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茵陈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又名茵陈、绵茵陈、白茵陈、臭蒿,是菊科(Asteraceae)蒿属的一种亚灌木状草本植物,为中国传统中草药之一,现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菲律宾、俄罗斯(远东)以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茵陈蒿整株有浓烈的香气,茎直立,茎、枝密被柔毛,枝端叶丛密集,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多为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花呈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型,沿分枝或小枝向外侧生长,在枝端排列成复总状花序,分雌花和两性花两种形态,一般雌花数量多于两性花,其果实多呈长圆形,瘦果。
茵陈蒿生于低海拔地区,多位于山坡、河岸、砂砾地,喜温和的气候,耐热、耐寒、耐旱,适应性强。主治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疹瘙痒,可以起到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作用。幼嫩枝、叶还可作菜蔬食用或酿制茵陈酒饮用,新鲜或干草也可作家畜饲料。
命名由来
茵陈蒿在古时多作为中草药使用,由于其在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而春季又萌发出新芽,因而古时候人们称其为“茵陈”。在夏季时,其苗变为蒿,所以得名“茵陈蒿”。
形态特征
根
整株高50~100厘米,具有浓烈香气,具有直根呈圆锥形或树根状,一般可越冬存活,来年春季萌芽。
茎
茎上密被灰白或灰黄色绢质柔毛,生长后期逐渐稀疏或脱落成无毛状态,直立,少数向斜上方展开或横卧,多为圆柱形,常有细的营养枝。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
叶
基生叶密集着生,常常呈现莲座状,多为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厘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0.5~1厘米,叶柄长3~7毫米,中部叶片的基部裂片常呈半抱茎姿态,上部叶与苞片叶呈现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花期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均萎谢。
花
花呈头状花序,卵球形,少数近球型,直径约为1.5~2毫米,沿分枝或小枝向外侧生长,在枝端排列成复总状花序并且会在茎的上端组成大型的圆锥状花序;总苞片背面淡黄色,无毛,外层卵圆形,内层椭圆形,有绿色中肋,外层总苞片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近膜质或膜质;分雌花和两性花两种形态,一般雌花数量多于两性花;雌花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两性花花柱短。
果实
瘦果,多呈长圆形,气芳香,味微苦。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现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远东)及中国。
中国分布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皆有分布,主要是辽宁省、河北省、陕西省(东部、南部)、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甘肃省等地。
生长习性
茵陈蒿一般生长在低海拔地区,多分布于山坡、河岸、砂砾地,喜欢在温和的气候中生长。茵陈蒿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热、耐寒、耐旱,可以适应多种环境,适应性较强。
生于中国北方的茵陈蒿一般以根状茎度过冬季,在冬季地上部分会全部枯死,但翌年春季,会从根状茎上萌发出新茎。茵陈蒿的根与根状茎均系多年生,且已木质化。
茵陈蒿对于自身以及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化感作用。其浸提液在低浓度时表现为促进或轻微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表现为较强的抑制作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对其他植物的化感作用可能是黄土丘陵地区在演替前期形成以茵陈蒿为优势种植被群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演替后期,由于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积累,茵陈蒿自身生长受到抑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的原因。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自然条件下,茵陈蒿以种子繁殖为主。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较早分化的花芽发育为两性花,但雌蕊会在后期配子体发育过程中退化,因此不形成种子;较晚发育的花芽发育为雌花,后期形成种子。
人工繁殖
茵陈蒿的繁殖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为播种繁殖和组培繁殖两种方式。
播种繁殖
茵陈蒿的人工繁殖方式主要以播种繁殖为主。播种方式有穴播、条播、撒播等。选择优良种子,在四月初播种。
组培繁殖
从优良植株上,选取无病虫害的嫩枝茎尖和茎段作为外植体,经过灭菌、外植体的诱导、中间繁殖体的增殖培养、试管苗的生根培养以及驯化移栽等一系列步骤后,可成功进行组织培养,快速获得一批优质茵陈蒿资源。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光照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沙质土壤进行播种,一般要求地块排水良好、有机物质丰富。结合耕翻施入腐熟有机肥,整成南北种植行向,开沟作。
水肥管理
播种后一个月,需进行首次松土和除草施肥,之后的施肥就以速效肥为主,栽培管理较为简便,水肥要求不高,浇水不宜过多,微微湿润土壤即可。
采收
播种后的第一年不采收,让茵陈蒿自然生长,促进根系粗壮化发展,以免形成草荒,便于冬季移植栽培。药用茵陈一般在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茵陈蒿的幼苗由于其适应性强、抗病虫能力强,在盆景制作上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一般利用茵陈作为嫁接小菊的砧木,亲和力较高,结合保护地栽培,嫁接获得的苗木抗寒能力强,越冬不死,开花期会提前,经过修建造景之后,具有独特的盆景观赏价值。
药用价值
茵陈蒿味苦,性平,入药部位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主治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疹瘙痒,可以起到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作用。
经济价值
幼嫩枝、叶可作菜蔬食用或酿制茵陈酒饮用,新鲜或干草也可作家畜饲料。民间也有以米粉制作茵陈糕、茵陈团的习惯,味道稍苦,但吃起来回味极佳。食用不可过量,过量会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以及急性肝胆损伤等情况,气虚的人群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茵陈蒿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关研究
关于茵陈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以及植物自身抗病虫害的活性成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蒿含有多种具有药用功能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蒿属香豆素、芳香油、色原酮类、黄酮类以及绿原酸等。其所含有的滨蒿內及东天仙子素均为香豆素类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有研究表明,东莨菪素能够竞争性的抑制高尿酸血症小鼠中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滨蒿內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来抑制炎症的迁移和加重来实现平喘作用。黄酮类物质,具有很强的保肝、利胆活性。因此茵陈有望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方面的疾病。
而由于茵陈蒿自身有抗病虫害的特性,有相关研究证明,茵陈蒿对仓储害虫有趋避作用,对根结线虫侵染植物根系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和毒杀作用。茵陈蒿抗逆性较强,其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还有有抑制作用,芳香油有抗霉菌的作用。另外,已有研究通过将其制作成精油,分析出主要成分为蒿、乙酸正丁酯和桉叶油醇。茵陈蒿精油对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荧光假单胞杆菌6种病原细菌和白色念珠菌、黄瓜灰葡萄孢菌、辣椒疫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马铃薯立枯丝核菌7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因此茵陈在研发抗病原菌的化学药剂领域有一定开发潜力。
延伸文化
茵陈作为茵陈蒿的幼苗,自古以来便可以入药使用。民间有俗语称: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这里的月是指农历月份)由此可见,茵陈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有所体现。
还有一个传说介绍了茵陈的由来。据悉,有一个身患黄痨病的病人在找到华佗后,请求华佗为他医治。但当时华佗对黄痨病还没有什么办法。后来,这个病人通过食用一个月的青蒿而痊愈了。而就此,华佗发现青蒿针对黄痨病的药性,拯救了很多深受此害的患者。但经过三月的青蒿就没有功效了,华佗为此展开根、茎、叶分类实验,发现幼嫩的茎叶才可以入药,华佗称之为“茵陈”。
参考资料
茵陈蒿.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植物智.2022-12-22
茵陈蒿. CFH自然标本馆.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