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石墓
支石墓(英文名:Dolmen),是朝鲜半岛史前时代的墓葬形式,是在地上或地下修建石室墓穴后,在地上盖起来的巨岩纪念物。与埃及的金字塔、方尖塔,英国的巨石阵,法国的列石,复活岛石像等共同构成巨石文化。
对支石墓的研究,最初源于所谓“巨石文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朝鲜本土学者开始主导自己国家的考古工作。2014年,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对浙南瑞安地区的支石墓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发表,石光浚等学者对支石墓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支石墓应当起源于朝鲜半岛。2000年,韩国高敞、和顺、华阳支石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支石墓分布最多的地区,其中韩国就以全国约30000个距离最近的支石墓而闻名于世。韩国比较有名的支石墓遗迹有和顺支石墓遗迹、江华支石墓遗迹和高敞支石墓遗迹,其中高敞支石墓遗迹是最大的支石墓群。位于全罗北道的高敞支石墓遗迹以高敞郡竹林里为中心,共有447个从未满10吨到300吨以上的各式大小的支石墓,散布在各处。支石墓对研究史前文化的社会结构、聚落政治体制、当时生活状况与精神信仰而言,有极高的研究与保存价值。
分布区域
在支石墓分布地区中,东北亚最为集中,而其中心地区就是韩国。韩国已发现的支石墓近3万座,其中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高敞、和顺、江华支石墓遗迹,分布密集,形式多样,是研究支石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遗迹。
支石墓在朝鲜半岛的所有地区都有发现,包括江华、济州特别自治道这样的远的小岛总而言之,支石墓发现于沿南部、西部海岸一带及其河谷地带。绝大部分富集在全罗道和黄海道。沿东部海岸地区支石墓分布稀少。支石墓在南部地带被成群的发现,尤其是全罗道。在西北(房里、冠山里、黄海南道和和平南道等多处)支石墓以五六个或十来个一组出现。有些情况,支石墓以孤立的一对出现,它们差不多总是依河谷成行排列。除一些例外情况,北方类型支石墓主要发现于汉江盆地的西北及北部,在朝鲜中部,尤其汉河上游,北方、南方类型支石墓共存。南方类型基本上发现于汉江南部,尤其在全罗和庆尚道。盖顶石类支石墓半岛以内都有发现,是朝鲜支石墓中数量最多的。
历史沿革
对支石墓的研究,最初源于所谓“巨石文化”。以巨石构筑的建筑普遍存在于人类史前遗址之中,很早便受到学者的关注。东亚地区支石墓的研究,可以说是伴随着亚洲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而开展的,论其源头,则是西方学者的调查活动。1895年英国学者威廉·高兰于朝鲜京城(今韩国首尔)附近发现支石墓,这是东北亚地区支石墓最早的发现。在此之后,西方学者相继在中国和日本发现了此类墓葬。由此,西方学者将东亚地区纳入了所谓“巨石文化”的研究范畴。由于政治、历史的原因,这一时期日本考古学家在支石墓的研究中占据了主导权。鸟居龙藏在1895年时,于中国辽东半岛海城县(今辽宁省鞍山海城市)的析木城发现了两座支石墓(鸟居氏参考中国历史学传统及当地居民的称呼,称之为“石棚”),并在1946发行的《燕京学报》第 31辑上刊载了文章《中国石棚之研究》。而在朝鲜半岛,由于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朝鲜半岛的支石墓研究长期被日本学者及所谓“御用学者”所控制。藤田亮策、有光教一等日本学者首先对朝鲜半岛包括支石墓在内的青铜时代石构进行了较为简单的清理发掘,一方面揭示了朝鲜半岛支石墓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的粗糙也造成了大量资料的破坏"。同时,以孙晋泰、韩兴洙为代表的朝鲜本土学者也对展开了研究活动,对支石墓等石构墓葬进行了初步分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中原地区、朝鲜本土学者开始主导自己国家的考古工作。新中国的考古学家在辽东、浙江省等地对支石墓开展了自主的考古调查。其中,辽宁省博物馆的许玉林先生对辽东支石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浙江省文管所也对浙南地区的支石墓进行了调查,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大部分支石墓由于人为活动而被破坏。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凌纯声先生也对台湾省的支石墓进行了调查研究。日本学术界,在有光教一、甲元真之、田村晃一学者的努力下,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为当时支石墓研究的中心,并对韩国学者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朝鲜半岛因内战而南北分治。受到国内政治及国际局势影响,朝鲜半岛北部支石墓的发掘情况极少对外公布,朝韩两国的学者难以获得彼此的研究成果,造成了包括支石墓在内的朝鲜半岛考古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割裂性。以石光浚为代表的朝鲜学者建立起了有别于日韩学者观点的学术体系。1994年,由许玉林第一次对辽东地区发现的重要石棚墓、大石盖墓均作了系统性的介绍。2011年,华玉冰进一步深入、全面地对东北地区支石墓的资料进行了研究与总结。2014年,在多次调查的基础上,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对浙南瑞安地区的支石墓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发表,为学术界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在朝鲜学术界,越来越多的资料被公布,石光浚等学者对支石墓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支石墓应当起源于朝鲜半岛。在韩国,由于支石墓的广泛分布,引起了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东北亚支石墓研究所等学术团体的努力之下,2000年,韩国高敞、和顺、华阳支石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太田新出版专著,对日本支石墓的发掘、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结构特征
墓室相关设施
墓域设施
与支石墓的形式无关,墓域是在慕室周边的一定范围内用石头堆积而成。从形态上看,大部分支石墓的墓域用加工过的石材整齐堆筑而成。根据支石墓的类型,桌子式是只有一个墓室的个别墓,盖石式是具有多个墓室的集体墓,这种墓室只是由薄石板做成的石棺,长度在1.5米以内,与直肢葬相比,似乎更适合屈肢葬或二次葬。天真洞4号慕慕室最多,达到7座,其他的室一般为3~5座;像这种一个墓域内存在多个墓室的墓葬形态,从墓制的属性看,体现出被葬者相互间的较强的亲缘关系,这个可能是以血缘为基础以家族为单位的共同墓。也有研究认为,集体墓的墓主因血缘关系连结成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们有着彼此平等的关系,墓葬代表了一个父系氏族的个别家族墓。从当初的集体墓(多个墓室)逐渐变化到个别墓(一个墓室)的情况就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建造这种墓域设施的集体墓的分布以黄州沈村里地域为中心,又扩展到正方山和黄州川一带,由此可以发现此集体墓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
支石的凹沟槽
朝鲜的桌子式支石墓中,在支石的边缘处支石和堵石相连接的部分有细长的凹槽,支石和堵石完全咬合,使墓室形成一个完全闭锁的空间,这加大了盖石的稳定性。此外,支石墓在第一次建造完成后,可能会根据需要进行追加葬而二次打开支石墓。实际上,桌子式支石墓当中有一些隔着一定的时间先后埋葬的案例,说明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其代表性的遗迹有安岳路岩里支石墓,此外还有在中国,辽宁省的海城木城1号幕,庄河大荒地、白店子墓,盖州石棚山支石墓,吉林的柳河太平构11号墓、大沙滩1号墓、三块石1号支石墓。这类支石墓的共同特点是盖石较大,支石不是直立的,而是稍向内倾。由此可见,这类大型的桌子式支石墓在建造过程中存在这种现象。
筑造问题
坛设施
支石墓的筑造要考虑周边的地势。为了比周边建造得更高一些有些桌子式支石墓采用了先构筑坛,然后在坛上建造支石墓。墓葬的选址不在平地,而是在比周边地势略高的丘陵或小山顶。坛的筑造方法是用土堆筑成高50厘米左右的坛。另外可以判断出,在支石墓筑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盖石规模大、支石内倾推动了坛设施的形成;拥有坛设施的支石墓应该与其功能有关。支石墓的主要作用是墓葬,但是支石墓建在人为筑起的坛上,特别显眼,在远处即可望到,说明它除墓葬之外,似乎还有象征的意义。
支石的内倾
桌子式支石墓中支石的重要作用是支撑盖石,使其不易倾斜。朝鲜境内发掘的桌子式支石墓支石不直立,横截面为梯形,且向内倾斜。这类支石墓的主要特征是使用大型盖石,而且有幕域。越是大型的支石墓越难维持原型,但是通过支石的内倾可以保持墓葬的稳定。支石倾斜的角度有微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5°~7°。支石内倾的结构在中国的庄河白店子墓、柳河大沙滩1号墓、梅河口白石构2号墓、东丰小四平3号墓中都有发现。支石的内倾可谓是支石墓筑造技术发展过程中利用建筑原理的一种体现。
基础沟槽设施
在支石墓的筑造过程中,要求一定要建造一个特别坚实的基础,目的是让桌子式支石墓的支石不倾倒,并能够承受盖石的重量。在筑造支石之前,要考虑盖石的大小,挖出一定大小的基础沟槽之后,用特殊的制作方法把黏土、贝壳和石头等混合。朝鲜支墓石的基础沟槽宽25~80厘米,较为多样。这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主要与一次支石的规模和盖石重量差异有关。基础沟槽使用土石混筑来填实的例子非常多,也有的使用楔形石或者采取垒石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龙德里支石墓的基础中夹有贝壳。贝壳与其他物质相比,黏着力较强,能起到加固的效果,对预防支石的倾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基础沟槽结构表明,支石墓在筑造之前可能制定了周密的、系统性的计划。
葬制
墓室分间
墓室分间能明确体现朝鲜支石墓葬制的是慕室分为多间的墓葬,墓室分间的葬式虽然在桌子式支石墓和盖石式支石墓中都有发现,但以桌子式支石墓居多。这种差异可能与当时葬制的步骤有关。墓室一般分为2~4间,铺底石的做法也较为多样。大部分的基室中都发现了人骨,特别是在松新洞22号幕中发现了多具葬于独立墓室的人骨,体现出集体墓的特征。这些人骨说明这个并不是副椁,而是独立的一间墓室。
多室墓的墓室
和支石墓的类型无关,大部分盖石下面一般都会有一间墓室。但是,朝鲜支石墓盖石下面有两间墓室,筑造方式十分独特。发掘的支石墓中,桌子式支石墓以燕滩金校洞5号幕和殷栗冠山里4号墓为代表,盖石式支石墓则以黄州天真洞5号、6号墓,克成洞1号、11号幕,长洞4号墓为代表。但是天真洞和克成洞支石墓具有集体墓的特点,其余支石墓都是独立形状。在盖石下面的复数墓室在结构上与墓室旁边的副棺不同,相较保护幕室的作用盖石更具有类似于墓表的象征性意义。进一步讲,此类支石墓的被葬者为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的可能性较高。
后壁石的功能
桌子式支石墓中,后壁石的重要功能是与支石一同构筑墓室,并且在支石墓筑造完成后封闭墓室。朝鲜有的桌子式支石墓中,后壁石只封闭一部分,盖石下面可能有可开合的墓门。这种情况下后壁石的旁边一般会立起石板,起门石作用的可能性较高。有门石的桌子式支石墓的特点是盖石都是大型,壁石的高度比周边支石墓高,反映了当时的筑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其他:龟形盖石
支石墓盖石的外形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朝鲜的支石墓中,把支石墓本身叫作“龟岩”,这与盖石的外形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代表性的支石墓有银泉禹宁洞19号墓、成川君子区1号墓、孟山岐阳里3号、平原院岩里支石墓等。禹宁洞19号幕的盖石为了突出龟的形状,加工得十分修长,特别是头部向前凸出,使龟的颈部更显生动。支石墓把盖石做成龟形,无疑与龟的象征意义有很大关联,即希望以龟的长寿来预示支石墓的永恒。
相关分类
主要类型
朝鲜半岛的支石墓分为三类:北方类型、南方类型、盖顶石类型。北方类型:在北部朝鲜,北方类型支石墓的最主要特征是充分暴露墓室,它看起来就象一个大长方形的石头箱子,由四片直立板石和特大型盖顶石构成。特大型的顶部使北方类型支石墓看起来又象一个桌子。两个长边的厚石板道常稳稳地埋在地里,支接支撑墓顶,因此,他们比放在盖顶石前后两面的短石板更厚重,更坚实。后者较易移动,而且用作墓室的出口。如今,出口处的一个或两个石板常常遗失不在了。墓室地上铺卵石和石板,但通常是平整的泥土地面。在外形上葬室往往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箱子。在黄海北道的宋新,发现的支石墓中,墓室由三组石板分成四部分,尸身就分放在每一个分幕室之中,盖顶石的平均长度在2-4米之间,但是在冠山里和近德里的支石墓情况却不同,盖顶石长达8米或更长。北方类型支石墓1-2米高,但是一些报道也有发表说2米多高的。尽管大多数北方类型支石墓都分布在北朝鲜,尤其沿着大同江、清川江和黄州川,在南方系畿道江华岛也发现一些,高敞的东山里,承全罗南道罗州木浦里和瓮津及其他地方也有发现。这些墓最初被错误地翻译为盖项石类型的支石墓,但目前它被看作北方类型的支石墓”。
南方类型:南方类型支石墓也称“退化的桌形支石菜”。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南的韩国南部(在全罗和庆尚道)包括典型的顺德胜果和潮胜里,全罗北道高敞的胜改里(音译)和申尼里(音译),以及蒲安的宽恩里(音译),墓穴由石板、加工的岩石或大河卵石组成,建于地下。不同数量的支撑石放在墓葬和盖顶石之间,而这种盖顶石不象北方类型的支石墓平盖顶,它通常是个大而圆的或细长的巨石。墓下部呈现几种形式,但毫无例外,都覆盖着石板或者洞室中有木头。墓穴通常大约一米长或者更少,但也有长达一米半左右的。有人认为,有着特别小墓室的支石墓可能是为孩子和婴幼儿建造的,看起来象与所谓的二次葬葬俗有关,即在发掘后收集死者的骨头再次埋葬(拣骨类)(在南朝鲜的某些地区仍旧流行的习俗)。有些遗址盖顶石的表面发现有圆形或长方形坑坑洼的痕迹,相关情况有人解释为与史前生殖崇拜相关,而另有人解释说是和采石相关的窝洞。
盖顶石类型:因为盖顶石被直接放于地下墓穴之上,所以此类型以支撑盖顶石的直立石的缺乏为标志。盖顶石类型支石墓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有一道石铺地面,环绕着墓室,像在沃尔萨地区的庆松里,穆安地区的萨洞里,黄海北道地区的朝阳洞(音译)所见到的。由小平石铺就的石铺面,加同了墓室的四周,进而阻止了盖顶石由于沉重而导致的滑落。这也可看作是一个重要标志。尽管正常情况下环状石铺地面修筑在菜坑的四周,但在有些遗址,像在大邱市地区的太宝洞(音译)和昌原市地区的扣千里(音译)发现的支石墓所见到的那样,石铺地面覆盖着整个墓室。单独出现在庆尚道的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一种区域性特征。一定数量的盖顶石类支石墓在北朝鲜成群地发现,尤其在黄州和风山郡,黄海省的赛宏(音译)河谷,江西省地区的太松里和平安南道价川地区的墨房里。绝大多数盖顶石类型支石墓发现于韩国的南部:近来在全罗南道识别出的12000座支石墓中的绝大多数属于盖顶石类型支石墓。在半岛范围内出现和分布的盖顶石类型支石墓说明这种类型是朝鲜支石墓后期最有代表性和最普通的类型”。
外部形态
按照支石墓外部形态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桌子型:因为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又称为北方式支石墓,这类支石墓的石室位于地上。第二类为棋盘型: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又称为南方式支石墓,支石墓的石室位于地下。第三类为盖石型:也称为变形或无支石式支石墓,朝鲜半岛全地区都有发现支石墓的石室位于地下。
典型遗址
按照支石墓典型遗址来作为型式分类的名称,划分三种型类。第一类为沈村型:有积石墓域的集体墓葬。第二类为五德型:地上墓室的单体墓葬。第三类为墨房型:地下墓室的单体墓葬。
文物遗存
朝鲜半岛支石菜中出土的遗物出于受规模和数量限制,导致与其相关出土物(随葬品)在数量种种类上的局限,和朝鲜支石墓相关的最普通的人工制品是制石匕和石镞。其他出土物包括磨制石斧、石凿、半月形石刀,带槽的石手斧、石矛、磨石、纺轮,陶瓷制品、青铜器具。在朝鲜半岛支石墓出土遗物主要有:细形铜剑、琵琶形铜矛、铜镞、匕首等。
相关遗址
和顺支石墓
和顺支石墓位于韩国道谷面孝山里与春阳面大薪里交界的山涧一带。位于道谷面孝山里一带的石墓共980多个,其中经调查确认为支石墓的为135个,支石墓石桌下的磐石一部分被掩埋或损毁,能够辨别出原貌的有100多个。孝山里一带已经确认为支石墓或者为了建筑支石墓而从其他地区运来的石材共有250多个。分布于春阳面大薪里一带的石墓共3,309个,经调查确认为支石墓的有124个。其中能够变出原貌的为200余个,石墓加上建筑石墓的石桌共300余个。保存有基磐石的支石墓共有23个。和顺支石墓最突出的特征在于,面积不大的地区却密集了多达596个的支石墓,而且其中保有韩国最大(重量)的支石墓石桌。春阳大薪里最大的支石墓长7.3米,宽4.0米,重283余吨。道谷面孝山里最大的支石墓长5.3米,宽3.6米,厚3.0米,重100余吨。考古学家在附近发现了一部分建造支石墓的石室,在石室中也发现了支石墓,通过这些考古学家们初步了解到当时人们建造支石墓的过程与方法。2002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顺、高敞、江华等地的支石墓列为第977号世界文化遗产。
高敞支石墓
高敞支石墓遗址成群分布于竹林里、上甲里、道山里一带,2000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单一区域,它不仅构成了韩国最大的群落,还同时分布在一个地区,有桌式、棋盘式、开石式等多种形式。另外,这里也是研究支石墓筑造过程的采石场等东北亚支石墓变迁史的重要资料。世界遗产委员会适用了登载基准第3项(独特或古老的),认可了该世界遗产的价值。
江华郡支石墓
江华支石墓遗址在仁川广域市以江华郡富近里地区为中心分布着120余座支石墓。支石墓一般用长7.1m,宽 2.6m的巨石搭建而成。支石墓在此被发现后,这里就成为了研究史前文化的宝贵资料库。这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里的支石墓比一般支石墓平均平均海拔要高,分布在海拔达100-200m的地方。
相关研究
主要问题
相关意义
社会政治意义
朝鲜半岛的支石墓作为高层成员的坟墓而修建是在出现了氏族酋长制的朝鲜史前时期。当时已出现等级分化、行业分工,实行再分配经济体系。在罗州的Panchou-ri支石墓中,儿童墓的出现暗示了在分层社会中,阶层带有继承性的社会情况。和美松果类型陶罐、粗线装饰铜镜、辽宁省类型青铜剑一起,朝鲜支石墓在研究古朝鲜版图和文化方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北朝鲜学者根据他们自己的社会政治观点,认为朝鲜支石墓是军队指挥官或者主要领导者的坟墓,并且认为支石墓的建造者是古朝鲜人”。1993年,他们宣称已发现古朝鲜创立者檀君的坟墓,并将其断代为BC3000。据此,他们认为檀君陵或古朝鲜早在BC3000年就已建立了这样,北朝鲜学者认为支石墓盛行于檀君或古朝鲜时期的社会,此时正值朝鲜青铜时代开始,是其古代奴隶社会和早期国家形态形成之时。这些是需要学者间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历史意义
支石墓对研究史前文化的社会结构、聚落政治体制、当时生活状况与精神信仰而言,有极高的研究与保存价值。朝鲜半岛目前的支石墓总数约有3.6万座,最多的时候曾发现8万座,是全世界支石墓最多的区域,各种史前巨石占总数量的40%以上。推估出现于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象征权威,具备社群边界和祭坛的意义,体现了史前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组织能力。
相关事件
2024年12月26日,韩国昌原市一座2000年前的支石墓上,被人凿了一枚铁钉。这次受损的古墓,属于青铜时代的统治阶层。凿铁钉的,是昌原市负责土地测量工作的公务员。当地政府回应说,没有标注是文物,以为只是一块石头。昌原大学博物馆方面表示,支石墓有重要考古价值,被破坏令人遗憾。
参考资料
世界遗产.世界遗产.2024-12-27
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支石墓的发现与研究综述.sinoss.2024-12-29
支石墓.kocenter..2024-12-27
和顺支石墓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화순 고인돌군 [유네스코 세계문화유산].chinese.2024-12-27
高敞支石墓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고창 고인돌 유적 [유네스코 세계문화유산]).chinese.2024-12-27
江华支石墓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강화 고인돌 유적 [유네스코 세계문화유산].chinese.2024-12-27
韩国2000年支石墓被凿钉子 闯祸的政府机构回应:以为就是块石头.新浪财经.202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