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野菊(学名:菊属 indicum Linnaeus),又名山菊花、黄菊仔、菊花脑、疟疾草,是菊科(Asteraceae)菊属(Chrysanthemum)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印度、日本、朝鲜、韩国、中原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华中地区、华南及西南各地。多分布在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
野菊高0.25~1米,茎直立或铺散。中部茎叶呈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基部呈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头状花序大多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复总状花序。总苞片约5层,内层呈长椭圆形,中层呈卵形,外层呈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花朵呈黄色。瘦果长1.5~1.8毫米。种子细小,呈灰褐色。
在中医学认为,野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味苦、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等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晕目眩、疔疮、湿疹等疾病。同时,野菊也是园林景观应用中地被材料的良选。此外,野菊在在食品、国产日化品牌、以及病虫防治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
研究历史
野菊在中原地区的研究历史主要是围绕其干燥的头状花序——野菊花展开,中国最早期的古籍中没有野菊花的品名记载,与野菊花品名最相近的应该是三千多年前记载的《礼记·月令》《埠雅》,称为“”或“菊”;直到元代才有野菊花品名的完整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野菊花药用效用的应为《神农本草经》;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提及带有苦味的为野菊花,而入药的应为甘菊花;宋代景焕的《牧竖闲谈》中也曾提及,野菊花泄人真气;到了唐朝和元代,更加明确了野菊花与甘菊花的功效不同,野菊花止泻、治疗;明清时期,野菊花的应用更加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毒和肿;近代扩大了野菊花的临床应用。
形态特征
野菊植株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疏被毛,上端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
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呈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羽状浅裂、半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呈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叶耳。
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呈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
头状花序直径在1.5~2.5厘米,大多在茎枝顶部排成疏松的伞房复总状花序,或有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苞片边缘有白或褐色宽膜质,先端钝或圆,内层长11毫米,呈长椭圆形,中层呈卵形,外层长在2.5~3毫米,呈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花朵呈舌状,黄色,舌片长1~1.3厘米,顶端全缘或2~3齿。
瘦果长1.5~1.8毫米。
种子细小,呈灰褐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野菊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及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辽宁等多个省份和自治区。
生长习性
野菊大多生长在平原及丘陵地带矮疏林及密灌林四周;阳坡和半阳坡居多;以壤土为主,兼有砾石土、沙土;伴生植物种类较广。野菊的分布明显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年均温度14~16°C、降水量700~1313.8毫升、年平均日照1742.3~2258.6小时、无霜期200~243.7天的气候条件下集中广泛分布。野菊光照适应性强,在60%全自然光强下生长最佳,在20%~100%全自然光强下均能生长。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例如,在中国,分布在山东省、河北省滨海盐渍土上的野菊,呈侏儒状,矮小症,叶子肥厚;分布在庐山地区的野菊,叶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江苏省、南京市及浙江省地区的野菊中,有一类野菊的叶在干后呈橄榄色。
繁殖方式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播种时间为3~4月份,野菊采取条播或者撒播,选取土层深厚疏松的地块,种子与蛭石混匀,播种到地块,再覆盖少许稻草等遮荫物。
扦插繁殖
在3~4月份雨水充足时,采用枝条作为插穗,容易产生不定根。野菊春夏季枝条生长迅速,可以在这时采用中部的枝条作为插穗,用激素处理插穗促进生根,以河沙∶腐殖土为2∶1的配比作为插基质,插穗成活率高,根系发达,植株生长良好。
组织培养
选取健壮无病的野菊植株,剪取幼嫩带尖茎部作为外植体,放进培养基,再添加各种激素进行培养,当野菊苗长到2厘米时,用镊子取出,栽在蛭石中,待新根长至3厘米时,进行移栽。
栽培技术
栽培环境
野菊栽培环境常选择在阳光充足、土壤深厚疏松、具有良好排水功能的缓坡地。
田间养护
播种繁殖过程需要在5~7月,进行1~2次的除草,视禾本科杂草生长情况而定。在野菊开花的现蕾期追施一次浓度为1.0%~1.5%的氮磷钾复合肥。
扦插繁殖的后期要对野菊进行遮荫,要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防止野菊扦插苗蒸发失水。野菊移栽后7天左右进入缓苗期,要进行中耕除草,稍深耕,松土。移栽苗返青后立即打顶。
病虫防治
虫害
野菊的主要虫害为菊天牛。菊天牛的卵产在茎的顶端,美国白灯蛾以野菊茎的髓部为食。在野菊植株生长期间可以进行两次人工打顶,防止菊天牛吸食植株的嫩芽并产卵,危害植物的生长。在菊天牛越冬期间,需要及时清除野菊旁的禾本科杂草,清除有虫的老根,减少菊天牛的寄生。在成虫活动期间,可以用晶体敌百虫或者氧化乐果,喷杀成虫和初孵幼虫。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野菊的头状花序——野菊花味苦、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等功效,可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头晕目眩、疔疮、湿疹等疾病。野菊花具有抗菌、解热、抗肿瘤、解热、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常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骨盆腔发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经济价值
野菊中的黄色素可用作食品添加剂。其头状花序在大宗商品、食品领域应用广泛:很多沐浴液、牙膏、漱口水等常添加野菊花;很多凉茶饮料都将野菊花作为凉茶配方的一味来源。
观赏价值
野菊抗旱性较强,在干旱的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生存能力,是园林景观应用中地被材料的良选。
研究进展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野菊的头状花序中的化学成分在抗癌、抗病毒、抗菌、保护心脑血管、皮肤疾病、炎症性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力,同时野菊也在化妆品、保健品、香料工业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物种对比
野菊与甘菊(学名: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Makino)相近,在这两个种的共同分布区内出现有杂交的现象。
台湾菊(学名:菊属 morii Hayata)分布在中国台湾,根据记载,这个种不仅接近野菊,而且可能是野菊中的另一变异式样。
参考资料
野菊-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2-11-26
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2-11-26
Complete Plant List.World Plants.202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