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梁伯强

梁伯强

梁伯强(1899年2月15日—1968年11月28日),男,汉族,广东梅县人,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伯强192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1923年到1924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25年起担任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起担任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68年11月28日逝世,终年69岁。

梁伯强毕生从事医学教育和病理学研究,首次提出鼻炎学的组织学分类、指出中国肝硬变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提出肝癌的发生机制,创立了从尸体中取出完整鼻咽的方法,提出“肿瘤间质反应”的概念。是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出版了《病理解剖学总论》《病理解剖学各论》《病理尸检手册》等著作。曾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

人物经历

早年与学业经历

梁伯强1899年2月15日出生于广东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勤是一名教师,任教于本乡小学和梅县女子中学。

梁伯强1912年进入梅县巴色教会中学学习,期间仅用了4年,便完成了中学所有课程。1916年考进同济大学医学院,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欧本海姆,在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1922年本科毕业,毕业后留在同济大学医学院里担任助教,教学之余,从事中国人血型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因教学水平优异被校方推荐,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1923年到1924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同时继续开展中国人血型的研究。

工作科研经历

梁伯强1925年起担任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在同济大学任职期间曾千方百计争取尸体来源。1928年发表了《中华肝吸虫传染和原发性肝癌发生》一文,提出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原因之一。

梁伯强1932年起担任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期间持续开展尸解研究工作。1937年到1949年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49年初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等大学考察医学教育。1954年起担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主管全院科学研究工作,期间推动全院科学研究和活跃全院学术气氛,在日本血吸虫防治、肝病麻风病鼻咽癌、防盲治盲以及神经科学等疾病和学科的科研工作卓有成效。

梁伯强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发表了论文《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1959年后开始对鼻咽癌的研究。

梁伯强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筹备建立肿瘤研究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1962年在国际上提出鼻咽癌组织学分型和生物学关系及“肿瘤间质反应概念,该时期中国鼻咽癌研究位于世界前列。1963年主持组建了肿瘤研究所和寄生虫病学、病理形态学、神经生态学、眼科学、药物学等5个研究室,并兼任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推动了全院的科研工作。

人物逝世

1968年11月28日梁伯强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在广州市逝世,终年69岁。

主要成果

梁伯强主要成就是在肝疾病和鼻咽癌的开拓性研究,晚年致力于肿瘤病理学的研究,最早提出“肿瘤间质反应”的概念。

肝疾病研究

梁伯强从尸体解剖研究实践中,发现不少原发性肝癌患者伴有肝吸虫感染,1928年与E·G·诺克(E·G·NAUCK)在《中华肝吸虫传染和原发性肝癌发生》一文中,提出肝吸虫的感染,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的原因之一。在《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论文中阐明了中国有坏死后性肝硬化这一类型,指出病毒性肝炎是产生坏死后性肝硬化的原因。提出在中国肝硬化的原因主要不是由于营养缺乏和酒精中毒。1959年在《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病因学和在我国发病率的研究》一文提出了病毒性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的发病模式,该见解直到20世纪80年代始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鼻咽癌病理学研究

鼻咽癌是广东省地区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居留国外的广东籍人中,鼻咽癌发病率也远比居留国当地居民为高,梁伯强首创了从尸体上完整取出鼻咽部组织的解剖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鼻咽癌的组织类型、组织发生学及其生物学特征,为研究鼻咽癌的组织发生和早期癌创造了条件。在国际上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型,详细描述了各类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其生物学特性,论述了肿瘤实质的间质互相关系,受到国际肿瘤学家的赞同。同时主持建立了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机构,成立了鼻咽癌病因室、病理形态室、药物研究室、流行病学室和在中山医学院附属一院组建肿瘤学。发表了《鼻咽癌的组织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我国在鼻咽癌研究方面的进展――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理论探讨》《鼻咽癌发生学的研究》等论文。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梁伯强有30多篇论著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梁伯强1959年受卫生部委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通用的高等医药院校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1960年)和《病理解剖学各论》(1960),两书分别在1964年重新修订出版。两书的出版,结束了中国无通用病理学教科书的历史。参与编写的作者是当时各高等院校富有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大量引用了中国的病理资料和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人才培养

梁伯强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早年悉心培养年青助教,为其创设学习和工作条件。梁伯强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分配来的新教师,并要求新教师要经过一年严格基本功训练。从作第一例尸体解剖开始,尸解记录、病变描述、病变标本选取、诊断等都要求规范化、高质量和按时完成。1936年梁伯强开始接受培养高级研究员。1951年接受卫生部委托培养高级病理学师资。1953年以后,为了适应高等医药教育的发展,他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师资培训班,招收研究生和高级进修员。他培养了大批病理学人才,不少已成为当代学科带头人。梁伯强多次举办“高级病理师资班”。

在教授学生时,梁伯强采用“1:2模式”教学(听课1学时,实习2学时),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学得知识。梁伯强主持编著了中国解放后第一部病理解剖学教科书,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造就出诸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简,深圳病理事业的创始人陈灼怀等一批著名病理学家。

人物评价

北方协和医院的胡正详教授和南方中山大学的梁伯强教授,在群众中享有“北胡南梁”之称。

《德国医师杂志》评价到:梁伯强真的是“非常出色的中国病理学家”。

科普中国网表示:“回顾梁伯强的一生,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极深;他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病理学人才。他是我国病理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山医学院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国家一级教授是中国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刚”。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梁伯强院士.同济大学校史馆.2023-04-04

【中山大学新闻中心】最美医生源自最强教育.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4-15

【南粤院士之梅州篇】病理学家 医学教育家 梁伯强.方志广东.2023-04-15

梅县名人.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2023-04-04

梅江区志.广东省情网.2023-04-15

忆研究所首任所长:一代宗师梁伯强.中山医校友会.2023-04-04

梁伯强.中国知网.2023-04-04

梁伯强.国家图书馆.2023-04-04

病理尸检手册 .国家图书馆.2023-04-15

梁伯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2023-04-04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4-04

梁伯强:中国病理学开创人之一.科普中国网.2023-04-04

【读书角】张嘉庆:敬业奉献,奋斗不息(二).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2023-04-04

深圳病理医生,55年“幕后英雄”,今天获得“中国医师奖”!. 深圳卫健委.2023-04-04

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一生潜心教育,写出“半部嘉应州志”.南方+南方日报·梅江视窗.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