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帝陵

黄帝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其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黄帝陵保护范围总面积为3.24平方公里。黄帝陵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黄帝死后,全国四处筑有陵墓(甘肃、河北、河南各一)。“黄帝崩,葬桥山。”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黄帝陵、轩辕庙,都在桥山之上。据《竹书纪年》记载,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史记》中也记载了汉武帝刘彻亲率18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从汉武帝在黄陵祭黄帝开始,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祭祀黄帝、拜先祖,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化传统。1980年以来,形成了清明公祭黄帝制度,在黄帝陵举行的清明公祭典礼,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炎黄子孙代表等上万人参加。1988年恢复了重阳节民祭,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华儿女与当地百姓齐聚桥山,登高祭祖,祈福人间。2016年9月,由黄帝陵林业技术人员采集、陕西省林业部门筛选的7383颗具备出芽繁殖条件的“轩辕柏”种子,搭乘天宫二号进入太空。“黄帝手植柏”种子遨游太空,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4月5日,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2023年4月5日,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寻根祭祖黄帝陵 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的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时至今日,每年清明节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要派员都会来到黄帝陵祭奠扫墓。黄帝陵景区分为两个部分,轩辕庙和黄帝陵。沿入口中轴线依次为轩辕桥、龙湖、龙尾道等,共有27个景点。

黄帝陵是1961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黄帝陵祭典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祭祀文化之乡。

命名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

历史沿革 

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今新郑市),故名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称王,为土黄色,故称黄帝。活了110岁,死于荆山(今河南省阌乡县),葬于桥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

孔安国尚书》序中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以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司马迁《史记》以黄帝、、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以黄帝开国,至今约有4600多年。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子,得十二姓(其中有二子一姓的)。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等,都是十二姓的后代,其子孙蔓延各地,不断繁衍。所以中华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

中国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黄河流域有两大部落,一个是苗,一个是夏(又分两个大氏族,一是炎帝神农氏,一是黄帝)。苗经常侵扰夏部落。夏部落在黄帝的率领下在河北涿鹿大败苗部落,杀死了部落长蚩尤,苗被迫迁往南方。黄帝的夏部落的版土,东到海边,西到昆仑山脉(青、藏一带),南至湘山(湖南岳洲一带),北出幽陵(长城以北诸地),奠定了中华民族现有疆土的基础。

黄帝还领导人民制弓箭,造舟车、种五谷、教蚕桑、作衣冠、定算数,发明指南针,命大臣仓颉造字,因此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死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载:“上(指刘彻)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郡,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史记·封禅书》)可见,在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之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坊州·中部县》)清人顾祖禹在其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延安府》)清代毕沅更于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自此以后,桥陵之称更为闻名。

在距黄帝陵约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间竖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但行至此处,均下马落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 

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区,有一星门,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从西门而入,步行数步,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刘彻“北巡朔方郡,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十余万号称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中部县志》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祈仙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土台边缘由古柏环抱。  

黄帝陵冢坐北面南,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地占地面积1300余亩,有古柏6万余株,苍劲郁,庄严肃穆。黄帝陵前为“桥山龙驭”石碑,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锜书”。再前原有一古碑,书“古轩辕黄帝桥陵”,系陕西巡抚毕沅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现碑石已佚。再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祭亭楹联曰:“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亭内现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为棂星门,两侧立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青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夯筑高台,俗称“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刘彻祭祀黄帝所筑,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桥山东南麓建有轩辕庙。此庙创建于汉代。原建于桥山西麓。宋开宝五年(972),坊州刺史李恕奉诏将黄帝庙移建现址。以后各代均有修之举。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就,象征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史。广场北端为一宽8.6米,长66米的横跨印池的石砌轩辕桥,粗犷朴实,有近代全部石砌第一桥之誉。印池占地达300余亩,是利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蓄水量可达46万立方米。满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阴,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砌石成95级台阶,以象征轩辕黄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拾级而上,可临轩辕庙院山门。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歇山顶,整体结构仿汉代木构,显得庄严雄伟,展示了盛世雄风。

轩辕手植柏传说为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俗谚“七搂八拃半,圪里圪垯不上算”。再北为诚心亭,面阔5间,进深1间,歇山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檐前施勾头滴水。阑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为围栏。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能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5间,进深1间,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亭内现矗立有毛泽东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介石手迹“黄帝陵”碑石。碑亭外西北侧,有一株高大的古柏,被称为“汉武挂甲柏”,柏树干上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柏液由斑痕中不断溢出,为轩辕柏之一奇。据传为刘彻祭祀黄帝时挂甲于树所致,因而得名。轩辕庙正殿面阔7间,进深3间,歇山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檐下施勾头滴水。阑额、平板枋均为彩绘。正殿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大殿正中镶有木质壁,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侧院内矗立有镌刻着江泽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手迹和李鹏“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手迹的两通巨型石碑。再东则为碑廊,其中保存有历代碑石40余通。最早为宋嘉祐六年(1061)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并有金明昌乙卯年(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立“冲和大德雷公寿堂记”碑,元泰定二年(1325)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元至正七年(1347)所立“罗公道号之记”碑,元至正二十年(1360)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等。其余多为明清两代御制祝文碑。 

千百年来,黄帝陵祭祀活动经久不绝。李豫大历五年(770)将祭祀黄帝正式列为国家大典。到黄帝陵庙谒陵祭祖,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活动。毛泽东在1937年清明节时,曾亲书“祭黄帝陵文”,文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笔墨酣畅,大气磅礴,堪称古今祭黄帝陵之绝唱。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黄帝陵前吟诗作赋,留下多少华章佳作。宋代名臣范仲淹曾写虞世南《黄帝陵诗》二首,其一曰:“红日竿头进,青云足下藏。轩辕龙驭古,百代景象裳。”其二曰:“高陡桥山上,关河万里长。沮流河潺潺,柏干色苍苍。”元代著名道人张三丰在《谒桥陵》诗中写道:“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清。巍巍风阙迎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瑶台遗武帝,一轮皓月古今明。” 

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蒲城县丰山李旦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在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曾多次拨款整修黄帝陵。1992年10月20日,黄帝陵基金会正式成立。至1997年清明节节前,黄帝陵整修工程的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二期工程也正在实施之中。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正以雄伟、庄严、古朴、肃穆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6年9月,由黄帝陵林业技术人员采集、陕西省林业部门筛选的7383颗具备出芽繁殖条件的“轩辕柏”种子,搭乘天宫二号进入太空。“黄帝手植柏”种子遨游太空,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4月5日,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始祖黄帝

2022年4月5日9时50分,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壬寅(2022)年清明节视频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景区祭祀广场隆重举行。

2023年4月5日上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寻根祭祖黄帝陵 勠力同心创伟业”为主题的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

时至今日,每年清明节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要派员都会来到黄帝陵祭奠扫墓。

地理环境

黄帝陵,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自然条件良好,地肥水丰,光照充足。生态环境优美,沮河、葫芦河径流地表,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是“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人文景观独特,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和西北地区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景区布局

黄帝陵景区分为两个部分,轩辕庙和黄帝陵。轩辕庙的庙前区最南端的就是入口广场,沿中轴线依次为轩辕桥、龙湖、龙尾道。

主要景点

庙前广场

庙前广场总面积1万平方米,为不对称半圆造型,地面由5000多块天然河卵石铺砌而成,寓意黄帝率领先民们草创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艰辛。中央甬道取形八卦符号,布阵“五行石”,寓意黄帝创阴阳、定五行。广场东侧是由北斗七星造型的七块原石缀成,隐喻黄帝母亲付宝乃感北斗而生黄帝的传说故事。西侧有四块座石,构成“二十八宿(xiu)”,古人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

龙湖

龙湖形状似龙而得名。相传乃黄帝洗印、铸鼎之湖,所以又称印池、鼎湖,占地300余亩。

中华神天鼎

远眺龙湖右侧,湖心岛上有 “中华神天鼎”。据史书记载,为了让普天下的百姓明晓四时,黄帝就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以便昭告天下。民间有“黄帝铸鼎荆山下,不炼黄金炼丹砂”的说法,黄帝共铸鼎三尊,分别命名为“天”、“地”、“人”,黄帝宝鼎铸成后就考定星历,创立五行,正闰余,制节气,使万民顺应农时,五谷丰登。为了纪念黄帝铸鼎的功绩,由海内外华人捐资铸造了这尊“中华神天鼎”,于2010年4月4日安放于此。

“中华神天鼎”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极其珍贵的回收材料和青铜配铸而成,由“中华鼎王”卢银涛设计铸造,重6吨,大鼎高3.5米, 外观雄浑厚重、端庄古朴,寓意自三皇五帝开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鼎台还镶嵌着“神舟七号飞船”三位航天英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亲笔签名,“中华神天鼎”的铸造是我国航天事业飞跃发展的见证,它是华夏儿女献给黄帝的一件十分珍贵、特殊的祭品。

轩辕桥

这座由花岗石石材建造的石桥叫轩辕桥,它全长66米,共九跨,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桥的南北有四块桥墩石,桥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有日月图案,桥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有天地图案,九跨全用石材卯卯相扣,无一丝钢筋水泥,堪称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

轩辕庙

轩辕庙又称黄帝庙,它座落于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东麓,始建于汉代,原址在桥山西麓,赵匡胤开宝五年(公元972年)迁建今址。

轩辕庙山门为仿汉风格的花岗岩建筑,庄重古朴,气宇轩昂。山门正上悬挂匾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字,为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祭陵所题。其任职期间,三次代表北洋政府祭祀黄帝。

轩辕庙分为古柏大院、中院、祭祀大院三个院落。古柏院是轩辕庙的主体院落,总面积2万平方米;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是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东西两侧为碑廊;西院为陈列展示区,分别有祭祀展室,书画展室,文物展室,以及常态化祈福祭祀演出场地。

黄帝手植柏

轩辕庙内闻名世界的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1米,属于侧柏树种,是黄帝亲手栽植,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树龄。是黄帝陵景区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1982年英国林业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后来到轩辕庙看到此柏,惊叹于这棵柏树的粗壮与古老,赞誉其为“世界柏树之父”。当地俗语云:“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还合抱不拢树干,可见这棵柏树的粗壮与古老。

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它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

诚心亭

诚心亭是为历代祭祀者整理衣冠、平静心情、置备祭品的场所。古往今来,凡来轩辕庙祭拜的人,无论贫富贵贱、身份高低,都要在此稍作停留,以便整理衣冠,清除灰尘,清检祭品,消除杂念,然后怀着虔诚、崇敬的心情走向祭祀大殿。

碑亭

碑亭内共存放四通石碑,分别刻有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华民族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四位领袖人物的书文题字。一百多年前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遭遇磨难最多、遭受外来侵略最频繁、最屈辱的一段历史,而孙中山、毛泽东正是扭转乾坤,改写历史,唤醒东方睡狮的一代伟人。

黄帝脚印石

黄帝脚印石1956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公里的周家洼村,周家洼村传说是“黄帝黄城(xun)宫”之地,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据鉴定是汉代文物,1965年移至轩辕庙内。

挂甲柏

挂甲柏又名“将军树”。《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率领十八万大军北巡朔方郡,凯旋归来,祭拜黄帝。祭拜前,他将自己的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虔诚,不料盔甲上的铆钉刺破树皮,竟在树干上留下了斑斑甲痕,于是后人便将此树称为挂甲柏。稍作观察,即可发现树干上斑痕累累,遍布洞孔,纵横成行,仿佛甲钉状。

每年清明节前后,万物复苏之际,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的情况下从树干的洞孔中溢出柏油,凝结成球状,如同镶满珍珠宝石般晶莹剔透,堪称“群柏之奇”。

“人文初祖”大殿

“人文初祖”大殿曾是祭祀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古柏大院的主体建筑,重建于明朝。大殿为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檐下的阑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精制华丽,赏心悦目。大殿正中门楣上悬挂着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隶书“人文初祖”匾额。意为黄帝是华夏文明和统一的先祖。

大殿中央神龛内供奉着轩辕黄帝的全身线型浮雕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以山东武梁祠东汉画像石为蓝本雕刻而成。像高3.9米,宽3.3米,重11吨。大殿神龛四周以四神拱围,即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白红黑四种颜色。神龛周围放置有花篮,东西两侧分别为编钟和祭器,这套编钟是2004年复制出土于随州市的曾侯乙墓编钟,共65枚。

祭祀大院

祭祀大院是轩辕庙的最后一道院落,位于轩辕庙中轴线最北端。背靠凤岭,占地4万平方米,这座庄严、宏伟、肃穆的建筑是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倡导,原国务院总理朱基批示拔款,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捐资修建成的。

轩辕大殿

轩辕大殿坐落在广场北端,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全国最雄伟、壮观的花岗岩建筑,是祭祀活动陈放祭器、礼器、祭品的场所。大殿中央是黄帝的巨型石刻浮雕像

大殿由36根石柱围合成40X40米的方形空间,每面9根石柱,有迎纳四海九州的炎黄子孙前来谒拜黄帝之意,大殿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取古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代表五方、五位、五行、五色,以体现黄帝光耀华夏社稷。祭祀黄帝与中国传统的祭天、祭地、祭日月相结合,也预示着黄帝的功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雕像的背面镌刻着《史记·五帝本纪》节选,记载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黄帝的生平简介。古文献载有三皇五帝,黄帝为五帝之首,被尊为“元祖”“始祖”“初祖”“华祖”。上下五千年之中华文明史,即由黄帝纪元开端。

下马石

下马石距黄帝陵园约200米。据考证,早在元代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时期这里就立有石碑。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通石碑立于明代嘉靖年间,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俗称“下马石”。目前在我国众多古迹中立此石碑的唯有黄帝陵和孔子庙

黄帝陵园

黄帝陵是1961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全国5A级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黄帝陵祭典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县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祭祀文化之乡。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索引》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最权威的记载。现在我们将进入黄帝陵园,陵园占地面积约2.14万平方米。有诗谚云:“秦置陵园,汉立庙,唐朝重建,宋迁庙,不论谁来当皇帝,登基不忘祭祖先。”一直以来这里青烟袅袅(niǎo)、香火绵延、祭祀不断。

汉武仙台

进入陵园后,左侧我们看到的是刘彻修筑的祭台,故称“汉武仙台”。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16岁登基,46岁率军北上大败匈奴。在其统治的53年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将西汉推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他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奠基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雏形,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汉族、汉文化在世界上声名远扬,成了中原地区古老与强大的代名词。

祭亭

根据史料记载,黄帝陵最早在秦朝以前就建有祭亭。现在的祭亭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95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批示,陕西省政府拨款重新整修黄帝陵祭亭,其规模形制延续至今。祭亭宽10米,深6.15米,为明清歇山顶建筑。亭柱上有两副楹联,一为:“奠华夏宏大业绩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一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

黄帝陵冢

黄帝的陵寝,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的石碑,镌刻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上书“桥山龙驭”四字,由滇南唐琦书,是陵园内现存最早的石碑。石碑的内容讲述了一个传说故事,相传黄帝在,活到110岁的时候上天认为他功德圆满,于是派下一条神龙迎接黄帝升天,当地的老百姓感念黄帝的恩德,依依不舍,不愿黄帝离去,在黄帝升天的一瞬间拽下了他的衣冠葬于此处,战国时期就有神龙迎黄帝升天图。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索引》云:“桥山在上郡阳州县,山有黄帝冢也。”是关于黄帝陵最早,最权威的历史记载。

龙驭阁

传说故事中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地,后人便在此建阁纪念。此阁位于陵轴线的最北端,是耸立桥山之巅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登上此阁可以领略黄帝陵神奇的山水地貌和桥山绵延无际的苍松翠柏。

相关荣誉

保护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对黄帝陵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黄帝陵被列为古墓葬第一号。1980年以来,黄帝陵祭祀形成了每年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传统。1996年以后,黄帝陵每年祭祀不再由陕西省政府出面邀请国家领导人,而由中央派遣,由此黄帝陵清明节祭祀受到更多人瞩目。

黄帝陵每年除了清明节公祭,重阳节还举行民间祭祀。民间祭祀在保持公祭活动内容外,更加突出了民间性活动。无论公祭还是民祭,每年都吸引大量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祭拜祖先。多年来,前来祭拜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蒋孝严等台湾政要都曾率团到黄帝陵谒陵祭祖。黄帝陵祭典形成了一种民族认同文化,注重“形祭”,更注重“心祭”。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原地区黄帝祭祀文化之乡。

2008年,为了更好的保护黄帝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陕西省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黄帝陵周边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园区项目,总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园区空间结构为:“一轴、一河、一环,八区”,一轴是黄帝文化旅游展示核心轴线——轩辕大道;一河是穿过园区的沮河及两岸开放的空间;一环是“陵、城、山一体”的遗产景观环境;八区包括西部门户区、城市生活商业综合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区、黄帝陵祭祀区、文化园旅游服务区、东湾景区及两个外围山体生态保护区。

除了以黄帝陵景区为核心的黄帝文化游览区以外,黄陵县还有森林休闲渡假游览区、农业观光体验游览区、现代工业游览区等众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中有4A级景区、3A级景区各一家,分别是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

2013年,陕西省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以更加有效地保护黄帝陵这份民族遗产,积极维护黄帝陵祭典活动的唯一性和至上性。2016年清明节过后,黄帝陵推出常态化祭祀演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市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同时还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一年一度的清明公祭、重阳节民祭黄帝典礼就是历史和现实很好的结合点,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民族感召力的民族盛典。

历史意义

文化意义

黄帝陵已经成为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作为新闻媒体,我们要在吃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意内容,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学术价值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并强调:“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

艺术价值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学习、理解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黄帝文化和黄帝陵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活动

黄帝陵保护发展图片展

2019年3月30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帝陵保护发展图片展”揭幕仪式在中华始祖堂前隆重举行。本次图片展旨在充分反映黄帝陵的独特地位,展示黄帝陵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体现海内外华夏儿女认祖归宗、爱我中华的心路历程。

展馆开放以来,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前来参观的华夏儿女、港澳同胞、海外华人们络绎不绝,体现了炎黄子孙们对了解黄帝陵历史变迁的浓厚兴趣和学习黄帝文化高度热情。

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

2019年12月31日晚在陕西省黄帝陵祭祀广场举行"黄陵县谒祖·祈福中华"——2020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以及黄陵当地的守陵儿女千余人齐聚桥山,缅怀人文初祖寻缘黄帝,鸣钟祈福,共同表达美好祝愿。

”黄陵谒祖·祈福中华”——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系列活动,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外宣办、延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陕西省广播电视局、陕西省侨联、陕西广播电视台、黄陵县人民政府、黄帝陵基金会、国声智库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黄帝陵管理局、陕西广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国网、人民画报社、陕西画报社、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陕西省节庆文化促进会等协办的大型跨年文化活动。自2016年起,每年12月31日在陕西黄帝陵举办,迄今已是第四届,吸引了全球50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代表和社团领袖、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代表的关注、支持。

重阳节系列活动

2023年10月23日,黄陵县重阳节系列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倡扬文明新风”主题活动在黄帝陵轩辕庙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黄陵县委宣传部,黄陵县妇女联合会、黄陵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共同举办。

本次活动中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重阳节祭祖活动,一起缅怀始祖轩辕黄帝功德,深入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进一步激发对祖先智慧和努力的敬意。

相关文化

相关传说一

黄帝时期创阴阳、定五行、晓四时、播五谷,形成了最朴素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奠定了道文化、道学的雏形。轩辕庙在古代也曾被称为“保生宫”,“黄帝庵”,自古以来香客不断,香火绵延。当地百姓多在这里烧香祭拜、祈福纳祥,民间有在这里祭拜黄帝能“心想事成、延年益寿”之说。黄帝是道的先知,道教崇拜的大祖先,在中国道家思想开放、包容、中庸、守正思想的影响下,儒、释、道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引领中国文化数千年。

相关传说二

中国的祭祀礼仪最早产生于我国古代的祖先崇拜,它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祭祀在古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礼记·祭统》中写道:“凡治人之道,莫及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最急迫的事情是治礼行礼,而在各种礼仪中,祭祀又是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相关传说三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相传龙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黄帝一生经历五十二战,最终统一了黄河江淮流域,当时在这些区域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小部族,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黄帝为了凝聚人心,就将这些部族的图腾收集起来,在每个图腾上各取一部分,组成了一个由虎头、蛇身、鹿角、狮尾、鹰爪、鱼鳞等元素构成的新图腾——龙,将它作为黄帝部族的图腾,这是一个大融合、大统一的整体,是中华多民族统一的象征,所以中国人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文化作品

黄帝时期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四经》。

参考资料

黄帝陵系列经典介绍——黄帝陵冢.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黄帝陵景区讲解手册.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黄帝陵陵园环境.陕西省图书馆.2024-02-15

黄陵县概况.黄陵县人民政府.2024-02-15

华夏子孙同尊共崇的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网.2024-02-15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陵祭典.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举行 肖捷朱永新赵一德林中森郁慕明陈旭张志军徐新荣等参加公祭典礼 赵刚恭读祭文.西部网.2024-02-15

黄帝陵历史与现状.陕西省图书馆.2024-02-15

黄帝陵陵园简介.陕西省图书馆.2024-02-15

壬寅年(2022)年清明视频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隆重举行.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黄帝陵荣获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黄帝陵景区荣获“丝绸之路·神奇西北100处摄影地”.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黄帝陵荣获2019旅游盛典特色景区奖.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黄帝陵景区荣获第一批" 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称号.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黄帝陵:“赫赫始祖”给后世留下了什么?.中国新闻网.2024-02-15

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苏宇:黄帝文化是“载道化人”的民族文化基因.央广网旅游.2024-02-16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帝陵保护发展图片展正式开展 新老照片讲述黄帝陵发展历程.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 黄陵谒祖·祈福中华" ——2020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盛大举行.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推动移风易俗、倡扬文明新风”主题活动在黄帝陵举行.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

黄帝陵景点系列介绍——人文初祖大殿.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