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胡荽
石胡荽(石胡荽属 minima ( L. ) A. Br. et Aschers.),别名三牙戟、沙药草、球子草、鹅不食草等,菊科(Asteraceae)石胡荽属(Centipeda)一年生匍匐状草本。该物种原产于中国、印度、日本、朝鲜等国家,比利时、利比里亚等国家引种栽培;在中国分布于华南、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和华东等地区。石胡荽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性喜阴湿,喜温暖,适宜栽培于壤土和砂质壤土上;生长适温为25~35℃。花期9~11月,果期10~12月。
石胡荽株高5~20厘米。茎多分枝,匍匐状。叶互生,无柄,叶片楔状倒披针形。头状花序无柄,扁球形,单生于叶腋;总苞半球形;总苞片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膜质;边花雌性,花冠细管状,淡绿黄色;盘花两性,花冠管状,淡紫红色,雄蕊4枚,花药基部钝圆,子房下位。瘦果椭圆形,具4棱。
石胡荽味辛,性温。具有祛风利湿、通窃散寒、散紧消肿的作用;主治感冒、风湿关节痛、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跌打损伤等。其干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明显地减少家禽的发病率。石胡荽作为禾本科杂草常为害水旱轮作地、冬种田的各种作物。
本草考证
石胡荽始载于《食性本草》,原名鹅不食草。石胡荽是《嘉花本草》卷二十七“新补”的5种药物之一,石胡荽”条下有注言:“已上五种新补,见孟洗、陈藏器、萧炳、陈士良、日华子”。李时珍谓:“石胡荽,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细茎小叶,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夏开细花,黄色,结细子,极易繁衍,僻地则铺满也”。《植物名实图考》:“石胡荽,《四声本草》收之,即鹅不食草,详《本草纲目》。以治目,研末嘎之。《简易草药》有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诸名,亦治跌打损伤。”
形态特征
一年生匍匐状草本,高5~20厘米,微臭,揉碎有辛辣味。
茎
茎细,多分枝,匍匐状,着地生根,微被蛛丝状毛或无毛。
叶
叶互生,无柄,叶片小,楔状倒披针形,长7~18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少数锯齿,无毛或背面微被蛛丝状毛。
花
头状花序无柄,花序小,扁球形,直径约3毫米,单生于叶腋,无花序梗或极短;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边缘透明膜质,散逸层较大;边花雌性,多层,花冠细管状,长约0.2毫米,淡绿黄色,顶端2~3微裂;盘花两性,花冠管状,长约0.5毫米,顶端4深裂,淡紫红色,下部有明显的狭管,雄蕊4枚,围绕花柱四周,花药基部钝圆,子房下位,柱头2裂。
果
瘦果椭圆形,长约1毫米,具4棱,棱上有长毛,无冠状冠毛。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石胡荽原产于孟加拉国、加里曼丹岛、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老挝、缅甸、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比利时、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岛等地区有引种栽培。
中国分布
石胡荽在中国分布于华南、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主产于浙江省、江苏省、湖北、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辽宁省桓仁、本溪、大连市等地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石胡荽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喜阴湿,喜温暖,适宜栽培于壤土和砂质壤土上,多生于荒野阴湿地、路旁、湿润草地、山地、稻田边于旱作地等。生长适温为25~35℃,温度在15℃以上均可生长。石胡荽作为杂草常为害水旱轮作地、冬种田、坡地的各种作物。其花期9~11月,果期10~12月。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播种时间有春播与秋播,春播通常以3月~5月为佳,秋播则适合在8月旬播种方法有撒播和条播。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播种后覆土,需使土壤保持湿润,但忌积水。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时间有春季与秋季,分株种植后需注意除草和浇水。
组织培养
剪取石胡荽的无芽叶柄、叶片与嫩茎,并将之作无菌处理,将无菌植株置于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之后再进行试管苗的生根增殖继代培养,培养结束后便可移栽,通常是将试管苗移栽到温室营养钵中,移栽后需保持高湿度及无直射光的条件,待移栽成活恢复正常光照。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在石胡荽的生长期间需经常注意浇水与除草,需注意防涝防旱,高温期间可于沟内灌水,果期要停止灌溉;石胡荽无明显病虫害。
采集加工
石胡荽的采收时间在夏、秋两季花开时,采回后洗净,晒干或者随采随用。
物种危害
石胡荽常为害潮湿的马蹄金草坪,也为害水稻、大豆及水生蔬菜、果树等作物。
在马蹄金草坪石胡荽要出苗前,可使用绿茵S1号防除;在石胡姜生长期,可使用绿茵L-8号、绿茵SL-2号防除。石胡荽危害作物时,可结合其他的阔叶杂草进行兼除,用果尔、速收、扑草净、农思它等药剂混配处理土壤,对已发生病虫害的植株可用果尔、速收等药剂处理其茎叶。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石胡荽味辛,性温。具有祛风利湿、通窍散寒、散消肿的作用;主治感冒冒,风湿关节痛、急(慢)性鼻炎、百日咳、鼻塞、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蛔虫病、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其他价值
石胡荽的干粉可作为饲料添加剂,能明显地减少家禽的发病率。
相关研究
石胡荽全草含有蒲公英赛醇(taraxerol)、山全车烯二醇(arnidi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多种三萜成分、芳香油、黄酮、氨基酸和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经过回流装置提取的石胡荽乙醇提取液和挥发油有平喘、止咳化痰的作用。对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科、结核分枝杆菌和肠道沙门氏菌等均具抑制作用。在进行抗肿瘤药理学的筛选中,发现石胡荽的乙醇提取物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石胡荽可用于治疗在鼻炎所致的鼻塞、流涕、头痛等病症;用鲜药石胡荽制成果葡糖浆对小儿百日咳也有着显著的功效。石胡荽可用于骨盆腔发炎、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此外石胡荽对顺铂诱导的HEK293细胞损伤具很强恢复作用。
参考资料
石胡荽.自然标本馆.2023-01-20
石胡荽.植物智.2023-01-20
石胡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