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趾心颅跳鼠
三趾心颅跳鼠(Salpingotus kozlovi),又称科氏三趾矮跳鼠,属跳鼠科(Dipodidae)三趾心颅跳鼠属(Salpingotus),是世界已知最小的跳鼠。体长约43~56mm,尾长119~226mm,重量在7~12g之间;尾长约为体长2倍,后足退化为三趾;头骨颧弓中部具一向后伸出的刀状突起,上门齿唇面具纵沟。
主要分布于中国境内,在蒙古国也有分布地。是典型的沙质荒漠草原种类,沿着沙漠和沙地分布;主要栖息于荒漠平原中的多枝柽柳砂丘、旱生矮芦苇-骆驼刺砂地,也见于豌豆灌木、柽柳和沙棘等植被。背部呈黄色,和栖息的沙地环境协调一致,易于隐蔽不被天敌发现;腹毛浅色,利于反射夏季地表辐射高温并散热。
2015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三趾心颅跳鼠列为无危(LC)物种。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认定其种群无危(LC)。
分类
三趾心颅跳鼠为啮齿目、跳鼠科、心颅跳鼠亚科、三趾心颅跳鼠属动物。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为跳鼠(Dipodidae)总科中最为原始的类群。
维诺格拉多夫(Виноградов)于1922年根据采自中国境内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附近的标本命名了三趾心颅跳鼠。侯兰新(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等通过比对新疆、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等省有关单位所保存的标本,得出仅新疆标本富有不受季节和年龄影响的灰色色调,将其视为新亚种稳定的外部鉴别特征;并通过比较头骨差异系数等,于1994年确立了新亚种——向氏亚种。
形态特征
三趾心颅跳鼠是一种非常小的啮齿动物,世界已知最小的跳鼠。体长约43~56mm,尾长119~226mm,重量在7~12g之间。背部毛发光滑,总体呈沙色、散布灰色;头部毛发相比更灰;背毛基部呈浅灰黄色,腹部被毛介于白色和淡黄色。向氏亚种整体呈灰色色调。
头部相对较大;吻端钝而宽,周围有短毛;眼大,适于夜间视物;尾巴非常长,运动时敲触地面可以增强弹跳力,也可以在空中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鼠尾除被以稀疏的短毛之外,自尾基至尾端生有稀疏、散乱的长毛,尾基部经常由于脂肪的积累而增粗,尾端形成明显的毛束。四肢发展极不平衡,前足短小,已失去步行能力,只能用作挖掘洞穴和取食;后腿强大,具有很强的弹跳力,为跳鼠科主要运动器官。后足有三趾,足底有密集的长毛垫,可以避免陷入沙地。头骨听泡巨大而扁平,颧弓中部具一向后伸出的刀状突起,顶间骨狭小,上门齿唇面具纵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三趾心颅跳鼠分布在东经76°-112°、北纬37°-45°之间。主要分布在中国,也见于蒙古国阿尔泰共和国戈壁的少数地点。大约可以划分为两个分布中心,中国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为向氏亚种大致的分布区,包括于田县、策勒县、叶城县、哈密市等地;巴丹吉林、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为指名亚种的大致分布区。两者的分界在中国的新疆和甘肃省的交界处有间断。
栖息环境
三趾心颅跳鼠是典型的沙质荒漠草原种类,沿着沙漠和沙地分布。主要栖息于荒漠平原中的多枝柽柳砂丘、旱生矮芦苇-骆驼刺砂地,也见于豌豆灌木、柽柳和沙棘等植被;在流动沙丘,旱生芦苇、骆驼刺、大红柳、胡杨等植物的半固定沙丘和粘土砾石荒漠,沙质沙漠等生境皆有捕获记录。年降水量是影响分布地三趾心颅跳鼠适宜度的主要因素。而据研究,三趾心颅跳鼠在受到放牧影响的栖息地为常见种,在禁牧区却无捕获记录,也说明其更偏好灌木和草本密度低,植被盖度低的生境。
行为习性
觅食行为
植物绿色部分是三趾心颅跳鼠主要食物,也以植物种子、昆虫等为食。靠食物代谢过程产生的水,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不额外饮水;干旱环境下也可吸取尾部脂肪供给的代谢水。因以植物作为主要食源,会影响栖息地农牧业生产及防风固沙工作。
节律行为
昼伏夜出,白天藏身鼠洞,靠吻部用洞内细沙堵住洞口,然后昏睡;夜晚来临,地表温度下降、蒸发强度也下降后出洞活动、觅食。非繁殖期的夏季洞简单,无贮粮仓库和粪室,会经常另掘新洞而居。
会季节性冬眠,以适应栖息地恶劣环境。一般在十月下旬入蛰,三月下旬出蛰。冬眠洞深2米以上,封堵后洞温可保持在4℃左右。在繁殖期结束、幼鼠出洞活动到入蛰前,三趾心颅跳鼠有一段肥育期,摄食旺盛,体内、皮下和尾部会贮存厚厚的脂肪,尾巴也会增粗成胡萝卜状。深秋已开始减少活动,在十月下旬进入冬眠。冬眠时,体温降至几摄氏度,以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能量损耗;心律和呼吸也会同时降低——心律2~3次/分钟,呼吸3~4次/分钟;在阶段性的苏醒期间,心律和呼吸则又迅速回到正常。
成年雄鼠会率先入眠和出蛰,其次是雌鼠和幼鼠。
种间关系
与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阿拉善黄鼠(Citellus dauricus)、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等种类生态位不重叠,无资源利用竞争,可共存。
繁殖行为
截止2022年,未有专项的关于三趾心颅跳鼠繁殖行为的研究,但根据捕获记录和解剖记录可知,4-5月可见孕鼠,胎仔数一般在3-6只。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三趾心颅跳鼠分布广泛,在适宜的栖息地为常见物种;种群趋势不详,但据推测种群数量大,存在于很多保护区。在中国新疆阿克苏市等地使用夹日法捕获率不低,而在塔里木盆地也非稀有鼠种。
保护级别
2015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无危(LC)物种。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认定其种群无危(LC)。
近种鉴别
三趾心颅跳鼠尾较五趾心颅跳鼠(Cardiocranius paradoxus)鼠尾长,通常可以超过80mm。后足两侧趾完全退化,只余中间三趾。
三趾心颅跳鼠曾被认为与肥尾心颅跳鼠(S.crassicauda)之间无显著区别,同属一种。后通过比对大量标本得出,三趾心颅跳鼠具狭小顶间骨,而肥尾心颅跳鼠顶间骨退化,并以此为两者主要鉴别特征之一。三趾心颅跳鼠尾除被以稀疏的短毛之外,自尾基至尾端尚生有稀疏的长毛,尾端形成明显的毛束,颅骨顶间骨未退化,但很狭小,左右听泡在头骨轴线中央不相接触;而肥尾心颅跳鼠尾被以稀疏的短毛,只在尾后1/4处开始生有稀疏长毛,尾端不形成明显的毛束,头骨顶间骨完全退化消失,左右听泡在头骨轴线中央相接触。已将这一特征用于种的鉴别检索。
参考资料
世界上最小的跳鼠——三趾心颅跳鼠.中国科学院.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