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钻叶紫菀

钻叶紫菀

钻形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Michx.)G.L. Nesom [Aster subulatus Michx.]英文名:Annual saltmarsh aster。

别名钻叶紫菀,菊科。原产北美洲,可产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随风散布入侵,现广布于世界温带热带地区。1827年在澳门发现,现在中原地区分布广泛。喜生于潮湿的土壤,沼泽或含盐的土壤中也可以生长,常沿河岸、沟边、洼地、路边、海岸蔓延,侵入农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番薯、水稻等作物,也常侵入浅水湿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景观。

形态特征

钻形紫菀一年生草本,高 (8-) 20-100 (-150) 厘米。主根圆柱状,向下渐狭,长5-17厘米,粗2-5毫米,具多数侧根和纤维状细根。茎单一,直立,基部粗1-6毫米,自基部或中部或上部具多分枝,茎和分枝具粗棱,光滑无毛,基部或下部或有时整个带紫红色。基生叶在花期凋落;茎生叶多数,叶片披针状线形,极稀狭披针形,长2-10 (-15) 厘米,宽0.2-1.2 (-2.3) 厘米,先端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通常全缘,稀有疏离的小尖头状齿,两面绿色,光滑无毛,中脉在背面凸起,侧脉数对,不明显或有时明显,上部叶渐小,近线形,全部叶无柄。头状花序极多数,径7-10毫米,于茎和枝先端排列成疏圆锥状花序;花序梗纤细、光滑,具4-8枚钻形、长2-3毫米的苞叶;总苞钟形,径7-10毫米;总苞片3-4层,外层披针状线形,长2-2.5毫米,内层线形,长5-6毫米,全部总苞片绿色或先端带紫色,先端尖,边缘膜质,光滑无毛。雌花花冠舌状,舌片淡红色、红色、紫红色或紫色,线形,长1.5-2毫米,先端2浅齿,常卷曲,管部极细,长1.5-2毫米;两性花花冠管状,长3-4毫米,冠檐狭钟状筒形,先端5齿裂,冠管细,长1.5-2毫米。瘦果线状长圆形,长1.5-2毫米,稍扁,具边肋,两面各具1肋,疏被白色微毛;冠毛1层,细而软,长3-4毫米。花果期6-10月。

原产地及分布

钻形紫菀原产地北美洲。在中国江苏、浙江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均有逸生。

生长环境

钻形紫菀多生于路旁、废弃地、荒野、村旁等地;极常见。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名:瑞连草别名:剪刀菜、白菊花、土柴胡、九龙箭、钻形紫菀

汉语拼音:rui lian cao

英文名:all-grass of Annual Saltmarsh 紫菀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subulatus Michx

功效:清热解毒

考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科属分类:菊科

拉丁文名:Herba Asteris subulati

主治:肿;湿疹

生态环境:生于潮湿含盐的圭壤等地。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等地。原产北美洲。功效分类:清热燥湿药性味:味苦;酸;性凉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钻叶紫菀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植物危害

钻叶紫菀生于路边或侵入棉花、大豆、甘薯田块和草坪,发生量小,危害轻,被列为一般杂草。据调查,钻叶紫菀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在DH8的弱碱性土壤可以健壮成长,并形成单一优势群落。调查的单一优势群落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其中最大群落面积达50 m ,植株数量为30~80株/m2,平均每株鲜重280 g,钻叶紫菀的生长耗费大量土壤营养,使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群落边缘仅有少量的小蓬草和马唐伴生。

危害评价在菊科入侵植物中,钻叶紫菀被列为一般杂草。据调查,在华北地区菊科入侵植物中,小蓬草发生量最大,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其次是钻叶紫菀,其分布较为广泛,发生量较大;豚草三裂叶豚草河北省危害较严重,但目前在河南省仅见于豫南地区(信阳);香丝草发生量小,危害相对较轻。

由于化感作用及杂草特性,钻叶紫菀作为入侵杂草,其潜在的危害性较大,所以应加强钻叶紫菀的防除力度。在目前尚未见分布的地区(如我国东北、西北、新疆、西藏自治区等地区)应加强外来植物分布动态调查。由于钻叶紫菀以种子为繁殖器官,所以在植株开花前应整株铲除,也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抑制其种子萌发。

钻叶紫菀对其化感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油菜\u003e小麦\u003e绿豆。与发芽率相比,活力指数能更好地反映种子在田间的出苗能力,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钻叶紫菀残株时,它对小麦、绿豆、油菜的萌发与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产地生境

原产北美。1827年在中国澳门发现。中国蒙自、江川区、安宁、昆明市宜良县、路南、师宗县、楚雄、镇雄县威信县等地有分布;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均有逸生。生长在海拔1100-1900米的山坡灌丛中、草坡、沟边、路旁或荒地。

入侵历史

1827 年在澳门发现。本种可产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随风散布入侵。现分布于安徽、澳门、北京、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河北省河南省、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四川、台湾、天津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云南省、浙江、重庆市

防治方法

开花前铲除:钻叶紫菀主要以种子繁殖为主,因此,需要在开花结果前将其铲除。

农业防治:由于钻叶紫菀以种子为繁殖器官,所以在植株开花前应整株铲除,也可以通过深翻土壤,抑制其种子萌发。精选种子,防治作物种子夹带;深翻土壤,遏制种子萌发。

化学药剂防除: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在幼苗期喷杀。

开发利用:嫩苗、嫩叶可作蔬菜食用,因此,可合理利用将其有效控制。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5

《湖北红安中药植物志》.读秀.2024-08-05

科普|这10种入侵河北的“不速之客”,你认识几种?.纵览新闻.2024-07-30

钻叶紫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24-07-30

瑞连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