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
牛膝(拉丁学名:牛膝属 bidentata Blume.),苋科(拉丁学名:Amaranthaceae)牛膝属(拉丁学名:Achyranthes)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牛磕膝、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倒扣草、怀牛膝、百倍、土牛膝、牛髁膝、牛茎、山苋菜等别名。牛膝的根和茎叶都可以作为药材入药,尤其是牛膝的根,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
牛膝在非洲、朝鲜、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与地域均有散布;在中国境内除了东北地区外,各个省份与地区广布;牛膝是一种深根系喜光植物,不耐严寒,适合在温暖、干燥、光照条件好、排水好的环境中生长,暴露在低于零下17°C的环境中易冻死;适合在具有厚的土层的砂质壤土中生长,但不适宜在碱性土和黏土中生长。
牛膝株高0.7~1.2米,根呈土黄色,为粗圆柱形或圆锥形。茎呈四棱形或四方形,具有条纹,呈现绿色或带紫色,直立,疏被有贴生或展开的柔毛,或略有毛;分支对生,节膨大如牛膝盖,故名“牛膝”。单叶对生,叶柄为椭圆形或椭圆状批针形;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期后反折;总花梗被有白色柔毛;花多数,为黄绿色,密生;雄蕊5个,雌蕊1个。果实为胞果,黄褐色或青绿色,呈长圆形,具有光泽;种子为卵圆形或长圆形,呈黄褐色。
形态特征
根茎叶
牛膝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0.7~1.2米。根为圆柱形或圆锥形,粗壮,直径0.5~1厘米,呈土黄色。茎有棱,为四棱形或四方形,直立,颜色呈绿色或带紫色,被有贴生或者展开的柔毛,或几近无毛。有分支,节上对腋生,节膨大如牛膝盖,被有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5~3厘米;叶片为膜质,长5~12厘米,宽2~6厘米,呈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双面被有柔毛。
花果
秋、冬开黄绿色花,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长3~5厘米,花期后反折,花序轴被长柔毛,花开后平展或下倾;总花梗长1~2厘米,花后总梗延长,被白色柔毛;花多数,密生;苞片宽卵形,长2~3毫米,先端长渐尖。小苞片为刺状,长2.5~3毫米,先端弯曲,基部两侧各生有1枚卵形小裂片,裂片膜质;花被片共5片,长3~5毫米,为披针形,光亮,先端急尖,具1中脉;雄蕊长0.2~0.25厘米,共5个,退化雄蕊先端平圆,呈舌状,边缘波状,遥短于花丝,顶端不撕裂,稍有缺刻状细锯齿,花丝细,基部合生,花药卵形。
果实为胞果,苞果为长圆形,长2~2.5毫米,颜色为黄褐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长2~2.5毫米,直径1~1.5毫米。种子呈黄褐色,形状为卵圆形或钝圆形,被宿萼紧密包裹,顶端具有宿存花柱,苞果内有宿存花丝。
研究历史
命名由来
牛膝一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茎上分枝,节大如牛膝盖,故名“牛膝”。别称牛磕膝、倒扣草、怀牛膝、百倍、牛茎、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土牛膝、牛髁膝,其中怀牛膝主要指产于中国河南省的牛膝,土牛膝为野生牛膝。
药用历史
牛膝在中国古代多本古籍中有所记载,《本草纲目》将牛膝称为百倍,隐喻牛膝的滋补效果如牛之多力也。《夕庵读本草快编》和《本草乘雅半偈》对牛膝也有类似的描述,由此可见牛膝滋补功效之显赫。
牛膝作为一味中药,在入药前需要进行炮制,牛膝的炮制工艺在宋元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至明清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探索后,对于牛膝炮制品的功效记载从最初的“祛湿,逐”,逐渐发展到“祛瘀通经、利水通淋、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引血下行”等功效的记载。
一般认为,牛膝在中国夏商周时期仅仅只是在山谷中道路两侧的野生植物,直到周代才被人类驯化并且作为药材进行栽培。在明清时期进入鼎盛,例如在中国清朝光绪年间,就出现了一县产出7.5万公斤的盛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乡市地区建立了药材公司和加工厂,建立了相关的药材栽培场和研究所。1986年,产区被划入河南省焦作市。2000年至2002年间,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四大怀药相关的规范化种植示范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也颁发了《中药材规范种植研究项目实施指导系列及标准》,并且将中国河南省牛膝种植地列入了“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物种分布
牛膝常生于丛中、林下、屋旁、林缘,海拔200~1750米的区域。在世界范围上,牛膝在中国、朝鲜、印度、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非洲等国家与地域均有分布。在中国国境内除了东北地区区域外,其他省份和地区广泛分布。
生长习性
牛膝是一种深根系喜光植物,主根最长达1米。适合在温暖干燥、向阳排水好的环境中生长;耐肥性强,喜温暖干燥,不耐严寒,植株在零下17℃时易冻死。牛膝适宜生长在具有深厚土层且地下水位低的土壤中,砂质壤土是牛膝最适合的土壤种类,牛膝不适宜在碱性土和黏土中生长。牛膝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牛膝依靠种子进行繁殖,可通过附着在人类衣物或动物毛皮之上被携带至远方。
种子在21~23℃条件下,湿度适宜的情况下,4~5天出芽,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植物,引种很容易成功。牛膝种子的发芽率与生长年限有关,一年生植株结的种子生育期短且质量不佳,发芽率低下;二年生植株产出的种子生育期长,质量好,发芽率高。种子适合在21~23℃条件下生长,约播种后4~5天出芽,温度降低则延缓发芽。
人工栽培
秋季种子由蓝色转为黄褐色时采收,将种子晒干备用。播种前用温水浸泡半日,捞出放入容器,将牛膝种子保持湿润,待半数种子萌发时,再将种子取出播种至土壤中。牛膝的播种日期在中国南方一般为6月下旬至7月初,在中国北方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初。牛膝过早播种至土壤中会使得植株的地上部分生长迅速,长出过多的枝叶,并且开花结果时间过早且结出过多果实,但是作为主要经济部位的根部生长的短并且具有过多分叉,经济价值低下。将牛膝适当延迟播种可以减少抽薹。
对于牛膝的播种方式,南方多采用撒播,北方常用条播,盖土不宜过厚。播种宜在下午进行,夏天高温影响出苗。一般4~7日出苗。
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一)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地下水位低处土壤进行栽培,土壤性质中性或微碱性为佳。忌作为山药、豆类、油类的后茬作物栽种。
(二)良种培育:苞果为锥体状、尖锐、瘦小的品质为佳。牛膝种子主要有秋子、秋蔓苔子。秋子即头年立冬前后在合适的牛膝棵苗中挑选优质植株并妥当存放,待到来年惊蛰与春分时节栽种,出苗后收获的种子称为秋子。秋蔓苔子是清明节与谷雨间将秋子播种后收获的种子,其栽培质量与等级皆逊于秋子。
(三)种子管理:收获后的牛膝种子晒干,在通气好的器皿中放置并挂在阴凉干燥处,远离油味、烟味,避免影响出苗率。
田间管理
牛膝的田间易生长禾本科杂草,应当及时进行杂草的清理。牛膝开始萌发露白时及时浇水促进出苗;出苗后拔除过小或过高的幼苗,在苗弱时适当追肥。牛膝的生长状况对于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应当防止地上部分生长过旺,需要及时打顶,割去顶端厘米左右的枝条。一般认为,大量施用尿素可以防止地上部分生长过旺。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为牛膝白锈病、叶斑病、根腐病和。牛膝白锈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分,收获后清园,将受病植株集中焚烧或者深埋以减少菌源,防治方法为在发病初期喷洒一定比例的波尔多液或者甲基硫菌灵粉剂。根腐病需要注意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地块种植,不宜连作。莬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会吸收寄主的营养与水分,用鲁宝一号进行防治,发生少量时,在菟丝子开花前拔除并带出田外暴晒。
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银纹夜蛾(拉丁学名:Argyrogramma agnat)、棉红蜘蛛(拉丁学名: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甜菜夜蛾(拉丁学名: 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等,会侵害牛膝叶片,使叶片呈现缺刻状甚至只剩主脉或者失绿、干枯脱落。
银纹夜蛾,可人工捕杀或喷洒敌百虫稀释液、喷洒辛硫磷乳油稀释液、超低量喷洒杀粉防治;棉红蜘蛛用水胺磷硫稀释液、三氯杀螨醇、三氯杀螨砜、双甲脒、噻螨酮、克螨特等药液防治;甜菜夜蛾,利用杨树枝或黑光灯引诱集中捕杀,可施用除尽乳剂稀释液或者醚螨稀释剂喷洒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牛膝的药用部位是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和干燥茎叶。牛膝在中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本草纲目》《本草经疏》《医学衷中参西录》与《名医别录》都讲其寓以牛之大力之意,由此可见牛膝有着显赫的滋补功效。
中国历代医家对于牛膝的药效,应用范围广、功效之大论述颇多:《本草纲目》:牛膝可滋补肝肾、去除恶血,治疗腰膝骨痛、久疟、足瘘、痛肿恶疮等。《本草经疏》《医学衷中参西录》:牛膝益品,性善气血下行。《别录》:祛头痛、治疗犬口炎牙疼。《滇南本草》:强筋舒筋,可散结核、牛皮癣、痈疽、鼻渊、脑漏。
经济价值
牛膝不仅仅是常见中医临床使用的中药材,还是一些中成药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例如脉络宁注射液,单这一种药品每年就需要150万~200万千克牛膝。在中国,牛膝每年用量在300万~400万千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牛膝的研究不断深入,新产品也不断开发,如以牛膝提取液为主要原料的沐浴液得到问世。
在农村,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已经成为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门路之一。牛膝亩产可达300~300kg,按照2001年市场价,亩产经济价值可达1500~2400元。
参考资料
牛膝.中国植物志.2023-03-20
牛膝.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