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酸
绿原酸,又称咖啡酸,属于酚酸类结构的天然药物,由咖啡酸和奎宁酸缩合面成。是一种提取自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的化合物,化学式为C16H18O9,化学结构的系统命名为:1,3,4,5-四羟基环已烷羧酸(3,4-二羟基肉桂酸酯)等。是由咖啡酸与奎尼酸形成的酯,是许多中草药如湘蕾金银花、杜仲、茵陈蒿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众多水果蔬菜中的有益成分。易溶于乙醇、丙酮、甲醇等极性溶剂微溶于乙酸乙酯,难溶于三氯甲烷、乙醚、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绿原酸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诱变、抗过敏,增高免疫细胞、保肝利胆、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和维持机体细胞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防止和延缓肿瘤突变和衰老等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和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等。绿原酸还对人有致敏作用,可引起气喘、皮炎等变态反应,但口服无此反应,因为绿原酸可被小肠分泌物转化成无致敏活性的物质。绿原酸毒性很小,对幼大鼠灌服的半数致死量大于1克/千克,腹腔注射大于0.25克/千克。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胃癌、大肠癌等方面疾病的临床治疗。
分子结构数据
2、摩尔体积(cm3/mol):214.5
3、等张比容(90.2K):681.7
4、表面张力(dyne/cm):101.9
5、极化率(10-24cm3):32.52
简介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是由咖啡酸(Caffeic acid)与奎尼酸(Quinic acid)组成的缩酚酸,异名咖啡单宁,化学名3-O-咖啡奎酸(3-O-caffeoylquinic acid)分子式:C16H18O9 ,分子量:354.30,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途径产生的一种苯类化合物。
绿原酸广泛存在于高等双子叶植物纲和蕨类植物门中,主要丰在于忍冬科忍冬属(Lonicera)、菊科蒿属(Artemisia)植物中,其中含量较高的植物主要为杜仲、湘蕾金银花、向日葵、继木、咖啡、可可等。
另外、水果(如苹果、梨)蔬菜(如阳芋、马铃薯)、大豆、小麦、绿茶等日常食用品中都含有绿原酸类物质。
编号系统
CAS号:327-97-9
MDL号:MFCD00003862
EINECS号:206-325-6
RTECS号:GU8480000
BRN号:2017157
PubChem号:
分子结构特征
绿原酸是由咖啡酸与奎尼酸形成的酯,其分子结构中有酯键、不饱和双键及多元酚三个不稳定部分。在从植物提取过程中,往往通过水解和分子内酯基迁移而发生异构化。
由于绿原酸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可以利用乙醇、丙酮、甲醇等极性溶剂从植物中提取出来,但是由于绿原酸本身的不稳定性,提取时不能高温、强光及长时间加热。绿原酸的供试液放置于棕色瓶、冰箱(2℃)保存时最为稳定。
物理性质
1.性状:半水合物为针状结晶(由水中)。110℃变为碘化钠化合物。
2.密度(g/mL,25/4℃):1.65
3.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不可用
4.熔点(ºC):208
5.沸点(ºC,常压):不可用
6.沸点(ºC,5.2kPa):不可用
7.折射率:不可用
8.闪点(ºC):不可用
9.比旋光度(º):-36
10.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不可用
11.蒸气压(kPa,25ºC):不可用
12.饱和蒸气压(kPa,60ºC):不可用
14.临界温度(ºC):不可用
15.临界压力(KPa):不可用
17.爆炸上限(%,V/V):不可用
18.爆炸下限(%,V/V):不可用
19.溶解性:25℃水中溶解度约为4%,热水中溶解度更大。易溶于乙醇及丙。极微溶于乙酸乙酯。
毒理学数据
二、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最小致死量(大鼠,腹腔)4000mg/kg。
生态学数据
三、生态学数据:
1、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制备方法
由(1S)-1-乙氧甲酰氧基3-顺-[3,4-二羟基-反-肉桂酰氧基]-4′-反-5′-反-二羟基环己烷γ-甲酸甲酯在甲醇中用氢氧化钡催化水解,或由绿咖啡豆中离析而得绿原酸。
生物活性
• 对自由基的清除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抗诱变作用;
• 保肝利胆作用;
• 抗菌、抗病毒及解痉等作用。
用途
• 药品、
• 保健品、
• 食品行业
• 化妆品的原料,
• 可做作针剂、注射剂的原料。
毒性
绿原酸对人有致敏作用,可引起气喘、皮炎等变态反应,但口服无此反应,因绿原酸可被小肠分泌物转化成无致敏活性的物质。
绿原酸毒性很小,对幼大鼠灌服的LD50大于1g/kg,腹腔注射大于0.25g/kg。
参考资料
绿原酸,.Chemical Book.201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