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度犀

印度犀

印度犀(拉丁学名:Rhinoceros unicornis),又名大独角犀、尼泊尔犀,是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的植食性犀牛动物。该物种最主要的特征为甲似的厚皮及独角,雄性个体体型大于雌性,皮肤及皮下脂肪较厚,能够自我调节体温。

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保护区内,喜好栖息于潮湿的冲积平原草地,会在邻近的河流和水池中打滚和沐浴。喜好单独活动,在清晨、傍晚及晚上最为活跃,会进行觅食或在水体中打滚。没有特定发情季节及繁殖季节,一胎一崽,幼崽会跟随母亲活动直到10岁才独立。野外寿命一般为40岁。

因偷猎及土地开垦等原因,该物种曾一度濒临灭绝。在各方努力下,截至2022年初,全球总量恢复至4014头,数量仍在上升。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印度犀列为易危(VN)物种。

分类与命名历史

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首次以二名法科学命名了这一物种。

印度犀的拉丁学名中,“独角犀属”源于希腊语,“rhino”意为“鼻子”,“ceros”意为“角”,“unicornis”源于拉丁语,“uni”意为“一”,“cornis”意为“角”。

该物种的俗名中,“印度犀”和“尼泊尔犀”指示该物种发现的地域,“大独角犀”则源于该物种有且仅有单个角,且该角大于独角犀属中另一物种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的角。

现生的印度犀为单型种,没有亚种

形态特征

外形

印度犀是大型四足哺乳动物。雄性个体体型大于雌性,成年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3.70~3.80米,肩高1.70~1.86米,重2200千克,而雌性个体则长3.10~3.40米,肩高1.48~1.73米,重1600千克。尾巴平均长0.7~0.8米。印度犀皮肤呈灰褐色,在腿部和背部有许多褶皱,看起来像穿着盔甲,褶皱周围的皮肤呈粉红色。雄性个体在颈部有大片的皱褶,而雌性个体该特征退化或缺失。印度犀皮肤最厚处达到4厘米,皮下脂肪厚2~5厘米,供血良好,这一特征使得它们能在不同的气温状态下调节自身体温,它们平均体温为37.4℃。

犀角

印度犀无论雌雄,都长有单个犀牛角,平均长0.53米,在基部平均宽0.18米,向尖部迅速收窄。犀角的结构与马蹄相同,在断裂后可再生。犀角不用于打斗,用于寻找食物及挖掘根状茎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印度犀曾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的北部,沿着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盆地,自巴基斯坦至印缅边境。现存的印度犀在不丹和孟加拉国已灭绝,仅分布于印度8个保护区及尼泊尔4个保护区内。分布严重碎片化,且总量70%以上集中分布在阿萨姆邦邦的卡齐兰加国家公园(Kaziranga National Park)。

栖息环境

常见于尼泊尔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热带温带地区,喜好栖息于潮湿的冲积平原草地,会在邻近的河流和水池中打滚和沐浴。此外,该物种也见于干燥的稀树草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落叶林中。雨季时,它们偶尔会出现在沼泽森林地带,然而一般来说,它们倾向于全年活动在冲积平原草地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印度犀每天需要进食约150~200千克植物。基本上它们吃草,但也吃花朵、水果、树枝嫩条甚至谷物。旱季时,草则是它们最主要的食物,包括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芦竹(Arundo donax),偶尔食用落叶树种如紫薇(紫薇属 indica)的嫩枝。雨季时,由于陆生的草经常被水浸没,因而它们倾向于食用长得更高的植物,如俯竹(Bambusa tuld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印度犀在傍晚、清晨及晚上最为活跃,此时它们会去觅食或在水池、沼泽中打滚。在水体中打滚有助于印度犀调节体温、防止阳光暴晒引致脱水以及驱逐寄生昆虫。在旱季水体不那么充足时,印度犀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会待在树荫下吃草。

社会行为

除了交配以外,印度犀其它时候均独来独往。它们广泛使用味道进行交流,通过粪便和尿液标记特定区域并以此驱逐同类。雄性个体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仅见于为了守护交配的对象及为吸引配偶而占据的领地。仅最强壮的雄性参与繁殖,它们的领地范围从至少2平方公里到超过8平方公里,这种领地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排他作用,个体间领地范围允许重叠。雌性个体会与其幼崽在高达10年内保持紧密联系。

交流

印度犀不仅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以及使用气味进行交流,它们还可以使用肢体语言。比如,当它们互相提醒附近存在捕食者或潜在危险时,它们的耳朵会放平。

生长繁殖

交配机制

印度犀没有特定的发情季节,“混交制”。雌性个体通过排尿和大声啸叫作为信号吸引雄性个体,雄性个体在8~10小时内可以通过雌性留下的尿液来确认其发情状态。雄性以持续追随处于可生育状态的雌性1~2公里作为回应,这一行为可以确认雄性个体的生理机能及其统治地位。配对持续几天。雌性个体动情周期为21~42天。

繁殖特征

雌性犀牛在4~5岁达到性成熟,而雄性犀牛则在7~8岁时性成熟。印度犀没有特定的繁殖季节,一年中任何时候都可以繁殖。繁殖间隔平均为850天。一胎一崽,妊娠期为425~496天。雌性犀牛在产崽后倾向于待在植被茂盛的隐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活动提供更充足的母乳,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幼崽免于遭遇捕食者。

生长发育

初生儿重40~81千克,体长0.97~1.22米,肩高0.56~0.67米。出生后30分钟内幼崽即可以站立,并且会立即寻求哺乳。在出生一个月内,幼崽的体重迅速翻倍,在一年后体重达到刚出生时的十倍。在出生后12~18个月内,幼崽从母乳中获得营养。断奶后以草、灌丛和水果为食。直到幼年期仍不见皮肤褶皱,并且此时角很小或缺失,这两个特征直到他们接近成年时才会出现。幼年期发育在野生状况下比人工饲养状态缓慢。通常印度犀需要6.5~10年才能完全独立于它们的母亲。一般认为在野生状态下印度犀可以活到40岁。

种间关系

天敌

印度犀最大的天敌是人类,无论是偷猎还是人类对印度犀栖息地的侵占都对该物种造成巨大打击。在少数情况下,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会捕猎印度犀幼崽以及病弱的成年个体,然而,印度犀并不是孟加拉虎常规的食物来源。

共生

印度犀是许多寄生昆虫的宿主,包括蛭(Hirudinea)、金泽革蜱(Dermacentor auratus)、线虫(Decrusia)和虻虫(Tabanus)。一些鸟类如家八哥属(Acridotheres tristis)、西牛背鹭(Bubulcus ibis)则以吸附于印度犀皮肤和脚上的这些寄生虫为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自18世纪始,亚洲的猎人开始狩猎印度犀并利用犀角牟利。至19世纪,人类对土地的开垦使得更多的印度犀死亡。截至20世纪初,在印度仅余200头犀牛,这一物种处于灭绝的边缘。在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峡谷(Chitwan valley),直至1950年,仍有超过1000头印度犀在此生活,然而由于偷猎和土地开垦,到1962年,该种群数量暴跌至60~80头。在一系列有效的反偷猎措施帮助下,这一种群在2000年恢复到超过600头。根据亚洲犀牛专家组(AsRSG)的调查结果,截至2022年初,全球印度犀总量为4014头,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一结果有赖于印度政府在为该物种提供栖息地以及阻止偷猎方面作出的努力。

致危因素

一,偷猎犀牛角进行非法交易是该物种生存最大的威胁。人类为获取犀角牟利而进行偷猎造成某些地区的种群大量减少甚至消失。

二,随着人口增长对土地利用需求增加造成该物种栖息地的消失、草地退化及湿地干涸对该物种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在许多保护区域,有限的生境范围已经无法继续支持该物种种群的扩大。

三,大部分现存的印度犀集中分布在仅500平方公里范围的栖息地内,增加了自然灾害对种群造成致命打击的风险。

保护级别

201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印度犀列为易危(VN)物种。

2023年,印度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保护措施

一,1993年,中国应CITES公约要求禁止了犀牛角贸易活动。

二,在印度犀野外栖息地设立战略性哨点,安排士兵巡逻以打击偷猎行为。

三,设立国家公园对印度犀进行保护。国家公园为印度犀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严厉惩治偷猎行为,减少人类干扰。在一些国家公园中还会对植被进行管理,以保证印度犀能获取充足的食物。

四,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如世界自然保护基金(WWF)通过资助印度犀数据监测搜集以制定更好的保护策略、恢复栖息地景观、与当地居民合作、监督法规执行等方法对印度犀进行保护。

五,设立项目如印度犀图景2020(the Indian Rhino Vision 2020)和尼泊尔犀牛行动计划(Nepal Rhino Action Plan)将印度犀转移至人口稀少的地区,通过系列方案对该物种进行保护。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2024-08-31

印度犀.ITIS.2024-08-31

Indian Rhino - Rhinoceros unicornis.RRC.2023-03-11

CITES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02.23.CITES.2024-08-31

Rhinoceros unicornis.ADW.2023-03-10

..2023-05-03

..2023-05-03

Greater one-horned rhinos.save the rhino.2023-05-03

2022 STATE OF THE RHINO.IRF.2023-03-08

Rhinoceros unicornis.ITIS.2023-05-03

..2023-05-03

Greater One-Horned Rhino.WWF.2023-05-03

..2023-05-03

犀牛保护.动保网.2023-03-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2023-06-11

爪哇犀.CITES.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