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荨麻疹

荨麻疹

荨麻疹是皮肤粘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性疾病,俗称“急性荨麻疹”。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炎,中国荨麻疹患病率约为0.75%,且女性高于男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明确病因,常见病因包括部分食物、感染、药物、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物理因素、精神内分泌因素及遗传因素等。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和瘙痒症,约20%的荨麻疹患者会伴发血管性水肿。症状通常会在2~24小时消退,但反复发生的皮疹,会持续数天至数月。此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祛除病因、抗过敏治疗、对症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临床上大多数患者都不能找到明确原因。总的来说,荨麻疹常见的原因依据来源不同可分为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1)外源性因素:包括部分食物(动物蛋白、植物、食品添加剂等)、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血清制剂等)、吸入或接触过敏物质(花粉、动物毛发等)、物理因素(阳光照射、摩擦、压力等)。

(2)内源性因素:包括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精神及内分泌因素、遗传等。

发病机制

荨麻疹发病过程中关键的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它可通过免疫和非免疫性机制诱导活化,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这些化学物质可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的增加,这是荨麻疹发病的核心环节。另外,凝血功能的异常和维生素D3的缺乏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疾病分类

临床表现

急性自发性荨麻疹

急性自发性荨麻疹通常起病较急,患者通常突然自觉瘙痒症,随后瘙痒部位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如图),通常会在24小时内逐渐消失,不留痕迹,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悸病、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指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者。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个月或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反复发生,常达数年和数月之久。

诱导性荨麻疹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必要时可采用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

症状诊断

根据发生及消退迅速的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的特点,不难做出诊断。但要确定本病的病因较为困难,还需详细询问病史、生活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

实验室检查

(1)急性荨麻疹:急性一般不推荐实验室检查。若急性荨麻疹发作期间伴有腹痛腹泻胸闷气促、休克等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时,可对症选择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粪隐血、血/尿淀粉酶,D-二聚体等。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

(2)慢性荨麻疹:对于病情为控制或迁延不愈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可在必要时选择进行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或红细胞沉降率、总IgE、D-二聚体、抗核抗体、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IgG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IgG抗体、维生素D、变应原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等相关检查。

(3)诱导性荨麻疹:若疾病诱因已经明确,则无需开展实验室检查。若未明确诱因,推荐使用激发或阈值试验来诊断诱导性荨麻疹,可根据诱因不同针对性地选择,具体见如下表格。

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是以棱形红色丘疱疹或风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但多是由昆虫叮咬所致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皮疹多发于躯干、四肢伸侧,经1~2周可消退,会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

2.荨麻疹性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通常在24小时以上,可伴有疼痛感。皮损恢复后可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检查提示有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样改变。

3.荨麻疹型药疹:临床表现与急性荨麻疹相似,呈瘙痒性风团,但潮红更明显,持续时间也较长。荨麻疹可以作为唯一的症状出现,也可同时伴血清病样综合征,严重病例可并发过敏性休克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急重症治疗

当荨麻疹患者伴有腹痛时,可给予解痉药物,如溴丙胺太林、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若患者伴有脓毒血症或败血症时,应该立即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若患者病情严重,出现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时,应立即抢救,方法如下:

部分诱导性荨麻疹的特殊治疗

预后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的预后都与疾病病程时长相关,呈现病程越长,预后越差的趋势。急性荨麻疹的痊愈率超过80%,而慢性荨麻疹的痊愈率为70%。对于急性荨麻疹,初诊时的病程越长, 预后越差,年龄和性别对预后无影响 。慢性荨麻疹的患者,病程越长预后越差,年龄越高预后越差,女性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对更好。

流行病学

荨麻疹是一种世界常见病,约20%的人群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急性荨麻疹,1.8%曾患过慢性荨麻疹。中国荨麻疹患病率约为0.7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有20%~45%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转化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及胆碱能性荨麻疹在性别、年龄、地域、种族分布均具有差异,且年发病率具有增长趋势。慢性荨麻疹和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年患病率范围为0.05%~3%,女性患病率始终高于男性,并且慢性荨麻疹在非裔美国人的患病率高于白种人。物理性荨麻疹的患病率会受地理特征、气候、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亚热带地区寒冷性荨麻疹患病率较热带地区偏高,潮湿的气候以及高湿度会导致人工荨麻疹患病率增高。人工荨麻疹、寒冷性和热接触性荨麻疹患者主要集中在60~79岁年龄组,且年患病率逐年呈现增高的趋势;而太阳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逐渐下降。胆碱能性荨麻疹患病率通常在20~29岁年龄组呈现高峰,以男性为主要群体,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参考资料

荨麻疹.ICD-11 死因和疾病统计.2023-05-29

..2023-05-29

..2023-05-29

..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