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永泰寺

永泰寺

永泰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佛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位于郑州登封市区西北11公里永泰寺。建造于唐朝,为单层十三级密檐叠涩式砖塔,平面呈方形,塔基底边长5.05米,塔高37.6米。塔门拱券形,南向。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

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塔刹由仰莲及相轮组成,已残。塔西南50米处有金大安元年(1029年)建造的方形双层砖塔,高3米余,塔刹已毁。

塔东北约150米处,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造的砖砌藏传佛塔1座,高约6.18米。永泰寺位于塔的西南方,始建于元诩正光二年(512年),以后屡有修建。现存多为清代建筑,建筑面积989平方米。

永泰寺院后,有一形制极具典型盛唐建筑风格的古塔――永寺泰寺塔。塔为单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塔体高24米,黄泥砌砖而成,塔室内部仍为方形,上部呈空筒状直通塔顶,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密檐外的轮廓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柔和、优美、秀丽,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宝刹,其精致的造型,可以说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

永泰寺共现存建筑共分五进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皇姑楼,厢房有伽蓝殿、六祖殿等。红墙绿瓦,铁马钉铛,建筑技艺精美,古朴典雅大方,在寺院后山坡上有:唐永泰寺塔,金朝均庵主塔,明代肃然,无为普同之塔,这些古塔,造形优美,秀丽挺拔。

寺内散存有唐朝以来的碑碣、石雕等40余品,雕工精细,书法流畅。古树名木有:中国称有名贵的菩提树被称为佛门旗杆的大杨树,单株结果的银杏树和中国第一部武打动作片《少林寺》电影中,放羊女放羊的场地只有一棵“牧羊女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这些文物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嵩山文物群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寺外还有神奇的太子沟,达摩一苇渡江图,丫环沟、子晋峰、望都峰、皇姑洞、臣宰沟、石人沟、七星石及万人功德路、皇姑桥等名胜古迹,构成了一处完整的以佛教尼众文化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区,随着宣传推广,工作力度的加大,永泰寺重现昔日光彩,知名度大大提高,游客人数回渐凝增,并接待大量国际友人(如韩国高僧佛心大法师等)。另外,根据永泰寺的文化背景,新近成立了永泰寺女子武术学校,弘扬国粹,在为地方旅游事业做贡献的同时,展开与国内友人的交流合作,将永泰寺推向世界,展现永泰寺正道佛法。

简介

有关资料显示,永泰寺塔,位于寺院后山坡上,建造于盛唐时期,单层密檐式建筑,平面呈正文形,塔体高通24米,壁厚4.8米。

青砖黄泥垒彻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南面辟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要至塔室,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塔身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中原地区现存修定寺塔中的佼佼者。据碑文记载,永泰寺塔是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的。

现已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肃然无为塔

明代肃然无为之塔,是座合葬塔。

有关资料显示,肃然、无为普同之塔位于永泰寺唐塔东北约150米处,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喇嘛式砖塔。

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基座是一个高大的六边形须弥座,高1.18米。塔身似瓶形,高2米,较低矮,正面下部与基座连接处有一青石雕造的两扇关闭上锁的石门,两扇门上各刻有乳钉25个,共计50个。门框、门楣上线刻花草图案。石门通高0.43米、宽0.3米。

石门上镶嵌塔额一方,高0.55米,宽0.36米,周边线刻卷云图案,塔铭上刻《明圆寂慈恩师肃然无为讳敬果觉灵立祖普同之塔》铭文。塔顶高约3米,有粗厚朴实的五层相轮、矮石柱、俯莲盆、仰莲盆和火焰形宝珠等组成。

整个塔的造型,虽然建筑工艺比较粗糙,但是线条流畅,秀气利索。由于该塔年久失修,塔基后半部分已经塌损。该塔内葬肃然、无为两位尼姑。这种一塔葬两僧尼的塔,在嵩山地区所存的塔中仅此一例。

均庵主塔

均庵主塔,位于永泰寺院后约30米处,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仲冬,为四边形双层砖塔,高3.5米。塔基为须弥座,周围有砖雕花纹。塔身前面辟一方形砖券门,门外沿饰砖雕花纹一周,塔室内空荡无物。塔身背面嵌有《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刻石一方。

碑载北魏时期明练、永泰二公主出家前后的景况及均庵主之功德和生平。当地群众传说塔室内放有“永泰公主包骨像”,故该塔俗称“永泰公主包骨塔”。

但据碑文中说均庵主“孤然已达西方去,留得真容佛塔中”的记载知,塔室内的包骨像不是永泰公主的,而是均庵主的。该塔塔刹已毁。

名字由来

永泰寺前身为转运庵,是拓跋濬女儿转运公主悉心修练的场所。南梁时期,萧衍的女儿明练公主受皇父的影响,也深悟佛性,后拜少林寺禅宗初祖达摩为师,法名总持,成为达摩祖师的四大弟子之一。因明练公主毕竟是女僧,与众寺僧一起修行多有不便,梁武帝在转运庵旁边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尼僧寺院明练寺,供其女儿明练公主即尼总持在此理佛修道。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元诩的妹妹元氏对其母宣武灵皇后荒淫残虐、把持朝政、专断独行极为不满,便毅然舍弃荣华富贵的公主尊位,来到明练寺削发为尼,潜心修佛,由于她乐善好施,经常将朝廷供给给她的钱粮赈济给周围的苦难百姓,因此,深受广大僧俗百姓的崇敬和爱戴。永泰公主的父亲元恪,兄长孝明帝元羽嵩山都建有行宫,永泰公主随父兄到嵩山游玩,被嵩山幽美的环境和宁静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

为满足妹妹的要求,萧岿特给令妹赦建尼寺一座,让永泰公主持佛传法,因寺建在萧衍的女儿。禅宗初祖达摩的四大弟子之一的明练公主塔旁,遂名明练寺。其生活费用由朝廷供给,永泰公主给常把钱粮赈济周围百姓。因此在嵩山地区广大僧尼对永泰公主十分崇敬和爱戴。

历史发展

历程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元恪的女儿永泰公 主在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史元诩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让妹妹永泰公主侍佛传法,并喜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余人为尼。永泰寺之名始见于李显李显神龙二年(706年)七月五日,嵩岳寺都维那憎道莹上奏朝廷,说明练寺“依山带水,形胜幽栖,不假多工,便堪居住”。整修竣工后,因“天恩为永泰公主于前件,故伽蓝置寺一所,请以永泰为名,特望度僧二七人……”自此,明练寺从创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经历了185年。

名称的由来

金朝,永泰寺又更为永禅寺,是寺僧标榜自己是佛教禅宗正脉的一种表示。因北宋以后人们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佛教僧徒中也有言女僧人是“二僧”(含低人一等之意)之说,这是性别歧视的恶果。永泰寺尼僧把寺名改称永禅寺,当是对这种蕊欲偏见抗争的一种方式。金代永泰寺名僧均庵主圆寂后,其门徒为其建塔,塔铭即题为“嵩山永禅寺均庵主塔记”。

与少林寺的关系

元、明以后,永禅寺又复称永泰寺。这一时期永泰寺尼僧世系也多依照少林寺自元代初年福裕开始的“70字辈”的顺序排名论辈。所以,此时永泰寺有的尼僧便自称永泰寺是少林寺下院,把永泰寺称为永泰院或永泰庵。尼僧圆寂后也归葬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永泰院主圆公死后,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塔铭上就刻有“永泰院主圆公之塔”8字,现今墓塔犹存。

女性少林寺

历史上,曾有拓跋濬之女转运公主、萧衍之女明练公主(禅宗尼僧鼻祖)、元诩之妹永泰公主,三位公主在永泰寺出家修行,从而成就了永泰寺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

明练公主是南朝梁武帝的女儿。史载梁武帝小名练儿,兄弟10个,他排行老三。梁武帝一生信佛念佛,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曾先后3次到南京同泰寺(今鸡鸣寺)出家,都分别叫大臣赎回。

明练公主天性善良,和父亲一样,整日念经谈佛,且极有悟性。时常向宝志请教,缠着宝志给他谈佛经故事。宝志是梁武帝最崇拜的三个法师之一。达摩中原地区后曾去拜见过萧衍。因达摩修的是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梁武帝修的是小乘佛教,主张自度成佛。话不投机,没说几句,达摩就飘然离去。宝志赶到,听说梁武帝放走了达摩,大为震惊与惋惜,他埋怨道:“皇帝知道吗?达摩是西方般若多罗的得法帝子,是印度高僧。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以心传心,明心见性,一切皆空”。梁武帝越听越糊涂,对达摩的观点始终不能苟同。而在一旁静静听父亲和宝志和尚争论的明练公主,却对达摩的观点崇拜得五体投地,她心如明镜,感觉顿悟。觉得达摩就是她今生等待的师傅。她决定追随达摩而去,拜达摩为师。明练放下公主的架子,一言一行象一个普通人一样,不顾父亲和家人的反对,毅然走出皇宫,到嵩山出家为尼。明练来到五乳峰达摩面壁的“默玄处”洞口,要拜达摩为师,此时达摩已有3个弟子,即慧可、道副、道育,都是男弟子。明练来到时,达摩正面壁静坐,明练连呼了几声,达摩都不理不睬。明练公主耐心地等待着,达摩看明练诚意十足,又很有悟性。就答应收她为徒。赐法名道迹,法号总持。从此,明练公主就成为达摩的第一个女弟子,也是只有一个的女弟子。由于明练是女子,与师兄们在一起生活起居颇有不便,萧衍就在了晋峰下把原来的转运庵改建为安置明练的寺院。达摩及僧人们住在少林寺内,按佛门规矩,徒弟每天都要朝拜师傅,因明练的寺院离少林寺有一段距离,若每天都前去朝拜很不方便,因此经得达摩同意,寺院修建时一反天下寺院都座北朝南的习惯,将大门建成座东向西,朝着少林寺的方向,这样明练公主每天就不必跑到少林寺朝拜,就可在寺内朝拜师傅。明练在寺中念佛习武。成了达摩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因明练公主是禅宗的第一位女僧,开创了禅宗尼僧的先河,所以后人称总持为佛教禅宗尼僧的鼻祖,称永泰寺为佛教禅宗尼僧的第一寺院。

出家谜团

永泰公主出家有以下三点谜团:

明哲保身

其一是,为躲避朝廷内部尔虞我诈的斗争,明哲保身而出家为尼。据《魏书·明帝纪》载:“明帝以延昌四年(515年)正月即位,二月尊慧贤皇贵妃为皇太后,已亥又尊胡充华为皇太妃。三月皇太后出俗为尼,徒御金塘。”永泰公主不知是否太后所生?“八月皇太妃为皇太后,临朝称制。至正光元年七月侍中元义刘腾矫皇太后诏以帝年已长,敬逊别宫,乃幽皇太后于别宫。”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说:“永泰公主入道为尼,史虽无可考。然观当时朝政,高滔滔之出俗与永泰公主为尼,都有不安于其朝政之缘故。”据此,当地群众演绎出永泰公主的母亲西宫娘娘陷害东宫娘娘,永泰公主看不惯母亲的奸行为,又无可奈何,毅然出家的民间故事。

佛教盛行

其二是,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元氏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而自愿出家为尼,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费必兴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载:“刘庄洛阳市妇女阿潘等人出家,为中国女缁(女僧)之始”永泰公主为仿效古人,于下光二年(521年)“出俗为尼”。其三是,永泰公主奉敕出家。永泰公主的父亲元恪、哥哥教明帝元诩都在嵩山建有离宫,经常从京都洛阳到嵩山游乐。永泰公主多次随同父、史到嵩山,被嵩岳幽美的环境和宁静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为满足妹妹的要求,孝明帝元诩特诏令为妹妹敕建明练寺兼度土庶女等。所以民间盛传,永泰公主出家后的起居丫环侍奉,朝夕为伴,生活费用完全由朝廷供给,连公主用的粉黛和胭脂,都是宫廷送来的。永奉公主也经常把自己用不完的钱粮赈济周围的百姓。因此,嵩山地区广大僧俗对泰公主十分崇敬和爱戴。

永泰寺因永泰公主出家而扬名。明代费必兴撰《重建嵩山永泰寺碑记》称,“永泰公主出家为尼是继达摩面壁、神光断臂得法”佛教禅宗中的三件大事,可与“五叶敷荣,千花竞秀与三花之树、五之禾相辉应”,“变千古不配矣”。因而历代有许多名人学士到此寻胜访古。

寺庙文化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朝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成为佛教的庙宇之意。

永泰石碑

佛: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四大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道: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宇文邕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元君祠等。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子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聂氏宗祠,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儒: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中原地区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此乃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

永泰寺传统文化学习基地

参考资料

永泰寺塔.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