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承书

王承书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中国湖北省武昌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同位素分离专家,曾任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

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获得燕京大学硕士学位,王承书于194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深造,1944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被聘为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1951年,王承书与乌伦贝克教授共同创建了以二人姓氏命名的“WCU”方程,1956年6月回到中国。1958年‍,王承书担任核聚变研究室主任,进行等离子物理和磁流体力学的研究。1961年,王承书第三次改行,加入到突破原子弹研制技术难关的队伍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调入504厂工作,该厂于1964年1月14日生产出中国第一批高浓缩铀,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王承书于1972年担任研制大型国产扩散机“4号机”的总设计师,1973年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王承书的指导下,中国于1991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中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与世长辞。

王承书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2020年登上“核工业功勋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王承书的名字取自《尚书》,她自幼热爱数学和物理。1924年,王承书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学习,1930年,18岁的王承书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在燕京大学的几年里,她作为班里唯一的女生,成绩一直在系里名列榜首。

工作经历

1934年,王承书以物理系第一的成绩毕业。两年后,王承书修读完硕士并留校任教。1939年,王承书与同校物理系教授张文裕结为夫妻。战乱中,她随丈夫南下到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王承书于1941年进入密歇根大学深造,1944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被聘为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承书想要回国,却因中美外交问题被迫留下。1951年,王承书与乌伦贝克教授共同创建了以二人姓氏命名的“WCU”方程,该方程方程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此后不久,她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引发国际学术界轰动,被乌伦贝克赞誉为“不可多得之才”。

1956年6月,王承书夫妇带着6岁的儿子,在祖国的帮助下,冲破美国移民局的种种阻挠回到中国。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投入到中国的物理学事业中。不久,王承书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专业,改行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

1958年‍,中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王承书担任核聚变研究室主任,进行等离子物理和磁流体力学的研究。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也称“人造太阳”‍,当时这项技术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对王承书而言‍,也是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1959年,王承书被派往苏联学习,在学习期间,王承书找到一本对中国发展核聚变很有价值的书,经过两年钻研,王承书成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领军人物,让中国突破热核聚变术难关。

1961年,王承书第三次改行,加入到突破原子弹研制技术难关的队伍中。从此,“王承书”这个名字在物理学术界消失,开始隐姓埋名的工作。同年,王承书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王承书悄悄离京,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504厂工作。1964年1月14日,中国第一批高浓缩铀在504厂诞生。同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

1972年,王承书担任研制大型国产扩散机“4号机”的总设计师,1973年又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1978年,王承书任核工业部研究员,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在王承书的指导下,科研人员于1991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中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王承书还拿着放大镜看学生的论文,传承祖国科研事业。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与世长辞。

主要成果

在美国留学期间,王承书与其导师G.E.乌伦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关稀薄气体动力学方面的重要论文,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王承书对气体分子动理论所作的大量研究结果,特别是她与乌伦贝克提出的处理多原子分子气体输运系数的王承书 -乌伦贝克方程 ,以及她对詹姆斯·麦克斯韦气体的线性化玻尔兹曼方程碰撞算子本征值与本征函数的结果,成为现代动理学理论的经典内容。

王承书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王承书的领导下,中国第一次得到了纯度90%以上的浓缩铀-235,王承书还担任总设计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大型浓缩铀扩散机,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504厂期间,王承书和同事们先后解决了数百个理论问题、技术问题、材料问题、工艺问题,1964年1月14日,504厂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

1958年,王承书在中国开创了受控核聚变反应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并为其发展打下基础。1961年后,改做铀同位素分离工作。解决了净化级联计算、级联的定态和动态计算等重大课题,为中国第一座铀浓缩气体扩散工厂分批启动作出重要贡献。

1973年,王承书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其指导下,中国在1991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

主要论著

论文

翻译作品

资料来源

社会职务

资料来源

人才培养

王承书重视人才培养,她通过带研究生,组织培训班,讲课,讨论和修改论文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凡经王承书审阅的论文,一般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过关”。大到基本概念、推理和演算过程,小到文字、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

人物影响

气体输运领域

王承书和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一起进行气体输运理论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在日后被称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物理学界,之后一直被沿用。

热核聚变领域

王承书带领着一支理论队伍,经过2年的努力,填补了中国在热核聚变理论方面的空白,为中国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子弹研发

王承书及同事提前完成供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任务,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荣誉

个人荣誉

资料来源

作品荣誉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需要无数个像王承书一样无怨无悔的燃灯者、孜孜不倦的探索者、砥砺前行的奋斗者。他们身上的爱国情积聚起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他们心中的强国志汇聚起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他们手上的报国行凝聚起势如破竹的前进力量。这就是王承书除了在科研方面带给祖国的贡献之外,所留下的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央广网评)

王承书是优秀的物理学家,对祖国教育事业、科研事业、国防事业都有巨大贡献,她的奉献精神和处世态度是我们的榜样。(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评)

今天,重读王承书的日记,我们不知道王承书是在什么情境写下的这些话语,但我们知道,她已经用三次“我愿意”和一生许国的坚定信念实现了最初的誓言。(中青网评)

人物关系

社会公益

1992年,王承书将其丈夫张文裕一生的积蓄10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县建起了一所“文裕小学”。

1994年,王承书病危时留下遗嘱,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单位,个人书籍和科技资料全部都送给核理化院,积攒的约10万元存款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参考资料

王承书: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光明网.2024-05-01

我志愿|王承书:隐姓埋名只为祖国荣耀.百家号.2024-05-01

觉醒于时代又隐于时代的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先生.澎湃新闻.2024-05-01

王承书 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1

已故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2024-05-01

视频|核工业功勋榜:他们为中国核工业奉献青春乃至终生.news.sina.com.cn.2020-01-21

一个不该如此冷门的名字:王承书.百家号.2024-05-01

她,被赞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背后的女功臣!.上观新闻 .2024-05-01

这位女科学家为了中国的原子弹隐姓埋名三十年.观察者.2024-05-01

两弹功臣的唯一女性,放弃诺奖造核弹,隐姓埋名30年.微信公众平台.2024-05-01

王承书院士:一生三次“我愿意”.重庆大学.2024-05-01

毛主席赞“她”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女功臣”.百家号.2024-05-01

学部介绍.中国科学院.2024-05-01

三次“我愿意”挺起精神脊梁.百家号.2024-05-01

王承书:一生三次“我愿意” 隐姓埋名三十年.百家号.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