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章廷谦

章廷谦

章廷谦(1901年—1981年),字矛尘,笔名川岛、侔尘,男,浙江上虞人,中国作家,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在校时,经常在北京《晨报副刊》《语丝》杂志发表文章。1922年北大毕业,留校。曾参与发起和编辑《语丝》,与鲁迅来往甚密。1926年任《民国日报》编辑1930年11月,在南京任教育部编审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副教授1949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1956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兼北大支部主任1957年代表作有散文集《月夜》等。

个人经历

父为教员、记者、幕僚。廷谦15岁随父去太原市,入第一中学就读,后入山西大学哲学系。民国8年(1919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1年,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任校长办公室外交秘书,并兼哲学系助教,曾参与发起和编辑《语丝》,并长期为之撰稿,与鲁迅过从甚密。后任北京中俄大学教授。 “三·一八惨案”惨案后辞职。12月,至厦门市,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出版部干事。次年,离闽赴杭,在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宣传部工作,并任杭州市民国日报》编辑。8月,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任教。1919年,11月,在南京任教育部编审。1920年,回北平市,任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兼任讲师。抗战时期,在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工作,1949年10月,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六届常务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生平

章廷谦著有散文小说集《月夜》(1924 年,北京大学新潮社),鲁迅回忆录《和鲁迅相处的日子》(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在鲁迅指导和赞助下,校订、标点并出版了唐代传奇《游仙窟》,以及编纂出版了《杂纂四种》 (1926 年)。晚年倾全力于《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为研究鲁迅作出了贡献。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川岛选集》。 [4]

章廷谦的杂文创作时间为1922年-1928年,作品30余篇。其创作高潮期在1925年,代表作有《撒坦的行径》《夜里的荒唐》《欠缺点缀的中国人》《人的叫卖》《“西滢”的“吃嘴巴”》等。章廷谦作为“语丝派”骨干,杂文创作驻足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着力批判封建主义文化思想在与“现代评论派”斗争中,他奋勇当先,冲劲十足,与陈源之辈短兵相接,义无反顾。章廷谦杂文艺术表现力一般,能够造成一定影响在于其观点尖锐,正气浩然。

笔名考据

川岛1922年前后,日本学者片上伸来北京大学,讲授北欧文学,当时,在北京大学任助教的章廷谦担任记录。后来,《晨报》副刊要发表这个讲稿,需要署上记录者的名字。正好章廷谦在读一本日本小说《不如归》,书中主人公名叫“川岛”,他就顺手把这个名字告诉了报社署在记录稿上从此,他就以“川岛”作为笔名。如1922年11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教育比革命还要紧》一文,即署此名。矛尘1922年8月17日,章廷谦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杂感《大学教授与政治》,署名“矛尘”。“矛尘”是他的字。廷谦1922年10月10日他在《晨报双十特刊》上发表《自第十一个双十节以后》,用原名的略写一一“廷谦”作为笔名。作尘这个笔名由章廷谦的字“矛尘”转化而来:“俾”同“矛”读音相近。萧度系由“矛尘”的“尘”字衍生而来。“萧度”与“小土”音近;“小土”即“尘”的析字。[黄蹊]即TC的译音;“T·C”是原名“廷谦”两字英文拼音的缩写,用以作为笔名。张穆熙“张”与“章”同音,“穆熙”即M·C的译音M·C是“矛尘”二字英文拼音的缩写。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云南日报》上发表文章,使用过这个笔名。

著作书目

章的散文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文笔优美,充分体现“语丝文体”的风格特点。

月夜(散文集)1924,北京大学新潮社

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回忆录)1958,人文

川岛选集(散文集)1984,人文

杂四种 编,1925,北新

游仙窟(唐)张鷟著,标点1929,北新

主要事迹

交游鲁迅在《鲁迅日记》中最早出现有关川岛的记载,是在1923年4月8日:“下午伏园携惠迪来,因并同二弟及丰一往公园,又遇李小峰,章矛尘,同饮茗良久,傍晚归”。但川岛与鲁迅的实际交往,却要比这早得多。1919年10月,川岛由南昌大学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他学的是哲学,但对文学颇有兴趣,于是,不久之后,就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鲁迅相识,此后,便与孙伏园一起常到鲁迅家去向鲁迅请教各种问题,1922年川岛从北大毕业之后,常给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刊》写稿。川岛这时的创作,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可以称为散文,也可以称为小说,以后结集为《月夜》出版,鲁迅的《\u003c中国新文学大系\u003e小说集序》和郁达夫的《\u003c中国新文学大系\u003e散文二集导言》都曾予以述评。但因为当时的川岛芳子,沉浸在热恋之中,这也反映到他的创作,使他那些不加雕饰的美文,在思想境界上,不能突破谈情说爱的框框,而正如郁达夫所说,“是正当他在热爱时期蒸蒸发出来的升华。” 鲁迅是看到这个苗头的,因而才借赠书之机,向川岛提出“从情人的拥抱里’暂时汇出一只手来”的希望。对于川岛来说,鲁迅这包含在戏言之中的委婉的批评和热切的期望是起了作用的。在《月夜》之后,川岛就不再写那样的散文,他把目光转向了社会,这在《语丝》创办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鲁迅曾说过《语丝》的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与\u003c语丝\u003e的始终》川岛在《语丝》上发表的文章就有这样的特色,他的《夜里的荒唐》《欠缺点缀的中国人》《又上了胡适之的当》《家兄的几篇日记》《人的叫卖》《岂非头等文明也哉》等文,无情地抨击北洋政府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揭露帝国主义中原地区的侵略,而他的《狗尾巴》《吠声》《“西滢”的“吃嘴巴”》《关于“一千元”》等文,也都足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战斗的檄文”。不仅如此,川岛还为《语丝》这个排击旧物,催促新生的刊物做了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对此,鲁迅在《我和\u003c语丝\u003e的始终》一文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当开办之际,努力确也可惊,那时做事的,伏园之夕,我记得还有小峰和川岛,都是乳毛还未褪尽的青年,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叠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处去兜售,这真是青年对于老人,学生对于先生的教训,令人觉得自己只用一点思索,写几句文章,未免过于安逸,还须竭力学好了。”川岛和鲁迅接触最多,交往最密大概也就在这个时期。从1924年冬筹办《语丝》起,到1926年8月,鲁迅离京去厦门市,在这一两年时间中,川岛几乎是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要上鲁迅家里去一次,既是求教学间,也是联系工作。而鲁迅与川岛的友谊,大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坚实的基础。1926年冬,在鲁迅即将离开厦门大学到广州大学去的时候,川岛到了厦大。川岛也是应林语堂之邀来厦大任教的。在他来厦门之前,鲁迅曾几次去信告诉川岛厦门的情形,说:“北京如大沟,厦门则小沟也。大沟污浊,小沟独干净乎哉”,并提醒川岛勿作长远之计,“随时豫备走路”,(参见1926年10月23日致章谦信)。川岛于12月24日到厦门市鲁迅派人接回了他的家脊与行李。从这天起到鲁迅离开厦门的那一天,川岛几乎每天早晚下班前后,都要绕到鲁迅家里去。鲁迅向他介绍厦门的饮食起居,,厦门大学的人际关系,从各方面关照川岛,还将自己现编的文学史油印讲义送给川岛。鲁迅于 1927年1月 16 日离开厦门,临行前,鲁迅送给川岛一张他坐在坟当中照的象,川岛又请鲁迅写了一张册页,1月15日,鲁迅亲自将这张册页送到川岛家里。正如川岛以后在《和鲁迅先生在厦门相处的日子里》一文中所说:当时,“似乎彼此都预感到:此去经年,不见得就能朝夕相处了”这种预感很快就被证实,1927年3月,川岛终于应了那句“豫备随时走路”的话,丢了在厦门大学的饭碗,回到杭州,在杭州《民国日报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厅短暂工作之后,到“老浙江大学”去任教了。而从1931年秋天起,他又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兼任校长办公室秘书,直至全国解放。鲁迅和川岛分手之后,仍继续关心川岛在事业上和思想上的进步。从1927年到1930年,鲁迅共给川岛写了五十一封信,现存于《鲁迅书信集》的尚有四十二封。从这些信件看,鲁迅对川岛几乎无话不谈。川岛在北大听鲁迅讲《中国小说史》时,曾萌生辑录、校订和标点唐代传奇小说《游仙窟》的念头,他的这个想法告诉过鲁迅。因而,鲁迅辑校的《唐宋传奇集》没有收人《游仙窟》,他把自己所藏的《游仙窟》通行本借给川岛,鼓励川岛把这本书标点整理出版。鲁迅广州市之后,审阅了川岛校订和标点的《游仙窟》,为之校正,并于1927年7月7日写了《\u003c游仙窟\u003e序》,称赞川岛这一工作,使《游仙窟》“全文始复归华土”对于人们的“博识”和文学史的研究,都很有意义。《游仙窟》付印后,又由鲁迅代校清样,终于在1929年2月山北新书局出版。川岛去北京大学任教并兼校长办公室秘书,事先征求过鲁迅的意见。鲁迅对川岛说:“杭州市与北京比起来,以气候与人情而论,是京好。但那边的学界,不知如何。兄如在杭州有饭碗,我是不主张变动的......但有一个紧要条件,总应该积存一点”。以后,川岛芳子还是去北大了,为了“饭碗”,也为了能“积存一点”。鲁迅对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很有看法,但他体谅川岛的苦衷,也相信川岛的人格,相信川岛决不会附炎趋势,做出缺德的事来。1931年后,鲁迅与川岛的往来不很多,他们的友谊却依然存在。1932年11月28日,川岛曾在广和饭店宴请到北京探视母病的鲁迅,次日又和夫人一起到东站为鲁迅送行。1933年1月13日,川岛山绍兴回北京,途经上海市吕振羽李小峰一起夜访鲁迅,鲁迅“以《啼笑姻缘》一函托共持呈母亲”。1935年5月9日,鲁迅又将刚刚出版的《两地书》寄赠川岛。直到1936年5月,川岛还从宋紫培手中接到鲁迅送给他的一本绸面纸的《死魂灵百图》,这是鲁迅留给他的最后的纪念。解放之后,川岛芳子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他写了大量回忆鲁迅的文章,结集为《和鲁迅相处的日子》于1958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革”期间,川岛受到迫害,他一被摘掉“反革命”的帽子,就投入了《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1977年,川岛看了周作人的《知堂回忆录》后,一气写了《弟和兄》一文,以他亲眼所见的事实说明二周兄弟失和的真实原因,是周作人受制于羽太信子,而鲁迅对羽太信子的大肆挥霍进行了干预,驳斥了周作人歪曲事实的危辩,维护了鲁迅的声誉。

作品欣赏

此文发表于《语丝》四期1924年12月8日(署名川岛),原文收录,编者注。 “前美国驻华公使克兰氏说中国人自己没有维持秩序的能力,曾提创国际共同管理。我想国际共同管理倒是很好的现象。……假令英国在国际共同管理之下,则爱尔兰何至受那么大的骚扰!我不晓得那时中国驻美公使是谁,如果这位公使能把美国像拳匪一样围杀黑人的事调查明白,报告中国政府,也主张国际共同管理,从非洲招些黑联军去攻打纽约的拳匪,打胜了之后,犹如在北京哈德门大街似的在纽约城中的五马路立一块纪念碑,那才算公平。……”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临别中国时,曾这样的和我们说。他并且说:“这些意见不是上中国的岸时就有的。”

这回爱新觉罗·溥仪迁居后海的事,虽有人额手相庆,却也有人因而怒发冲冠;姑不论这事是出于溥仪的本意,或者他容纳了别人的劝告,正如从前华林君之失恋一样的是一件私事,不但算不得中国历史上一件名誉的事,也算不得中国历史上一件不名誉的事,也谈不到孝悌忠信。虽然那时袁世凯并无特任爱新觉罗溥仪为人的明令,反正我们已经当他是一个人看,更从胡适先生的口里,当他一个有为的青年看。

倘若我们刻毒一点,尽可让他在私邸中称孤道寡,不务正业。

如果仁厚一点也尽可劝他改邪归正,设法向上。他在那里送酒席为“段临时执政”接风,别人劝他迁居,钱玄同在那里为他计划前途,都是私人的友谊与动作;闲空的人尽可去设法度他的闲空的日子,正不必前来干预。可是偏偏有人来干预了。并且不只是中国人,并且这些外国人也诚如荷马诗里所说的“不像是一个出身微贱或欠缺知识的人,”并且都是政务倥偬不是闲空的人。于是乎我又想到溥仪实有出“宫”之必要,而且叫他出宫实是我们不甘再作“奴臣”的人的责任了。外国人怀着他们的好心——只少也顾到中国人的体面,在那里向我们的长官们,他们的舆论机关中说话,幸而有我们的外交官在那里答复他们,虽然该如何的答复并没有来征求我的同意,我也不知道外交官究竟如何的答复他们,可是我已经证明中国人的爱中国不如外国人“爱”中国的热烈,更谈不到替外国人顾体面:爱尔兰总统囚禁在培法司特( Belfast),不听中国政府派朱兆莘去警告,日本惨杀大杉荣家族与朝鲜人,不听中国人想去弄个“领事裁判权”,也不听美朝联军去攻打东京城;照例这些事中国人都应该做的,最低限度也该学他们“正谊”与“人道”的办法。偏偏中国人和我们的长官都忘记了——大概注全力于防止赤化的宣传,忽略了这一路。

我倒没有别的意见,外国人“正谊”与“人道”的办法,我也可以同意,好歹我们可以还价。不过中国人有时也可以和他们的外交官去谈谈,好在“正谊”与“人道”并不是一 件专利品,且也可以点缀点缀,符了国际平等的条例。

不然,你要猜透了外国人的心意,有美国预言家保罗师父那样的本领;只要你爱中国的心在外国人之上,外国人也就不屑越而可以有机会去爱他们的祖国了。于此我感到中原地区海陆军之不但不可裁,且也当发明千百种“死光”才能来整理你的家务,至于“正谊”与“人道”实在只配点缀呜呼(瀛商网)

参考资料

中国作家笔名探源.一册.百度学术搜索.2024-08-26

提升儿童文学原创力,路在何方?.中国作家网.2024-08-26

云南日报网.云南日报网.2024-08-26

郑天挺日记中的西南联大“秘闻”-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08-26

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一分册.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一分册.2024-08-26

中国现代杂文史.百度学术搜索.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