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宗山
九宗山(或称“九山”),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海拔1188米,其主峰的唐昭陵,是我国唐代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陵墓,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帝王陵墓。
九宗山地处泾水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山、终南山诸峰相对,山峰东西两侧,沟壑纵横,层峦起伏。九宗山从东向西望呈笔架形,故俗称“笔架山”。南望呈尖锥形,西南望呈覆斗形。山陵南面辽阔,地势平坦,是昭陵陵园诸陪葬墓较为集中的地方。
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以上合计共一百五十四人,另如漏缺及从葬、子附即达二百座上下。以皇陵为中心,周围形成宏大的陪葬墓群,是昭陵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历代帝王陵墓中所罕见的。
建设背景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李渊次子,母窦皇后。封秦王,通过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而后继位,在位24年(公元626-649年),中毒死,葬昭陵,年号贞观。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上。九嵕山,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雄才大略,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为建立统一强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祖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嫉妒太宗之功,屡次陷害,欲置于死地而后快。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尔虞我诈、嗜酒色如命、猎成性的兄长李建成,并同时杀死了谋害他的弟弟朱榑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自己当了皇帝。第二年改元“贞观”。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良,勇于纳谏,发展经济,国力昌盛,出现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朝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
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长孙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地理环境
九嵕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高空风雨的剥蚀,山洪冲刷,不仅山陵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亦改变了不少。但仍可略辨当年陵寝构造遗留之痕迹:山势外形逞马鞍形(当地俗称笔架山),南面山体两侧岩层伸出,逞簸箕形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根据文献记载,昭陵建筑时,在南面山腰凿深75丈为定陵地下宫殿,墓道前后有石门5重;墓室内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随葬品。五代十国军阀温韬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这都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窍深和宏丽的情景。
当时地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宫前面四周山势陡峭凸凹不平,往来不便,又“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仍,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用栈道连结上下左右,通达地宫的道路。但山上栈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回绕旋转,这从杜甫所写的《重经昭陵》“陵寝盘空曲”诗句中得到证明。虽然前人的这些记载未必绝对可靠,但从中却可看出其规模的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昭陵四周当时建筑,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
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尚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面积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围墙基厚约3.5米,其范围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现由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坑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昭陵地面建筑早年毁坏,仅留几处废墟,但在献殿遗址出土的屋脊上的一个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由此可推想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这样的殿宇楼阁构成的建筑整体,又是多么宏伟。
位置境域
九嵕山位於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东北22.5公里,有泾水环绕其後,渭河萦带其前,南隔渭河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地形地貌
山峰海拔1188米,山势突兀,峰峦挺拔,沟壑纵横,山环水绕。该山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面望之,形若覆斗,极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
文化
名字由来
九嵕山“九峰俱峻”、“山峦起伏,气势雄伟”,如九龙聚首。所谓“一峰突兀,九梁环拱”,古代把山梁称为嵕,故得名九嵕山。
陈根远在《世界石雕史上的经典〈昭陵六骏〉》中对昭陵有如下介绍: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峦起伏、冈峰横截....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如龙的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因而得名九嵕山。
相关记载
唐六典:关内道名山曰九嵕。
张衡《西京赋》:九嵕甘泉,涸阴寒。
四夷县道记: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处,故谓之谷口。
泉县志:山有九峰峻耸,山之南麓,即咸阳北阪也。在湖北孝感县东北八十五里,一名九宗山。
与地记腾:九嵕山,一名九宗山。还阜叠嶂,林麓深杳,不减长安之九嵕。
传说典故
九嵕山上的羊粪
凡是到过九嵕山的人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这里漫山遍野的有许多羊粪。相传北宋时期,有人想要测看羊粪层的实际厚度,就从一天早晨太阳初升之时开始刨挖,直到日落西山之时才发现土层。如此大量的羊粪是怎么来的呢?各方观点一直是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但是,其中一种说法却是和昭陵的修建有关,且仔细想来,却也不无道理。
贞观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颁令“九嵕山卜陵诏”,开始了历时十三年之久的昭陵营建工程。为了保证工期,负责建设的官员便四处征调民夫,集结劳务。
在征调的民夫中,有一个名叫周英的青年人,他一面要和上百名工友背负大量的砖瓦从山下运至山顶,还要照顾家中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的老母亲,同时还得放牧家中仅有的十多只山羊,经常是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无奈中他请求工头允许他不用集体排队搬运,把分给他的任务交由他自选路线运到目的地。工头也比较同情周英,考虑周英家就住在附近,不会耽误工作,就同意了周英的请求。
周英得此照顾后,每天出行前给母亲作好饭,然后赶着羊群,边放羊边运送砖瓦。一天,周英望着眼前的羊群,突然灵机一动,找来布袋装上工料,然后给每只羊都驮上一条布袋,自己赶着羊群边运送工料边放牧羊群,这样一次下来,便很快完成了二、三天的任务,便也落了个轻松。
有了这个发现后,工头很是高兴,破例解除周英的劳役,允许他回家照顾母亲的生活。同时,工头报请工程督办,调集成千上万只山羊来运送工料,不但节省了人力,还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此后的十余年中,九嵕山上上下下成了羊的世界,羊群成了昭陵建设中的一支重要运输力量。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昭陵营建工程完工,十多年内这里积淀了大量的羊粪。每到雨季,羊粪随着雨水冲到陵山以南的农家田地,直到现在,不但九嵕山上的羊粪随时随地可见,而且附近乡村群众中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唐王陵上的羊粪,肥了南坡下的赵镇。”
参考资料
国家地理.央视网.2024-03-01
唐代帝陵.陕西省图书馆.2024-03-01
第六节 隋唐五代.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3-01
古壁丹青尚有文:唐代壁画的动人魅力——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网.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