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指的是公元626年8月30日李世民与入侵的突厥颉利可汗,在长安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订的盟约。

公元626年,突厥十几万兵马兵分两路进攻长安城,陈兵在长安城外的渭河北岸,唐军兵力空虚,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背约。待唐朝大军到达后,李世民和颉利可汗斩杀白马,签订和平盟约,也就是“渭水之盟”。之后,颉利可汗率领全体兵士返回突厥。公元629年,李世民展开反攻,并于630年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自此灭国。

事件背景

隋末大乱的时候,北方突厥非常强盛,史书曾载“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到突厥驱使,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军阀都向突厥称臣。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免除后顾之忧,腾出双手消灭中原割据势力,就向突厥称臣。李渊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曾说,“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待(突厥)使,愈益敬畏,不失藩臣之礼”,《贞观政要》也记载了李世民对侍臣说:“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李渊)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可汗,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从公元620年突厥入侵凉州开始,一直侵扰不断,唐朝主要以防守为主。玄武门之变,突厥又看到了南下掠夺、勒索的机会,才有了泾阳之战、渭水之盟。

事件经过

公元626年6月4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朱榑李元吉。8月9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突厥颉利可汗得知唐朝发生内乱,觉得有机可乘,率兵十几万南下进攻唐朝。进攻分东西两路展开,西线由颉利可汗亲自率领,经过泾州、武功,到达西渭桥。东线由梁师都率领,从夏州南下进攻高陵区泾阳县。8月24日,突厥攻占泾阳东边的高陵,李世民任命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前去抗敌。8月26日,尉迟敬德和突厥在泾阳交战,突厥大败,阿史德乌没啜也被尉迟敬德擒获。8月28日,颉利可汗率主力抵达渭水便桥北岸,还派出使者执失思力,到长安炫耀,同时探听虚实。李世民将执失思力软禁在门下省

唐军将领纷纷请战,但当时长安兵力空虚,李世民不同意与突厥开战。史书称李世民自觉“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为国之道,安静为务”。李世民设下疑兵之计,亲自率领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骑率先赶赴渭河河畔,和颉利可汗可汗隔河对话,谴责颉利背叛之前的盟约,史载“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随后各路唐军逐渐集结,“精甲曜日,连旗蔽野。”颉利见李世民身后军容严整,使者执失思力又被扣下,很惊惧,请求议和。

事件结果

公元626年8月30日,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在长安西郊的渭水便桥上,斩杀白马,签订和平盟约。也就是“渭水之盟”。之后,颉利可汗率领全体兵士返回突厥。

事件后续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亲率各卫将士在显德殿勤练箭术,奖赏勇士,考核将帅,又勤修德政,稳固政局,离间东突厥各部。终于在公元629年,李世民趁东突厥分裂衰弱之际,命李靖等兵分六路,展开反攻,于630年生擒了颉利可汗,东突厥自此灭国。“去特若尸逐就单于稽,耻其雪乎!”李世民非常高兴,大赦天下,举国欢庆五天。曾向突厥称臣的太上皇李渊也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颉利被俘后,唐太宗任命他为州刺史,颉利可汗推辞不去,于是又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给他良田美宅。贞观八年(634年),颉利可汗去世,追赠归义王,谥号“荒”。颉利可汗死后,按突厥习俗,焚尸,葬在灞河之东。

事件评价

李世民:渭水之耻。(李世民说“足报往年渭河之役”,“足澡吾渭水之耻”)

唐朝而言,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盟誓虽不是一劳永逸之计,但有益于改善王朝与盟国的紧张关系,为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赢得喘息之机。(学习时报 评)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长歌行》背后的历史 渭水之耻:大唐的至暗时刻.中国青年报.2023-12-17

渭水之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16

朝气蓬勃的人造就自信豪迈的国.新华网.2023-12-16

贞观之治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网.2023-12-16

长歌行 (2021).豆瓣电影.202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