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施承志

施承志

施承志(1886年11月5日-1963年8月20日),浙江杭州人。施承志不仅是民主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和武学家,还是一位专博相济的国学大师,对易学、中医学、玄学和佛学尤为专精。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精通日语,翻译了很多日本军事著作。

1886年11月5日,施承志出生在浙江杭州。施承志自幼天赋异禀,年仅11岁就考入了求是书院旧址浙江大学前身)。1904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步兵大队实习,次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投效军界。曾任新建陆军正二品陆军副都统、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等职,后与朱家骅一同创办对民国警政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浙江省警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前身)并任首任教育长和第二任校长。1919年,施承志将孙氏太极拳及各流派太极拳引入军中教习,进而正式进入上海市,被业界公认为“上海太极拳之父”。 晚年的施承志归隐林泉,潜心研习武学、国学、中医学与佛学,别号调梅居士,有“武林施调梅”之称。1963年8月20日,施承志在台湾省台北市病逝。施承志晚年将其一生习武体悟笔诸文字,部分内容在中国台湾省出版,辑成《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一书。他是中国台湾省最为德高望重的太极宗师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施承志,字调梅,1883年生,浙江杭州市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4岁的施承志考入求是书院旧址浙江大学前身)。1904年12月,施承志获得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步兵大队实习。1905年6月,施承志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与蒋作宾为同期好友。1907年11月毕业。回国后投效军界。

投身军界

1909年,施承志相继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科长、四川陆军第五十五标标统(正三品)、四川督练公所总办。1910年冬,施承志升任四川陆军第十七镇步兵统领。宣统三年三月初九(1911年4月7日),施承志与黎元洪许崇智等被授予陆军协都统衔,为民国第一批将军军衔授予者。1911年10月,任第十七镇步兵第七十四标标统。1913年3月,任浙江军学补习所监督。1915年10月该所停办时免职。1915年10月6日,任浙江省防军第六师司令部参谋长,率部驻防杭州市地区。1917年秋,开始从田兆麟学太极拳,从李景林学武当对剑。后学有所成,积极投身中兴国术的事业。

传播武术

1919年,时任浙江北伐军第二十二军第二师第八团团长施承志邀请孙禄堂次子孙存周到杭州、上海市教授内家拳,这是孙氏太极拳传入上海的时间,也是各流派太极拳传入上海的开始。1928年2月,施承志与时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朱家骅一同筹备创办浙江警官学校中央警察大学前身)。9月12日,浙江警官学校以杭州上仓桥陆军第六师营舍为校址,正式成立并开学。施承志出任首任教育长,首任校长由朱家骅兼任。

1928年12月4日,兼任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步兵监少将监员。1930年10月,朱家骅离任,施承志作为朱家骅亲信继任浙江警官学校校长一职,1932年11月离任。朱家骅与施承志通过开办警官学校等措施,强化了警察教育,培养了大批警政干部,使得浙江省全省警政面貌为之一变。浙江省警官学校后与警官高等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央警官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

晚年生活

1949年后,施承志移居台湾省。施承志晚年退出政坛,归隐田园,潜心研习武学,别号调梅居士,有“武林施调梅”之称,著有《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一书。南怀瑾曾从其学习太极拳。施承志2011年被《中国太极拳大百科》作为古今太极代表人物收录。其生平事迹还收录于《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北洋军阀史话》等。

主要成就

参与创办浙江警官学校,培养警政人才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各省办理高等警察教育缺乏统一地规划,既不利于高级警政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中央对警察权的控制,于是集中力量统一办理高等警察教育的做法再次被提出。1928年,施承志与时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朱家骅一同筹备创办浙江警官学校。施承志与朱家骅通过开办警官学校等措施,强化了警察教育,培养了大批警政干部,使得浙江省全省警政面貌为之一变。他们通过开办警官学校、举办在职警官培训等手段,强化警察教育,培养警政人才,整顿和改造原有的警察系统,将警察系统中从民初到军阀混战时期留下的积弊进行了彻底的整顿。

浙江警官学校在招收女生(1930年正科第2期)、毕业生集体出国考察(1930年正科第1期)等方面开风气之先,为学校谋得了较高得声誉,并培养出了一批如毛森、姜毅英、沈之岳等新型警政人才。1930年9月第一期正科生修业期满,施承志与朱家骅在学生中举行留学考试,选派俞叔平、郑岩登、汪弼等10人赴奥地利留学,选派胡明远、李知章等20人赴日本留学。留学生由政府出资,专攻警察学科。这些人学成归国后,大多成了民国警界的翘楚。

浙江警官学校正科招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的学生,教材以翻译德、日两国警政法规和警校教材,结合中国的警察制度和警务工作机制而编成。1929年4月聘奥地利人兴特兰、穆克为顾问兼教官,采纳他们的办学意见,强调军事素养与警察业务并重。在警校的师资上,陆续聘任有欧美留学背景的教师,传授最新的警察知识,突破了以往警察教育机构留日教员一统天下的局面。在警校的教学上,首先强化警察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向正科学生开设20多门课程,主要以警察、法律、军事、政治为主,与警察业务密切相关的课程比重最大。学校教学与当时警察机构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学科建设方面逐步专业化。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武兼修。在教学中军事课程始终占有相当比重。教学内容术科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学科主要有军制、兵器、地形、战术等科目。浙江警官学校的创立和其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中国国民党的警察教育,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家族成员

岳父厉良玉:晚清金石篆刻名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长子施锡祉:新中国铁路工程专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华北铁路工程局总工程师。

长儿媳金学曙:新中国第一代西医,首届全国三八红旗手

女婿吴祖坪台湾省“纸业大王”,工商界名流,“蔗浆造纸”发明人。

个人作品

关于施承志所撰《徐震考信录存疑》:施承志师从田兆麟,是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其以历史文化与武技修为之深厚根,撰文质疑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对于武术爱好者与武术史学者认识社会历史文化责任,端正学术风气,矫正史论心态,严谨研究方法,从而征信治学,均大有裨益。

自民国十年顷,杨氏太极拳,渐流传江南各省,学者日众。杨氏拳谱亦抄传渐广,且有陈微明吴鉴泉等,皆各就其所得,分篇略注,并制图说,惟编次仍依杨氏原谱。其它,如孙禄堂郝和之高足弟子,亦着有《太极拳学》。此拳谱由抄本而改为版本之始,由师生之授受,而变为公开出售,虽非本派拳家,亦易购得而诵读之矣。自此以后,各家拳谱相继出版者,几多不胜收。至民国二十年,有武进徐哲东者,因见杨氏拳谱卷首一篇无标题,末尾旁注云:“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着,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云云,于是著《考信录》一书,集数家拳谱,辨证杨谱“伪托仙真,自炫神奇”。其文繁复冗长,兹约其要旨十点,胪举于后:

徐氏之《考信录》,文虽甚繁,然约此十端,已可概见其旨趣,其它因无关重要,及录各家拳谱之文,故不再赘录。惟余因避地台湾省,未能广收旁证之资料,再为考证其是非。然就其右述各点,其中亦难免有武断之处。林语堂先生云“怀疑是科学的,武断是不科学的。不要把辨伪的事,看得太容易、笼统、草率,随便断定某人某书之真伪”等语,余甚然其说。门户之见,往往趋于方法上的错误,不够谨严慎密,遂愈辨愈烈矣。徐氏之《考信录》,余既不能无疑,姑略举数点存疑,以备关心于太极拳出处之同好,用为研究之参考:

1、徐氏《考信录》中,凡涉有三丰之说者,必力辟其为荒谬,或幷斥其剿袭杨氏门徒之说,复指“内功”与“内家”文义相近,杨氏之徒,遂附会之。但徐氏幷未说明,“内功”是何功?“内家拳”是何种拳?有不可相混之处,而以笼统之辞曰“文义相近,遂附会之”,殊难令人信服其说。中国梁唐而后,武术之杰出者,僧道之流颇不少,明末而后更甚,间亦有载在史籍者,岂尽无据?三丰曾为羽士,精于技击,以道家之内功,翻之于拳术之中,自名其拳曰内家,以自别于少林,此明末黄宗羲之言也。又如黄百家所云:外家至少林,其技精矣,然未若武当之内家,以柔化刚。此正与王宗岳之太极拳,其理契合,何以知其源不出于三丰耶?且徐氏亦曾自言:“太极原谱,出于王宗岳所编定者,除太极拳论外,本不谓其余文辞尽是宗岳所作,或有旧日太极拳家之遗文,经宗岳删润入编,亦未可知,今已无法考明。”然则从何确知其中无三丰之遗文耶?此又难以自圆其说矣。且余玩味李序,其意盖欲追溯太极拳之原始人而不可得,曰:“不知始自何人?”乃徐哲东据此为证,谓太极拳非传自三丰,将始与传,混为一义,岂非笑谈!若言太极拳不始自三丰,此言尚合逻辑,以李氏云不知何人,乃顺其辞曰:“不始自三丰”,犹可说也。盖始者,初也。若今人称谱牒可纪之第一世远祖,曰始祖。传者,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授之于彼也。二义之相去甚远,胡可混而为一?此义不分清,虽千言万语,亦徒费辞耳。若言传授,不论直接与间接,其义皆同。直接者,如甲直接传至丁。间接者,如甲传至乙,由乙再传至丙,更由丙乃传至丁,故丁虽直接传自丙,而亦可称传自甲也。如孟子,其所学虽直接传自孔伋,而答齐宣王问桓文之事曰:“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是其语气,直认其所学传自孔子而来。“仲尼之徒”四字,包含由甲至丁,无一而非仲尼之徒矣。夫宗岳之去三丰,相隔年代,至今,已在百余年以上。三丰之技,将已一传再传而至数传矣。其不能直接传授于宗岳,自不待考证,已可想见。而直接传授于宗岳之人,宗岳既未言传自何人,吾人更无法可以考证其何某也。然而,人虽不可考,其渊源未尝不可从其所习拳技之理法上而得之。余尝就其拳论,如“随屈就伸”、“人刚我柔”、“左重左虚”、“右重右杳”、“偏沉则随”、“舍己从人”等等,无一而非阐发“以柔化刚”之理法也。由是知以柔化刚乃太极拳原理与原则之所从出,则其渊源已不烦多费考证而得之矣。盖三丰之内家拳,正用“以柔化刚”之原理法则,而创斯拳者也。再拳论之“虚灵顶劲,气沈丹田”,与所谓三丰之遗着中“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同一鼻孔出气之内功要诀也。徐氏虽欲辟三丰,奈何同出一源,其将何辞以辟之而令人心悦诚服耶?或曰:三丰之拳名内家,宗岳之拳名太极,徐氏或因其名不同而否定之耳。曰:此亦不能据作定论也。盖事物之命名,亦有今昔之异。如同一《易》也,在夏曰“连山”,在商曰“归藏”,在周曰“周易”,然而未闻因名之不同,而指“连山”、“归藏”非《易》也。若徐氏因其拳名不同,而执持异见,亦犹刻舟求剑之类耳。

2、徐氏谓:“《南雷》一集,似非当年杨氏之徒所得见,《耳中人》,雅俗共传,当为杨氏

之徒附会之根据。”玩其辞意,实属费解。《南雷》所载“三丰为内家”,与《聊斋》王士祯所识“武当张三丰为内家”,考其辞意,彼此幷无有出入之处,何以徐氏断定杨氏之徒所根据者是《聊斋》!又不说明当年杨氏之徒非所得见之故,仅以“雅俗共传”四字,以断定其所根据之理由,似此措辞,不够谨严慎密,颇易引起意气门户之争。其实,既云其附会,根据《南雷》也好,根据《聊斋》也好,岂有轩耶?况引王渔洋所识语,反多一证人,证明三丰确精拳技而创内家拳也,岂非显示徐氏先有主观之成见,故其行文不自觉其太武断矣。再用“雅俗”二字以辨真伪,正如林语堂所云:“说某书是伪便是雅,人家已疑某书之伪,再引证其书,便是俗人。故此节徐氏实欠考虑,在考证方法上,未免太草率耳。

3、盐店所购得之王氏原谱,经武禹襄任意加入己意,且屡加改窜,已淆乱失真。……且王氏原谱,既云在盐店设法购得,他处当亦可设法购得之。王氏授徒,当不限陈沟一处,既有原谱发现,决不致仅存孤本独为武氏所得,李跋中亦未言及杨氏得有武氏之谱,徐氏谓“陈沟无此谱,杨氏之谱,别无来源,取之武氏无疑”,无疑二字,亦近乎武断矣。

4、李写本《打手要言》第五篇,即徐氏指为杨氏得诸武氏之稿,以冠诸卷首之“一举动”篇也。但此篇开端,杨谱即“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仅此两句十三字。李写本在第五篇开端则为“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八句,以下接“气宜鼓荡………身便散乱”与杨谱同。惟于此句下,插入“必致偏倚”一句;以下又与杨谱同。于末尾又加结句曰:“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二句。与杨本对照,李本首、中、尾,共加十一句。试一诵全文,首端八句,显见武氏所改窜,与下文之文气,完全不同,文笔判若两人,中加一句“偏倚”二字,义已包括在散乱二字之中,显见此句亦武氏所加之笔。末尾结句,虽杨谱无有,但此结句,义皆从首端八句中化出,意义重复,文气亦弱耳。故余疑此篇必另有所本,杨氏得之,不增减一字,而冠诸首;武氏得之,乃致改窜数句,以为第五篇之文。盖杨谱首端二句,乃示学者练体(即盘架子)之要诀;武氏欲将此文编入《打手要言》之中,不得不改此数句,方合打手之旨。徐氏谓“杨氏见武氏有此文,取之以冠诸卷首,其后武氏复有改动,杨氏不知”等语,幷未举证,似属推想之辞。是说亦嫌武断。按李武各本中,“尤”字皆作“犹”字。此二字音虽谐而意义不同,不知是否笔误?

5、按徐氏用以考证之诸本中,除杨氏一派外,余如孙禄堂、武莱绪、唐豪等各本,皆涉有张三丰之说,而皆斥其附会杨氏之说。杨、武两家,本属一脉相传,乃武谱以改动失真,至令两家拳谱颇有异同,经数十年后,忽有徐氏之《考信录》发行,力斥杨氏之徒“假托仙真,自炫神奇”。按,三丰创内家拳时,尚为丹士,幷未成仙。其创拳之旨,在动诸关节,除诸疾患,藉以助道,而未闻练拳可以成仙也,有何自炫神奇之处?惟练拳,若能依其所示之原理法则而施行之,亦能祛病延年耳。若违其理法,祛病且不可,遑论其它所欲求乎?至于三丰,后人传其成仙,乃另一回事,总不能因其后人传为仙真,幷将其所传之拳术与遗文,一幷斥为后人之假托,犹如今人有学太极拳者,以其平日治身不慎,致疾而死,总不能因其人之夭折,而谓太极拳皆所自炫为有祛病健身之效能者,今亦斥其为谬说也。徐氏虽自云“非有抑杨之见”,而行文措词,既失谨严慎密,颇多武断,诚易启后学门户之见,派别之争。旷世绝技,若不幸因此而各生芥蒂,岂非太极拳门中之一大憾事欤?故余虽当旁证资料缺乏之中,亦不得不就所见,提出以上各点质疑,以愿同好者,进而教之也。

关于施承志所著《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

施调梅先生于杨家辈分颇高,于民国十年春时年三十六岁,从田兆麟先生学习五年,深得其艺。《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成书于1959年,施氏时年74岁。以下为书中口授心要四十二则:

(1)与敌沾手时,无论何处,对敌中心,即可用截劲打去。

(2)腿有明腿,有暗腿,亦谓之黑腿,须手足相随。

(3)敌拿我之手臂,以圆圈化之,须变动步法。

(4)掤捋挤按,每手中有五个劲,所谓借化入截沉是也。

(5)云手有阳手,有阴手,又谓之偷手。

(6)圆圈以尾脊骨为根本。

(7)化劲,或以大圆圈化之,或以小圆圈化之。

(8)“截劲”有弧线,有直线,“入劲”如钻锤,"借劲",引彼之劲,仍还其身。

(9)拿人必须拿其活节处,如腕肘肩等是也。

(10)敌拿我臂肘,即以臂肘付其心掤之。

(11)“野马分鬃”有搓球之意。

(12)“卷劲”须先以五指按人之心,即卷成拳用入劲,进退步宜略腾起,不可直移。

(13)捋之中,小圈即可放之,按之中,有开有合,开合须手足相应。

(14)推手时,前后步略腾起。

(15)小架以落步为实,起步为虚。

(16)采人不可两边分,稍采若敌足跟起时,即进打之。

(17)揽雀尾,以左手沾人之拳,右足随进,右手虚击,若人一动即放之。

(18)敌撅我何处,即随之以小圈化之。

(19)见劲速出,须气沉丹田。

(20)用劲如抛物。

(21)随屈就伸,人屈则随其屈以放之,人伸则就其伸以放之。

(22)放人时,臂要直,不宜屈,劲在两臂如九曲珠,旋转自如,放人时,即成一大珠。

(23)散手亦须黏随。

(24)靠肘拳往下有入地之意,眼往上望即出矣。

(25)右手挤进右步,左手挤进左步,如不进步,须将臂捋直,对其后肩挤之。

(26)按以顺步为得势。

(27)人捋我时,即全付之,随之以靠,或与之而化回,须腰腿灵活。

(28)人靠我,随松腰腿,按之以挤,或松腰按其肩拿住,然后放劲,放劲须腰腿相随,人捋过去,仍可搬肘。

(29)以退为进者,似退而步已进也,步进然后能拿人。

(30)人挤按我,非坐腰胯不能化。

(31)人挤我,撤前步,易手挤之。

(32)人挤我,吾右手在彼左手之外,即托其肘,回翻放之,转腰即可,左手亦然。

(33)化皆着手略松动,回身转腰,一捋带握,敌臂在下,我臂在上乃利,彼如上翻,即向下一沉。

(34)沾在何处,即何处沉劲。

(35)注意推手时,手不过膝,过即不拿。

(36)水上采葫芦,是一个劲,直管前进,是一个劲,轻提前进,是一个劲,沉拿是一个劲。

(37)在发之先须有拿,在拿之先须有引,在引之先须有化,在化之先须有掤。

(38)化劲须顺人之势,快慢要相合,过快敌劲易生中变,太慢仍不能化去。

(39)化得好,才有发劲机会,机到即放,其劲要整,要沉着。

(40)攻人全在得机得势,机未至,不当攻。

(41)掤劲极为重要,靠劲先要化得合法,靠时要快,要有一定目标。

(42)发劲沉且长而震动全身者,其劲刚柔具备,所谓阴阳相济者也。

其他作品:

施承志,调查东北移民垦植报告书,《警光月刊》,第5期,1930年。

施承志,警察改善之言,《警光》,第1卷第1期,1932年。

施承志,怎样实施义务兵役制,《解放》,第1卷第18期,1937年。

人物故居

施承志将军故居位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杭州横箭道巷九号。

参考资料

国学大家施承志:一代人杰 满门英才.今日头条.2024-10-19

施承志.www.ncku1897.net.2019-04-16

浙江大学校友录.data.zjda.gov.cn.2019-04-16

台湾太极拳的发展.www.taiji.net.cn.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