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文裕

张文裕

张文裕(1910.1.9-1992.11.5),福建惠安人,曾用名张少岳,高能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宇宙线和高能实验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张文裕1931年毕业后留燕京大学任教,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回国,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再次出国,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渡大学工作。1956年张文裕回到中国,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并在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至1964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73至1984年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张文裕验证了N.奥格·玻尔的液滴模型,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并在宇宙线研究中确定了确定μ子和原子能没有强作用,证实了μ介原子的存在,为该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还对Λ超子与粒子散射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并在筹建高山宇宙线实验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文裕,1910年1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一个贫困家庭,1921年进入惠安时化小学学习,后考入泉州培元中学。1926年因家庭原因辍学,后在小学教书并自学。次年,他前往北京,错过燕京大学入学考试,但通过补考被录取。1931年,张文裕完成了在燕京大学的本科学习,并选择留在该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直至1933年毕业。1934年,张文裕考取英庚款留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职业生涯

1935年,张文裕前往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教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攻读博士。在此期间他研究原子核结构,验证原子核液滴模型。1938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四川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大期间,开设了国内首次核物理课程。1943年受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核物理研究。1948年,他发现宇宙线中的介子和有关的核可以组成一个原子,即“张原子”。

1956年张文裕冲破重重障碍回到中国。回国后,张文裕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多个重要职位。同年,他应邀访问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957年,张文裕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同年年底,他受周恩来委派前往瑞典参加杨振宁李政道诺贝尔奖授奖仪式。1959年至1964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担任中国组组长。1965年,他提议并成功建造云南大云雾室,推动宇宙线研究。1972年,张文裕与其他科学家共同向周恩来提出发展高能物理的建议;同年,他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访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张文裕在197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时担任了首任所长,并一直任职至1984年。1975年,张文裕联合科学家向周恩来申请建设高能加速器,获批后赴美学习。1979年,中美签订高能物理合作协议,张文裕担任合作委员会前两届中方主席。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工程开始实施,张文裕参与讨论和现场了解进展。同年,张文裕在母校泉州培元中学80周年庆典上发表了演讲,主题为《成长之路在于脚下》。1981年,张文裕主持了高能物理研究基地建设调整方案的论证。他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国内外高能物理学家的意见,在确定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对撞机的物理目标和能区选择上起了关键作用。1992年11月5日逝世,享年82岁。

亲属关系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张文裕在放射性同位素、宇宙线大气簇射和奇异原子研究,以及多丝火花计数器的发明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μ子吸收研究证实了μ原子的存在,推动了奇异原子物理领域的发展。1956年回国后,他推动并扩建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并与萧健共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云室组,培养了一批宇宙线研究人才。六十年代初,张文裕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所进行的高能物理实验中,对重子共振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Λ0超子和核子散射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能物理研究

张文裕作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倡导并努力建立国内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培养高能物理研究人才,形成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队伍。1972年,他带领科学家团队向周恩来总理提议建造高能加速器。1981年,他主持高能物理研究基地建设方案论证,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物理目标和能区选择产生决定性影响。晚年,他持续贡献于高能物理事业,直至生病也关注对撞机工程进展。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主要论文与著作

期刊论文

著作

人才培养

张文裕在燕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包括卢鹤绂杨振宁李政道唐敖庆在内的一批杰出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他继续通过国际交流和指导年轻科研人员,为中国高能物理领域培养了唐孝威李惕碚、章乃森等专业人才,并鼓励科研创新与学术写作。

个人生活

1992年11月,张文裕因病在北京逝世。弥留之际,他与夫人王承书共同约定,不为儿孙留任何遗产并立下遗嘱:将自己的书籍和科研资料捐给高能物理研究所;捐10万元给西藏自治区贫困地区建一所小学(后被命名为“文裕希望小学”);捐3万元给中学母校泉州培元中学,用于奖励优秀学子(学校感念他的无私奉献,将建成的一座科学楼命名为“张文裕科学实验楼”);余下的存款和利息2万元全部交了党费。据悉,张文裕的捐款是当时希望工程收到的国内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人物评价

张文裕先生是中国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一贯重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多年来他孜孜以求的是要建立我国的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培养和形成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队伍。(中国科业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评)

慧光穿宇宙,原子早题名;世仰先知士,吾歌苦学生。衣衫记鹑孩,冻馁奋鹏程;一自重庆市别,相望岁几更。(新加坡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受先生评)

张文裕在事业上高标准严要求,在生活中却十分节俭朴素。他和夫人王承书都是中科院院士,但在这个“双院士”家里却找不出一件高档的家具。夫妻还不给儿孙留任何遗产,把一生积蓄全部捐出。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情怀和高风亮节,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会长谢小建评)

他笑容可掬,总是谦恭有礼,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就很多方面而言,他更像是我的“父亲”。(麻省理工学院教授—L.格罗金斯评)

后世纪念

故居纪念馆

张文裕故居位于惠安涂寨镇新亭村宫后自然村,故居内部陈列着张文裕的珍贵文物、照片等,向公众展示他和妻子王承书的生活和科研工作。张文裕故居被授予惠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成为教育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场所。

母校纪念

张文裕的母校泉州培元中学为纪念他,将一座楼命名为“张文裕科学实验楼”。

参考资料

惠安县人民政府关于重新核定公布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保护范围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的通知.泉州市惠安县人民政府.2024-09-10

张文裕.福建科技馆.2024-09-05

「番客楼里的侨心」张文裕故居:缅怀“夫妻院士”奉献精神.百家号.2024-09-05

高能所所长张文裕先生生平(1910-1992).中国科业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24-09-05

张文裕.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2024-09-05

张文裕.中国科业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24-09-05

张文裕:建设中国自己的高能加速器.百家号.2024-09-05

【追忆泉州华侨孝廉故事】张文裕:学成只为报效祖国的院士.惠安县纪委监委.2024-09-05

张文裕:学成只为报效祖国的院士.百家号.2024-09-05

寒凝雪炼绽红梅 ——“奇异原子”的发现者张文裕.澎湃新闻.2024-03-25

张文裕.中国科学院学部.2024-09-05

张文裕.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2024-09-05

..2024-09-05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6

..2024-09-06

张文裕论文选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24-09-05

..2024-09-05

张文裕.人民英雄网.2024-09-10

张文裕:毕生献身科学 声名享誉学界.清华校友总会.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