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英文:Jerome David Salinger, J. D. Salinger,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简称J. D.塞林格、塞林格,美国杰出作家,被评论家和读者一致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有影响力的作家,因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下文或简称《麦田》)闻名于世。塞林格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曾入军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但未毕学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陆军服役。1940年,他创作了处女作短篇小说《年轻人》,1946年开始在《纽约客》杂志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发表其成名作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65年之后选择隐居,不再发表作品,同时拒绝公开露面。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其位于新罕布什尔州科尼什的山顶小屋自然死亡,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幸福童年
1919年1月1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商人之家。他的父亲从事欧洲奶酪和肉类的进口工作,母亲来自爱尔兰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时期的塞林格与母亲特别亲,父母和姐姐都亲昵地称他为桑尼(Sonny,“小宝”)。1930年夏,11岁的塞林格参加了缅因州哈里森的威格华姆夏令营,在戏剧排演中被投票选为营会“最受欢迎男演员”。
·与写作结缘
1932年,13岁的塞林格随家人搬到纽约曼哈顿上东区,进入了一所收费高昂且很难进入的私立学校,由于对学习缺乏热情不用功,违背了父亲对他继承家业的期望,他的演员梦想遭到竭力反对。1934年,为了加强对塞林格的管教,父亲又将15岁的他送到以调教少年闻名的福吉谷私立准军事学校。在福吉谷,塞林格开始尝试写小说,哪怕熄灯的号角吹响,他也能躲在被窝里,就着手电灯光奋笔疾书,渐渐养成无论何时何地能写就写的习惯。这所军事学校为他日后参军做了一些准备,同时也是《麦田》里霍尔顿所在的潘西中学的原型。
1939年,塞林格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在创意写作课老师惠特·伯纳特的指导下学习写作,他的文学生涯也由此正式开启。1940年3月,21岁的塞林格成功在伯纳特创立并担任主编的《故事》杂志上刊载了短篇小说《年轻人》(The Young Folks),讥讽了当时上流社会沉迷浮华、装腔作势的生活,收获了25美金的稿酬,取得人生第一桶金。此后,他相继发表了数篇短篇小说,但他投稿《纽约客》的作品几乎全被退稿。
亲历二战
·遭遇情感创伤
1941年,21岁的塞林格爱上了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16岁的乌娜·奥尼尔,两人很快开始交往。1942年,塞林格应征入伍,大部分时间从事情报工作,乌娜搬到好莱坞准备进军演艺圈,两人还保持着通信。1943年,两人关系逐渐冷淡,6月,塞林格从报纸上得知18岁的乌娜成为了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的妻子,受到很大打击。这段感情对塞林格有着终身的影响,《麦田》里霍尔顿的女友萨莉就有着乌娜的影子。
·遭受战争打击
1944年,塞林格参加了诺曼底登陆,随后参加了许特根森林战役和突出部战役,这些都是解放欧洲过程中最残酷的战斗。25岁的塞林格亲历了无数次恐怖的空投,看见过人的尸体被炸飞到空中。残酷的战争给塞林格造成了精神创伤,他曾在《为艾斯美而写——有爱也有污秽》中发出怒嚎:“亲爱的雅威,生活是地狱”。他的女儿曾提到父亲对她说过:“无论你活多久,人肉燃烧的味道都无法从你的鼻孔里消散。”1945年,他患上战争疲劳症,主动要求住院治疗。这期间,他去巴黎拜访过欧内斯特·海明威,后者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始终坚持写作
在残酷的战争中,塞林格也一直坚持着文学创作。他白天挖沟,晚上写作,创作了《最后一个假期的最后一天》《孩子们的队形》等短篇,作品散见于一些杂志上,但大部分是退稿信。在诺曼底抢滩登陆的时候,他的身上带着《麦田》的手稿。
成名之路
·因《抓香蕉鱼的日子》引起轰动
1946年,27岁的塞林格返回纽约,开始专事写作。1948年1月,他的短篇《抓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在《纽约客》发表。故事的主人公西摩·格拉斯是一个敏感复杂的年轻人,他经历过战争,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最终在年仅30岁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故事的发表获得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高度评价,在美国文坛内部引起轰动。紧接着,他的另一个短篇《为爱斯米而作:怀着爱与凄楚》也大获成功。塞林格开始收到《纽约客》雪片一般的约稿来信。
·因《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名
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这部书的构思起源于塞林格的大学时代,贯穿了他求学、参军、退伍的十年经历。《麦田》一经出版立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书中的主角霍尔顿使战后的美国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振,成了几代美国青年心目中的“叛逆偶像”,甚至他说话的方式都是年轻读者争相模仿的对象。32岁的塞林格站稳文坛,同时获得了名声和财富。
隐居遁世
1953年,塞林格搬进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乡间河边山上的小木屋,选择隐居遁世。同年,他出版了短篇集《九故事》,书中收录了他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此后十多年间,他出版的作品屈指可数,包括《弗兰尼与祖伊》(1961)、《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1963)等。1965年之后,他再也没有发表过一部作品。上世纪70年代,他曾回应过外界对其创作的猜想,表明他仍在“有规律地写作”。
寿终正寝
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科尼什的山顶小屋(家中)无疾而终,享年91岁。其子马特代表塞林格的家人,发表了一份声明。“塞林格指出,他在这个世界上,但不属于这个世界。”马特证实了塞林格留下了大量遗稿,并计划将其整理出版。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长篇小说,塞林格的代表作及成名作。讲述了16岁的高中生霍尔顿因为成绩极差被学校开除,遭到放逐。在外面游荡的三天时间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竭力模仿着成年人的举止,刻意说着粗话,做出粗俗的举动,在儿童的真诚和成人的虚伪间矛盾不已。他梦想在悬崖边的麦田里做一名守望者,拉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小说中有成长的痛苦和青春期的叛逆,还有对战争创伤的剖析,不仅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美国的年轻一代,也引起了世界无数人特别是少年人的共鸣。
·《九故事》(1953)
短篇集。收录了塞林格从1948年到1953年创作的九个短篇。包括《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为艾斯美而写——有爱也有污秽》《康涅狄格州的威格利大叔》《笑面人》《在小船里》《美丽是嘴唇而我的眼睛碧绿》《德·杜米埃——史密斯的忧伤年华》《泰迪》。《九故事》精心刻画了敏感而悲哀的年轻人群像,每一篇小说都与众不同,游戏于形式和悬念之间,着力刻画心理,复杂的宗教情结亦为其增添神秘感,繁华大都会中内向细腻的青年往往能与他的主人公惺惺相惜。这部短篇集甫问世便连续三个月蝉联《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单。
·格拉斯家世小说
塞林格的作品《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抬高房梁,木匠们》、《弗兰妮》、《祖伊》、《西摩:小传》和《哈普沃兹16,1924》都围绕着格拉斯家族进行展开,文学评论家将这一系列小说统称为“格拉斯家族传奇小说”。其中《弗兰妮》、《祖伊》在1961年合并出版为《弗兰妮和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在1963年合并出版为《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该系列书写的是以大哥西摩为首的七个兄弟姐妹的故事,其中又以西摩、巴蒂、祖伊和弗兰妮四人为重点。塞林格本人对格拉斯家族系列很是喜爱且抱有很大期待,在创作该系列过程中,他深受东方思想的影响。
创作特点
·灵感来源
塞林格的创作灵感大多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1953年,在接受高中女生雪莉·布兰妮采访时,他表示自己的少年时期与《麦田》中的男孩霍尔顿几乎是相同的。在看似成长记事的《麦田》中,他隐秘地写入了战争的创伤,在《九故事》里,对战争创伤的书写变得愈发明显,这与他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密不可分。《麦田》中霍尔顿的女友萨利,身上有着给塞林格造成巨大情感创伤的乌娜的影子;《弗兰妮》的原型是塞林格第二任妻子克莱尔。
·风格转变
塞林格擅长塑造青少年形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麦田》中的霍尔顿。他的语言是详尽、直白的,也是琐碎、解构的,反句子迷的。他喜欢写对话,并通过扭曲对话本应有的逻辑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深戏,这种塞林格式的丰富,弥补了故事情节上的平淡无奇,使其免于拿捏情节的干扰,也使其表达的思想需要经过深入阅读才能理解。受到禅宗影响,从《九故事》开始,他笔下的作品不再像霍尔顿一般有鲜明的个人性格和故事,而是克制隐晦,刻意在低迷沉重的气氛里制造顿悟,如同禅宗语录一般,平白无奇却又蕴含深意,让人似懂非懂又难以释手。这是由现实主义向新浪漫主义风格探索的过程。到发表后续的格拉斯家世小说时,他爱上了中国诗歌和日本俳句,其作品明显表现出对禅宗、吠檀多和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接纳。
人物轶事
拒绝总统邀约
1962年春天,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为著名作家举行宴会,塞林格也在受邀之列,但在接到白宫的邀请后,他没有当即答复。两天后,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又打电话给塞林格,再次邀请他出席,他却谢绝了这份荣耀。事后他向女儿解释谢绝的原因是害怕总统邀请他出任公职,令他不能安心写作。
对东方思想着迷
塞林格主要对中国的禅宗和道家学说及古印度教的梵学的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着迷。1946年末,塞林格开始接触佛教禅宗并结识了“东方禅者”铃木大拙。1951年,他开始经常光顾纽约东94街的罗摩克里希纳-辨喜中心(该中心传授以印度教吠陀经为核心的东方哲学,即吠檀多)。1963年1月,他参加了在纽约举办的罗摩克里希纳-辨喜中心诞辰100周年宴会。不仅如此,他对于中国本土文化道家思想也十分欣赏和喜爱,在小说《抬高房梁,木匠们》中还借西摩之口讲述了“九方姓相马”的道家故事。东方文化对塞林格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成为塞林格迷茫时期的精神稻草,更为其今后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
讨厌电影
《麦田》主角霍尔顿说:“我讨厌死电影了,千万别和我提这个”,这是塞林格本人的真实写照。1943年,塞林格从报纸上得知心爱的女孩乌娜嫁给了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感到沮丧又恼怒。乌娜是进军演艺圈之后才与他关系冷淡的,卓别林又是著名的演员,这次情感创伤是他讨厌电影的原因之一。1948年,好莱坞将他的作品《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改编成电影《我愚蠢的心》,塞林格对情节改动感到失望和不满,这件事加深了他对电影的厌恶,发誓再也不会允许他的任何一部作品被拍成电影。
极力保护作品
塞林格对盗版深恶痛绝,不惜耗费精力多次提起诉讼维权。1974年,一个收录了塞林格早期22篇小说的盗版选集开始在市面上流传,这让他大为恼火,并为此聘请了律师。1986年,一部讲述塞林格并引用了其私人信件的传记,未经授权即将面世,他为此诉诸公堂。2009年,一部被认为是《麦田》续书的作品在英国出版,塞林格和他的基金会再次提起诉讼,制止此书在美国面世。
人物评价
比尔·盖茨(微软联合创始人):13岁时我第一次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那以后,我一直都对人说,那是我最爱的书。
伍迪·艾伦(美国导演、编剧、演员):塞林格不负众望,从小说第一句开始就让你无比轻松。
苏童(中国作家):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
查尔斯·麦克格拉斯/《纽约时报》:人们一度认为JD·塞林格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但他抛弃了成功与奉承,成为文坛的嘉宝,以无意著名而著名。
朱利安·巴恩斯/《观察家报》:塞林格的死刺激了人们对其生平点滴经久不衰的胃口,书迷则小声嗔怪;兼及貌似严肃的花边新闻,事关其人生轨迹、艺术“发展”(抑或缺失)和未出版手稿的谜团。所有这一切,在塞林格死去之时,都与他写的一本堪称完美的杰作相关,它似乎可以长盛不衰,除非那种纠结的阶段,即所谓青春期,从人类文明中消失。
人物纪念
2010年1月,赛林格去世。随后,社交网络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录像,那是很多普通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为了纪念塞林格,捧起他的小说高声阅读,并将这个画面记录下来发布到互联网。这样的视频第一天有100多个,两天后就达到1000多个
相关作品
电影《我愚蠢的心》,1948年,由好莱坞据塞林格短篇小说《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改编。
传记《塞林格》,2013年,由美国作家大卫·希尔兹和编剧谢恩·萨莱诺出版。
纪录片《塞林格》,2013年,由肖恩·萨莱诺自编自导。
电影《麦田里的反叛者》,2017年,由丹尼·斯特朗自编自导,据Kenneth Slawenski所著传记《塞林格的人生》改编。
参考资料
文津搜索.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4-09
塞林格,J. D..cnki学问.2023-04-09
塞林格.中国知网.2023-04-09
作家众论塞林格:有人“认父”,有人“弑父”——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4-09
塞林格:为写作而写作.光明网.2023-04-09
封面人物丨百年塞林格 一半清醒,一半执着.南方人物周刊.2023-04-09
从“后进生”到文学大咖,这门课不只出了麦田守望者.澎湃.2023-04-09
塞林格.cnki学问.2023-04-09
天真是他最后的堡垒 | 塞林格.手机凤凰网.2023-04-09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协调: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国知网.2023-04-09
塞林格: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光明新闻.2023-04-09
塞林格诞辰100周年:他在悬崖边守望麦田.中国作家网.2023-04-09
百年塞林格:他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中国新闻周刊.2023-04-09
读懂塞林格:一个“纯粹”的作家.中国作家网.2023-04-09
《九故事》:是的,村上先生,塞林格也让我们感到温暖.澎湃新闻.2023-04-09
J.D.塞林格之子谈父亲:他所有的一切都在作品里.新华网.2023-04-09
九故事.豆瓣阅读.2023-04-09
卢一欣 | 塞林格的魅力和拒绝.澎湃新闻.2023-04-09
我们会忘了塞林格吗?.文化-千龙网·中国首都网.2023-04-09
塞林格笔下的“格拉斯家族”与东方文化.光明网.2023-04-09
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光明网.2023-04-09
塞林格 Salinger (2013).豆瓣电影.2023-04-09
麦田里的反叛者 Rebel in the Rye (2017).豆瓣电影.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