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公元前295年),嬴姓,赵姓,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人,其父为赵肃侯赵语。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在位),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
面对中原各国的势力和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骚扰,赵武灵王于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下令改穿胡服,训练骑兵,改革作战方法,增强军事力量。赵国军事实力迅速提升,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军事强国之一,攻灭中山郡,攻取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占有的大片土地,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赵长城以防范游牧民族侵扰。此外,赵武灵王与韩国结成姻亲,又借燕国内乱之际迎燕公子职为韩广,使得燕国和赵国结成同盟;还迎秦公子稷为秦王,从而与秦国结为盟友。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专注于军事和外交,国政交由儿子管理。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原太子公子章不满,发动政变,赵武灵王被围困于沙丘宫(今河北省平乡东北地区)达三个月,最终在宫中饿死,被追谥“武灵”,后人尊称为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积极学习游牧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得赵国国土面积大大扩张;但由于他的改革政策并未深入到法律和经济层面,导致改革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因此赵武灵王的改革最终并未使赵国完成秦灭六国之战的大业。此外,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失误,也导致了他身死沙丘的结局。
人物生平
执政之初
赵武灵王出生于赵国的首都邯郸市(今河北邯郸)。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于次年继位。在赵武灵王安葬赵肃侯时,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精兵万余人前往赵国,想要趁机进攻赵国。
在重臣肥义的辅佐下,赵武灵王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居心测的使者。赵武灵王联合韩国和宋国,将秦、楚、魏、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之中;又贿赂越王无彊,使之攻楚,将楚国的注意力转移至越国;同时,还贿赂楼烦攻击燕国和中山国,使两国专注于楼烦的骚扰而无暇他顾。此外,赵武灵王还命令五国军队不得越过赵国边境,只允许使者携带吊唁之物前来觐见,并调集本国军队,做好战斗准备。面对防范严密的赵国,五国只得放弃进攻的想法,在完成吊唁后率兵离去。
赵武灵王即位后,因为年纪尚小,还不能亲自处理政事,就选取贤德的三人作为政事顾问,敢于直言规劝的三人作为辅佐,处理国家大小事务。赵武灵王亲自听政后,凡事都先征求重臣肥义的意见,还每月向辅佐他的三位年老重臣送礼致意。赵武灵王听政后,继承了先君的遗志,积极参与诸侯间的混战,争取提高赵国的实力。
敦睦邦交
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赵国在靠近中山国边境的鄗(今河北省柏乡北)筑城,加强了城池的防御,防范中山国的进攻。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赵武灵王与韩宣惠王进行会晤,并在第二年迎娶韩国王室的女子为夫人,巩固了赵国和韩国的同盟关系。
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韩、魏、赵、燕、中山五国国君互尊为王,此即战国时期的“五国相王”事件,但赵武灵王感到这种多弱对一强的合纵并不可靠,认为赵国实际上并无称王的能力,决定不再和其他四国互尊为王,自己主动去掉王号,命国人改称自己为“君”。
赵武灵王十年(公元前316年),赵国的邻国之一燕国发生内乱,宰相子之夺取王位。赵武灵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赵武灵王招来在韩国当人质的燕公子职,将他立为燕王,并派乐池将他护送回燕国。赵武灵王通过迎立新的燕王,使燕王对赵国有所感恩,从而与赵国结为联盟,使得先前韩国与燕国意图制约赵国而形成的联盟被拆解,为赵国带来了利益。
赵武灵王十八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与孟说到洛阳市比赛举鼎,因腿部负伤而去世,由于秦武王无子,秦国的朝堂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赵武灵王派赵固从燕国迎接秦公子稷,护送回秦国,立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秦昭王感激赵武灵王的举动,便与赵国结为盟友。
胡服骑射
中原国家地势平坦,仍保留着车战这一作战方式,将士也多穿宽衣博带、长裙旗袍的军服;但在山谷之中,战车不如骑兵机动灵活,而窄袖短衣的胡服也更适合骑马作战。赵国位于中原北部,毗邻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赵国与周边的齐国、秦国、中山国交战时,游牧民族便乘机侵扰,迫使赵军几处分兵,难以应付,因此,赵国的历代国君虽有抱负,却难以完成扩张国土、秦灭六国之战的事业。赵武灵王在与游牧民族交战时,认识到了胡服骑射的优势,并产生了效仿“胡服骑射”的构想。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信宫大会群臣,打算下令改穿胡服,训练骑射。但当时仅有大臣楼缓赞成,其他大臣都不愿意进行变革。
在反对改革的群臣中,以赵武灵王的叔父赵成的地位最为尊贵。公子成认为,中原地区是诗书礼仪教化之地,效法蛮夷的服饰是背离正道的做法。赵武灵王登门拜访,向公子成劝说道,风俗礼仪的制定都是为了方便行事,如果只顾维护习俗,而忘记先祖遗训和鄗城被围的耻辱,是不恰当的做法。公子成被赵武灵王说服,同意穿胡服上朝,并明确支持改革。
之后,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大臣都以“如故法便”为由,劝谏阻止改革,而赵武灵王认为古代的办法并不能用于治理当今的国家,驳回了群臣的意见,下令正式开始穿胡服、训练骑射。
改穿胡服是为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做准备,也可以培养民众的尚武之风。与此同时,赵武灵王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大规模组建骑兵部队。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攻占原阳县(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赵武灵王将此地设为骑邑,专门用于训练骑兵。
通过改革,赵国建成了一支以骑兵为核心的军队,胡服骑射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车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由于骑兵速度迅捷、运动灵活、攻击性强,适宜在平原和草原地区作战,赵国的军事力量得以大大增强。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进攻中山国,一直攻到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通道井陉县(今河北井陉附近)。此时,秦国正在内战,赵武灵王趁此机会,向西攻取了林胡占有的榆中地区(今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林胡损失惨重,只得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良种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还派赵固主管胡地,并招募大量林胡骑兵,编入赵国军队。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赵国夺取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建立了代郡、雁门郡(今山西省大同、朔州市、集宁区以南和张家口市以南地区)和云中郡(今包头市、五原地区),迫使林胡和楼烦向北迁移。为阻止林胡和楼烦南下侵扰,赵武灵王修建了两道长城,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大青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市至内蒙古兴和一线。
通过多年征战,赵国的疆土大大拓展,成为战国后期的军事强国之一,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曾说:“当今之时,山东省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足见赵武灵王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壮年退位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给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由儿子管理国家政治,自己则负责战争和外交。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赵国再次对中山国宣战。经过长达十年的战争,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国最终攻灭中山国,将中山王厝迁徙到延安市(今陕西榆林)。占领中山郡后,代郡和邯郸县之间的道路得以打通,赵国各地的交流更加方便。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在巡视云中、雁门二郡时,遭遇了楼烦王的部队。楼烦王虽勉强出击,但看到骁勇善战的赵军后又畏惧起来。赵武灵王把楼烦王请到了军中,当得知楼烦王被赶到阴山以北后气候和水草都不好,就允许楼烦王回到河套平原故地,但楼烦王必须听从赵国的命令,楼烦王欣然同意。由于楼烦人习惯了骑马打仗的生活,加之赵军待遇优厚,因此许多楼烦人加入赵国军队,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
沙丘之变
赵武灵王迎娶韩国王室之女为夫人,韩夫人生有一子,为公子章,本为太子。韩夫人去世后,赵武灵王又将吴娃立为夫人,生有一子,为公子何。赵武灵王宠幸吴娃,因此废黜公子章,改立公子何为太子。
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率兵消灭中山国,回国大行奖赏,并将公子章封为安阳君,又派田不礼辅佐公子章。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惠文王朝见诸大臣,安阳君也来到首都觐见。赵武灵王看到公子章向弟弟赵王何俯首称臣,十分愧疚,便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公子章在代郡称王。但公子章在无辜被废后,受到田不礼的唆使,想要夺回自己的王位。
赵武灵王在游览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西北)时,命公子章和赵惠文王随行。到沙丘后,赵惠文王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一宫。公子章假传赵武灵王的命令召唤秦惠文王,大臣肥义先进入宫内,很快被公子章的手下所杀。赵王何与公子章的部队交战,公子章战败,退到赵武灵王所在的宫殿,赵武灵王让公子章等人进入了宫殿。赵成和李兑等人很快从邯郸市赶到沙丘,参与平叛。公子成等人派兵攻入宫殿,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而宫中的宫人尽数逃出,不许赵武灵王出宫。公子成等人无人敢担刺杀赵武灵王的罪名,于是只围不战,宫中没有存粮,赵武灵王被围困三个多月,最终饿死在沙丘宫中。
公子成在确定赵武灵王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这时赵惠文王尚且年幼,不能治国,于是公子成和司寇李兑共同操持国家大政。
历史评价
对于赵武灵王的人生经历,不少学者都进行了评价。
陕西师范大学张卓琳认为,通过改革,赵国建成了一支以骑兵为核心的新式军队,扭转了以往对外兼并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疆土大大扩展,赵国成为战国后期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以至其后,各国“纵约”瓦解、割地事秦时,赵国尚能屡败秦军。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十余年间,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而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也评价道:“当今之时,山东省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且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此外,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它对赵国的其他方面以至于其后中原地区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马执斌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是华夏民族主动学习游牧民族优秀文化,由弱变强的典范。在“贵华夏,贱夷狄”传统观念弥漫的时代,赵武灵王排除异议,率先突破夷夏之防,坚定地推行胡服骑射,开创了华夏民族主动学习游牧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
张卓琳也提出,胡服骑射除了提高赵国的军事实力,还推动了民族交融。战国时代,东方各国已经形成崇尚中原文化、贬斥戎狄之俗的观念,而“胡服骑射”对于胡人来说,是对其友好的表示,从而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彼此的交流。而赵国在攻取游牧民族占有的土地后,将游牧民族的战士编入赵国军队,在胡地设置官员管理,也推动了民族融合。
然而,赵武灵王的改革也存在缺陷。张卓琳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并没有推进想配套的政治、经济改革。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军队的建设也难以长久;而在变革过程中,赵武灵王对于法制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赵国的强大依靠“人治”而非“法治”,改革缺乏持续进行的保证,“人亡政息”便是必然的结局。
此外,赵武灵王后期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失误,导致最后自己死于非命,带来政局的动荡,正如司马迁所说:“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相关诗文
清代王《沙丘台怀古》:灵王遗恨满沙丘,赵姓英明于此休。月去月来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清代吴存礼《沙丘宫怀古》: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本藉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祖龙霸业车中恨,主父雄心宫里愁。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历史学家翦伯赞《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市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茼蒿伴土墙。
亲属成员
名为赵籍,赵国开国国君,公元前409年—公元前400年在位
赵烈侯之弟,赵国第二位国君,史书未载其名,公元前399年—公元前387年在位
赵烈侯之子,名为赵章,赵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
赵敬侯之子,名为赵种,赵国第四位国君,公元前374年—公元前350年在位
赵成侯之子,名为赵语,赵国第五位国君,公元前349年—公元前326年在位
正室:韩夫人,出身韩国贵族,韩国王室之女
长子:赵章,原为太子,后被废,改封公子章,曾发动沙丘之乱,企图夺取王位,最终被诛杀
次子:赵惠文王赵何,赵国第七位国君,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66年在位。本为次子,后被立为太子。在位期间善用廉颇、蔺相如等贤臣良将,扩张国土,使赵国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三子:平原君,封平原君
四子:赵豹,封平阳君
女儿:赵姓,赵何胞姐
赵孝成王赵丹,赵国第八位国君,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5年在位
墓葬争议
历代文献典籍关于赵武灵王陵的位置记载不一,总结起来主要有灵丘县说、沧州市说、邯郸市说等不同看法,而赵武灵王陵的真实位置,除了考证典籍外,还需要考古发掘加以证明。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东周列国-战国篇(1999).豆瓣电影.2022-10-21
大秦帝国之纵横(2013).豆瓣电影.2022-10-21
风云列国之列国(2019).豆瓣电影.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