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剑
《越女剑》是金庸创作的一部短篇武侠小说,于1970年1月发表于《明报晚报》上,是金庸为《三十三剑客图》第一幅图《赵处女》所配小说。
小说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为背景,是对传统“越女剑”故事的新编:越女阿青剑术精妙,在大夫范蠡的邀请下教授越国士兵剑法,最终帮助越王勾践大败吴国,成功复仇。阿青在与范蠡的相处中暗生情愫,而范蠡却早与被献给吴王的西施互定终生。阿青刺杀西施之时为其美貌所折服,最终黯然孤身离去。
小说借助历史上的传说和事实,不但抒发了历史情怀,还表现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国之仇与个人的爱结合在一起,使小说增加了厚重感和无限的余味。
《越女剑》全文一万九千余字,是金庸15部小说中最短的一部,世人并未给予它过大的关注,同时在金庸的作品名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中也未见其身影。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中叶,“海外新派武侠小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萌发。1954年,香港武术界白鹤派和太极派在澳门举行擂台比武,梁羽生有感于此创作《龙虎斗京华》,在港、台及海外打开了一股武侠小说创作的热潮,形成了包括金庸、古龙、温瑞安、司马翎等在内的,规模宏大的“新派武侠小说”创作群体。一方面,出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和市场的选择,“新派武侠小说”很好地满足了商业化城市市民的文化需求,连载“新派武侠小说”的港、台报刊业往往销路大增。另一方面,“新派武侠小说”脱胎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继承与发展,就如罗立群强调的,传统武侠小说是新派武侠小说的根系和源泉。“越女剑”的故事在中国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如《吴越春秋》《艺文类聚》,古典小说《剑侠传》《东周列国志演义》等。这些故事都成为金庸后续创作《越女剑》的素材。
个人背景
1959年5月20日,金庸与中学同窗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金庸负责编务,撰写《神雕侠侣》等小说为《民报》引流,维持了报纸初创期的正常经营。1970年1月,《明报晚报》创刊,亟需好的作品吸引读者,以打开报业市场销路,金庸自然义不容辞。
金庸有一部清人任渭长的版画集《卅三剑客图》,33个剑客栩栩如生,金庸对其爱不释手、常常翻阅,计划“给每一幅图插一篇短篇小说”。在此机缘下,《越女剑》应运而生。
出版历史
1970年1月,《越女剑》发表于新创的《明报晚报》,正对应《三剑客图》中的第一幅画《赵处女》。由于第二幅图《虬髯客》原来的小说《虬髯客传》太过经典,金庸自度无法超越前贤,遂改为随笔发表于《明报晚报》,之后的三十一篇,也都改为随笔,《越女剑》成为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因篇幅过短的缘故,其后三联版和新修版的《金庸作品集》均将《越女剑》附于《侠客行》之后。
内容情节
春秋时期,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用文种的“灭吴九术”,表面投降吴国、供奉大量金银、赠送西施等美女以麻痹吴王,实则卧薪尝胆、以图复仇。文种所献九术中八术都已完成,只有铸剑练兵一事,迟迟没有进展。恰逢吴王夫差派遣八名青衣剑士赴越赠送宝剑,为了一探吴国虚实,越王决定派出宫中锦衫剑士进行比试。结果,四场比拼过后,越国八名剑士皆被当场格杀。吴国剑士兵刃之利、剑士之精,令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惊惧不已。吴王的敲打使越王无比羞怒,于是急召文种入宫商讨铸剑事宜,文种推荐了铸剑大师欧冶子的徒弟薛烛,然而薛烛早被其师兄风胡子斩去四指,丧失了铸剑能力。范蠡在街上漫步,想起了爱人夷光,两人真心相爱,但是为了越王复仇大计,只能将其改名为西施,献给吴王。冤家路窄,醉酒的八名吴国剑士迎面走来,他们极其嚣张跋扈,砍断了上前保护范蠡的两名护卫的右掌,又顺手劈杀了路过的牧羊少女的一只羊。范蠡本想招呼牧羊女过来,保护她的安全。令他意外的是,少女仅凭一根竹棒便打得八人落花流水,并刺瞎了他们各自一只眼睛。范蠡又惊又喜,为了帮助越王复仇,早日迎回西施,他决定查清这个少女剑术的秘密。范蠡将牧羊女请回府,安葬死去的山羊,留少女在家吃饭,并帮她一起放羊,给她讲“湘夫人”“山鬼”的故事。如此几天,他知道了少女的名字——阿青,也知道了她的师父“白公公”竟是一只白猿。天真单纯的阿青对范蠡暗生情愫,甚至为了保护范蠡,打断了白猿的两条臂膀。范蠡邀请阿青教授越国剑士剑法,前后三天时间,八十名顶尖剑士无一位能接住阿青三招。阿青发现了范蠡深爱着深处吴宫中的西施,遂不辞而别,范蠡遍寻不得。八十名剑士虽然未学会阿青的一招一式,但仅凭对战时捉摸到的剑影,也已经使得越国剑术天下无敌。同时,范蠡命令薛烛监督良匠铸造宝剑。三年之后,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凭借剑术和利剑,大败吴军。范蠡迎回西施之际,阿青却突然出现,扬言要杀死西施。两千名卫士根本无法阻挡阿青,就在竹棒将要抵住西施心口的刹那,阿青被眼前无与伦比的美貌震撼到了。阿青的杀气逐渐变为失望、沮丧,惊奇、羡慕,甚至是崇敬,她放弃了刺杀的念头,破窗而去。竹棒虽未刺中西施,但末端的剑气却伤到了她的心口,留下了“西子捧心”的佳话。
角色介绍
阿青
越国牧羊少女,十六七岁,容貌秀丽,身形纤弱,与妈妈相依为命。她是一名剑客,十三岁起,因与“白公公”白猿持竹棒对打玩耍,无意间练就一身绝世剑法。仅凭一根竹棒便能大败吴国八大青衣剑士、令越国八十位顶尖剑士束手,对战时的剑影便能使越国剑术无敌于天下。她更是一位“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的淳朴的放羊女孩,她有一种不通人情世故却具赤子热肠的率真,对范蠡这位大官不讲礼貌,对西施的妒意不加掩饰。阿青是自由的,她的所作所为无关吴越兴亡,她的心中没有大义束缚,内心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最原始最纯粹的感情。即使最后为西施的美貌所折服,弃剑而去,也是一种淳朴的潇洒。
范蠡
字少伯,越国大夫。高高瘦瘦,四十来岁,本是楚国宛人。行事与众不同,楚地人称“范疯子”。范蠡尊崇礼法,为大义大局所束缚。为了越王复仇,他不惜将爱人西施献给吴王;面对吴国剑士的当街挑衅,他能强压怒火,以礼待客。范蠡虽崇礼却不拘泥,他能和山野间的牧羊少女打成一片,对阿青看似不合礼法的言行极尽包容。他内心有着“归隐遁世”情结,建功之后他与西施泛舟太湖,对名利毫无留恋,这也与他对浪漫之爱的虔信有关。
西施
越国人,原名夷光,是越国浣纱溪畔集山水灵气于一身的娇娃,天下间的绝世美女。她的眼睛比溪水还要明亮、清澈;她的皮肤比天上的白云还要柔和、温软;她的嘴唇比小红花的花瓣还要娇嫩、鲜艳,湿湿的嘴唇比花瓣上的露水还要晶莹;她的手像白雪一般;她的脚步有音乐般的美妙节拍。为了越国之仇和爱人范蠡,她宁愿献身,侍奉吴王,她对国家尽忠,对爱人真诚。在帮助越王灭吴后,她终于和范蠡团聚,然而阿青的出现打乱了二人的温存。虽然阿青折服于她的美貌,但仍被阿青所持竹棒的末端伤到了心口,之后她为人世间留下了两千多年来最美的形象——“西子捧心”。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越女剑》以剑为线索,通过“斗剑——观剑——铸剑——传剑——弃剑”,推动故事发展,阿青因范蠡而持剑,因西施而弃剑,弃剑后造就了一种别样的光彩——“西子捧心”。但是小说的主题之重却不在越女之剑,而在于越女阿青。春秋战国时期,吴人、越人是勇决剽悍的象征,争霸、复仇只是故事的背景,由此“造势”引出越女之剑和越女阿青。小说既描绘了阿青纤弱温柔的形象,又赋予了她天真纯粹、率性坦荡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小说将阿青对范蠡的爱慕和依恋写得小心翼翼、隐晦如藏。而范蠡身为越国大夫,内心所想是帮助越王勾践报仇雪耻,除此之外,便是与他那娇柔美丽、风华绝代的爱人西施早日相会。至于阿青对自己的爱慕则是毫无察觉,他礼遇阿青、对她百般讨好,也只是请她教授越国士兵剑法,以完成自己为越王复仇的事业。与之相反,阿青只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牧羊少女,她对于越国的复仇大业完全没有概念,教授越国士兵剑法也只是为了自己所爱之人范蠡。这样,在越国大仇得报之际,范蠡、西施这对患难鸳鸯,终于苦尽甘来,能够携手相依。然而对阿青来说,这一切太过残忍。阿青在面对西施的美貌时,却被深深震撼与折服,最终没能下手杀之。这样,阿青也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永远失去了自己心中的恋人范蠡。这部小说显然交织着两种矛盾的主题。一是隐忍复仇的慷慨悲壮;一是爱而不得的哀愁感伤。一为公,家国之仇;一为私,儿女情长。此二种矛盾的主题,互相交叉,共同推动了《越女剑》故事的发展。
艺术特色
结构
金庸在《越女剑》中构筑了一个由历史背景——神话传奇——人生故事组成的三维世界。以勾践复仇为背景、以越女神剑为引线,写范蠡与西施之间的深情以及阿青对范蠡的朦胧爱意。“吴越春秋”的历史故事是一层,“白猿神剑”的神话传奇是一层,人生情感是一层。三者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组成了一个丰富而奇妙的世界。
电影化的表现方式
《越女剑》采取电影化的表现方式,使用形象化的具体场景和蒙太奇式的情节结构。小说没有使用大量的文字叙述,而是将一些代表性强的场景、镜头进行组合拼接,以此来推动故事发展。两国剑士斗剑、阿青大败八大剑士、阿青范蠡牧羊于郊外、阿青护范蠡与白猿搏击、西施范蠡吴宫相会、“西子捧心”等场景组合成了一篇生动形象、言简意深的《越女剑》。其中湘妃化西施,阿青拔范蠡白胡子的那一段“阴差阳错”的“蒙太奇”,尤其堪称经典。
语言风格
省笔是《越女剑》语言的一大特色。小说中范蠡、勾践、西施的形象和我们在古书中看来的并无多大不同;金庸并未点破阿青和范蠡的关系,而是选择模糊掉二人相知的细节,给读者留够想象空间;《越女剑》是一部短篇小说,避免了长篇诗化显得做作的弊端,使用诗化的笔法达到了省笔的效果。《越女剑》采用大段对白式语句和场景铺叙型语句交错推动情节发展,简省的笔墨轻松交代了丰富的内容,使得小说整体简洁明了。《越女剑》文字符合金庸一贯的“中国传统小说特有的笔法”,很少“的”“了”“吗”之类现代化的文句表述。
巧用典故
金庸组合运用了大量历史典故,将越女阿青、范蠡和西施的恩爱情仇完美嵌入到春秋末期波澜壮阔的吴越争霸与历史传闻中,使得传统“越女剑”故事愈发完整和丰满。
金庸改用了部分典故,如将传统的“越女说剑”改为“越女出剑”,化抽象为具象,出人意料地写出了越女剑的神韵,让人心醉神驰。此外,还赋予了“西子捧心”新的内涵,将其与越女剑巧妙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将武侠世界和历史世界对接起来,给读者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
作品评价
刘新风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鉴赏辞典》中认为,《越女剑》“虽取自《吴越春秋》等史书,但并不完全是依照古籍敷衍而成,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除篇幅的详略不同之处,小说的重点、情节、情调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墨给出了“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赞誉。四川大学文学系讲师、金庸小说研究学者覃贤茂认为,《越女剑》“写得既不伤感也不细腻,可以说是一幅历史素描,像人物速写一样简单、干练、含蓄”。
作品影响
在金庸15部武侠小说中,《越女剑》是最短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被忽视的一部作品。首先是相较其它14部小说,作者本人的不甚重视,金庸本人就曾点评过自己的十五部武侠小说,直接说短篇次于中篇,中篇次于长篇;其次由于篇幅字数的限制,《越女剑》难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武侠系统,不易塑造一个独特、精微的江湖世界,在情节上难免不及长篇武侠小说的体系完备和引人入胜;最后是篇幅过短,难以独立成书,只能附见在它书之后。“新修版”《越女剑》附于《侠客行》书后,而且在封面上连“越女剑”书名都未标注。于是《越女剑》在大众视野中就愈行愈远,不为大众所黑蚱。
在金庸的另一作品《射雕英雄传》中,还有一位侠女与“越女剑”有颇深的渊源。她就是江南七怪末座韩小莹,她从师父处习得越女剑法,虽然造诣未精,但也颇为不凡,她的外号“越女剑”便得名于此。韩小莹可视为越女功夫的传人,阿青和韩小莹这两位有师承关系的女性最大的相似即是爱情上的悲剧。
1986年香港亚洲电视出品的20集电视连续剧《越女剑》播出,该剧改编自金庸同名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由李赛凤、岳华主演,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越女剑”专门题材的影视剧。
1987年1月1日,斑斑正式发行电视剧《越女剑》同名粤语主题曲《越女剑》,收录于专辑《Boy Friend》。
参考资料
法制晚报.金庸曾谈“鹿鼎记”:韦小宝的“化尸粉”典出聂隐娘.中国作家网.2023-01-04
李以建.金庸的功夫 世人只识得一半.中国作家网.2023-01-04
不亦雨潇潇.以今之文思 写古之传奇——越女弃剑之美.中国作家网.2023-01-04
李晖.纸上任侠终觉浅.中国作家网.2023-03-16
越女剑 (1986).豆瓣电影.2023-03-16
斑斑.越女剑.QQ音乐.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