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狼(Canis lupus),又称灰狼,是体型最大的一种野生犬科动物。雄性体长100~130厘米,体重20~79.4千克。雌性体长87~117厘米,体重18~55千克,有16个亚种,亚种之间体型差异大。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荒野偏远地区。狼是最为人类所熟悉的野兽之一,由于狼会威胁到人类及其圈养牲畜,而遭到人类的猎杀,另一方面,狼在部分地区也受到人们的尊敬,被视为伟大的猎手,这一说法出现于宗教神话传说中。人们熟悉的家犬也是由狼驯化而来。
狼具有高度社会性与领域性,是群居动物,大多数狼群的核心是一对雌雄头狼与它们的成年后代,狼群内部相对和睦,能用复杂的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头狼抚养幼崽,而不同狼群之间常为了保卫领地产生冲突。有时一些个体会离开狼群,狼群也会接纳一些外来个体。狼是高效且高度合作的群体猎手,狼群在追逐猎物时交替奔跑,捕猎大型动物时密切合作。食物构成极为多样,主要猎物是大中型有蹄类动物,也会吃较小的猎物、家畜、腐肉甚至人类垃圾,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狼的平均寿命为4-6岁,狼的野外最长寿命可达13岁,饲养情况下寿命可达16年。
2020年时,狼的分布广泛,种群相对稳定。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等地的狼种群状况最为稳定,约有113000~127000只。但相比历史时期,狼在世界的分布范围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狼在至少15个国家都是合法狩猎的对象,猎杀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加拿大、俄罗斯和蒙古。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8年的评估中被评为无危物种(LC),但被列入CITES附录Ⅱ,国际贸易受到管控(不丹、印度、尼泊尔及巴基斯坦为附录一,命令禁止国际性贸易)。在中国,狼在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类和演化
分类
狼是犬属(Canis)下的一种。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的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发表了双名法,将家犬、狼与胡狼均归入犬属,并将狼的学名确定为Canis lupus。犬属食虫类“Canis”在拉丁语中意思是“狗”。林奈并未确定狼的模式产地,直到1911年,英国动物学家奥德菲尔德·托马斯(Michael Rogers Oldfield Thomas)将狼的模式产地指定为瑞典。
由于家犬的尾巴可以上翻,这是其他任何犬科中都没有的,故林奈认为家犬(Canis familiaris)是独立于狼(Canis lupus)的一个物种。在2005年出版的第三版《世界哺乳动物物种》中,哺乳动物学家W. 克里斯托弗·沃曾克拉夫特在狼(C. lupus)下列出了36个野生亚种,并提出了两个额外的亚种:Canis lupus fromis(Linnaeus, 1758)和 澳洲野犬Canis lupus dingo(Meyer, 1793),Nowak的形态学研究使他提议将北美灰狼亚种的数量从以前承认的24个减少到5个。 一些学者将家犬作为狼的一个亚种(Canis lupus familiaris),而另一些基于家犬形态、生理与行为上的差异,将家犬视为独立物种。使用古遗传学技术的研究显示,被驯化的那批狼与现代狼没有密切的关系,故现代狼和家犬是姐妹类群。家犬被作为独立物种并非狼的亚种而没有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在2019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IUCN/SSC)犬类专家组主办的一个研讨会认为,新几内亚歌唱犬和澳洲野犬是野化家犬,不应该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也与家犬一样不被作为狼的亚种。
红狼通常被认为是独立种(C. rufus),并被分为三个亚种,但有时也被认为是狼的亚种。东加拿大狼的分类地位是有争议的,观点分别包括:a.被认为是狼的亚种(C. lupus lycaon) ;b.被认为是独立物种 (C. lycaon); c.郊狼对灰狼基因渗入的产物;d.与红狼是同一物种;e.与红狼杂交的产物。保罗·威尔逊等学者建议,根据东加拿大狼与灰狼的遗传差异,将东加拿大狼恢复到独立物种地位。他们还提出,将东加拿大狼与红狼合并为同一物种,这个合并的分类群应沿用早期公布的名称C. lycaon。如今IUCN红色名录仍将东加拿大狼视为狼的亚种。人们普遍认为东加拿大狼、灰狼和郊狼的自然历史和持续的同域分布导致了北美东部这三个类群之间广泛的杂交、回交、晚期杂交和基因渗透。
海岸狼被一些作者认为是大平原狼C. l. nubilus的异名。遗传分析表明,这个亚种拥有独特的演化史,与大陆狼种群隔离,有两个不同的遗传集类,即被认为是两个亚种。
藏狼与中国狼一般被分为两个亚种。
截止2018年,狼被认为有16个亚种。
演化和系统发育
在中新世到上新世的过渡时期(5~6百万年前),北美出现了第一批犬属成员,它们中大部分是胡狼大小的物种,表现出高度的肉食性。在上新世早期,它们到达欧洲,并在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1.5~2百万年前)期间在旧大陆分化,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定居。学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它们产生了典型的成群合作捕猎和社会行为,与这个群体中大脑大小的增加有关。这种辐射演化产生了类似狼、豺和非洲野犬这些形式的物种。欧亚犬科和其后裔莫斯巴赫狼(三色犬 mosbachensis)被认为是类狼犬科动物的祖先。狼在13万至30万年前出现,并在10万年前通过穿越白令海峡将其栖息地扩展到北美洲。狼在欧亚大陆出现,并至少入侵北美洲三次,每次入侵都是由一个或多个不同的欧亚狼分支进入。这些不同源分支表明了更新世期间分支演化的动态过程和亚洲分支地理分布的变化。
形态特征
狼是现存野生犬科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体型有郊狼的两到三倍大,有亚洲胡狼大三倍大。最大个体肩高接近90厘米。雄性体型略大于雌性。雄性体长100~130厘米,雌性体长87~117厘米;尾长35~50厘米;肩高66~81厘米;耳长9~11厘米;颅骨长230~280毫米,宽130~150毫米。雌性体重18~55千克,雄性20~79.4千克。在所有科考记录测得的狼当中,体型最大的为黄石国家公园编号为760M的一只雄狼,空腹体重达到67.13千克。而在可靠的狩猎记录中,猎获的最大的狼体重79.1千克,于1939年在阿拉斯加州伊戈尔捕获。不同地区的狼在体型存在诸多差异,体型基本符合贝格曼定律,通常情况下北方寒冷地区的狼体型大于南方暖热地区的狼。北美洲西北部的狼体重可达中东和南亚同类的3~6倍,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狼雄性平均体重50千克,平均肩高81厘米;雌性平均体重41千克,平均肩高77厘米。而以色列的阿拉伯狼雄性平均只有18千克,雌性12.3千克(该雌性阿拉伯狼体重数据只有一个样本)。
狼有着纤细有力的身体和修长的四肢,颈部肌肉发达,腿部比例在犬科中适中,脚掌较大,善于奔走追逐猎物,并可以克服大部分地理范围内的积雪障碍。耳朵相对较小,呈三角形。头部大而重,额头较宽,下颌强壮,吻部长而钝,牙齿发达,较擅长处理骨头。通常,雌性相比雄性吻部和额头较窄,颈部稍细,腿部较短,肩膀相对小。相较于郊狼与胡狼,狼的口鼻部更宽,耳朵较短,躯干较短。狼的冬季毛发茂密蓬松,双层被毛,并随着季节更替。肩部毛发发达,几乎形成一个峰顶。脸颊毛发长,形成一丛。耳朵被短毛覆盖。四肢包裹短而紧实的毛发。尾巴毛发茂盛,皮毛的长度和质量随季节而变化。狼的冬季毛发抗寒性强,比大部分家犬的毛发更能隔热,使得狼能在零下40摄氏度的空旷地带安然睡觉。
不同地区的狼的个体与种群在毛色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其毛色通常是浅灰或灰褐色,也可以从接近纯白色,红色,棕色到灰色不等。亚洲东部与中部的狼通常为姜黄色(如藏狼),褐色在欧亚大陆西部与北部较常见;加拿大北极圈内的为白色(如北极狼);北美地区有全身为黑色毛发的狼,这种色型是由于当地狼于500~14000年前与携带CBD103等位基因的北美原住民的家犬杂交得到的,有研究显示当地黑色杂合子的狼在生存与免疫方面相对有较大优势。
狼的齿式为3/3-1/1-4/4-2/3=42。即总共42颗牙齿,每侧上、下门齿各3颗,上、下犬齿各1颗,上、下前臼齿4颗,上臼齿2颗,下臼齿3颗。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历史上,狼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几乎分布于北美洲北纬15度以北和印度北纬12度以北的整个北半球地区。如今狼在加拿大、阿拉斯加州、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广泛分布,主要生存在荒野与偏远地区,大约在北纬75度到北纬12度。在美国,除了落基山脉北部和中西部的北部地区以外的本土地区已经基本灭绝。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有通过重新引进建立的墨西哥狼小型种群。狼在亚洲西南部、中东及欧洲西部与北部地区零散分布,数量较少。
关于中国的狼,一些西方文献中声称狼分布于除了海南省与台湾省的中国各地,但已经在中国南部灭绝;另一些研究认为狼在华南地区从未出现过。因此,中国南部通常不被认为有狼分布。然而,与西方的文献相反,中国国内的一些调查显示,狼在中国的各个省份都有记录。如今,只有中国西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还保留较大种群(即使是这些地方,种群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些调查还指出中国南部可能存在永久性种群,但对于全面了解中国狼的现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栖息环境
狼能适应与利用多种栖息地类型,从寒冷的北极冻原(温度可达-56摄氏度)到炎热的荒漠(温度可达50摄氏度),以及开阔平原、干草原、山地、沼泽、森林等地区。虽然狼对多种栖息地类型的适应力很强,但由于严重的人为捕杀,它们已经很少出现在农区与牧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狼的捕食高度随机,是高效且高度合作的群体猎手。具体食物构成极为多样,并且会随地区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主要猎物还是大中型有蹄类动物,例如麝牛、美洲野牛、驼鹿、马鹿、白臀鹿、白尾鹿、狍、野山羊、北山羊和野猪。狼也会吃较小的猎物、家畜、腐肉甚至人类垃圾。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美洲野牛是当地狼最重要的猎物,在学者范坎普(VanCamp)的研究中,当地野牛在冬季占狼相对消耗生物量的88%,夏季约占70%,这是少有的以美洲野牛为主食的狼种群;而在有多种猎物的黄石国家公园与骑马山国家公园,狼的首选猎物是加拿大马鹿。虽然狼通常捕杀有蹄动物幼崽和年老、健康状况欠佳的个体,但是即使是一只狼也有能力杀死这些动物的健康成体,特别是在冬季。在难以捕获有蹄动物的季节(春季到夏季),狼会更多地捕食河狸、野兔、啮齿动物、水禽、鱼类和植物果实(如浆果),增加食物的多样性。
在冬季,狼以群居方式捕食,通常是家庭群。但在夏季,狼会以独自、成对或以小群的方式捕食。狼群成员在追逐猎物时交替奔跑,合作捕猎大型动物。奔跑时速最高可达64千米/小时,奔跑耐力极佳,追逐猎物的距离从100米到超过5千米不等(最长可达21千米)。一般狼会将目标猎物锁定为年老、年幼、虚弱或其他状况不佳的动物。群体捕猎成功率在10%~49%不等。狼的日均食物消耗量的范围为2.5~6.3千克或者更多,捕食率也相应变化。狼首先攻击较大猎物的臀部,但也会攻击较小猎物的头部、肩部、侧面或臀部。通常它们会吃掉猎物的大部分,只留下较大的骨头与大块的皮。当有多余食物时,狼会将大段肉块或吐出的大肉块储存起来。
狼也会捕杀比它们更小的食肉动物(特别是郊狼);偶尔会杀死美洲狮,抢夺美洲狮的猎物;有时也会与熊类争夺兽尸,甚至杀死熊瞎子、棕熊和北极熊(罕见)幼崽。狼也会随机捕食家畜,与牧场主发生冲突,尤其在春夏季,因为在这个时期狼的野生猎物相对分散,而家畜被人散养在户外的牧场上,包括半驯化的驯鹿在内的家畜已经成为欧亚一些狼种群的重要食物来源。狼的捕猎可能会使野生猎物减少,对狩猎产业产生影响。狼也会食腐、捡食垃圾或抢夺其他食肉动物捕杀的猎物。狼极少主动袭击人。
社会行为
狼是群居动物,有复杂的肢体语言,大多数狼群由家庭群组成,狼群核心是繁殖对(雌雄繁殖个体)与它们的成年后代。狼群中的头狼夫妇会进行繁殖,如果食物充足,狼群中会出现多只参与繁殖的狼(可能亲缘关系较近),否则其他成熟的狼都会被抑制繁殖。有可靠记录的最大狼群成员数目可达37只(2001年黄石国家公园的德鲁伊峰狼群,由6只成年狼、20只一岁多的幼狼、两窝共11只幼崽组成)但通常情况狼群由2~15个个体组成,并占据75~2500平方千米的领地(领地大小取决于环境与猎物密度)。狼通过嚎叫、气味标记和与外来狼打斗来维持领地。狼群的规模小会随着头狼夫妇后代的扩散而变化,扩散又受食物影响。领域内食物丰富的年份扩散个体很少,从而会形成几代狼生活在一起的大狼群;领域周围竞争压力较小时,雌性与雄性狼都会倾向于向外扩散。通常雄性狼更倾向于向外扩散,雌性狼倾向于留在母群中繁殖(爱达荷州)。已经建立的狼群偶尔会接纳外来(无血缘关系)的个体(特别是取代失去的繁殖个体),或处于扩散阶段的小群体。狼群内部成员通常相对和睦,而不同狼群之间经常为了保卫领地而产生冲突,有时甚至会导致一些个体死亡。例如像黄石国家公园这种狼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狼的种内斗争造成的死亡率占其自然死亡率的67%。通常来说,规模较大、狼群成员中有更多年长狼或成年雄狼的狼群更能在狼群间的冲突中占优。在黄石国家公园,研究人员曾在狼群间起冲突时观察到7例明显的利他行为,狼会试图解救正在被敌对狼群攻击的同伴,即便这种行为要冒很大风险。
生长繁殖
繁殖与发育
狼的交配时间为一月到四月,不同纬度地区时间可能会不同。雌狼每年只发情一次,为期一周到两周左右,妊娠期约为九周。狼通常会将巢穴建在洞穴、山洞、空心树干等地,也会选择去将其它小型动物的洞穴扩建成狼窝,产仔数平均为6只(1~11只),幼崽在3~6月出生,哺乳期为8~10周,性成熟年龄为22~46个月,偶尔为10个月,但在3岁之前很少能有繁殖机会。狼群中所有成员会给巢穴里的雌狼和幼崽提供食物,保护幼崽安全,帮助幼崽成长发育。幼崽在20天左右睁眼,1个月大时便可离开洞穴活动,大约4~6个月大时永久离开洞穴,并跟随狼群一同行动。幼崽一般在11个月大到2岁左右向外扩散(最早5个月大,最晚在5岁时才向外扩散)。狼通常一年生产一胎,偶尔也会出现一年两胎的情况。
狼虽然也有杀婴行为,但与熊与野生猫科动物相比不常见,通常发生在一个狼群袭击另一个狼群的巢穴时,可能导致巢穴中幼崽被杀。在黄石国家公园曾观察到新的繁殖雄狼会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无血缘关系的幼崽(新的雄性头狼在雌性头狼怀上先前雄狼的孩子后或已经产崽后才加入狼群),雄狼可能意识到抚养无血缘关系幼崽的价值,能够扩大其所在狼群的竞争力。
死亡原因与病原体
自然死亡:主要为种内斗争和饥饿导致。
迫害:主要是在农业地区与饲养牲畜的牧场主产生冲突。
皮草狩猎:主要在阿拉斯加州、加拿大、俄罗斯、蒙古与哈萨克斯坦。
交通事故:会造成死亡但对种群无影响。
寿命:野外可达13岁,饲养情况下可达16年。黄石国家公园内狼的平均寿命为4~6岁,公园外2~3岁。
种间关系
狼通常以大型有蹄动物为食,部分地区甚至会以美洲野牛与驼鹿等为主食,同时也会积极捕食各种小型动物。狼也会驱逐杀死其他小型食肉动物(如郊狼和赤狐等),而这些小型食肉动物也有机会从狼捕获的大型猎物身上获得好处。
狼偶尔会杀死美洲狮(包括成年个体与幼崽),偶尔也会被美洲狮杀死,狼群有时会抢夺美洲狮猎物,对美洲狮的生存产生影响,美洲狮会主动改变栖息地与生态位分化来回避与狼的竞争。
狼偶尔会捕杀美洲黑熊、棕熊和北极熊的幼崽(罕见),同时狼与熊类也会因为食物而在兽尸边与在狼群聚集地及巢穴边发生冲突,相互争夺猎物,保护各自幼崽。熊有时也会对狼的猎物选择与生存状况产生影响,有些成年棕熊会经常打劫狼群的猎物并经常占优,而在守卫狼窝的冲突中,狼相对占优。而美洲黑熊则偶尔会被狼杀死。
狼在远东受东北虎竞争性排挤影响很大,有时甚至使狼到达局部灭绝的地步。在欧亚很多地区,狼和猞猁都是大面积同域栖息的,但它们通过微生境和饮食生态位分离得以很好地共存。但在白俄罗斯的纳利博基森林,由于当地特殊的环境与有蹄动物密度上升,近年来欧亚猁的种群密度有明显上升,并主要通过捕食幼狼抑制狼的繁殖,对当地森林中的狼种群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在西亚、中亚与南亚一些地区,狼和鬣狗科会在兽尸争夺上起冲突,缟狗则经常去吃狼捕获的猎物。狼群成员数量多时可以驱赶数量较少的缟鬣狗,反之则会被缟鬣狗支配甚至可能会被杀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狼的分布目前仍然较为广泛,种群相对稳定。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州等地的狼种群状况最为稳定(估计数量有113000~127000只)。但相比历史时期,狼在世界的分布范围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主要在欧洲、亚洲、墨西哥与美国的发达地区。日本狼和北海道狼均于20世纪初灭绝。狼在至少15个国家都是合法狩猎的对象,猎杀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加拿大、俄罗斯和蒙古。
致危因素
由于因狼捕食牲畜而造成的人为毒害和故意迫害,灰狼的历史分布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当前牲畜养殖业、牧场及工农业,造成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改变与退化,导致狼的栖息地与猎物丧失。对狼的狩猎与诱捕造成狼的死亡。这些会对部分地区狼种群产生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目前一些地区的狼仍然会捕食人类的家畜,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公众对狼威胁的过分关注与对其危害的夸大,而加剧了人为的捕杀。在人类活动密度最高的地区,栖息地的减少与破碎化,对具有长期生存能力的种群来说可能是一个威胁。
保护措施
对狼种群的研究与检测;就地保护;就地物种管理,成功的重新引进或良性引入,异地保护;就地教育管理,包含进国际法,受到国际管理/贸易管制。
该物种被列入CITES附录II,但来自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种群则被列入附录I。该物种受到《伯尔尼公约》(附录II)和《生境指令》(附件II和IV)的严格保护,在许多欧洲国家有广泛的法律保护;然而,也有国家例外,执法情况不一,或缺乏执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法律保护,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遏制了狼数量下降,促进了西欧和美国部分地区狼群的自然回归。
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部重新引进了狼并取得了极大成功。然而美国西南部的墨西哥狼引进项目包括其近亲红狼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重新引入项目却相对不那么成功。狼在其生存的许多地区都有保护区分布。狼在圈养环境中生活和繁殖良好,在许多动物园中都很常见。然而,狼在生态系统效应中的作用、与猎物的互动与作用、狼种群调节的因素、狼的遗传学、疾病、行为与疾病等问题,与家犬杂交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些对于人们对该物种的认知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保护级别
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8年的最新评估中被评为无危物种(LC),CITES附录Ⅱ,国际贸易受到管控(不丹、印度、尼泊尔及巴基斯坦为附录一,命令禁止国际性贸易)。在中国,狼在2021年被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与人类的关系
文化与传说
狼的主要文化意义是被大多数农业人口看作是敌人,一种受到人们恐惧、甚至需要被人消灭的动物。然而,在北美的一些原住民十分尊重狼,即使他们也会捕杀狼。很多地区都会用狼的皮毛制作衣物,大多数地区直到1980年后才采取保护措施。
狼与北美原住民有诸多联系:一些美洲原住民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野生动物比较,并且能注意到人和狼的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也喜欢把动物拟人化,坚信万物有灵。传说爱斯基摩人在追驯鹿时会注意狼的动向;布鲁克岭区努纳武特人的捕猎策略与狼很类似;据说阿尔伯塔省的狼和人都会把野牛赶到冰封的湖面上,使猎物容易失足便于捕杀;亚利桑那州的狼与普维布洛族人都会把猎物追得精疲力竭然后捕杀它们,虽然有时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成功;传说狼和怀俄明州的肖肖尼族人都会在草原躺下,分别用自己的尾巴与通过摇晃一块布吸引好奇的猎物靠近;除此之外北美先人捕猎猛犸的方法也与狼群惯用的围攻类似。狼和北美原住民在生活方式上的相似之处远不及此。北美原住民对狼的看法变化很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部落是否为农耕部落。而狼在狩猎部落里常常有重要的宗教色彩,因为它们被视为一群伟大的猎手。当然在农耕部落里,狼在神话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但远不及他们塑造出的丰收之神。北美原住民的宇宙观也大同小异,他们认为整个宇宙有六个方向,上下分别是天地,而在地面上,平原之熊代表西方,山地之狮代表东方,野猫代表南方,狼代表东方,他们认为这四种动物力量最强,在神界影响力也最高。但美洲原住民并没有给动物分级,各种动物从大到小都因为其本身的特殊能力而备受尊重。而那些捕猎技术高超的动物的地位尤为重要,受到猎手的尊重。
北美原住民切罗基人的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只北极狼和一只黑狼在我们身体里。我们体内的黑狼充满了恐惧、愤怒、羡慕、嫉妒、贪婪和傲慢。白狼则充满了和平、爱、希望、勇气、谦逊、同情和信仰。它们不断战斗"。
在中国天文学中,狼代表天狼星,守卫着天门。中国传统将狼与邪恶贪婪联系到一起,许多与狼相关的词语被用来描述各种负面行为,代表着恶人。也有一些较为正面的记载,如《本草纲目》卷五一下,兽之二:《禽书》云:狼逐食,能倒立,先卜所向,兽之良者也,故字从良。
在西方,从中世纪开始,生活于幽暗森林中的狼,就被人们视为与人类争夺资源的狡诈邪恶的竞争者。这种观念在后来也被带到了新大陆。一些宗教传说狼是恶魔假扮的,同时狼对家畜的捕食也让人们对狼充满积怨。狼人的传说也在欧洲民间盛行,人们会变成狼人来攻击杀死他人。而男人一旦被称为狼,就代表他们将女人视作猎物,贪婪美色,丧失人性。而在另一些传说中,如北欧神话中落基的儿子芬里尔(Fenrir)就是一只可怕巨狼。传说中罗马的创建者罗慕路斯与雷穆斯是被母狼养大的。立陶宛的森林守护神梅黛娜(Medeina)是年轻女子和狼,并有狼守卫。
人兽冲突
狼对牲畜的捕食一直是狼与人类冲突的根源。大多数狼对家畜的捕食发生在春夏季节,那时狼的自然猎物分散不易捕获。由于欧亚地区的一些地区狼的野生猎物种群被破坏,导致一些狼将家畜视为重要食物来源。狼有时会杀死家犬,甚至将家犬作为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一些地区的家犬与狼的杂交也威胁到了野生狼种群。狼很少攻击或杀死健康成年人。而在被以捕食目的的狼杀人的案例中女性与儿童比例较多。例如,自20世纪以来在北美只有两例人被健康的狼杀死的记录。很多袭击事件的原因是由于狼感染狂犬病,这种情况下患病的狼通常会独自行动,频繁咬伤人和家畜,并且不会像平时捕食那样吃掉猎物。
在一些地区人们会用专门培育的猎犬来狩猎狼。一些人们也会模仿狼的叫声或模仿其猎物叫声吸引狼,将其猎杀。哈萨克斯坦和蒙古有用金雕猎狼的传统,虽然由于经验丰富的猎雕数量的减少,这种狩猎方式也随之越来越少。俄罗斯一些地区的人会乘坐直升机来猎狼。
狼的宠物饲养
狼或者混血狼(狼狗混血)有时也被一些人当成宠物饲养。一些人相信只要给予它们足够的爱和关注,它们就能变得和狗一样。事实上,虽然所有家犬都是由狼驯化而来,很多分类学家也主张将家犬作为狼的一个亚种,但两者的基因结构中的微小差异却造成了内分泌的变化,加上人为长期的育种,从而导致了狼与家犬的巨大的行为差异。家犬的行为类似青春期的狼,顽皮、适应能力强、容易指导、容易与其它物种建立联系,领地性与攻击性远远低于成年狼;而当狼内分泌系统成熟时,它们表现出的正常成年狼的行为使其在圈养条件下难以处理。而在混血狼中,由于各种因素,混血狼后代的性格难以预测。混血狼容易表现出较强的支配行为、捕食行为、领地行为等,并且相较于普通家犬更加独立,对饲主本人、饲主的财物、其他宠物、儿童等有极大威胁。统计数据表明,在1986年至1994年期间,美国估计有30万只狼狗混血产物和圈养狼导致10人丧命(30万只狼狗混血平均每年杀死1.25人),并造成很多人受伤。 由于一些混血狼繁育者的不恰当宣传,很多混血狼在被饲养后由于没有达到饲主预期而被抛弃、安乐死。
参考资料
狼.IUCN.2024-08-0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0-14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Big Wolves and Ordinary Wolves, Alask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www.adfg.alaska.gov.2022-11-08
Gray Wolf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www.nps.gov.2022-11-08
Gray Wolf -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www.nps.gov.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