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 英文名:Storming of the Bastille,法文名:Prise de la Bastille),是指法国人民为反抗封建君主统治,于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黎巴士底狱的历史事件。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时至今日法国仍以7月14日为国庆日。
18世纪末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王室贵族生活奢侈,普通民众生活困难,阶级矛盾突出。1789年5月5日,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路易十六在凡尔赛重新召开中断了一百多年的三级会议,引起了民众的广泛不满。第三等级代表要求将三级会议改为最高立法机关,以限制王权,但遭到路易十六的拒绝。第三等级代表遂自行组成国民议会,路易十六被迫妥协,国民会议正式改称制宪议会。之后,路易十六准备进行武力镇压,并将非贵族财政大臣内克免职,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愤怒。巴黎群众自发走上街头游行集会,第三等级的选举人也在巴黎市政厅成立了常务委员会,决定建立国民自卫军。由于巴士底狱内储存着大量武器弹药,而且可以通过这座坚固的城堡控制巴黎东部的平民街区,起义群众决定围攻巴士底狱。
1789年7月14日上午,超过8000名巴黎民众对巴士底狱展开了围攻,常务委员会先后四次派遣代表团与巴士底狱总督德·洛奈侯爵谈判,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历经四个小时的战斗,巴黎群众攻占了巴士底狱,处死了德·洛奈侯爵。攻占巴士底狱后,起义者方面牺牲98人,73人负伤,守军方面死亡1人。监狱长德·洛奈侯爵被抓获,遭到了凌辱和殴打,最后被人杀死。当天晚上,原巴黎市长雅克·德弗莱塞勒被报复性杀害,他和洛奈的头颅一起被游街示众。
7月14日之后,由法国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权,相继颁布了《八月法令》《人权宣言》等多部法令,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建立常务委员会、组织国民自卫军,夺取了市政管理权,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事件背景
政治背景
路易十六即位后,王室生活奢侈无度,1778年,法国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导致整个国家负债累累。1787至1788年法国爆发粮食危机,暴雨导致粮食歉收,面包价格急剧上涨,工业危机又使失业人口大幅增加,民众的生活越发艰难。由于曾经推行经济改革,取消宫廷中的闲职,限制国王开支并制定节支制度,瑞士银行家内克在民众中颇有声望。1788年,路易十六重新任命内克为财政大臣。
1789年5月5日,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巩固封建统治,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试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第三阶级要求限制王权,把三级会议改为最高立法机关,并以人数多少分配表决权,被路易十六拒绝,这激起了第三等级代表们的愤怒。由于国王及特权阶级代表拒绝接受第三等级的要求,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17日自行组成国民议会。6月20日,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举行集会,宣誓在制定出王国宪法并保证其实施之前,议会绝不解散。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士代表和自由贵族代表加入国民议会,路易十六被迫让步,于27日命令全体特权等级代表加入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正式改称制宪议会。
之后,路易十六暗中将军队召回巴黎,准备采取暴力手段镇压第三等级,被巴黎人民发现并上报制宪议会,议会要求路易十六对军队的行动做出解释,同样被路易十六拒绝,他还免除了唯一的非贵族大臣——财政总监内克的职务,命他离开法国,并遣散了所有相关的自由派内阁成员,引起了民众的广泛不满。
7月12日,路易十六将主张改革的财政大臣总监内克免职的消息传到巴黎后,群众意识到这是反革命势力发动进攻的信号,自发走上街头。下午三点,革命青年卡米尔·慕德兰在罗亚尔营广场发表演说,群众纷纷响应,开始进行游行示威,巴黎陷入混乱。7月13日,三级会议中第三等级的选举人在市政厅成立了常务委员会,决定建立国民自卫军。群众从军火库和荣誉军人院找到2.8万支枪和几门火炮,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区域,并在市区建筑街垒。由于巴士底狱内储存着大量武器弹药,而且可以通过这座坚固的城堡控制巴黎东部的平民街区,起义群众决定围攻巴士底狱。
思想背景
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18世纪的法国社会经济形态急剧转变。而此时法国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国王统治下的专制体制,思想上受到教会神学的严厉控制。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为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批判和抨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抨击封建特权和封建等级制,主张限制王权,建立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以避免执政者滥用职权,实现政治自由;让-雅克·卢梭提出“主权在民”学说,认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当人民权力被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有权用暴力手段消灭篡权者等等,这些先进理论为人民反抗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巴士底狱
巴士底城堡位于巴黎东部,是1369—1382年根据查理五世的命令,仿照12世纪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军事堡垒,一共由8个高大的塔楼组成,围墙高达一百英尺,墙外是25米宽的深沟。随着巴黎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展,原来位于城外的堡垒变成了市中心建筑,失去了护城作用。到了17世纪,国王路易十一将他变成了一座关押政治犯的监狱。直到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时,这座监狱的主要用途依然是关押政治犯。其中,最著名的政治犯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因此,巴士底狱征着法国的王权和封建制度。
事件过程
由于巴黎局势动荡,从1789年5月开始,巴士底狱总督德·洛奈侯爵陆续采取了一些加强监狱防御的措施,包括增加驻军、加高墙体、储藏发射药等等。
7月14日上午十点,超过8000名武装的巴黎市民逐渐向巴士底狱汇集,对这座城堡展开了围攻。迫于民众的压力,常务委员会派遣代表团与巴士底狱守军指挥官德·洛奈侯爵联系,要求他拆除大炮,给国民自卫队分发武器,但被德·洛奈侯爵拒绝。谈判破裂后,群众向巴士底狱发动进攻,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起义者无法靠近巴士底狱,于是从周围的街垒向其还击,两个起义者从巴士底狱外围建筑的屋顶跳进内院,放下悬索桥,德·洛奈侯爵以为马上就要受到正面进攻,便下令开火,双方开始枪战。起义群众从各处搜寻来古炮和旧炮,向监狱的墙壁发起炮击。法兰西卫队的两个小队共六十名士兵也加入了起义军,他们和要塞前的几百名武装平民联合在一起,冒着炮火冲进了内院,将带来的五门大炮对准巴士底狱的大门与吊桥,迫使德·洛奈侯爵投降,他下令放下吊桥,起义群众一拥而入。经过四个小时的战斗,巴士底狱于17点45分放弃抵抗,巴黎群众攻占了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后,起义者方面牺牲98人,73人负伤,守军方面死亡1人。监狱长德·洛奈侯爵被抓获,遭到了凌辱和殴打,最后被人杀死。当天晚上,原巴黎市长雅克·德弗莱塞勒被报复性杀害,他和洛奈的头颅一起被游街示众。
结果与后续
7月15日,路易十六被迫做出让步,向制宪议会表示自己完全新信任议会,已经下令撤走军队,不久又表示将召回内克。巴黎人民热烈地欢迎了制宪议会派来的代表团,常务委员会选举议会主席西尔万·巴伊为巴黎市长,拉法耶特为国民自卫军司令。7月17日,路易十六来到巴黎,从巴伊手中接收了国民自卫军的红白蓝三色徽章,批准了新选出的官员。路易十六向革命做出的妥协遭到了顽固派贵族的反对,以查理十世、孔代亲王、孔蒂亲王为首的贵族逃往国外,并勾结外国势力干涉法国革命。
7月14日之后,由法国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权,相继颁布了《八月法令》《人权宣言》等多部法令,宣布了”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建立常务委员会、组织国民自卫军,夺取了市政管理权。农村的农民大起义波及全国的大多数地区,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的行动。
事件影响
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但英国古典学者伊恩·戴维斯在《法国大革命:从启蒙到暴政》一书中指出,推翻巴士底狱标志着巴黎民众首次介入革命斗争,但与其说巴士底狱的沦陷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不如说标志着国王为保住王位向第三阶层屈服,之后三年的革命本质上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实施的政治措施和议会程序的影响。
为了纪念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反抗专制统治的英勇行为,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相关争议
出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对法国大革命有着深入研究的历史学家米涅、路易-阿道夫·梯也尔和以及卡尔·马克思史学家索布尔等人认为,攻占巴士底狱象征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但英国古典学者伊恩·戴维斯在《法国大革命:从启蒙到暴政》一书中指出,推翻巴士底狱标志着巴黎民众首次介入革命斗争,但与其说巴士底狱的沦陷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不如说标志着国王为保住王位向第三阶层屈服,之后三年的革命本质上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实施的政治措施和议会程序的影响。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法国巴黎 倾听巴士底狱的历史回声 .中国青年报.2024-04-25
法国大革命.豆瓣.2024-04-20
人民与国王.豆瓣.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