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拉丁学名:Micropterus salmoides),别名加州鲈鱼、黑鲈,是一种世界性的黑鲈属游钓鱼类。其平均体长为30~40厘米,平均体重0.45~1.36千克。雌性比雄性稍大。体呈纺锤形,头大,眼大;背部呈黑绿色,体侧青绿色,腹部灰白色。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带状黑斑,会随成长逐渐消失。体被细小栉鳞。侧线完全。吻长,口上位,口裂斜且较大,超过眼后缘。颌可以伸缩,颌骨、犁骨、腭骨有完整的梳状齿,多且细小,大小一致。
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河流及湖泊中,北至加拿大魁北克省,南至墨西哥北部,东到大西洋海岸,西至得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被多个国家引种养殖。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1983年,深圳市、惠阳区、佛山市等地也相继引进,后又被引种到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地。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尤喜欢清澈缓流水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
大口黑鲈有一定的食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且易捕捉、适应性强、生长快,受到水产养殖者以及消费者的欢迎。还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垂钓鱼种。大口黑鲈在生态中属于关键物种,是较高级的掠食者,可自上而下控制食物网。
分类研究
法国鱼类学家拉塞佩德(Lacépède)于1802年首次描述了大口黑鲈,并将其定名为“隆头鱼属 salmoides”。1876年,加拿大鱼类学家纳尔逊(Nelson)将大口黑鲈命名为“Micropterus nigricans”。1878年,美国学者乔丹(Jordan)描述其为“Micropterus pallidus”。最终在1884年,英国海洋生物学家福布斯(Forbes)将其定名为“Micropterus salmoides”,这也成为公认的有效的学名。
关于大口黑鲈的亚种分类,仅从外观方面比较难做有效的鉴别,佛罗里达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floridanus)与北方亚种(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曾被认为是同种鱼,直到194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学者贝利(Bailey)和哈布斯(Hubbs)应用数量分析把大口黑鲈分成两个亚种,并对大口黑鲈佛罗里达亚种进行具体描述。1965年,南非鱼类学家史密斯(Smith)描述了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并对其外部形态进行分析。
形态特征
大口黑鲈成年体长的最大记录为97厘米,成年体重最大记录为10.1公斤,平均体长30~40厘米,平均体重0.45~1.36千克。雌性比雄性稍大。其体延长而侧扁,稍呈纺锤形,头大且长,眼大,眼珠突出,眼部呈灰白色;背肉稍厚,背部呈黑绿色,体侧呈青绿色,腹部呈灰白色。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黑斑,排列成带状,随着成长,这些黑斑会逐渐消失。其体被细小栉鳞。第一背鳍9根硬棘,第二背鳍12~13根鳍条,臀鳍3根硬棘,10~12根鳍条,腹鳍1根硬棘,有5根鳍条,背鳍硬棘部和软条部间有一小缺刻,不完全连续。尾为正尾裂,稍向内凹。侧线完全。吻长,口上位,口裂斜且较大,超过眼后缘。颌可以伸缩,颌骨、犁骨、腭骨有完整的梳状齿,多且细小,大小一致。有胃和幽门垂。鳃耙数6~7,第一鳃弓外鳃耙发达,骨质化,呈禾镰状,除了鳃耙背面以外,剩余三面均布满倒锯齿状骨质化突起。第五鳃弓骨退化成短棒状,无鳃耙和鳃丝。
大口黑鲈两个亚种在形态学上主要有两方面差异,一是侧线鳞的数目,二是肋骨数。北方亚种的侧线鳞为59~65片,佛罗里达亚种的侧线鳞为69~73片。肋骨数方面,北方亚种15对,佛罗里达亚种14对。两亚种在腹、胸、臀鳍条和脊椎骨数目以及侧线上、下鳞数目等其他形态形状上均无差异。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河流及湖泊中,包括圣劳伦斯五大湖、哈得逊湾、密西西比河流域,另外还有从北卡罗莱纳到佛罗里达州的大西洋流域以及从南佛罗里达到北墨西哥的海湾流域。是一种世界性的游钓鱼类。其分布范围很广,北至加拿大魁北克省,南至墨西哥北部,东到大西洋海岸,西至得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在从西部蒙塔纳向北到南部不列颠群岛的孤立地区有观察到大口黑鲈。被引入到法国、英国、南非、巴西、菲律宾、中国等国家。
中原地区分布
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大口黑鲈,1983年,深圳市、惠阳区、佛山市等地也相继引进,并成功进行人工繁殖。繁殖的鱼苗又被引种到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等地。
亚种分布
大口黑鲈的2个亚种的原产地如下表:
栖息环境
大口黑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尤其喜欢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中,例如湖泊、水库的浅水区、河流的滞水区、沼泽地带的小溪等。在池塘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其常藏匿于植物丛中。可生存的水温范围为1~36℃,通常水温10℃以上开始摄食。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为大于4毫克每升,溶解氧低于2毫克每升时,幼鱼会出现浮头现象。其对盐度的适应性较广,不仅可在淡水中生活,且能在含盐量10%以内的咸淡水中生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口黑鲈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依靠视觉和听觉来寻找猎物。其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水温在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本身体重的50%,成鱼达20%。成年个体食物范围较广,而幼鱼通常主要捕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成年个体会捕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蓝鳃太阳鲈(Lepomis macrochirus)和蓝太阳鱼(Lepomis cyanellus)等,也捕食青蛙。成年个体全天取食,高峰期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产卵期、水温高于37℃或低于5℃时候不进食。另外,在食物缺乏时,常出现自相残食的现象。在大口黑鲈摄食过程中,摄食声信号包含张嘴、吞咽和游动3个过程。
社群行为
大口黑鲈的幼鱼营群居生活,与大小相似的鱼组成鱼群。而成年个体往往独自生活,彼此之间不互动。
节律行为
大口黑鲈属于一种变温动物,在温水中的代谢率更高,春天会迁移到15~18℃左右较温暖的水域。通常更倾向于生活在0.3~4米深的水中,但在寒冷的冬季会迁移到5~15米深的水中。其游泳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19公里,但平常只有3~6公里每小时。在白天会在睡莲叶下或树荫下休息,到夜晚则会变得非常活跃,并转移到小于2.5米的低水域觅食。在完成觅食后,会转向更深的水域休息。
家域行为
大口黑鲈有强烈的领域行为,会攻击侵入领地的其他鱼类。除迁徙外,其活动范围较小,通常一生都停留在半径小于0.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但也有时能达到2平方千米。
防御行为
大口黑鲈有内耳石,这使其能够听到一千米外的声音并做出反应。其侧线是振动探测器官,当水中的一个物种靠近时,水分子就会散开,这种振动被其侧线接收到,这使其可以在看不到的情况下击打靠近的物种。大口黑鲈幼鱼的天敌较多,如大蓝鹭(Ardea herodias)、白斑狗鱼(Esox lucius)、玻璃梭鲈(Sander vitreus)、北美狗鱼(Esox masquinongy)、黄鲈(Perca flavescens)、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黑斑刺盖太阳鱼(Pomoxis nigromaculatus)、鲤鱼(Cyprinus carpio)和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都会捕食大口黑鲈的幼鱼。
生长繁殖
大口黑鲈是“一妻多夫”的多配制。在其原产地南部地区1年即可达性成熟,北部地区则需要3~4年。其性成熟年龄与体重关系较为密切,较重者会较早进入产卵期,雌鱼至少需要达到0.25千克左右才达性成熟,雄鱼最少需0.2千克。发情期的雌鱼体色淡白,卵巢轮廓较为明显,上下腹大小匀称且有弹性,前腹部柔软膨大,尿殖乳头微凸且在产卵期呈现红润状,上有2孔。雄鱼体型稍长,腹部不大,尿殖乳头凹陷且只有1孔,当按压较成熟的雄鱼腹部时会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在美国南部的冬末(1~2月)和北部的晚春(5~6月)开始产卵,此时水温达到15摄氏度左右,通常在0.6~2米深的水中产卵。一只雌鱼一次可产3000~45000粒卵,平均为4000粒。雌性的产卵量与其体型成正比。
大口黑鲈雄性个体会在水底部用压实的沙子、细砾石、粘土或泥灰准备巢穴,并在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泥。雌鱼会在更深的水域等待筑巢完成。雄鱼筑巢完成后就会去寻找雌鱼并将其带到巢中产卵,待到靠近巢穴,雄鱼就会让雌鱼绕着巢穴周围游动,雄鱼会不断用头部撞击雌鱼的腹部,当到达发情高潮时,腹部相互紧贴,开始产卵受精卵。大口黑鲈为多次产卵类型,产完卵的雌鱼会静止片刻,当雄鱼再次刺激雌鱼,雌鱼又可发情产卵。一旦雌鱼受精,雄鱼就会守卫巢穴,扇水防止淤泥在卵上堆积。产卵后,雌鱼离开。受精卵孵化后,雄鱼会保护幼鱼。但雄鱼存在食仔现象。
受精卵呈淡黄色球形,内有金黄色油球,卵径为1.3~1.5毫米,卵产入水中卵膜迅速吸水膨胀,有黏性。半透明。初生幼鱼的平均体长约为4~6毫米。出膜后第三天,卵黄被吸收完,幼鱼就开始摄食。大约7~10天后,存活下来的幼鱼已可以独立游泳并离开雄鱼。大口黑鲈的幼鱼生长迅速,例如美国俄亥俄州种群的幼鱼在10月龄即可达到41~127毫米的长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养殖条件下,当年鱼苗的体重可达0.5~0.75千克,2龄鱼可达1.5千克以上,3龄鱼可达2.5千克以上。在野生状态下其寿命为15~23年,平均为16年。养殖状态下的寿命为8~12年。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中国引进和养殖的是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多采用现代化池塘养殖法,单养和混养均可。池塘进排水系统需独立且完备,水质一般呈中性或弱碱性,面积不宜过大。在选择鱼种时应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体型相近、游动活泼的鱼苗。鱼种放养前须进行试水,且尽量选择晴天的上午或傍晚放鱼种。
亲鱼交配后,受精卵一般在水泥池中孵化,有利于孵出的鱼规格相似,避免相互残杀。孵化时要保持良好的水质,避免阳光直晒。在原池孵化培育的应将亲鱼全部捕出,以免其吞食鱼卵和鱼苗。
大口黑鲈饲料主要有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需定量、定时、定位、定点,并根据环境及水温对其摄食量进行控制。养殖人员应及时巡塘,观察池塘水色变化、摄食情况、是否有浮头、病害等情况发生,检查塘基是否渗漏。
病害防治
烂鳃病
症状:患病的大口黑鲈会在水面或池边独游,食欲减退或不进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体色逐渐发黑,鳃瓣腐烂变白,黏液和污泥增多,严重时鳃小片坏死。
防治:药物防治。
肠炎病
症状:患病大口黑鲈腹腔积水变膨大、肠壁充血,严重时肠呈紫红色,肛门突出且红肿。肠内通常无食物,充满淡黄色黏液或脓血。该病四季均可发生,夏季较为严重。
防治:发病时应减少投食量;用药防治。
物种危害
危害特点
大口黑鲈生性凶猛,并且可以很快适应新环境,可以迅速大量地繁殖,会捕食当地体型较小的原生鱼种,造成某些鱼种的数量减少或消失。成年大口黑鲈体型较大,游泳能力强,且有背鳍刺,这使得一些鱼无法捕食大口黑鲈。另外,大口黑鲈喜欢温暖的淡水,在世界许多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都有合适的入侵栖息地。该物种于2009年被列入全球入侵物种数据库(ISSG)中。
防治措施
为保护原生种群,可用化学制剂来根除大口黑鲈,但此方法对非目标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存在潜在影响,也可用物理控制法,对其使用物理或电气屏障进行隔离。
物种保护
大口黑鲈的种群数量稳定并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大口黑鲈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及经济价值,其具有易捕捉、适应性强、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等优点,肉质细嫩、没有肌间刺,受到水产养殖者以及消费者的欢迎。中国引种的大口黑鲈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很多地区已形成养殖专业村,例如广东省就是大口黑鲈的主要养殖地。另外,大口黑鲈还是美国比较受欢迎的垂钓鱼种。其在生态中属于关键物种,是较高级的掠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自上而下地控制着食物网,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参考资料
大口黑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1-01
大口黑鱸.全球入侵种资料库.202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