入246万元,比上年增长5%,人均财政收入102.1元,比上年增长5%。
2011年末,伯阳镇有邮政储蓄、农村合作银行2家银行开设了分行,人寿保险公司1处;各类存款余额9717万元,比上年增长33.7%;各项贷款余额3628万元,比上年减少了19%。
第一产业
伯阳镇有农业耕地面积5.1万亩,人均2.1亩,2011年末,农业总产值11529万元,农业增加值为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7%;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9523吨,人均395千克,其中小麦2000吨,玉米7123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2700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西红柿、茄子、辣椒、大葱、韭菜、菠菜、芹菜、香菜等,其中萝卜810吨,白菜675吨。
伯阳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200头,年末存栏2260头;羊饲养量750只,年末存栏620只;家禽年饲养量8000羽,畜牧业总产值为98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
2011年末,伯阳镇累计造林2.7万亩,林木覆盖率22%;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9万亩,产量2.5万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桃、梨。
2011年末,伯阳镇有小型农业机械410台;特色农产品有苹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49元。
第三产业
2011年末,伯阳镇有商业网点400个,职工85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5%;城乡集贸市场1处,成交额3000万元。
2018年,伯阳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个。
文化
历史文化
伯阳镇历史文化悠久,现有柴家坪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遗产,有武山庙、刘家祠堂、五阳观、圣湫山等区级文物保护遗产6处,石门风景区就在该辖区内,石门夜月是天水市的八大名胜之一。
交通
伯阳镇境内有310国道过境,境内长15千米,乡级公路2条,总长16.8千米;日发送客运汽车15班次,日客容量225余人次。
2011年末,伯阳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2千米;桥梁4座,总长度0.2千米;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1条。
社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伯阳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7个,各类文化专业户3户,各类图书室23个,藏书3.7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280余人;柴家坪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武山庙、刘家祠堂、五阳观、圣湫山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2011年末,伯阳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3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
2011年末,有甘肃省、陕西省等60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村村通”和“户户通”电视用户6027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9%。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伯阳镇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40人,专任教师14人;小学21所,在校学生2020人,专任教师19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1062人,专任教师8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4%,比上年增长1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伯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个;病床22张;固定资产总值3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2人,其中执业医师44人,执业助理医师24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4万人次;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1万人,参合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伯阳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07户,人数1857人,支出180.5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90人,支出21.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40人次,支出71万元,比上年增长5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万元,比上年增长1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伯阳镇有邮政局1个,投递点21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0.9万份、期刊0.2万册,业务收入70万元;有电信服务网点5个;固定电话用户135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23%;移动电话用户0.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29%;互联网用户36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62万元。
基础设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镇基础设施较为发达,310国道贯穿全境15公里,公路主干道5条51公里,主要是310-南集5公里,310-虎头2公里,310-红崖23公里,310-木湾11公里,310-半坡10公里,农机路48条127公里,基本上实现了农田道路的网络化,川区现有灌溉机井6眼,可灌溉耕地5100亩,可使全镇近一半人口受益。
全镇有移动基站5处,移动电话4000余部,程控电话2600部,信息发达,电力覆盖全镇各自然村,有镇卫生院1处,工作人员22人,个体诊所36个,初中1处,中心小学1处,村学20个。
城镇建设
伯阳村是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3216人,是全镇经济、文化中心,2004年9月被天水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列入重点规划,2006年启动建设,有果品交易市场1处,占地面积41.8亩,建设商铺36套,交易大棚100个,总建筑面积6660平方米,带动了果品支柱产业的大发展。2008年,按照规划施工的小城镇建设,建设商铺50套,面积3500平方米,硬化310—镇政府—复兴村公路1600米,配套新修排洪渠435米,在年内将实现伯阳街道硬化、亮化、绿化。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