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红尾副鳅

红尾副鳅

红尾副鳅(拉丁学名:Homatula variegatus),俗称红尾子、红尾杆鳅等,是一种小型底栖性鱼类。其体长范围为6.95~15.41厘米,体重范围2.1~21克,雄鱼比雌鱼略大。体色鲜艳,主要体现在背鳍边缘和外缘有鲜红色镶边,尾巴呈红色。繁殖季节,雄鱼体色较雌鱼更鲜艳。其身体背部和两侧有约10~20条深褐色的不规则横带纹,体后端纹路较前端更为规则,前端纹路断开,呈斑点状。体呈梭状,前段圆桶形,向后逐渐侧扁,须3对,鳃孔小。背鳍小,胸鳍位置低,椭圆形,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稍后,臀鳍小,尾鳍圆形,中央微凹入。

红尾副鳅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省重庆市境内长江水系的干、支流,陕西南部和甘肃省的白龙江以及云南省金沙江南盘江水系。其喜栖息在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回水湾,还喜欢在流水冲刷的石穴环境中生活,一般在山区支流中数量较多,当洪水来到时就会游出来觅食被洪水带来的饵料。

红尾副鳅有一定的食用、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其肉质鲜美、生长快、繁殖力强、易捕捉、很受中国西南地区居民的欢迎。另其体色艳丽,还可以作为观赏鱼类进行养殖。

命名历史

1874年,3个来自欧洲的生物学家绍瓦热.达布里和梯尔桑(Sauvage.Dabry and Thiersant),来到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交通极不发达的中国西部地区。他们在这里观察到一种非常普遍的小型鳅类,尾巴呈红色,背部有多条不规则的横条纹。他们将这种小型鳅类带回欧洲,并给它起名为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这也成为使用最多的学名。1994年,中国科学家曾将形态特征不同的红尾副鳅分为不同亚种,但后经证实其会随着生活环境,年龄变化,甚至食物不同而导致体色,鳍条数等均会出现一些变化,实际均是一种鱼。

形态特征

红尾副鳅体长范围为6.95~15.41厘米,体重范围2.1~21克,雄鱼比雌鱼略大。其体长如梭,前端圆桶形,向后逐渐侧扁。体后段多细鳞,近背部两侧和尾柄上也较多,体前段和胸、腹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前段明显,后段不清晰。体色鲜艳,通常身体的背部呈青紫或淡黄色,腹部呈浅黄或棕黄色,背鳍的边缘部分有鲜红色镶边,尾巴呈红色,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加,体色会发生一定变化,繁殖季节,雄鱼体色会较雌鱼鲜艳;其斑纹同样鲜艳,身体背部和两侧有10~20条深褐或黑褐色的不规则横带纹,其中带纹在背部后端较规则明显,而身体前端斑纹排列不规则,呈断开斑点状。

红尾副鳅头宽大于高,较扁平,两颊部向外鼓出。吻略尖,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口裂深弧形,上颌中央一齿状突,下颌由两个月牙形骨片组成,中央略微凹入。唇较厚,其上有皱。须3对,较粗短,外吻须后伸可达鼻孔前下方,颌须可达眼球中部下方。鳃孔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相连。鳃粑短小,外侧退化,内侧鳃粑排列稀疏。鳃丝长于鳃粑。

其背鳍短,无硬刺,基部稍长,外缘突起呈弧形,其起点位于身体前端近中点。胸鳍短小,末端圆型,后伸不及其末端至腹鳍末端距离的1/2。腹鳍短小,末端后伸仅达腹鳍与臀鳍起点距离的1/3。臀鳍较短小,外缘圆型。尾鳍大,呈圆形或稍呈截形,肛门距臀鳍起点稍远。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红尾副鳅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重庆市境内长江水系的干、支流,以及盆周山区溪流中,还有陕西南部和甘肃省白龙江以及云南省金沙江南盘江水系等地区。另2011年7月在河南省伏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溪流近岸发现其生存迹象,则被认定为河南鱼类分布新记录种,也因此认定其在河南也有分布。

红尾副鳅是一种底栖小型鱼类,喜欢在流水冲刷的石穴环境中生活,一般在山区支流中数量较多,当洪水来到时它们就会游出来觅食被洪水带来的饵料。平时喜栖息在水质清澈、无污染的山区溪流、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回水湾活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尾副鳅是一种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野生环境中,食物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如寡毛类摇蚊幼虫。还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萼花臂尾轮虫、枝角类、桡角类、桡足类、蜉蝣等。

环境适应性

红尾副鳅对温度要求不高,耐寒,在冬天气温低时也可以安全顺利过冬,温度太高(33℃以上),反而它会感觉不适应。另其喜集群,畏光,则有明显的钻洞行为,也多在夜间活动。

生长繁殖

红尾副鳅的生长速度较快,通常需2~3年便能达到性成熟,雌性红尾副鳅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而雄性常在1龄就有性成熟个体。通常在其性成熟后,雄鱼体色会比雌鱼略显艳丽,每年6~8月是红尾副鳅的繁殖季节,它们通常选择在河床底部布满砾石急流中产卵繁殖,受精卵粘附在那些河床的砾石上。在砾石上,受精卵最终发育并育成小鱼。红尾副鳅具有单一囊状卵巢,卵巢的卵粒大小基本一致,属一次性产卵鱼类。其卵呈黄棕色,一次怀卵量较少,体长14厘米的雌鱼,怀卵量约为500~600粒。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红尾副鳅喜欢生活在山区溪流中,人工饲养时,可人为创造流水环境,以促进其生长;也可驯化摄食人工饵料,很好饲养。其对低温适应力较强,可在不加温的条件下饲养过冬。通常在驯养水温适宜、水族箱具备充足氧气且遮荫情况下,投喂黄粉虫等饲料,适当防治和治疗常规鱼病的条件下,人工驯养成活率会较高。但用水族箱养殖注意不要设置洞穴或留有石头缝隙,因其喜钻洞特性,常导致其“消失不见”。

病害防治

红尾副鳅人工养殖时常发生细菌性(应激性)出血病与小瓜虫病。可分别采用二氧化氯、三氯异腈酸、氟苯尼考、五黄散、聚维酮碘和亚甲蓝等联合治疗。但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发病的鳅拒食快,死亡率基本达100%。因此在日常饲养中建议常用高锰酸钾对鱼体进行药浴消毒,用二氧化氯、聚维碘及五黄散等药剂对鱼病进行防治。

主要价值

红尾副鳅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营养价值高、又生长快、繁殖力强、易捕捉、很受中国西南地区消费者的欢迎。但随着中国山区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红尾副鳅传统产地河流受电站建设、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其相应河段的鱼类资源受到影响,因此红尾副鳅人工驯养需求明显增加,则发展人工繁殖。另因其体色艳丽,还可以作为观赏鱼类进行养殖。

参考资料

..2022-12-06

..2022-12-06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7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8-27

..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