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又称为曲沃县代晋、曲沃克晋等,是春秋时代早期一次晋国长近67年的内战。因为曲沃代翼是小宗取代大宗,该事件成为礼乐崩坏的标志事件。
西周末年,犬戎族攻破丰镐遗址,姬宫湦身亡,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天子威望骤降,各诸侯国开始骚动。晋文侯协助平王东迁,扩张晋国领土,但对弟弟曲沃桓叔(曲沃桓叔)一直提防,未予分封。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昭侯继位,被迫将成师分封于曲沃。成师到曲沃后,积极准备夺取王位,壮大实力。公元前739年,他试图篡位但失败,将志向传给儿子庄伯和孙子秦武公。曲沃家族祖孙三代以夺取晋国王位为目标,持续了67年的内战,先后杀害五位晋国国君,迫使一位出走。公元前678年,晋武公攻占翼城县,结束内战,迁都绛邑。随后,他向周釐王进贡,请求承认其合法地位,周天子封他为伯爵,曲沃武公正式成为晋武公,位列诸侯。
曲沃代翼通过推动晋国的第一次大范围启土,不仅为晋国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也在春秋时期的权力结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件背景
西周时期,晋国在约280年的时间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当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诸侯们不敢有大的动乱。然而,局势突然发生变化:犬戎族攻破丰镐遗址,姬宫湦身死国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天子的权威因此急剧下降,各诸侯国开始骚动起来。
在这一动荡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晋文侯。他协助周平王东迁,但也借机扩张晋国的领土,获得了黄河西岸和汾河流域的土地,并与新兴的秦国瓜分了宗周西部的土地。此外,他以平叛的名义,在虢国杀掉了姬余臣。
由于晋文侯在虢国的行动,晋国与虢国之间结下了难以化解的仇怨。虢国对此心怀不满,后来给晋国带来了诸多麻烦。晋国的统治者认为,只有彻底消灭虢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周代的动乱中,晋国一夜之间实力大增。如果晋国能够妥善经营,完全有可能在齐国之前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然而,由于扩张过快,晋国内部出现了消化不良的问题。从春秋开始到结束,各国国君的非正常死亡率中,晋国始终位居首位,近一半的国君非正常死亡。这是晋文侯始料未及的。此外,晋文侯有一位弟弟名叫成师,外表看似平和无害,但实际上手腕高超、野心勃勃。晋文侯一直对他提防,担心他会造反。因此,在晋文侯在世时,始终没有为曲沃桓叔进行分封。成师没有封地和兵力,只能隐忍,内心对哥哥晋文侯充满了仇恨。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昭侯继位。此时,已经58岁的成师终于看到了机会。由于晋国一直保留着分封制的传统,成师作为晋文侯的弟弟,却一直未被分封,这显得不合情理。晋昭侯迫于面子,不得不将叔父成师分封至曲沃县。这一举动为晋昭侯和晋国埋下了隐患。
在上述背景下,晋国很快爆发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内战——曲沃代翼之战。
事件过程
曲沃位于汾河与浍水的交汇处,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一块重要的战略要地。曲沃桓叔到达曲沃后,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开始积极准备夺取王位。他扩大城墙规模,收买人心,招兵买马。经过数年的经营,曲沃的实力超过了晋国首都翼城县。由于具备了与国君抗衡的实力,成师在历史上被称为曲沃桓叔。
公元前739年,晋国内乱,晋昭侯被杀。曲沃桓叔抓住机会,率兵前去争夺王位,但被晋国的传统保守势力击败。他们认为曲沃桓叔是小宗,根据宗法制度,无权继承国君大宗的位置。曲沃县桓叔并未因此放弃,将他的篡位志向传给了儿子庄伯和孙子晋武公曲沃家族祖孙三代以夺取晋国王位为目标,长达67年持续从事相关活动。由于曲沃与翼城仅相距三十余公里,曲沃势力频繁进攻翼城,内战逐渐升级。这场内战从晋国内部冲突演变为波及八个国家的“国际战争”,天子姬林也被牵涉其中。战局反复,先后进行了五次大战役。曲沃家族在这段时间内,先后杀害了晋国五位国君,迫使一位国君出走。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利用晋国王室因内战而衰弱的机会,攻占了都城翼城,成为晋国的实际统治者,内战正式宣告结束。由于翼城县已成废墟,晋武公迁都绛邑(位于曲沃县与翼城之间),作为新的首都。成为晋国新国君后,曲沃武公立即派遣使者,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前往天子周厘王处,请求承认其合法地位。当时周天子权威大幅下降,面对丰厚的财物,周釐王同意封郑武公为伯爵,允许其拥有一军的兵力。曲沃武公正式成为晋武公,位列诸侯。
结果
内战结束后,由于翼城已成废墟,武公迁都绛邑(位于曲沃与翼城之间),作为新的都城。成为晋国新国君后,曲沃武公立即派遣使者,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前往天子周釐王处,请求承认其合法地位。当时周天子权威大幅下降,面对丰厚的财物,周釐王同意封武公为伯爵,允许其拥有一军的兵力。晋武公正式成为晋武公,位列诸侯。
原因分析
曲沃代翼的发生与春秋初年的社会变革及晋国的内部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的权力日益增强,传统的宗法制度受到严重破坏。周王对嫡长子继承制的违背行为,使得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愈加普遍,导致了许多君主不再按照嫡长子原则继位。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宗族内部的权力秩序,也使原本稳定的政局变得动荡不安。
具体到晋国的政局,“曲沃代翼”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晋殇叔自立和文侯夫人干涉朝政的双重影响。曲沃桓叔作为“曲沃代翼”的发起者,亲历了叔父殇叔自立的事件。虽然殇叔在位仅四年便被晋文侯(即后来的文侯)杀害,但这一事件无疑对桓叔的后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侯去世后,其子晋昭侯继位,此时晋国政坛上还存在另一重要人物——晋姜,虽然文献对她的记载较少,但晋姜鼎铭文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她的重要信息。根据铭文,晋姜是文侯的夫人及昭侯的母亲,表明她在朝中的地位。李学勤先生指出,铭文中提到的“文侯”应为死谥,器物的制作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740年。晋姜在铭文中提到自己是“晋邦的根柢和准极”,显示出其作为国君之母的权威。因此,在昭侯即位后,晋姜对朝政的干预不容忽视。曲沃桓叔在晋殇叔自立和太后干涉朝政的背景下,开始谋求“代翼”的行动,正是这一复杂的历史背景导致了“曲沃代翼”的形成。
影响意义
“曲沃县代翼”事件发生之后,晋武公的并晋成就奠定了曲沃一系的“始祖”地位,而继承者晋献公在位期间,通过兼并邻国、开疆拓土,进一步增强了晋国的实力。曲沃一系在代翼斗争中形成了不顾宗族关系、消灭同姓公族的经验,这种以实用为导向的策略使得晋国能够迅速扩张,吞并了大量周边国家,包括同姓的荀、耿、贾等诸国。
在武、献时期,晋国的扩张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在政治理念上的突破,传统的宗法观念被逐步打破。这一时期的晋国,追求权力与利益的最大化,不再顾及道义,导致了对邻国的广泛侵略和兼并。这一过程中的地理优势也使得晋国在经济、农业和交通上获得了重要资源,为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随着小宗统治的稳定,晋国统治者开始恐惧小宗篡弑大宗的悲剧重演,因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铲除公族,任用异姓卿族。这种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加强了政权的稳定,但也为未来的内部斗争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晋国内部的倾轧和分裂。
战争评价
作为春秋史上的重大事件,曲沃代翼是晋国从侯到霸的转捩点,也常常是史家书写春秋晋国史的起点,该事件所导致的晋国“新”“旧”政权更替的结局,还推动周代从王政走向了春秋时期的霸政。此外,因为曲沃代翼是小宗取代大宗,该事件也成为礼乐崩坏的标志事件。
相关研究
“宗君合一”理论认为,天子对于诸侯而言为大宗,诸侯对于天子而言为小宗。钱宗范指出:“诸侯以周室为大宗,卿大夫以诸侯国为自己的‘宗国’。周王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存在着既是政治上的上下统属关系,又是周族同辈或上下辈的伯叔兄弟子孙等等关系。”
然而,在曲沃代翼的过程中,天子并未以大宗自居,未行使宗子之权来稳定宗族,反而帮助小宗挑战大宗,最终承认了曲沃代翼的事实。这表明天子不以大宗自居,诸侯也不以小宗自处。
具体来看,天子在曲沃县代翼过程中先助曲沃伐翼,后又援翼抵御曲沃的进攻。鲁隐公五年,曲沃庄伯率领郑人、刑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周天子未将曲沃伐翼视为违背宗法之事,反而助长了宗族内乱。之后,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蔡哀侯于翼”。这是出于利益考虑而助翼。郑武公灭翼之后,周天子继续扶持翼。族人对宗子的敬重在此并未体现,天子也未承担起宗子收族的责任。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鲁桓公五年,姬林欲夺郑伯土卿之职,率诸侯伐郑,结果周王被射伤,郑伯仅“使祭仲劳王,且问左右”,毫无对宗子的敬畏。这说明天子不为宗子之事,不仅发生在曲沃代翼中。
鲁庄公十六年,天子册命晋武公为晋侯,显然承认了小宗灭大宗的事实。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因为天子承认小宗代替大宗,无疑是承认诸侯可以代替天子,但天子并不会这样做。合理的解释是,天子并未将自己视为大宗,诸侯也未将自己视为小宗。曲沃代翼只是诸侯内部的政权更迭,并非宗族内乱。
因此,在“宗君合一”理论下,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应存在大小宗的关系。但从曲沃代翼的过程中,并未见到天子以宗子自居,诸侯将天子视为大宗,卿大夫也未将诸侯视为宗子。这表明“宗君合一”理论在春秋时期存在问题,春秋时期的宗统与君统是分离的。
参考资料
为什么说上郭古城址就是“古曲沃”?晋文公墓难道在闻喜?.腾讯网.2024-08-13
曲沃:持续67年的一场篡夺大戏.山西新闻网.2024-03-30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