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檀多
“吠檀多”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吠陀的末分”,即“吠陀”的终结或“吠陀”的最高意义。而“吠陀”则泛指印度上古的“吠陀文献”。“吠陀”按字面意义指的是知识。对于正统派,它意味着最卓越的知识,神圣的或天启的知识。
由于印度思想流派纷呈,许多思想家力图严格维护绝对正统习俗和世界观的至高地位,无论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吠陀业报部(行为的部分)的教规仪式与实在论,还是奥义书中的知识和宇宙本质,这些内容构成了《吠陀经》的尾部(吠檀多)和它的思辩部(知识的部分)。
“吠檀多”是古《吠陀经》的一部分,是一种传统教导,旨在揭示自我、世界、神之实相。在吠檀多的视野中,三梵貌似不同,而实则为一。吠檀多并不是试图统一差异的知识,而是揭示貌似差异之间的本质统一。
名词释义
吠檀多,梵语名:Veda^nta,源自Veda-anta。Védānta,发音/ve:da:ntɐ/,由婆罗门圣经《吠陀》(Veda)和终极(anta)两个词组成,编撰于吠陀时代之后的印度教哲学论文《奥义书》,意为“吠陀的终极”,也为“吠陀的末尾”,也是对印度教一元论的总称。
教派起源
吠檀多派的经典是《吠檀多经》,相传最初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公元一世纪左右)(生平不详),后来的吠檀多论者公认他是该派根本经典《梵经》的作者。《梵书》是说明吠陀中有关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以及赞歌、祭祀意义等内容的文集。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因为在森林传授而得名。奥义书则是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讨论了宇宙和人生的问题,以及如何由思想及精神亲证以得解脱。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其中约有14种是吠檀多哲学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吠檀多是被视为正统的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是影响最大的一派。《吠陀》经典即此派的理论根据。吠陀(Veda)是指印度上古的"吠陀文献",其原意是"知识",记载了人类头脑造神的过程和导致宇宙概念的创造神话的心理过程。
《梵经》时代的吠檀多理论被称为“不一不异论”。后来,吠檀多派的继承者们对《梵经》中梵、我、幻的关系做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在吠檀多哲学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有:“无差别不二论”、“差别不二论”、“二元论”。还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商羯罗一派的思想是吠檀多派的主流哲学。
吠檀多派的哲学思想对于近、现代印度哲学仍有深刻的影响,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如辨喜、R.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奥罗宾多·高斯、薄伽梵·达斯等人都是这种学说热诚的信仰者。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需要出发,对吠檀多哲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提出“行动的吠檀多”、“完整的吠檀多”等理论,并把这种思想传到欧美各国,在国内外建立了数十个吠檀多研究中心。
影响核心
吠檀多的解脱论即是亲证梵而达到梵我合一。分为净心,获智,舍弃一切行为,智成就四个阶段。
吠檀多反对前弥曼差派烦琐的仪轨和训,但不反对虔信的行为。祭祀只是帮助无明之人在心中燃起梵,虔信的行为唤醒内心对梵天的爱,对解脱的渴望。苦行离欲瑜伽是为了净心,学习吠陀经典可以获得梵的知识,舍弃一切行为是因为行为是无明,不可能与解脱连在一起,至少必须弃除我是行为者的观念,才有可能升华小我,融我于梵达到解脱。
生前的解脱是有身解脱,又称上智真正解脱。死后阿特曼由天道进入梵界为无身解脱,称为下智渐进解脱。吠檀多认为死时根入于心,心入于风,风入于我,我附有业力而入于细身,上风导此我及其业力出于身体,下智者从头出,上智者无所谓出。
吠檀多派代表性的修行方法则有乔荼波陀的"唵"字法。
吠檀多派是印度最后集大成的正统哲学流派,吸收各家精华融于一身,对各家哲学都作了评判。比如数论的原初物质,因中有果论;胜论的原子论,因中无果论;耆那教的多元论,无神论;佛教一切有部的刹那说,缘起说;唯识的万法唯识说;龙树中观的毕竟空等。
吠檀多与佛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梵我论,一个是无我论。无我是佛陀对无常缘起现象的直观,可以亲证。而梵的知识则是来自吠陀天启,由于梵不可知,不可见,也就无法证明其合理性,故只能建立在对传统吠陀权威的信仰上。
吠檀多派的解脱是梵我合一,个我回归到大我,代价是牺牲个我的意识而获得永恒的存在。吠檀多派一方面把无属性,不可描述的宇宙本体作为上梵,一方面又给其以人格,有智,有喜,能创,能毁。创造出一个与神秘永恒的不可知紧密融合的我,使之永生。而佛教则把我与法分开,法性虽然常恒清净,却并不附有精神意志。
佛教的涅盘是不可定性的,而吠檀多派则认为究竟的解脱境界依然是有心识与喜乐的,佛教仅是肯定涅盘是"绝对"的,而吠檀多派则进一步讨论"这个绝对是什么",亦即把梵定义成喜乐与识。佛教的解脱是贪嗔痴尽,烦恼永尽,涅盘寂净。于其中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的。经中常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即是最好的说明。
吠檀多哲学是印度哲学史上的主流,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无分别不二论为主导,运用了高度的哲学思辩方法,是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想体现。对于印度吠檀多派哲学思想的关注,有助于加强逻辑思维、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演归纳等能力,有助于了解印度哲学思想的流变过程,有助于学习印度其它各派宗教哲学思想。
吠檀多哲学不仅是单纯的思辩哲学,而且是重要的宗教生活,它在公元九世纪后重新征服了印度,至今还深远、广泛地影响着占印度总人口70%的印度教,给世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吠檀多哲学思想的探讨将会更加深入,从而增加人们对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对人类自身的了解。
参考资料
豆瓣读书.www.douban.com.201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