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
公孙衍,姓公孙,名衍,生卒年不详,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人,因为在魏国担任犀首的官职,时人便以“犀首”称之,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同时期纵横家张仪的主要对手。
公孙衍最初出仕魏国,担任犀首的官职,后入秦,担任“大良造”,率兵攻打魏国,夺取了“阴晋”,俘虏魏将龙贾、斩杀魏军八万余众,占领了“雕阴”,逼迫魏国献上“河西之地”。后张仪入秦,公孙衍被秦惠文王冷落,遂去秦入魏,主张合纵抗秦,促成“五国相王”,并劝说邻近秦国的少数民族义渠君袭秦,公元前318年,在他的劝说下,楚、魏、齐、韩、赵五国联合起来伐秦。张仪去世,秦武王迎公孙衍入秦为相,终老于秦。
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在魏国实力衰落时,联合其他弱国以对抗强国,后来又联合齐楚韩赵四国一起伐秦,曾佩五国相印,为约长,声名显赫一时。孟子的弟子景春评价公孙衍、张仪:“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
人物生平
初仕魏国
公孙衍,姓公孙,名衍,生卒年不详,魏国阴晋人(今陕西华阴市),最初在魏国军队里担任犀首。
公孙衍这段时期的事迹,史书上的记载很少,《战国策·魏策一》里记载了一篇“徐州之役犀首谓梁王”,是齐楚爆发“徐州之战”,公孙衍给魏惠王出主意的说词,“为什么不表面上与齐国交好,而暗中与楚国结盟呢?齐、楚两个国家必然要开战,想要打胜仗,都要依靠大王。如果齐国战胜了,您就联合齐国,一起攻伐战败疲惫的楚国,到时候就可以占领楚国方城以外之地;如果楚国战胜了,您就联合楚国,一起攻伐战败疲惫的齐国,那么,太子申的仇就可以报了。”
秦惠文王知道了公孙衍的才能,想邀请他到秦国去效力,公孙衍婉言谢绝。不久之后,公孙衍犯了罪,受到了魏惠王的惩罚,遂逃亡到了秦国。
出仕秦国
攻城略地
公孙衍到了秦国之后,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公元前333年,公孙衍被任命为“大良造”,统帅大军攻伐魏国的军事重镇雕阴(今富县),两军交战,魏国大败。因为公孙衍的家乡在阴晋,魏国想献上阴晋求和。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收下阴晋,并将“阴晋”改名为“宁秦”。
但秦国并没有停下进攻的步伐,公元前331年,公孙衍再次统帅军队伐魏,秦国来势汹汹,魏国龙贾率领的大军不能抵挡,败退几十里,秦军在今富县西太安源上,俘虏魏军主将龙贾,斩杀魏军八万余众,占领雕阴。此战过后,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国抗衡。
而秦国则以此为战略支撑,连战连胜,之后又相继攻占了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曲沃县、万荣县(今山西万荣)、皮氏(今山西河津市),秦国已实际控制了河西的大部分战略要地,魏国无奈,便顺水推舟,献上河西之地,从此走向了衰落之路。
错失相位
收复了河西之地,秦惠文王大喜过望,越加想重用公孙衍,有一天,他私下对公孙衍说,准备任用其为相。但甘茂手下的小官吏从孔洞里听到了谈话,悄悄告诉了甘茂,甘茂不想公孙衍为相,就去恭贺惠王得到贤相,秦惠文王觉得奇怪,我这个命令还没有下呢,甘茂你是怎么知道的。甘茂说是公孙衍告诉他的,秦惠文王认为公孙衍泄露机密,大怒,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正当公孙衍被陷害当不了相国的时候,他毕生的劲敌——张仪,已经来到了秦国。张仪利用他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帮助秦国取得了商洛市(在今陕西商县)、上郡十五县、少梁等地,秦惠文王非常高兴,任命张仪为秦相。
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国相,意气风发,公孙衍却备受冷落,再加上他跟张仪不和,于是,公孙衍离开秦国,重新回到魏国。
再次仕魏
初试合纵
公孙衍回到魏国,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然而,此时的魏国,要塞尽失,元气大伤,国力衰退。此时,相国惠子的策略是“欲合于齐、楚以按兵”,魏国连年打仗,惠施想联合齐楚两国,让魏国可以休养生息,但效果不好。于是,公孙衍提出“合纵”之策,拉拢其他的国家,联合出击致胜。公元前325年,公孙衍说服了齐国的田盼将军,魏国和齐国的军队一起攻打赵国,赵国大败,公孙衍打败了赵国的将军赵护,田盼俘虏了赵国的将军田举,取得了平邑县(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这是公孙衍回到魏国当魏将的初次胜利,也是合纵的第一次胜利。
与此同时,张仪也在尽力促使秦齐楚成为联盟,公元前323年,张仪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想要联络齐、楚,以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五国相王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积极奔走下,终于成功说服了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结盟,并发起了“五国相王”的行动。这个时期的合纵,跟战国后期的六国抵御秦国一个强国不一样,是“合众弱以御三强”,以“魏、韩、赵、燕、中山”五个弱国,来抵御“齐楚秦”三个强国,齐、楚、秦三国听说“五国相王”之后,都感受到了危机,千方百计想要破坏合纵联盟。
齐国先是想通过外交的手段,“寡人羞于中山并与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借口中山郡是小国,想离间魏国、赵国与中山国的关系;后来又割地贿赂魏国、赵国,想要引诱魏赵联合起来攻打中山国,但都被中山国张登游说化解,齐国没有得逞。
楚国则是直接派柱国昭阳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两军交战于襄陵,魏国大败,被楚国夺取了八邑。楚魏交战的时候,韩、赵、燕、中山并没有声援魏国,所以,“五国相王”只是表面上的联盟,没有带给魏国实际上的帮助。
出任魏相
“襄陵之役”,魏国大败,魏惠王自觉受到了奇耻大辱。秦国趁机拉拢魏国,实行张仪的连横策略,为此,张仪表面上辞掉秦国国相之位,跑到魏国毛遂自荐当魏相,其实是兼任秦魏两相,魏惠王对张仪说的“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策略很心动,便真的驱逐魏相惠施,任用张仪为相国。
但张仪的真实意图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很快反应过来,对成为秦国的附庸很抗拒。而且,齐楚听说他相魏,大怒,立即联合起来兴兵伐魏,张仪想让秦国来救魏,但秦国此时的相国甘茂却听从了左成的劝谏,拒绝发兵,连横之策受挫。
公孙衍认为,张仪当魏相,对他很不利。于是,当魏王对张仪有了疑虑之后,公孙衍趁势出击,《史记》中记载,公孙衍派人去跟韩国的掌权人公叔说:“张仪已经联合了秦魏,下一步他就要分兵两路打韩国,韩国很危险。其实魏王联盟就是为了土地,您倒不如主动割一些地给魏国,魏秦的联盟土崩瓦解,魏王就会把张仪驱逐出去,而魏王会因为我取地的功劳,让我当魏相”,韩公叔认为公孙衍说得有道理,果然割地给魏,而魏国就真的驱逐了张仪,让公孙衍当了魏相。
佩五国相印
在公孙衍与陈轸共同谋划下,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身佩楚、魏、齐、赵、韩五国相印,楚怀王为纵长,共同向秦国函谷关进攻。而且,公孙衍还说服了在秦国后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当秦国有战事之时,义渠也会主动出击,以达到两面夹击的效果。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齐国表面许诺却阴持两端,楚王虽然为纵长,但不是伐秦主力,只有山西省勉勉强强出兵,结果被樗里疾一路打退到修鱼,魏国是发起国,“折兵过半”,损失最大,无奈之下,魏王只能把惠子请回来,让他去到楚国去,商量怎么向秦国求和。
合纵失败之后,公孙衍回到魏国,立即被政敌田需中伤,公孙衍不想让田需当魏相,就说服了魏王,请齐国的田文来当魏相,而他则去往韩国,担任韩相。
出仕韩国
公孙衍到韩国担任韩相,此时,齐国的相国靖郭君、魏国的相国孟尝君都是支持合纵的,合纵的形势依旧不差。然而,公元前315年,秦国发起了“浊泽之战”,攻打韩国,韩国想向秦国求和,联合秦国一起伐楚,消息传到楚国,陈轸劝楚怀王装出发兵来救的样子,让韩国打消了与秦国求和的念头,结果秦军和韩国打到了第二年,楚军一直按兵不动,公孙衍败走岸门,秦军斩韩军首级万余。
晚年仕秦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登上王位,把张仪与亲信将领魏章一起驱逐出秦国,张仪与魏章去了魏国,很快去世。秦武王迎公孙衍入秦,拜他为相,公孙衍晚年在秦国的事迹鲜少有记载,卒年不详。
人物成就
公孙衍帮助秦国打败魏国,俘虏魏将龙贾、斩杀魏军八万余众,夺取了“阴晋”“河西之地”,秦国于是占领了东出的各大要塞,为以后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孙衍首创“合纵”之策,在魏国实力衰落时,联合其他弱国以抗强国,后来又联合齐楚韩赵四国一起伐秦,虽然因为五个国家各怀鬼胎而失败,但他的“合纵”之策却为战国打开了新格局,探索了新的道路,也为秦国统一制造了障碍,为弱国争取到了喘息之机。
人物争议
死因争议
《史记》里记载,张仪去世之后,秦武王迎公孙衍入秦为相,未提卒年。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里却记载,公孙衍与张寿结下怨仇,田需到魏国,也跟公孙衍相处不好,田需派人杀掉张寿陷害公孙衍,魏王以为是公孙衍杀了张寿,就杀了公孙衍。
然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又记载说,秦昭襄王生病,百姓家买牛到家祭神,祈祷他的病快快好起来,公孙衍知道了这件事,阿谀奉承祝贺秦昭襄王的仁德已经超过了尧舜,但秦昭襄王认为百姓没有收到命令就擅自祈祷,是乱国亡身之道,反而罚了祈祷的百姓,公孙衍愧不敢言。从这件事情里,有学者推断出公孙衍晚年的时候,一直在秦国,跟之前被魏王杀害前后矛盾。
其他史书也多记载田需比公孙衍死得早,比如《战国策·魏策二·田需死》里就记载,说魏国相国田需死后,楚国令尹昭鱼很担心张仪、田文、公孙衍其中一人当相邦,苏代顺着昭鱼的心意,游说魏王,成功让太子当相邦。
事迹争议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之后,据学者考据,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张仪在各国之间“连横”时,苏秦声名还未鹊起。所以,公孙衍才是战国时期首次提出和实施合纵策略的人,是张仪的主要对手。只不过因为传闻失实,后人误认为张仪的主要对手是苏秦。
影响与评价
公孙衍实施的“合纵”之策,为战国的军事外交打开了新格局,探索了新的道路,也影响到了后来的苏秦、苏代等纵横家,让战国后期的军事外交更加异彩纷呈,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孟子的弟子景春评价公孙衍、张仪:“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大秦帝国之纵横 (2013).豆瓣电影.2023-06-14
芈月传 (2015).豆瓣电影.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