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趾跳鼠

五趾跳鼠

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sibirica),跳鼠科东方五趾跳鼠属的一种。别名蒙古五趾跳鼠、跳兔。五趾跳鼠体重95~140克,体长120~170毫米,尾长173~226毫米。耳前折可达鼻端。后足5趾,第1和第5趾甚短。尾远端有一簇白色长毛。体毛色因地而异,从赤褐色与黑色混杂至沙黄色。腹部纯白色。

五趾跳鼠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主要栖息于地带性荒漠化草原、沙漠、戈壁、较湿润的林地、石质山地、盐化灌丛。夜间活动,白天栖于洞中。冬眠。主要以绿色植物(茎、叶)为食,也食少量昆虫。每年繁殖1次。4~5月为交配高峰期。6月产子,每窝2~4只。寿命可达5年,通常为3~4年。

五趾跳鼠为农、牧、林害鼠。还可传播鼠疫、蜱传回归热等疾病。2016年,五趾跳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

演化

跳鼠总科Dipodoidea和鼠总科Muroidea的共同祖先的分裂可追溯到约56.5万年前。巨泡五趾跳鼠起源于中亚地区中始新世的晓蹶鼠(Heosminthus)和中华蹶鼠(Sinosminthus),其早期的多样化发生在始新世一渐新世的原喜马拉雅山脉或毗邻地区。随着晚渐新世图尔盖海峡的闭合、白令陆桥的形成、中中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干冷化以及上新世以来的欧亚内陆荒漠化等一系列重大地史事件的出现,蹶鼠和林跳鼠类逐步向北美大陆扩散,荒漠跳鼠类则在古北界荒漠带开始了辐射演化。五趾跳鼠属于荒漠跳鼠类。

分类与命名

1904年,真正意义的跳鼠科科概念开始形成,跳鼠类群被归纳为跳鼠总科Dipodoidea,其下设一科两亚科,包括蹶鼠亚科Sminthinae和跳鼠亚科Dipodinae。在早期传统分类中,多将跳鼠总科分为林跳鼠科Zapodidae(包括蹶鼠类桦木 鼠科和林跳鼠类Jumping mice)和跳鼠科Dipodidae(所有荒漠跳鼠类Jerboas)。在综合雄性生殖器官形态、臼齿的冠状结构和听泡解剖结构的特征之后,又将跳鼠总科分为4个科:五趾跳鼠科Allactagidae、跳鼠科(包括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梳趾跳鼠亚科Paradipodinae和跳鼠亚科)、蹶鼠科Sminthidae(包括蹶鼠亚科和长耳跳鼠亚科Euchoreutinae)和林跳鼠科。其后,根据染色体数据对比,跳鼠类群再被分为跳鼠科(包括心颅跳鼠亚科、长耳跳鼠亚科、五趾跳鼠亚科Allactaginae和跳鼠亚科)、林跳鼠亚科和蹶鼠科。五趾跳鼠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跳鼠科五趾跳鼠亚科五趾跳鼠属(Allactaga)。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分类学的深入研究,原有的一些类群分类地位发生了变动。据Wilson和Reeder分类系统,五趾跳鼠亚科下的Allactaga属是一个并系群,应拆分为Allactaga、Orientallactaga、Scarturus三个属,五趾跳鼠归于Orientallactaga属,学名为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sibirica。中国物种2000沿用了此食虫类,将Allactaga sibirica归为同种异名。ITIS则依旧采用Allactaga sibirica。其英文名为Siberian Jerboa、MongolianfivetoedJerboa。别名为西伯利亚五趾跳鼠、蒙古五趾跳鼠、跳兔、硬跳儿、驴跳。

亚种划分

1995年,全世界已记载的五趾跳鼠亚种有10种。至2018年记录,中国有6个亚种。

形态特征

五趾跳鼠是跳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重95~140克,体长120~170毫米,尾长173~226毫米。体毛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变异,赤褐色与黑色混杂至沙黄色,杂有稀疏黑毛;体侧较淡;耳基部外侧有1白斑;整个体腹面、上下唇、四肢内侧以及足背面和前臂均为纯白色;臀部至后肢上部有1白纹。尾上面与体背面毛色相同,下面淡白色,尾远端先有一段为白色,然后是一环黑色长毛,最后是一簇白色长毛,两者形成"旗",具有讯号作用。

头圆,眼大。耳约与头等长,耳前折可达鼻端。后肢长为前肢的3~4倍。后足5趾,第1和第5趾甚短,不达中间3趾的基部;中趾略长;第2和第4趾约等长;中间3趾骨愈合。尾长约为体长的1.5倍。乳头4对:胸部1对,腹部2对,鼠部1对。

鼻骨前后等宽。眶前孔大,向前上下几乎呈椭圆形。脑颅宽大而隆起,光滑无嵴,额骨与鼻骨连接处形成一浅凹陷。腭骨有一对卵圆形小孔。听泡不甚大。门齿孔宽长,略为弯曲。门齿白色,上门齿向前突出。齿冠圆形。上颊白齿4枚,下颊白齿3枚,由前向后渐变小。下门齿齿根发达,其末端在关节突的下方形成很大的突起。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五趾跳鼠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分布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等省区。

栖息环境

五趾跳鼠在各种各样栖息地均有分布,包括地带性荒漠化草原、沙漠、戈壁、较湿润的林地、石质山地、盐化灌丛,且能承受极端干旱沙漠条件,优先栖息在戈壁大漠和半沙漠地区,在青藏高原可分布至海拔4000米以上。在森林干草原和干草原,通常选择在牧场、盐湖岸边、河谷的高阶地和岩石山坡上等有稀疏草覆盖的干燥开阔地带。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夜间活动,白天栖于洞中,并用细沙掩埋洞口。冬眠。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地区入蛰始于9月底或10月初,入蛰顺序先雌后雄;出蛰时间为3月底或4月初,出蛰顺序为先雄后雌。

觅食行为

五趾跳鼠主要以绿色植物(茎、叶)为食,也食少量昆虫,是以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喜食固沙植物幼嫩部分,例如沙蒿、沙柳等,也食固沙植物种子,例如柠条锦鸡儿和大籽蒿,并啃食树苗。在农区,盗食种子幼苗。

防御行为

五趾跳鼠在所经过的多数地方都掘有临时洞穴,作为遇险藏身之用。在栖居洞穴遇到危急时刻,常从备用洞冲出。五趾跳鼠感知被捕食风险率与植被结构有关,即植被结构和覆盖度越低,感知风险越高,其警戒频率也越高。

运动行为

五趾跳鼠活动异常机敏,运动速度快,最大速度为9米每秒。以2条后腿跳跃行动,靠尾巴平衡身体,最大跃幅可达3米以上。觅食时移动缓慢,用两只后脚交替支撑着行走。

挖洞行为

五趾跳鼠独居。洞穴多位于灌丛下、沟坡、土坎或草地中。夏季洞穴通常由主隧道组成,从地面的主入口开始,向下倾斜一个直角弯,到达巢穴。入口用15~20厘米长的土塞封闭,一般没有紧急出口。隧道总长度通常为150~300厘米,巢室直径10~15厘米,深35~65厘米。冬季洞穴比夏季洞穴更长更深,隧道总长度可达6米,深度为2. 6米。夜间庇护洞穴简单,隧道长80~160厘米。个体在其活动范围内有1~2个隐蔽洞穴。

生长繁殖

五趾跳鼠每年繁殖1次,4~5月为交配高峰期。6月产子,每窝2~4只,最多产7只。幼鼠的性比有季节性变化的规律,7月份幼鼠大多出洞,其中多数为小雄鼠,雄性占优势,8月后至入蛰两性比例基本平衡。第一次越冬后性成熟。其寿命可达5年,通常为3~4年。

根据体重将五趾跳鼠划分为3个年龄组,即I龄组(62~80克)、Ⅱ龄组(80~110克)、Ⅲ龄组(大于110克),其研究结果显示,耳长与体重在其生长阶段中关系较弱;在I龄时体长和尾长生长速度较快;Ⅱ龄时生长速度减慢,后足长与体重关系较强,且生长速度加快;Ⅲ龄时尾长和后足长停止生长,或生长速度极其缓慢。

物种危害

种群现状

截止2016年,五趾跳鼠有很大的种群数量和广泛的分布。没有发现种群数量下降,也没有已知的广泛存在的重大威胁,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物种(LC)。

主要危害

五趾跳鼠为农、牧、林害鼠。在农区则盗食蔬菜和播下的种子,秋季则大量盗食作物种子;在草原上,主要以各类植物的种子为食,因而影响草原植被的更新;危害固沙植物沙蒿北沙柳柠条锦鸡儿等以及沙区经济林木的幼嫩枝叶、种子和果实。

五趾跳鼠还可传播鼠疫、蜱传回归热等疾病。其中,五趾跳鼠寄生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主要寄生蚤有角尖眼蚤指名亚种(Ophthalmopsylla praefecta praefecta)、光亮额蚤等似亚种(Frontopsylla luculenta parilis)、圆指额蚤(Frontopsyllawagneri)、短跗鬃眼蚤(Ophthalmopsylla kukuschkini)、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等,能够携带病原体巴尔通氏体属汉坦病毒属属等。

防治

对鼠患的防治需要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机,即鼠的数量上升初期的春季进行防治,可以大大降低防治成本。如在中国草原,五趾跳鼠在每年4~5月初为出蛰期,4月数量最低,5月中旬达到最高峰,牧草返青后,食性改变,对粮食诱饵取食下降,因此最佳防治时间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种间关系

盐池县,五趾跳鼠常与三趾跳鼠蒙古黄鼠子午沙鼠小毛足鼠灰仓鼠等在同域分布。其天敌有鸟类中的猫头鹰,兽类中的科动物、沙狐、免狲等。

物种对比

巨泡五趾跳鼠(Orientallactaga bullata)外形与五趾跳鼠极其相似。

参考资料

五趾跳鼠.Species 2000.2023-07-07

..2023-07-08

Siberian Jerboa.IUCN.2023-07-08

五趾跳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07

..2023-07-09

..2023-07-08

Allactaga sibirica (Forster, 1778).ITIS.2023-07-09

..2023-07-09

Orientallactaga sibirica Forster, 1778.gbif.2023-07-08

..2023-07-09

..2023-07-09

..2023-07-09

巨泡五趾跳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7-07

..20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