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跳鼠科

跳鼠科

跳鼠科为啮齿目的一科,通称跳鼠,因后肢长而用双足跳跃方式行动而得名。通常眼睛较大。多在夜间及晨昏活动,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虫。有冬眠习性。

以尾部积累的脂肪在蛰伏期间补充机体能量的消耗。跳鼠科动物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会捕食昆虫。多每年4月开始发情交配,一般年产仔2窝,于7~8月间停止生育,但有些种类年产3窝,于9月结束繁殖,每胎产1~6仔,多数为2~4仔。

跳鼠科动物多在夜间及晨昏活动。夜间活动时,主要靠耳壳和听泡来接收和放大周围的微弱声响,以躲避天敌和辨别方向,因此,耳壳和听泡都非常发达,耳长多在1.5厘米以上,最长可达6厘米。

形态特征

跳鼠科动物身体中、小型,体长5.5~26厘米;头大,眼大,吻短而阔,须长;毛色浅 淡,多为沙土黄或沙灰色,无光泽,与栖息地的景色接近;后肢特长,为前肢长的3~4倍,后肢外侧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时中间3趾的落点很接近,适于跳跃,一步可达2~3米或更远,有些种类如三趾跳鼠栉趾跳鼠等的后足掌外缘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长毛,既可在跳跃时保持后足在松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时借以将土推出洞外;尾甚长,9.5~30厘米,在跳跃时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并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跃中突然转弯,改变前进方向,以躲避天敌的捕捉;多数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两色毛组成的毛穗,跳跃时左右晃动,以迷惑天敌,使之无法判断其准确落点。

种属分布

跳鼠科有10属,27~28种,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包括亚洲中部和西部、非洲北部。其中以三趾跳鼠亚科种类最多,有7属,21~22种。我国有数种跳鼠,其中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国特产,分布于我国西北,国外仅见于蒙古的外阿尔泰。

跳鼠科动物化石最早发现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渐新世地层,但化石相对较少。它有可能起源于始啮类。

主要亚科

心颅跳鼠亚科为跳鼠科特征最原始的一类动物。体型皆小,体长均不到7厘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细长,覆以稀疏长毛,或在其近基部1/3处具膨大的脂肪积聚部位,尾端均无尾穗;后足3趾(三趾心颅跳鼠属),或具5趾(五趾心颅跳鼠);听泡异常膨大,其长度达头骨长之半。现有2属5种,全是珍稀种类。

分类系统

1.五趾跳鼠亚科

五趾跳鼠属:五趾跳鼠

沙漠跳鼠属:沙漠跳鼠

⑶肥尾跳鼠属:小肥尾跳鼠

2.心颅跳鼠亚科

⑴心颅跳鼠属:五趾心颅跳鼠

三趾心颅跳鼠属:三趾心颅跳鼠

3.跳鼠亚科

⑴三趾跳鼠属:三趾跳鼠

荒漠跳鼠属:荒漠跳鼠

非洲跳鼠属:非洲跳鼠

羽尾跳鼠属:内蒙跳鼠

4.长耳跳鼠亚科

⑴长耳跳鼠属:长耳跳鼠

5.梳趾跳鼠亚科

⑴梳趾跳鼠属:梳趾跳鼠

6.长尾跳鼠亚科

⑴长尾蹶鼠属:蹶鼠

7.林跳鼠亚科

⑴林跳鼠属:林跳鼠

⑵缘木林跳鼠属:缘木林跳鼠

⑶美洲林跳鼠属:美洲林跳鼠

主要种类

长耳跳鼠

食虫类euchoreutes naso.隶属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科跳鼠科,而在分类上归于跳鼠总科

长耳跳鼠形态比较特殊,可独自构成一亚科,与其它跳鼠相比,长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极大,几乎有头体长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动物。体长8~10.5厘米,尾长15~19厘米,尾端具尾穗;与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极大,长3.8~4.7厘米,占体长的40~50%,后足5趾。分布区狭窄,基本上为中国的特有种。见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甘肃省北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东部和南部。国外仅见于蒙古国的外阿尔泰戈壁。

长耳跳鼠大多喜欢在夜间活动,而白天则会待在地下的洞穴里。由于居住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长耳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长耳跳鼠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濒危物种之一。

五趾跳鼠

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以及俄罗斯亚洲中部、蒙古、朝鲜等地的荒漠地带。它的大小和小家鼠差不多,体长13—15厘米,体重95—140克。但头大眼睛也大,耳朵也比家鼠的长。身体背部体毛为棕黄色。腹面为白色。它的后腿特别长,脚底下有硬毛垫,适于在沙地上跳跃。前脚有5指,后脚只有3趾,中间3趾发达。与后腿相适应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可达20厘米,尾上有黑色环斑,末端还有一簇白色蓬松的尾毛,很像个小刷子。

五趾跳鼠的身体比较小,全身大部分都是沙黄色,这样的体色与沙漠环境极相似,能很好地隐蔽自己,起着保护作用。五趾跳鼠的耳朵比较宽大,个别种类跳鼠的耳朵甚至有身体一半长,与兔子的耳朵一样,也能竖立起来,听觉非常灵敏。五趾跳鼠喜欢栖息在靠近丘间低地周围的沙梁斜坡上,常常在寸草不生的明沙中建窝筑巢,故又有“沙跳”之称。

五趾跳鼠的四肢生得极不均称,后肢要比前肢长很多,走路时只有后脚着地。它有一条比身体还要长的尾巴,尾槌扁平又有长毛。尾巴富有弹性,跳跃时上下甩动,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强健而长长的后肢,成了跳鼠能迅速跳跃、跳远的最有利武器,再加上尾巴的密切配合,因此跳鼠就成了沙漠里的跳远健将了。这种善于跳跃的脚,是长期生活在沙漠中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入秋以后,由于日照缩短,气温降低,食物变少以及五趾跳鼠自身生理变化等内因的影响,它们开始进入冬眠。通常是从9月末开始蛰眠,一直到翌年4月初才出蛰。五趾跳鼠蛰眠还有一定顺序,先是老年雄鼠,其次是老年雌鼠,最后才是幼鼠,可见它们冬眠还与性别及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出蛰后开始交配繁殖。雌兽每年产2—3胎。每胎产3—5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