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王莹(1927-1987),原名王连瀛,又署王萤或王瀛,临清东陶屯村人,著名书画篆刻家、美学理论家?生前曾任山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雕塑壁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傅山研究会理事、山西省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聊城市金瓶梅学会副会长等职。
个人简介
王莹少即聪慧,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武训小学后,入麻佛寺中学读书。因家境困窘辍学充任私人画师,在杭州市一带靠卖画为生。1948年初回乡务农,继而为临清农场画工,绘制农作物幻灯宣传画。1950年入河北省石家庄市农校读书,常在市级报刊发表画作。195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绘画系,受业于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吴作人、李苦禅等名师,接受了正规严格的艺术教育。1954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文化局美工室工作,1956年调省文联《天龙画刊》任美术编辑,1957年底被错划为“右派”到大同市劳教,1959年回到省文联工艺美术厂任美术设计,1963年为《山西群众画刊》美编。
1966年“文革”开始,被遣送回原籍劳动,后在临清美术厂做设计师(临时工)。1978年落实政策返晋,先后任《汾水》、《山西文学》美编。1984年调任出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兼雕塑壁画研究院院长。
1987年9月30日,正值艺术盛年的王莹由于过度劳累,心脏病复发猝然长逝。当时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唁电称:“王莹才华出众,真诚为人,文画并举,成果丰硕,治学谨严,锲而不舍,莫说太原市大地,即当今大江南北亦为数不多。”山西美院挽联写:“历劫难,铁骨秋风人格在;呕心血,意匠春山画风存。”山西省文联挽联书:“亦文、亦武、亦智,不愧三晋名师;能书、能画、能文,堪称临清市才子。”王莹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学者,更是一位才情卓绝、胸怀坦诚、不畏艰难、勇于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艺术家。
艺术造诣
纵观王莹一生的艺术实践,他在美术、书法和篆刻方面造诣甚深,而在文艺理论和学术上的贡献尤为突出。
早在青少年时期,王莹就有连环画册《春花》和木刻画《医生》在报刊发表。被遣送回临清劳动期间,他创作了人物画《王安石》、《李清照》、《荷花女》、《仕女图》等作品,其人物神态、风采超人。1978年后,他晚年欣逢盛世,艺术创作骤增,其《秋山夕照》、《祖国万岁》、《秋之曲》、《春江水暖》、《冰清玉洁》等几十幅作品,分别在《山西美术》、《汾水》、《山西文学》、《国画家》等刊物发表。其代表作《归牧》发表在《中国画》(海外版),国画《朝霞》在山西省首届中国艺术节上被日本收藏家高价购买。王莹的国画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又吸收了西画的色彩和解剖结构,风格朴拙苍劲,笔墨老辣。其山水、人物俱佳,而尤以大写意花鸟为长。他的作品所传递的阳刚大气和浑厚的文化内涵是常人所不及的。王莹一生作画数以千计,广被民间收藏。
王莹金石书画艺术的实践独树一格,其艺术思想亦别具只眼。首先是在绘画艺术的民族形式问题上,他赞同全面继承民族绘画传统,但反对狭隘地把“线描”理解成绘画的唯一民族形式。其次,王莹认为艺术的真实有别于生活的真
实,师造化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经过选择锤炼而创作的过程,它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关于艺术家的责任及艺术创作源泉问题,王莹说:“我是美的追求者和赞颂者,我要在生活中发掘美……,我的艺术源泉在农村,农村的风景山河、农村的年轻人、农村的风俗是我描写的主要对象,我要把我的艺术生活寄托在这个可靠的源泉上,把美好的事物通过艺术描写出来送给人们,鼓舞人们向上,培养人们的美好感情,使人高尚。”
王莹对书法的行草、篆书、魏碑、石鼓文诸书体,均颇多研究。尤精篆书和二书体,其势遒劲、壮美,高古脱俗。他一生制印逾千方,主要有《唐诗篆刻集》、《鲁迅诗篆刻集》存世。其自用印“曾见白石画山茶属”、“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等,不仅铭刻下了其艺术经历,亦显现出了他高超的制印水平。他的篆刻除得力于汉印外,还运用了碑版、钱币、镜铭、石鼓等文字人印,兼取秦玺、封泥、瓦当等文字的苍古浑朴之意趣。
王莹在美学理论上也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他的《明遗民画派与傅山的画》、《中国画创新琐谈》、《论汉印的风格》、《论艺术的夸张与真实》等十余篇文章先后在《书法》、《晋阳学刊》、《山西美术》等刊物发表。他的美学论著既对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了深刻探讨,又着重对明清之际的山西省历史文化名人傅山的艺术及思想作了全面发掘研究,为其成为全国性的傅山研究权威奠定了基础。
晚年的王莹认为《金瓶梅》一书与家乡临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先后撰写了《\u003c金瓶梅\u003e地理背景为今山东临清市考》、《从现山东临清语看\u003c金瓶梅\u003e方言》、《\u003c金瓶梅\u003e作者之谜》等多篇论文,在《金瓶梅》的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