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野驴
西藏野驴(学名:Equus Kiang),又名藏蒙古野驴,隶属奇蹄目马科马属。西藏野驴体长182.1~214.3厘米,尾长31.4~45.3厘米,平均肩高140厘米,体重250~440千克,平均寿命约20年,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西藏野驴头部较短,耳朵较长,吻端较为圆钝,体背毛色呈棕色或暗棕色,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毛色较深,呈深棕色,胸部、腹部及四肢等处呈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限分明。
西藏野驴多栖息在青藏高原海拔3600~5400米的高原草地,食物主要有白草、固沙草、芨芨草、苔草、多种针茅和野葱等。西藏野驴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的克什米尔、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也有分布。
西藏野驴的特点是耐粗饲料、吃苦耐劳、走起路来平稳。它们可以承受强烈的风暴,可以用于承载货物和人类、转动磨石、耕地、播种等。
2015年,西藏野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年,西藏野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1年,西藏野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演化历史
根据古生物学资料,马科中的野驴就是由早更新世的西瓦利克马(Equus sivalensis)起源的。后再经过纳玛马(Elephas namadicus)而演变成为现代的野驴。在中国,野驴化石最早发现于第四纪中、晚更新世地层中,特别是晚更新世的中、晚期。根据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地理区划,野驴化石在中国发现于9省19处,这些化石出现在人类旧石器时代。在历史上许多文献曾将西藏野驴作为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的一个亚种。1882年,英国兽医学William Moorcroft(威廉·摩尔克罗夫特(1767-1825))将西藏野驴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形态特征
轮廓
西藏野驴是马科大型哺乳动物,平均体长为210厘米,体重250~440千克,尾长31.4~45.3厘米,平均肩高140厘米,头部较短,耳朵较长且可以旋转,耳壳长超过170毫米,耳尖,吻端较为圆钝,鼻腔、齿列和齿缝相对较短,下齿较为突出,尾鬃生于尾后半段或距尾端1/3段,四肢粗,前肢内侧均有圆形胼体,俗称“夜眼”,蹄较窄而高。
毛色
西藏野驴体背毛色呈棕色或暗棕色,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毛色较深,呈深棕色,吻端上方、颈部下方、胸部、腹部、四肢等处呈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限分明,腹部、下半身、腿和臀部有白色的斑块。西藏野驴毛皮呈季节变化,在夏季比较苍白和偏红,被毛短而薄,冬季被毛是深色的且长而厚。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西藏野驴包含3个亚种,东部亚种(Equus kiang holdereri)、西部亚种(Equus kiang kiang)和南部亚种(Equus kiang polyodon)。西藏野驴的分布范围以青藏高原为中心,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大部分地区、甘肃省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四川省西北角和西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西藏野驴多栖息在青藏高原海拔3600~5400米的高原草地,高寒荒漠草原和山地荒漠带,在春夏季节也经常在开旷的山间盆地、平缓的河谷阶地、丘陵和湖周滩地出现。
生活习性
群居行为
西藏野驴一般营群居生活,通常为5~8头或20~30头群居,小群体通常由一头雄驴率领。在繁殖季节,群体规模较小,在秋季和冬季,有时会形成较大的群体规模,甚至300~400头成群聚集。由于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也会影响到群体组成的大小不同。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依夏克帕提湖边,西藏野驴群大约有100~200头,而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哈儿腾盆地一带,西藏野驴群一般则是3~5头。
西藏野驴的群体不是永久性的,通常只有雌性野驴和幼驴一直生活在一起,年轻的成年雄性野驴形成一个群体,年长的雄性野驴则是单独生活。
领域行为
独居的西藏野驴通常具有领地意识。在拉达克,西藏野驴的领地大小为0.5~5公里,独居的雄性野驴会驱赶在其领地内经过的雌性野驴。无法保卫领地的年轻雄性加入其他雄性的单身团体。领地内的雄性西藏野驴会积极地保卫自己的领地。其行为包括抬头,耳朵向后放,水平尾巴的展示,通常伴随着喘息的叫声。当这些行为不能确定主导地位时,就会发生长时间的追逐和竞赛,包括对鬃毛、脖子和尾巴的抓挠、踢打和撕咬。
觅食行为
西藏野驴依靠丰富的草类作为其食物,有谷菜、固沙草、芨芨草、苔草、多种针茅和野葱等,针茅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常见草,是西藏野驴的主要食物。当草丛很少时,例如在冬季或在非常干旱的地方,它们会吃从地下挖出的灌木和草根。西藏野驴非常耐旱,可以几天不喝水。干旱时,西藏野驴会在河边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挖一个约50厘米深的巨大水坑,当地牧民称之为“驴井”。这些水坑不仅为西藏野驴提供水源,还为藏羚羊等其他当地野生动物提供水源。
防御行为
西藏野驴擅长奔跑且高度警觉。它具有敏锐的听觉、嗅觉和视觉,这使得它能够在数百米范围内了解周围的环境。西藏野驴一旦发现周围有生物接近或有敌人试图攻击,它会先抬起头四处张望,然后猛冲而去。
节律行为
通常情况下,西藏野驴每天都要游荡几十千米,清晨到水源处喝水,白天去觅食、休息,傍晚则返回山地深处过夜,每天都如此有规律。它们经常活动的地方,移动时喜欢排成一列纵队,一个紧跟一个地前行,踩出的这一条小道,称之为“驴径”。为了获取食物和水,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进行短距离迁移。夏季生活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冬季迁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生长繁殖
生长
西藏野驴出生时体重可以达到35千克,肩高约90公分,并且能够在几个小时内行走,在8~9月的植被生长季节,西藏野驴的体重有时会增加35~40千克,通常在3~4年左右性成熟。西藏野驴在野外寿命大约20年。
繁殖
西藏野驴的交配和繁殖季节随栖息地的气候而不同,一般在夏末秋初交配,在交配前,雄性野驴经常低着头,耳朵向后放,追赶那些从群体中走出来的野驴,而在交配后,雄性野驴通常高举着头跑开。并且在次年的6~7月产仔,怀孕期350天左右,每隔一年繁殖一次。在交配和繁殖季节,雄性野驴会变得烦躁并经常发出嘶嘶声。雄性西藏野驴相互竞争交配权,获胜的西藏野驴统治整个群体,并攻击反抗的野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1990年以来的调查,在中国以及珠穆朗玛保护区,西藏野驴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在印度地区,西藏野驴的数量基本稳定。到2015年为止,全球西藏野驴数量估计在60000~70000头左右,其中90%在中国。中国大约有56500~68500头西藏野驴,在中国以外的西藏野驴大部分在印度,大约有1600~2200头。
致危因素
西藏野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和牲畜的潜在冲突、过度捕猎以及家畜可能传播的疾病。在印度,一些偏远地方的牧场经常被野生动物围起来,严重阻止了西藏野驴摄取食物,还可能导致西藏野驴受伤和意外死亡。并且西藏野驴被牧民和当地政府视为严重的竞争对手,导致对西藏野驴的保护意愿下降。
在中国,自2006年以来,青海省省的一些地方仍有偷猎西藏野驴的行为发生,并且被当地的游牧民族所接受,这些游牧民认为西藏野驴对他们的牲畜造成了滋扰。
保护措施
在中国,西藏野驴在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新疆)、安南坝保护区(甘肃省)、盐池湾保护区(甘肃)、四川羌塘保护区(西藏)自然保护区中为主要保护动物之一。
自2015年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丰自然保护站通过定期巡查、严打偷猎行为等措施,有效保护了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使得西藏野驴等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步恢复。
1972年,印度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西藏野驴等野生动物,1975年,巴基斯坦颁布北部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保护西藏野驴。
保护级别
主要价值
西藏野驴的特点是耐粗饲料、吃苦耐劳、走起路来平稳。它们可以承受强烈的风暴,可以用于承载货物和人类、转动磨石、耕地、播种等。早在公元前3000年,西藏野驴就已经被人类驯化和使用。但是,西藏野驴从未被完全驯化。为了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人们将它们与其他牲畜杂交,培育出了新的杂交品种。
物种对比
历史记载
西藏野驴在青藏高原分布广泛,在历史上多有记载,例如在青海地方志《碾伯(乐都)所志》、《大通县志》、《玉树县志》和《贵德县志》等卷中都提及其地方皆产野驴。在《丹噶尔厅(湟源县)志》中记载:“野马皮(实系野驴),蒙番玉树等猎取其皮,售于本境,转售外路商贩或制成股皮而远售焉。”
参考资料
藏野驴.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6
Equus kiang.IUCN.2024-08-26
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1-31
西藏野驴.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1-30
藏野驴.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30
西藏野驴:高原的流浪者.今日中国.2023-01-30
甘肃祁连山腹地发现大种群西藏野驴和藏原羚(图).中国新闻网.2023-01-30
青藏高原上的“野马”——西藏野驴.科普时报.2023-01-30
蒙古野驴.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