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团作战
大兵团作战,顾名思义,指规模比较大,歼灭敌人比较多的大型战役。像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都是典型的大兵团作战。如豫东战役,参战部队就有6个纵队,加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两个纵队的配合,一共有8个纵队。
又如济南战役,参战的兵力一共有十四五个纵队,攻城的有6个半纵队,打援的有8个半纵队。再如淮海战役参战的兵力更多,一共有16个纵队,加上二野的7个纵队,一共有二十三四个纵队。总兵力达60万,其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运用
粟裕首长擅长大兵团作战,在全军是出了名的,在毛主席、刘少奇、朱老总、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那里,都是挂了号的,要不然毛主席这个卓越的伯乐为什么在给粟裕下达作战任务时,总是希望他打大兵团作战。
作战思想这些是将军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我们这些纸上谈兵的写的东西不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所以就显得非常宝贵,特别值得我们用心研究。
作战思想
一、运筹主力兵团大规模作战,战区指挥员具有战略头脑、善于综观战争全局,敢于独立思考,把战役问题放到战略高度去考虑。通过战役胜利去实现统帅部的战略意图。
二、综合考虑战区内敌我双方的兵力兵器对比和行动企图、当面敌军各部的战斗力强弱和所处态势、民情和地理条件、以及战役发展各阶段间的前后关联等诸项因素,正确选择作战区域和攻歼目标,一切以便于歼敌为原则。
三、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战机。战机通常是通过指挥得当,广泛机动,诱使敌人因应而创造出来的。因此,既要善于捕捉战机,更要善于创造战机。
四、指挥的重心应在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只要在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掌握了主动,就能确有把握取得战役全胜。指挥员应以极大精力,促使战役转折尽早来到。
五、善于集中兵力。集中兵力的关键是选择和判断作战的重点。要根据战役的发展变化,适时转用兵力,实行连续作战,求得一支部队顶几支用。这样,才能在战区总兵力对比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在决定性的时间和部位形成对敌优势。
六、战争规模的发展和战场态势的变化,必然引起作战方式的转变。战役指挥员要适时实施作战方式的转换以及由此引起的战术技术上的改变。
七、根据各支参战部队的不同特长,加以恰当使用,或用于野战,或用于阻击,或用于攻坚,等等。同时,合理使用地方武装,与野战兵团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八、战役过程中和战役结束后,当敌情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新的战机时,要果断、巧妙地组织部队撤离战场,迅速转移。这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也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
九、大兵团作战要严密组织,参谋机关应成为军队行动的“发动机”。指挥员必须高度重视司令部的工作与建设,以保证首长和司令部的不间断指挥。
十、高度重视大兵团行动的后勤保障,特别要充分依靠战区内党和政权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支援前线,保证部队供应。
指挥艺术粟裕是一位在战争的舞台上经常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来的杰出统帅。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参与指挥和独立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歼灭战,他胸怀全局,气度恢弘,多谋善断,出奇制胜,迭挫强敌。对于他的战役指挥,毛泽东曾称赞“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陈毅誉之为“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指挥艺术
(一)统观全局,把战役放在战略的高度去考虑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作为战略区指挥员,每酝酿筹划一次战役或战略行动,都是从华东战局甚至全国战局着眼,结合作战地区的客观实际,全面权衡利弊,既考虑到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又预见到作战行动的后果给战局带来的影响,使每个战役行动都有利于战争全局,有利于总的战略意图的实现。1947年5月,在国民党军以24个整编师、45万余人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时,华东野战军进行了孟良崮战役,选歼整编第74师这个强敌,就是首先从战略上考虑的。粟裕认为,歼灭整编第74师,可立即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迅速改变战场态势,获得最有利的作战效果。因为该师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全部美械装备,又经过美国军官训练,具有相当高的指挥、战术、技术水平,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之师,曾被誉为“荣誉军”、“御林军”。把它消灭了,将给敌人实力上、精神上以最沉重的打击,将宣示人民解放军既能歼灭整编第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呢?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他不受“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束缚,不是首先从弱敌打起,而是直接向敌人最强的主力开刀。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出其不意,“猛虎掏心”,从敌人作战阵势的中央楔入,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整编第74师与其友邻的联系,经过三昼夜激战把整编第74师全部歼灭。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在战略全局上的特殊意义在于:一是打击了当时国民党军最强大的和几乎是唯一的进攻方向;二是打击了国民党军的最精锐部队;三是这个打击出现在全解放区全面反攻的前夜。这一胜利,彻底粉碎了敌统帅部的“鲁中决战”计划,严重挫败了敌对山东省的重点进攻,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军内部,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胜利信心,配合了陕北地区及其他战场上的胜利攻势。
(二)缜密运筹,正确地选择打击目标和作战地区
在战争中,选择作战目标,是指挥艺术的基本功。打强敌或者打弱敌,是指挥员对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情况和地理、气候条件分析的结果。在通常情况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或者说“拣弱的打”,是一条重要原则。粟裕一方面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又不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他说,“选弱敌打,这是我军常用的一条原则。但有时为了迅速改变态势,扭转战局,我们也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先打强敌。这样的决心也并不少见。”除了前述孟良崮战役外,1940年10月黄桥战役歼灭顽军最强的独立第6旅,1947年1月鲁南战役歼灭敌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都是在敌重兵集团中先打强敌的战例。其中鲁南战役歼敌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首先被歼的整编第26师,是中国国民党军中全(90页)部美械装备的主力师。第1快速纵队是美国与国民党合建,由美国军队装备和训练,并在缅甸战役对日军作过战的部队,国民党称它是“国军精华”。华东野战军先打这个强敌的依据,正如粟裕所说的:首先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要在鲁南作战。如果在鲁南打一个大歼灭战,鲁南巩固了,以后我军南下北上或西进,都会取得行动的自由。其次是战争正在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歼灭该敌,就可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使山东省、华中地区两大野战军汇合,实现华中、山东两个战区的统一作战,进一步集中兵力,开辟战场,调整布局,为尔后在山东战场作战和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创造良好条件。第三是我军虽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更多,优势在我军方面,特别是战役一开始即可集中27个主力团打敌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6个团,是绝对优势,可以实现战役上的以多胜少。最后是该敌孤军突出,态势不利,而且与其它敌军有矛盾,在它受攻击时,有很大可能不会来援。战役的结果证实了粟裕的上述分析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作战地区的选择,粟裕认为,也是打胜仗的条件之一。他在选择作战地区时,有时选在根据地前部,有时选在纵深,有时选在山区,有时又选在平原地区。但不论选在哪里,都是依据战略意图、敌我双方的情况和当地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而定的。解放战争开始时的苏中战役,是初战。通常情况下,在强敌进攻面前,应实行诱敌深入,把歼敌战场选在解放区腹地。而粟裕却把战场选在苏中解放区前部。粟裕说,这“是从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出发的,又是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条件的。”首先,华中解放区的存在,是抗日战争中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不打几个胜仗就放弃大块土地,对广大军民是不好交待的,对士气民心;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对当时的土地改革更为不利。其次,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中解放区在总体上是有准备的,但和平麻痹思想也有所滋长,战争准备发展尚不平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各项转变,这也需要在根据地前部作战以作掩护。三是苏中战役要起战略侦察作用,必须在根据地前部作战才能迫敌提早实行战略展开,暴露其战略意图。粟裕分析在解放区前部作战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分析它的可能性。他指出:“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条件。我们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又是完全有取胜的条件的。”这些条件是:第一,苏中解放区前部的人民群众,具有顽强战斗的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水运便捷,支前工作健全。第二,华中地区主力部队在这一地区打仗的时间较长,有丰富的水网、半水网地区作战经验,军政、军民关(91页)系密切,同地方武装和民兵相当协调。第三,敌人恃强,以为在其大军进攻时,我必不敢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根据上述分析,定下了在苏中解收区前部作战的决心,并实现了苏中战役。
(三)审时度势,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
创造和捕捉战机,是指挥艺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运用计谋造成敌人的错觉,逼迫敌人就范,不仅需要智慧和胆略,而且还需要积极与主动。粟裕在战争中既善于捕捉战机,更长于创造战机。例如豫东战役,就是粟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毅然放弃原定作战方案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豫东战役之前,预定的作战计划是由粟裕率部南渡黄河,会同仍在外线作战的部队在鲁西南地区歼灭中国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5军。但此时华东野战军主力尚未集中,阻援兵力不足;原定作战地区狭窄,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而且离黄河较近,处于背水作战的状态。为此,粟裕又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市,后歼援敌的方案。他认为开封是当时的河南省省会,我攻开封敌人必援,便于在运动作战中创造战机;开封守敌孤立,战斗力较弱;作战部队有攻城经验,攻克开封较有把握。当粟裕率部渡过黄河之后,敌集中9至11个整编师急速增援,粟裕当机立断,放弃歼敌整编第5军的计划,迅速定下转向豫东作战的决心,战役第一阶段仅用5个昼夜即攻克开封,全歼守敌。战役第二阶段着重于寻歼援敌。为分离邱清泉和区寿年两兵团,粟裕;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诱敌邱兵团南下,一路隐蔽待机,寻歼区兵团。待敌两个兵团拉开距离之后,诱邱兵团的一路突然回头东转,改诱敌为阻敌;一路突然包围并歼灭了区兵团。粟裕捕捉和创造战机,不但在实践中运用的得心应手,而且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曾说,要打胜仗,很重要地是靠指挥员的指挥艺术,靠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指挥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捕捉和创造战机方面。战机不是“守株待兔”可以得来的,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通过指挥得当,诱使敌人因应而动创造出来的。所谓创造战机,就是制造敌人的混乱,制造敌人的疑虑和错觉,暴露敌人的缺点、弱点,使敌人犯错误。他还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指挥员充分了解和正确判断敌人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敌人的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素质、士气,以及敌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和作战个性。所谓作战个性,就是说,他在作战时是猛打猛冲,敢于打硬仗的,还是巧于智谋,能够随机应变的,或者是懦弱胆怯,犹豫多疑的,等等。要善于根据敌人指挥官作战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打法。”
(四)气度宏伟,敢打大仗、硬仗和连续作战
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处在何种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从来无所畏惧,敢于同大敌强敌作战。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苏北地区归他指挥的国民党军总兵力有16万人,其中属韩德勤系统的约8万人,号称10万。韩德勤还与日寇信使往来,狼狈为奸。1940年10月,韩德勤指挥顽军3万余人,向黄桥地区新四军7000余人发动进攻。在大敌进攻面前,粟裕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全部情况之后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也要以少胜多。”并决心“采取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歼灭进攻之敌。粟裕只用四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当进攻之敌逼近黄桥时,突击部队突然进行反击,首歼顽军1个主力旅,再歼顽军1个师,最后又歼顽军1个军部和1个旅,共歼1万余人。黄桥战役的胜利,导致新四军完成挺进苏北、夺取抗日领导权的任务。解放战争时期的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约20万人,而敌军参战兵力达25万余人,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5军和3个快速纵队。粟裕以其特有的坚强决心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率领外线兵团在河南省东部的广阔战场上,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持续20昼夜的大规模的战役决战,其艰苦、紧张的剧烈程度是空前的,超过华东野战军以往进行的各次战役。当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后,是否按原定计划进行第二阶段作战,当时存在两种意见,粟裕坚决主张连续作战,在睢杞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粟裕号召部队“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继续投入新的战斗。经过两阶段作战,共歼敌9万余人。在淮海战役中,在中央军委和总前敌委员会的领导和指挥下,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的36万余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配合协同下,歼灭敌人4个兵团计44万余人,又一次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范例。粟裕不仅敢打大敌强敌,而且善于组织指挥部队连续作战。如苏中战役连续打了七仗,历时一个半月;鲁南战役连续打了两个阶段,历时18天;豫东战役连续打了两个阶段,历时20天。粟裕敢于打大仗、硬仗和连续作战,是因为他有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略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强敌大敌也摆脱不了被歼的命运。
(五)变被动为主动,在困难复杂的情况下扭转战局
粟裕在战略指导上,善于洞察全局,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使战局向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面发展。1947年9月鲁西南沙土集战役之前,外线出击部队在鲁西南的处境是相当困难的。7月1日,华东野战军为配合刘邓大军于6月30日开始的战略进攻行动,以5个纵队分别向鲁南和泰安、兖州出击。8(93页)月初,两路出击部队会师后进入鲁西南地区。这时敌人调集5个整编师和8个旅与我4个纵队纠缠。华东野战军由于从内线转到外线,离开根据地作战,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都很困难。又逢连绵大雨,洪水遍地,桥梁倒塌,人员、马匹、重武器长时间浸泡在齐腰齐膝的泥水中,行动十分艰难。,敌人多路围追堵截,空中有飞机轰炸扫射,地面有追兵近距离尾随,部队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战斗减员严重,思想也比较混乱,对战略进攻产生怀疑,有的指挥员对无后方作战缺乏信心,有人说:“反攻,反攻,丢掉山东”。9月初,陈毅、粟裕率两个纵队渡黄河南下,与在鲁西南的4个纵队会师。粟裕分析了当前敌我双方的情况,提出作战方案,经陈毅同意之后,下达了歼灭敌整编第57师的命今,并立即召开纵队领导干部会议,找外线部队的一些领导同志谈话统一思想。粟裕在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只有打,才能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只有打,才能得到补充;只有打,部队才能得到休整;打好了,鲁西南根据地就能重建起来。”在统一了干部的思想认识之后,又周密地组织各部队的协同动作。9月7日沙土集战役发起,至9日就将整编第57师全歼。这一仗打得干净利索,扭转了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恢复了鲁西南根据地,为向豫皖苏平原进军打开了道路,迫使敌人从大别山和山东省内线战场抽调4个整编师驰援鲁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部队的战略行动。粟裕在总结从被动中夺取主动的经验时说,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是处理好走和打的关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对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高度概括,是避免被动,保持主动的重要原则。这个原则运用起来颇不容易。打得赢就打,还比较好办一些,打不赢就走,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有个走得了走不了的问题。一支游击队还好办,一个大兵团却不好办。大部队天天被敌人咬住尾巴,被迫打掩护战、撤退战、遭遇战,不但供应补充困难,士气也受影响。这时要处理好走与打的矛盾,关键是要打个好仗。在敌人前堵后追,对我实行分进合击时,我们可以逐步地把兵力向弱敌方向转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果断地打掉他一路,敌人就不那么轻进了,间隙就大了,我们的自由就多些了。这时指挥员的分析、判断和决心起主导作用,如果指挥得当,就可以从被动中夺取主动。反之,如指挥不当,不但不能夺取主动地位,接下去就可能是失败。
(八)果断收兵,适时巧妙地撤离战场
大兵团作战,撤出战斗、撤离战场,特别是打了硬仗、恶仗之后,能否顺利地撤离战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粟裕说:“它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很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反之,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就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例如豫东战役,攻克开封市和歼灭了大量援敌,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战役目的。这时,部队经过连续半个月的恶战,减员相当大,十分疲劳,下一步主要是怎样组织部队撤出战斗,撤离战场。当时,敌黄百韬、邱清泉两兵团仍由东西两面对攻,胡琏兵团也正由南向北逼进。为了在三面援敌的夹攻之下,将大批伤员和军用物资运走,使敌人不敢尾追而来,粟裕决定先声夺人,在歼灭被围残敌的同时,给增援积极、战斗力较弱、而又立足未稳之东路援敌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经三昼夜的激烈战斗,既歼灭了被围之区寿年兵团残部,又歼灭了黄百韬兵团3个多团。在与敌脱离接触时,惊魂未定的黄百韬兵团,一动也未敢动。邱清泉兵团在遭到回击后也未敢再进。而我军却在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预定的休整地区。当敌人查清情况时,我军已休整一周,并开始了进行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