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
亚洲象(学名:Elephas maximus),是象属生活在亚洲的唯一的现存物种,且是亚洲现存最大陆地动物。亚洲象四肢粗壮,像四根柱子,眼睛小,耳朵大,鼻子长。雄象长有突出口腔的长牙,雌象一般没有。全身灰色或灰棕色,皮肤厚,可达3厘米以上,褶皱多,长着稀疏的粗毛。体型庞大,亚洲雄象肩高261~289厘米,体重3500~4600千克,雌象肩高228~252厘米,体重2300~3100千克。
亚洲象栖息于草地、热带常绿林、半常绿林、湿润落叶林、干旱落叶林和干旱荆棘林,以及人工林和次生林或灌木丛。亚洲象是以植物水果为食的大型食草动物,食物主要有芭蕉科、禾本科、棕榈科等一百余种植物。
亚洲象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西起印度,北至尼泊尔,南至苏门答腊岛,东至婆罗洲。现已确认三个亚种:斯里兰卡亚种(E. m. maximus)、印度亚种(E. m. indicus)和苏门答腊岛亚种(E. m. sumatranus)。亚洲象是世界上仅存的三种大象之一,另外两种是非洲稀树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
亚洲雌象一生都生活在象群中,象群由多只成年雌象与其未独立的后代组成;雄象一般独居或在单身雄象群生活。亚洲象妊娠期一般为19~22月,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亚洲象寿命长,一般可活60~70岁,最大可活120~130岁。
2020年,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EN)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亚洲象主要受栖息地丧失、栖息地退化、破碎化和偷猎的威胁。2019年,亚洲象野生种群估计为48323~51680头。
分类与演化
分类
1758年,瑞典动植物学家、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给斯里兰卡的一头大象起了一个学名Elephas Maximus。1798年,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创始人乔治·库维尔(Georges Cuvier)给一头印度象命名为Elephas indicus,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847年,荷兰动物学家科恩拉德·雅各布·坦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给苏门答腊岛岛的一头大象命名为Elephas sumatranus。1940年,英国动物学弗雷德里克·纳特·查森(Frederick Nutter Chasen)将这三种大象归类为亚洲象的亚种。
目前,亚洲象斯里兰卡亚种(E. m. maximus)、印度亚种(E. m. indicus)和苏门答腊亚种(E. m. sumatranus)这三个亚种被认为是有效亚种。
婆罗洲象传统上被归为印度亚种或苏门答腊亚种,但在形态、行为上与亚洲大陆象不同。生活在加里曼丹岛北部的亚洲象比其他亚洲象小,耳朵更大,尾巴更长,象牙更直。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型分析表明,婆罗洲象在基因上与南亚和东南亚的亚洲象不同,可能已孤立30多万年。
演化与系统发育
象是地球上曾经繁荣一时的庞然大物,曾出现过很多种类,但又相继消亡,化石证据表明,已记载的化石象达400多种,除了大洋洲与南极洲之外,象类在所有大陆分布。
化石证据、形态学研究与分子分析表明,象类与海牛目、蹄兔类的亲缘关系最近。亚洲象是已灭绝猛象的近亲蟳;据估计,这两物种最后的共同祖先生活在250万至540万年前。
象类最早的远祖是磷灰兽(Phosphaterium escuilliei),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前。人们了解最多的始祖象(Moeritherium spp.),生活在距今3000万~38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距今2400~3400万年的渐新世,可能是象类分化的重要时期。距今500~2400万年的中新世,象类多样性显著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张,非洲、欧亚、美洲大陆均有其身影。
形态特征
象是现存陆地最大的哺乳动物,亚洲象略小于非洲草原象,但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栖野生动物。亚洲雄象肩高261~289厘米,体重3500~4600千克,亚洲雌象肩高228~252厘米,体重2300~3100千克。体长550~650厘米(包括鼻长),尾长120~150厘米。亚洲象雌雄体型差距比非洲草原象小。最大亚洲象是一头体重约7000千克,肩高为343厘米,体长为860厘米(从头到尾)的雄象,于1924年在印度阿萨姆邦加罗山被苏桑王公射杀。据报道称,还有些高达370厘米的大个体。
亚洲象四肢粗壮,像四根柱子,眼睛小,耳朵大,鼻子长,雄象长有长长的象牙,雌象没有或很短,尾巴又短又细。亚洲象全身灰色或灰棕色,皮肤厚,可达3厘米以上,褶皱多,身上长着稀疏的粗毛。象鼻功能丰富,除了呼吸外,还有许多功能,如采取食物、饮水、探触、持握、发声、使用工具等。象鼻粗壮有力,可以抬起重达350千克的重物,而且十分灵活。像捡拾花生,揉眼睛这种细致的动作也能完成。
亚洲象共有26颗牙齿,包括门齿与臼齿,门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牙,臼齿就是咀嚼食物的牙齿。亚洲象一生换6次牙,40岁左右长出最后一批牙齿。亚洲雄象的象牙可以长到非洲雄象一样长,但通常更细更轻。亚洲象的象牙最长302厘米,重39千克。由于长牙象遭受人们的猎杀,导致长牙基因无法遗传,很多亚洲象只有短短的象牙,或者没有象牙。斯里兰卡有很多没有象牙的雄象。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亚洲象曾广泛分布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贯穿南亚喜马拉雅山脉,东到中国。从西亚经伊朗海岸到印度次大陆,再到东南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加里曼丹岛),直至中国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分布面积多达9百万平方千米。
现存亚洲象已经在上述地区零星分布,西亚、爪哇、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绝迹,分布面积只剩486800平方千米。当今的亚洲象仅以孤立种群分散在亚洲的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及越南,安达曼群岛(印度)也有野生亚洲象存在。
栖息地
亚洲象栖息于草地、热带常绿林、半常绿林、湿润落叶林、干旱落叶林和干旱荆棘林,以及人工林和次生林或灌木丛。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从地平线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看到它们身影。然而,目前亚洲象最适宜的栖息地类型还不明确,因为许多景观已遭到人类改造。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亚洲象是以植物水果为食物的大型食草动物。由于体型大,亚洲象每日进食量也大,觅食时间长。每头成年象每天需要150千克的植物性食物,因此需要极大的生境面积。亚洲象以植物嫩枝、树叶、秆为主要食物,主要有芭蕉科、禾本科、棕榈科、桑科、葡萄科、夹竹桃科、姜科等十几科的一百余种植物。
另外,亚洲象还喜欢吃熟透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瓜菜。庄稼成熟时会进入农田采食作物,在荒废的农田与山地也经常看到亚洲象活动痕迹。由于自然栖息地不断减少,亚洲象食物不足,不得不冒险进入耕地村庄采取作物(玉蜀黍属、水稻、甘蔗)。
亚洲象每天至少喝一次水,而且永远不会远离永久性的淡水资源。它们每天需80~200升的水,甚至需要更多的水来洗澡。有时,它们会在土壤中挖粘土或矿物质。亚洲象从食物中获取的盐分远不能满足身体需求,因此,它们经常在溪流、水塘边吸食无机养分。
社会行为
亚洲雌象一生都生活在象群中,象群由一个或多个家庭构成,包括成年雌象与其未独立的子女,由年龄最大的雌象领导,首领也被称之为女族长。象群大小不等,大的16头以上,小的只有2头,雌象带着孩子,一般6~10头比较常见。
青春期雄象离开出生象群,一般独居,或生活在暂时的单身雄象群中,雄象群很小,一般2~7头。
亚洲象远距离移动寻找食物与栖息地,家域面积巨大,并长期使用。亚洲象的家域面积从几十到几百平方千米不等。加里曼丹岛一项研究显示亚洲象家域面积达 291~778 平方千米。 亚洲象的家域大小受食物、水源、人类干扰程度和其他因素(如道路、栅栏、运河等)的影响。
生长繁殖
繁殖
亚洲象全年分娩,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在温凉的冬季如,12、1、2月多些。
亚洲雄象一年发情一次,每次持续约2~3个月,巅峰期的雄象可达3~4个月。发情期的亚洲雄象脾气暴躁,非常凶猛,攻击性极强。狂暴是10~20岁亚洲雄象性与攻击性活动明显增强的时期,以性尿湿及两额部的额腺液体分泌为开始标志,狂暴中期,雄象阴茎勃起,外露并不断敲打腹部。狂暴雄象脾气暴躁,对其他成年雄象攻击性极强,耗费大量时间搜寻、守护发情雌象并与之交配。雄象狂暴期不同步,每头雄象有自己的特定周期。
雌象发情约4.5年一次,甚至更长,发情行为持续4~6天。处于发情期的雌象性活动表现为阴唇外翻、红肿,分泌液增多,在其尿液与阴道分泌物中释放化学信号(信息素)。亚洲象全年交配,但夏季更多,交配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交配结束不久,雄象离开,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亚洲象妊娠期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一般19~22月。一胎一仔,少数双胞胎。繁殖间隔长,约五、六年才繁殖一次,圈养则短些,约4年一胎。哺乳期需两年。
生长发育
幼象出生后安静侧睡1~2小时,然后抖动耳朵、尾巴、鼻子、脚,之后站起走动。出生时长毛,鼻子短,长25~35厘米,肩高76~91厘米,平均体重100千克。出生两天后就可以跟着雌象活动,2~3岁断奶,雄象10~15岁性成熟,雌象早至11岁分娩,大部分雌象13~16岁分娩。
性成熟后,雌象留守象群,雄象离开,向外扩散,成为独象或加入单身雄象群。亚洲象寿命较长,一般为60~70岁,最长可活120~130岁。
种间关系
成年亚洲象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自然捕食的影响。老虎有少数袭击和杀死幼象的记录,尤其幼象与妈妈分离、与象群分离或成为孤儿时,容易遭受老虎捕食。
分类学关系
从分类学角度看,现存的大象分为两个种 - 非洲草原象(African elephant)和亚洲象(Asian elephant)。非洲象包括非洲森林象和草原象两个亚种,而亚洲象仅有印度象一个亚种。
遗传关系
研究发现亚洲象与非洲两种大象在约600-650万年前分歧开来,属于不同的进化支系。两者虽然同属大象科,但遗传关系较远。
生态位分化
非洲象和亚洲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如亚洲象体型较小,适合在丛林中活动。
行为差异
两者在行为模式、社会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和特化,反映了它们不同的进化历史。
交配可能
尽管种间有一定差异,但非洲象和亚洲象之间可能会发生交配,其后代也能存活。这反映两者仍保留有一定的遗传兼容性。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18年,据亚洲象分布国家统计,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估计为48323~51680头。每个国家可能存在的数量估计如下:孟加拉国289~437头、不丹605~761头、柬埔寨400~600头、中国300头、印度29964头、印度尼西亚1784~1804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500~600头、马来西亚(半岛)1223~1677头、马来西亚(沙巴)2040头、缅甸2000~4000头、尼泊尔109~145头、斯里兰卡5879头、泰国3126~3341头、越南104~132头。越南、苏门答腊岛和缅甸的亚洲象数量正受到巨大威胁。以上数据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明确的是60%以上野生亚洲象在印度分布。
亚洲象总体数量持续下降,种群严重碎片化。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尤其严重,亚洲象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的大部分地区消失。斯里兰卡,亚洲象数量有所增加。印度南部的西高止山的亚洲象较为稳定,而东北部的似乎有所下降。
致危因素
在大多数亚洲象分布国家,亚洲象保护面临的挑战是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人象冲突、偷猎、非法贸易,其中人象冲突是导致野生亚洲象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随着栖息地的减少,碎片化越来越严重,人象之间的互动增加,导致人象之间的冲突加剧,除了对人类财产造成损失外,还造成双方死亡。亚洲象象牙与其他身体部位的贸易,尤其是象皮贸易,近几年有所增加,进一步威胁亚洲象数量,缅甸尤其严重。这种贸易可能导致亚洲象盗猎严重,从而进一步危及种群。然而,人象冲突仍然是野生亚洲象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亚洲象保护的主要威胁。
保护级别
2020年,亚洲象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EN)物种,亚洲象苏门答腊岛亚种被列为极危(CN)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禁止贸易。
保护措施
亚洲象的主要保护重点:
1,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并通过保护廊道,保持栖息地的连通性;
2,管理人象冲突;
3,通过改进立法和执法、改进和加强实地巡逻、监管象牙、活象和其他亚洲象产品的贸易,更好地保护亚洲象。
除以上保护重点外,还需要监测保护措施,评估干预措施的成效,以便及时调整,同时科学合理统计亚洲象数量。
与人类的关系
亚洲象是种聪明机智的动物,通过驯化,可以帮助人类做许多事情,如劳役、礼仪等,甚至还能帮人照顾孩子。亚洲有一些亚洲象驯化中心:印度驯象中心、斯里兰卡的“亚洲象孤儿院”、泰国亚洲象学校、中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象谷大象驯演学校等。印度早期驯象仅为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亚洲象为居民运输木材、捡拾柴禾。甚至今天,亚洲象在劳役方面仍在发挥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驯象业逐步转型为旅游业服务的内容之一,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斯里兰卡的“亚洲象孤儿院”、泰国亚洲象学校、中国西双版纳野象谷大象驯演学校等这些驯化中心也逐渐由救治收容残疾、被抛弃的象转变成地方旅游景点特色,自给自足,甚至盈利。
象在亚洲几乎收到所有产象国人民的热爱。老挝国旗上曾画有亚洲象图案;泰国有“大象之邦”之称,泰国人还把11月1日定为“象节”;象在斯里兰卡被视为庄严的象征,8月也有个“象节”;在印度,象被视为吉祥物,常用在重要的礼仪庆典上;中国西双版纳等地傣族把象当作神圣的偶像与吉祥的象征。
参考资料
Elephas maximus Linnaeus,1758.物种2000.2024-08-26
Asian Elephant.iucn.2024-08-2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08-26
CIETS.生态环境部.2024-08-26
Elephas maximus.ADW.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