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滨鹬

大滨鹬

大滨鹬(dà bīn yù)(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alidris tenuirostris),别名细嘴滨鹬、大滨鹬、姥鹬,是沙锥滨鹬属鸟类。体长26-30厘米,是最大的滨鹬鸟,体重115-248克,翼展58-66厘米。头较小,虹膜暗褐色,嘴较长而直,尖端略微向下弯曲,呈黑色,基部淡绿色。在繁殖期,头颈部有细小的黑色条纹;胸部长出黑色条纹和斑点,形成胸带。肩部有栗色斑块,下体白色。在非繁殖期,上半身灰色,羽缘黄白色;胸部和侧腹有黑色斑点与纵纹,胸部较厚密且粗著。肩部黑褐色,栗红色斑块消失。脚四季皆为灰绿色,两性相似。

大滨鹬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部、东南亚、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繁殖栖息地通常为高原或平缓山坡上的山地冻原,海拔300-1600米。非繁殖栖息地包括带有大片潮间带泥滩的避风海岸,有泥滩、小岛红树林海滩以及裸露的珊瑚礁或浪蚀台。

2020年,大滨鹬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2016年,大滨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濒危(EN)。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滨鹬属鸻形目鹬科滨鹬属,是独立物种。1821年,美国博物学家托马斯·霍斯菲尔德(Thomas Horsfield)描述了它。属名“Calidris”来自古希腊语“kalidris”或“skalidris”,是亚里士多德对一些灰色的水边鸟类使用的术语,种名“tenuirostris”来自拉丁语“tenuis”与“rostrum”,“tenuis”的意思是“细长”,“rostrum”的意思是“法案”。

形态特征

大滨鹬体长26-30厘米,体重115-248克,翼展58-66厘米,是最大的滨鹬鸟。头较小,虹膜暗褐色,嘴较长而直,尖端略微向下弯曲,呈黑色,基部淡绿色。在繁殖期,头颈部有细小的黑色条纹,眉纹白色但不清晰;胸部长出黑色条纹和斑点,形成胸带。背、肩和翅上覆羽呈棕黑色,肩部有栗色斑块,翅下主要为白色,腋羽白色,微缀褐色;下体白色。在非繁殖期,上半身灰色,羽缘黄白色;胸部和侧腹有黑色斑点与纵纹,胸部较厚密且粗著。肩部黑褐色,栗红色斑块消失;翅上覆羽、三级飞羽淡褐色,羽缘黄白色,并有黑色羽干纹及亚端斑。脚四季皆为灰绿色。

两性相似,幼鸟形似非繁殖期,但颜色较深,呈更深的棕色;上体有狭窄的浅色条纹;头冠黑褐色,胸部呈浅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滨鹬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部、东南亚、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该物种在西伯利亚东北部、俄罗斯繁殖,主要在澳大利亚越冬,也在整个东南亚海岸线以及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阿拉伯半岛东海岸的海岸线越冬。

栖息

繁殖栖息地主要为高原或平缓山坡上的山地冻原,海拔300-1600米,通常为覆盖着地衣和草本植物、石南花和蓝莓(越橘属 spp.)的砾石区域,或为有连续地衣层和散落落叶松(Larix spp.)、偃松(Pinus pumila)的区域。

非繁殖栖息地主要为有大片潮间带泥滩的避风海岸,包括入口、海湾、港口、河口和潟湖;也栖息在附近有泥滩、小岛红树林海滩;偶尔栖息在裸露的珊瑚礁或浪蚀台。在涨潮期间,它栖息在浅水区、沿海沙丘或红树林之间的盐滩。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滨鹬为杂食性鸟类,成鸟在繁殖季节主要食用包括岩高兰(Empetrum nigrum)在内的浆果、偃松的松子等植物性食物;幼鸟只吃昆虫,例如蜘蛛、双翅目(Diptera)与鞘翅目(Coleoptera)美国白灯蛾。在非繁殖季节,大滨鹬主要以双壳类动物为食,此类动物埋在松软的沉积物中,有的长达36毫米,大滨鹬肌胃可以将双壳类动物的壳压碎而消化其软体部分;此外,还以腹足纲甲壳亚门环节动物门、棘皮动物为食。

大滨鹬在夜间与白天觅食,觅食时常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也以啄食为主;常沿水边浅水处或水边沙滩和泥地一边走一边觅食,一次可觅食100至1000条虫。经常在觅食一段时间后休息一会,可能是因为其胃已装不下更多食物,需要消化一部分再继续进食。

声音似“queet queet”或“nyut-nyut”“chucker-chucker-chucker”,在繁殖期间发出柔和的鸣叫声。

节律行为

大滨鹬为候鸟,主要沿海岸长距离迁徙,很少中途停留,可连续飞行 5000千米以上,迁徙时间多为3-5月、7-10月,秋季和春季迁徙路线不同。多数大滨鹬迁徙时途经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其中,朝鲜、韩国和中国的黄海是春季和秋季迁徙途中非常重要的中转站,停留约一个半月以便积累大量能量,而后飞往繁殖地。崇明东滩是大滨鹬在天气条件不利于迁徙时的临时停歇地,通常停留2-3天;黄海北部的鸭绿江口则是其向北迁徙的重要能量补给地,停留时间可长达一月;黄海南部通常被认为是大滨鹬的临时停留区

大滨鹬从5月下旬到6月下旬迁徙至繁殖地,雌鸟在7月初离开繁殖地,雄鸟和幼鸟在7月下旬离开繁殖地,掉队者飞至新西兰,8月下旬、9月初抵达澳大利亚西北部,12月到达卡奔塔利亚湾,部分在台湾地区与中国南部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中旬离开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越冬地,越过西太平洋抵至东亚地区,5月下旬至6月初抵达繁殖地。在繁殖季节,幼鸟通常留在越冬区的热带区域。

社群行为

大滨鹬非常善于交际,通常成群结队,与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或灰尾漂鹬(Heteroscelus brevipes)为伴。在迁徙途中,大滨鹬常集成一百至几千只的大群飞至喜欢的地点觅食,但在冬季,通常以小群形式觅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5-8月,大滨鹬为一夫一妻制,高度忠诚。筑巢于有较多青苔和植物的冻原高原和岩石地带,通常置于水域附近的草丛中、柳树和矮小症桦树的灌丛下或地面的凹坑,巢内垫有枯草和苔藓。

通常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产卵,窝卵数3-4枚,卵灰黄色,有红褐色与青灰色小斑点,钝端有暗褐色线状纹,大小为41-45毫米×30-32毫米。

孵育工作有亲鸟双方共同承担,孵化期21天,雌鸟在孵化后离开,留下雄鸟照顾幼鸟。幼鸟与红腹滨鹬相似。羽化期20-25天,具体时长因天气而异,幼鸟在羽翼丰满数日后独立。幼鸟每窝2.3-2.5只,存活率至少为47%,长寿的大滨鹬寿命可超过10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06,大滨鹬全球种群数量预估为38万只,2007年全球种群数量预计约29万只。韩国湿地开发导致非繁殖种群数量下降,该湿地曾拥有全球约20-30%的迁徙鸟。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大滨鹬冬季存活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离开澳大利亚期间的存活率较2011年有所下降。日本也有大滨鹬种群数量下降的记录。此外,2011-2012年期间,大滨鹬年存活率为0.63,年繁殖产量为0.15。截至2016年,种群数量下降的速度比预计更快,三代(22年)预估下降了77.8%。

致危因素

栖息地的丧失被认为是大滨鹬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例如,在中国,过去的50年里黄海候鸟栖息地的丧失率高达65%,据估计,由于农业、水产养殖、开垦、环境污染、河流流量减少以及人为干扰,每年的栖息地丧失率超过1%。由于黄海周围的人口增长,损失将持续甚至加速。2014-2016年,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滨鹬所捕食的底栖动物急剧下降;2015年,大多数大滨鹬离开鸭绿江迁往渤海北部,但由于大规模的填海工程,该地区在五年内可能不复存在。在韩国,由于建设潮汐发电厂与河坝、工业用途和城市扩张而面临栖息地丧失的风险。在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由于红树林造林、密集捕鱼活动、石油泄漏等因素导致栖息地退化。

此外,大滨鹬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因为它的地理分布有限,预计在二氧化碳浓度翻倍的情况下,当前栖息地植被种类的20-50%将消失,进而威胁大滨鹬的生存。

保护级别

2000年,大滨鹬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大滨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濒危(EN)。

2016年,大滨鹬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大滨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在国外,大滨鹬被列入多项公约、法案。2013年,《维多利亚州受威胁脊椎动物》(Threatened 脊椎动物 Fauna in Victoria)名录中,大滨鹬被列为受威胁物种。2020年,大滨鹬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此外,大滨鹬被列入《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在《维多利亚植物和动物保护法案》(FFG Act)中被列为受威胁物种。

在中国,对大滨鹬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举措。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自1999年至2018年定期深入保护区调研大滨鹬的生活境况。南通市在沿海滩涂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地与湿地保护区,并初显成效,2021年7月,该地区观测到了6000多只大滨鹬。

近种鉴别

大滨鹬与红腹滨鹬同属于鹬琉球丘鹬鹬科滨鹬属,形态相似。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19

Calidris tenuirostris.itis.2023-04-20

Calidris tenuirostris.iucnredlist.2023-04-2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4-20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biodiversity.2024-12-02

A third report on the biology of the Great Knot Calidris tenuirostris on the breeding grounds.sora.unm.edu/.2024-12-02

Appendices I and II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cms.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23

Advisory List of Threatened Vertebrate Fauna in Victoria.vic.2023-04-20

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frican-Eurasian Migratory Waterbirds.unep.2023-04-20

Flora and Fauna Guarantee Act Threatened List.vic.2023-04-20

要不要补饲?绿会大滨鹬研究组建议慎重且全面研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2023-04-20

呵护“地球之肾”,南通沿海“湿地秘境”成鸟类天堂.江苏省林业局.2023-04-23

罕见!六千多只!世界濒危鸟类大滨鹬现身南通!.江海明珠网.2023-04-20

Calidris canutus.itis.2023-04-20

Red Knot.iucnredlist.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