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
古典舞是中国舞的代表分支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古典舞在1950年由欧阳予倩首次提出“中国古典舞蹈”这一名称,后被广泛传播。古典舞区别于古代舞,是从戏曲中提取素材,借鉴武术,参考芭蕾舞后建立起的独立的编舞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以“身韵”作为古典舞本体语言,随后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形成了兼具中国传统韵味和现代特征的当代中国舞蹈。
古典舞是程式化、规范化和雅化的集中体现,其特点是以“形、神、劲、律”为基本要点,以旋转、翻身、跳跃为主要技巧,注重身法和韵律的协调一致,具有含蓄典雅、刚柔并济的风格特征。
古典舞呈现以院团为基地的发展趋势,在中国舞蹈中国舞蹈荷花奖和桃李杯等赛事的推动下,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古典舞舞者,推出众多古典舞佳作,这些作品走出国门,在国内外进行巡演,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于海外。古典舞分为四个流派,分别是身韵派、敦煌市派,汉唐派、昆舞派。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踏歌》《扇舞丹青》等,著名的古典舞编导有孙颖、胡岩、佟睿睿等,著名舞者有唐诗逸、朱洁静、汪子涵等。
历史沿革
萌芽
中国古典舞萌芽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大部分中国古代舞蹈作品是由民间艺人创作民间舞蹈,最终走向宫廷,形成宫廷舞蹈,中国古代的宫廷舞蹈代表着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特点。
在夏、商、周时期,宫廷舞蹈的主要是歌功颂德的仪式舞蹈,如《六代舞》,形式上较为朴素、单调。
在汉代,舞蹈表现出集杂技、武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综合性特征,如《盘鼓舞》等。西域的胡旋舞也于这时传入中原。汉代舞蹈拓展了舞蹈的视觉效果,丰富了动作语汇的表达方式。
隋朝时,宫廷集中整理了南北朝以来的中外各族乐舞,制定了“燕乐”。
会昌时期,宫廷舞蹈完整地汇集整理了传入中原的各民族乐舞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了大型完善的乐舞体制。唐代宫廷在宴享典礼活动中使用了大型的“燕乐”,即“宴乐”,其作为一种歌舞表演,具有娱乐欣赏和礼仪性双重作用,代表舞蹈如《霓裳羽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描述:“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天宝宫廷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成就的最高峰,这时的舞蹈作为一种动作艺术,技巧十分全面,形成了独立的表演艺术,对中国舞蹈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舞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舞蹈与歌唱、念白相结合,以及大量运用道具,如桌子、酒果、笔墨、和莲花道具等,这两种特征都体现出宋代舞蹈朝着场景化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故事歌舞比前代更为盛行,并伴有表述细腻的故事情节,如表现枝伎灼灼与裴质恋爱故事的《降黄龙》。在呈现形式上,舞蹈讲究华美的服饰以及场景方面的炫丽效果,如《佳人剪牡丹队》,由女伎数人表演,头饰衣领都戴上牡丹花,服饰变化多姿,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
在元代,宫廷舞蹈袭宋代旧制,但结合了蒙古族习俗和特点,代表舞蹈是《十六天魔舞》,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格。
明朝时期,宫廷内的主要娱乐形式为戏曲,礼仪宴乐舞蹈只是在典礼仪式上例行表演。不过,此时有许多民间百戏的歌舞杂技进入了宫廷。
清代时,外国乐舞进入宫廷宴享礼仪舞蹈,如《朝鲜国俳》《蒙古乐》《廓尔喀部乐》(尼泊尔)、《缅甸国乐》《安南国乐》(越南乐舞)等,这些外来乐舞继承了隋唐宴乐的遗风,但宫廷的主要娱乐形式仍以戏曲为主。
通过追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的发展流变,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舞的现实形态与艺术特征相承于中国古代舞蹈,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古典舞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起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为振兴和发扬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由欧阳予倩最先提出“中国古典舞蹈”的概念,提出建立中国古典舞这门学科,孙颖、李正一、唐满城、叶宁等老一辈舞蹈家多方齐力,他们以京剧、昆曲等戏曲,以及部分武术技法作为直接母体,借鉴已具备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芭蕾训练体系作为中国舞肢体开发系统,共同致力于构建当代中国古典舞艺术体系,形成了戏曲舞蹈、武术、芭蕾三者相结合的“结合派”中国古典舞。如《春江花月夜》《小刀会》《鱼美人》等,是20 世纪50、60 年代创造出的一批尝试摆脱戏曲程式、追求舞蹈本体的代表性剧目,这些舞剧将诗、乐、舞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谐统一,营造了细腻而蕴藉的唯美意境。这些初期剧作在肢体语汇上还残余着戏曲身段或芭蕾范式的印记,但表现形式和意蕴构建上巳节初具中国传统美学的旨趣。
发展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为了摘除古典舞盲目生搬芭蕾、全盘嫁接戏曲的弊端,李正一和唐满城将“身韵”引入中国古典舞体系,以求确立中国古典舞独有的审美范式和艺术风韵,完成中国古典舞自身的语言重构。“身韵”的研发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建设走向成熟。大批受身韵影响的古典舞剧目相继涌现。古典舞艺术创作迈进新阶段。代表作品如《木兰归》《黄河》《秦王点兵》《秦俑魂》等,偏重于情感抒发的追求,多借古典身韵语汇、历史文人志士典故来抒发爱国情怀。另一部分剧作更多侧重古典意境的营造,如《爱莲说》《扇舞丹青》等,通过诗化意境的营造,以偏写意性和抽象性的塑造,显示出古典舞的文学内涵、美学价值和人文情怀。
繁荣
20世纪末期,在身韵派的艺术语汇难以满足广大古典舞创作的需求时,各古典舞分支相继出现,通过不同的风格和体系,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多元化。汉唐古典舞以当代人对历史的解读重现具有灿烂悠久历史的宫廷舞乐,代表作袖舞《踏歌》、盘鼓舞《相和歌》。敦煌舞剧的奠基之作是《丝路花雨》,使古代人物形象从壁画中栩栩如生地走出来,展示了流传千年的地域文化和敦煌历史。近几年兴盛的昆舞学派是在南昆戏曲的基础上生长而来,代表作《五指莲花兰》将昆舞“先立脑,后立身,以意为帅,身体从之”的意念引领表达得淋漓尽致。身韵、汉唐、敦煌、昆舞学派,不同舞蹈流派的风格互补,对中国古典舞的编创、民族文化的传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状
21世纪以来,古典舞技术技巧体现为大量的复合型技巧等高难度、多变化动作,使舞台表现形式得到了锤炼与升华。在中国舞蹈中国舞蹈荷花奖和桃李杯等赛事的推动下,涌现出沈培艺、黄豆豆、唐诗逸等大量优秀的古典舞舞者,产生了大量技术精湛、舞台载量丰富的作品,如《墨舞流白》《纸扇书生》《故国》《月下独酌》等。此外,中国古典舞剧以院团为基地的发展十分兴盛,如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的《孔子》,河南省郑州歌舞剧院创演的《风中少林》《水月洛神》,重庆市歌舞团创演的舞剧《杜甫》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孔子》自2013年首演以来已经在全国上百个城市巡演,从2014年首次赴海外在澳洲悉尼演出以来,足迹遍布保加利亚、希腊、马其顿、美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古典舞作品走出国门,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使中国舞蹈艺术走向世界。
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戏曲和武术的元素,通过身韵技巧和音乐的叠加,表现出了的浓厚的文化气息。
基本要点
形、神、劲、律是古典舞的四个基本要点。
形
形强调的是舞姿造型和动势展现;中国古典舞讲究人体形态曲线美和气质美,无论是从古代出土的墓佣或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女子,都能看出亘古不变的中国古典舞的曲线美和气质美。古典舞将大量的形体动作,如拧、倾、翻、卷、仰和俯等动作有机结合,每个动作之间流畅连绵,刚柔并济,使观众透过舞蹈感受舞蹈动作的形态之美。
神
神则指的是内在精神的追求和表现;神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是古典舞的核心灵魂。在古典舞的人体动作中,神韵是能够被感觉到的,只有把握住神韵才能够让身形,让所有舞蹈动作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感受到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神韵有着具体化的展现,那就是心、意和气,只有将神韵融入古典舞的表演中,才能够帮助古典舞迸发生命力。
劲
劲则包括了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都要求得当;古典舞动作中的劲都是舒且不缓,急且不乱,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含动。劲将外部的动作展示与内部的节奏把控相结合,结合之后对于舞蹈力度进行巧妙处理,是一种在动静结合的弹性节奏中所开展的舞蹈形式和艺术理念。
律
律则是从舞蹈的韵律以及动作的规律出发,平圆、立圆、8字圆等构成动势精髓,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等这些元素的相互协同。中国古典舞要求所有动作都要顺。所有的动作完成比较顺利的,如同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只有顺才能够达到正律的效果。但是如果是不顺的情况下,也会有反律,反律是古典舞中所特有的,人体动作出现相关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感。例如,想要向左先向右,想要张开先合并,想要向前先向后,这就展现出了古典舞的独特舞律。
身韵
古典舞需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状态和技巧,包括正确而美观的姿势、优雅的动作、表情、气息等,这些内容统称为“身法”和“韵律”。
身法
身法指的是古典舞的基本姿态和基本步伐等技能。基本姿势上,演员需要通过化繁为简的形式来塑造出一个优雅、柔美、协调且悠长的形象;在基本步伐上,演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步法和变换,从而将人物表现的更生动。对于身段体态,古典舞表演者在训练中了解身体部位,掌握各部位在身韵风格彰显中的功能,掌握身体部位协调配合技巧,凭借身体语言向观众传递讯息,引导观众进入表演情境。身韵中的“身”起到基础作用,“身”为“韵”的彰显提供载体。
韵律
韵律包含了整个古典舞曲目中所呈现的节奏和旋律,演员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出古典舞的典雅、流畅和多样性。古典舞的表演,舞者既要达到身段体态和动作技巧的系统化要求,又要具备韵感呈现能力,一旦二者脱节,则舞蹈作品的内涵和韵味不复存在。舞韵有情感的表达,既能锻炼舞者表演能力,又能巩固身韵内核,一定程度上拉近古典舞与观众间的距离。
技巧
旋转
旋转是古典舞的基础训练之一,通过腰带动身体转动,形成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古典舞的旋转除了舞者的四肢旋转之外,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舞者的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上进行旋转。首先是通过身形进行旋转的变化,例如:翻身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等诸多转的动作,这是古典舞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动作。另一个特点是古典舞中以腰为中心带动旋转,它体现了整个古典舞的舞姿流动性和综合性,空间变化幅度较大,特征是一般由下往上转,或者是由上往下的转,在转的过程中还会融合各种舞姿,形成中国古典舞的典型艺术。
舞姿转是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舞蹈意蕴美感的旋转技巧,这种舞姿主要由腰部发力,带动身体回旋动势后,在空中形成完美造型的凝聚点,使舞姿与旋转完美结合。比如在流动状态中的斜探海舞姿,就是结合了多种舞蹈动作,在舞者做出下肢部分 “射燕” 动作进行配合的同时,再由 “旁提”带动舞者的上身做出的 “顺风旗”。中国古典舞的意蕴美就在这种虚实结合与势态变换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显示了中国古典舞的周流圆转特征。中国古典舞蹈的旋转动力来自于内在发力而形成的圆形自转,运动轨迹和谐圆满,其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特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
翻身
翻身是古典舞技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需要在前期掌握各项基础技能的同时,通过反复练习和整体素质提升,才能完美地完成。它以舞者的腰为轴,让舞者的身体在水平倾斜下不断翻转。从头至尾的动作都贯穿着拧、仰、俯和提的姿态。翻身这种技巧充分彰显古典舞的审美和特点,与身法结合非常密切,其特点在空间运动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例如,腿翻身和探海翻身等大幅度的慢动作翻身,可以在整个空间层面营造出一种弧线的运动,连绵圆润,点步翻身更加的敏捷,快如闪电,连续串风声,像车轮一样生动性极强。翻身的不同节奏,不同连接会产生不同的舞蹈情况,由此对舞蹈的感情和基调进行铺垫。如连绵不断的慢动作翻身,会展现出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则会留下干净利落的印象。
中国古典舞蹈的翻身动作继承于戏曲中的翻身,并将其与舞蹈风格相结合,诞生出具有身法韵律感的独特舞蹈技术。翻身动作中,舞者的运动路线会形成不同形态的立圆,形成圆弧轨迹运行。在舞者风格、形象和神韵上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审美意蕴。中国人追求圆满的思想深入骨髓,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受到尚圆精神的影响,在翻身技术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跳跃
古典舞不像现代舞蹈那样强调跳跃和快速的动作,舞者在表演中半蹲,利用两腿的力量向上跳起,并落回地面,在用力方法上要求弹跳要以轻飘为主,故古典舞的跳跃动作相对柔和、缓慢,通常使用在短暂的展示性音乐中,以突出表演者的身体控制力和韵律感。在弹跳的动作中,要掌握好松与紧的力度,将拧、倾、翻、闪和腾等动作融入其中,通过起伏的对比,突出鲜明的特色,这也是中国舞跳跃的特征。跳跃过程中空中方位的变化,是中国古典舞的跳跃特点,和身法相结合,构成古典舞蹈跳跃的风格。
不同形态的跳跃技巧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跳跃类舞蹈技术技巧注重动静结合,在动与静之中体现舞蹈的不断变化。其追求在视觉效果变化上体现出来回跃动、错落有致的流动性,不同的跳跃方式会传达出不同的审美氛围。如灵巧流动的小跳是较小的低跳动作,是舞蹈者肌肉快速收紧、动作敏捷变化的体现。在跳跃变化上体现出轻快灵巧、节奏明快、优美舒展的特点。伸展若腾的大跳则宜于扩大舞者的活动范围,在立体的空间内表达舞蹈意境,使整个古典舞的表现力更加丰满。综上,舞蹈技术技巧中的小跳、大跳等不同动作的结合所体现的舞蹈空间美感,最终编排出了高低交错、远近适度的舞蹈动作,体现了跳跃动作的美学意义内涵——— “中国古典舞在空间构图上追求一种线条的圆形流动之美”。体现了古典舞流动周转的空间审美和周而复始的 “动”与 “变”结合的文化审美。
精神内涵
气韵
“气”是中国古典舞动作的本源所在,古典舞的动作始发于“气”,终结于“气”,更离不开运用“气”在动作连接中的起承流转。中国古典舞实际上是“气”的运化过程,通过对“气”的处理生成动作的节奏变化、造型变化及连接变化。
古典舞的元素动作“提”和“沉”,以“气”为引领,就是一切动作的本源和基础,由此才生发出“含”、“腆”、“横”、“移”、“冲”、“靠”等动作。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观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自古就有: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也”。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气。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具体事物的根本,也是艺术作品的根本。
中国古典舞的气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内容。它是身体之气、生命之气、宇宙之气、艺术之气贯注于特殊的形体运动中,——是精神之气和物质之气高度统一的标志。不会运用气,就没有动作的韵,也就没有动作的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气韵”是舞者身体运行方式的根本,也是中国古典舞风格的关键,更是中国古典舞审美内涵的基本内容之一。
立象以尽意
象,是事物的外部形态,是舞蹈作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语言的风格及个性。“意”则是指通过“象”而传递的精神内涵及隐喻意蕴,这种意蕴就是蕴藏在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舞蹈形象的无限外延。
中国古典舞动作的流动形态、运化的节奏变化,都在追求超越形象之外的情怀、神意,即对“意”的追求。“无字处皆其意也”,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对意境追求的美学旨趣的体现。含蓄的表达,内在的意蕴引发人们进入广阔的想象空间,舞者适度与简约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折射出中国古典舞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表达风格。
中国古典舞的这种对“意”的崇尚,体现着东方古老哲学天人合一观念,隐藏着含蓄冲和、刚柔相济的审美理想。
贵中尚和
追求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和”是指把不同动作连结在一起,使之相互配合而达到平衡,产生和谐之美。这种“和”是由动作的两极构成的,即正与反、虚与实、动与静、刚与柔等。如中国古典舞中的“晃手”动作,向上晃手,必须先向下,反之,要先经向上的呼吸动作引领才能向下晃手。这种动作形态及辩证关系反映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追求。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张载讲的“太和”就是指道,“是最佳的和谐状态,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它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对立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是美的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和”之美。
中国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典舞的“中”体现在对“圆”的追求上,从静态的舞姿造型到动态的流动线形都呈圆形的动作形态。如“山膀”就体现了求圆的动作规律,又如拧身探海舞姿、圆场步伐的路线等都成圆形的姿态。“中”,指事物的“度”,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既是“和”,而“和”也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强调和谐之感的中国古典舞,与对“中”的崇尚是分不开的。
艺术流派
古典舞分为四个流派,分别是身韵派、敦煌市派、汉唐派、昆舞派。
身韵派
身韵派中的“身韵”指的是身法和韵律的合称,李正一、唐满城教授为创始人。身韵的主要元素是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动势遵循从反面做起与“圆”的运动规律,反面做起即“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等,圆的路线主要是“三圆”,即“平圆”“立圆”“八字圆”,加上“形、神、劲、律”的表现手法,使身韵古典舞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审美意蕴,代表著作为《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
敦煌派
“敦煌”派由高金荣教授创建。敦煌舞诞生于莫高窟中的舞蹈艺术形象,其舞蹈形象主要包括天宫乐舞、壁画的民俗歌舞场面以及胡旋、胡腾、柘枝、霓裳羽衣舞等民族舞蹈形象。敦煌舞蹈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秉承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吸收、借鉴西域各民族舞姿,运用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将静止的姿态和与其风格统一的动作过程结合而形成的较完整的舞蹈运动和造型体系。典型形态为歪颈、拧腰、移胯、勾脚的“S”形三道弯式,以及手臂的多棱多角多弯。代表作《丝路花雨》《千手观音》。
汉唐派
“汉唐”派古典舞的创始人是孙颖教授。它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为代表的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它以汉唐时期文化和艺术为主要题材,来展现汉唐舞蹈的风貌,以中国的汉唐历史为底蕴,真实地再现了汉唐时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历史,是中国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体现。艺术风格有翘袖、折腰、踏地、摇冠等,以及具有符号性的动作如半月、斜塔、元宝、小垂手等,其舞姿有斜倚泰山、白鹤亮翅等。其舞姿造型以“失重”动作居多,形成“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的独特风格,代表作品如《踏歌》《铜雀伎》。
昆舞派
昆舞的创建者为南京艺术学院的马家钦教授,马教授经过三年的苦心钻研,从传统昆曲艺术中提炼舞蹈元素,将昆曲中的声腔、字腔转化为舞蹈韵律,经过不断的改造整合,创建了继神韵、汉唐、敦煌古典舞三大流派后的第四大流派。昆舞与其他古典舞的不同在于:其以脑中意念为先行而后带动肢体进行运动,且具有专属手型——五指莲花式手势,其韵律是运用人体在27个空间点位的运动产生,代表作《五指莲花兰》《情醉三月天》。
代表人物
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1889-1961),男,湖南浏阳人,是首次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概念,提出建立中国古典舞这门学科的第一人。欧阳予倩1914年开始从事京剧创作与演出,与梅兰芳先生并称“南欧北梅”。与中国舞蹈的前辈吴晓邦、戴爱莲有密切的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于当时先后主持开办了由吴晓邦任教的“舞蹈运动千部训练班”和由朝鲜舞蹈家崔承喜任教的“舞蹈研究班”,这两个班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舞蹈艺术团体培养出新中国的第一批舞蹈人才。1960年,欧阳予倩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著有《欧阳予倩剧作选》《自我演戏以来》《一得余抄》《电影半路出家记》《唐代舞蹈》《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
孙颖
孙颖(1929-2009年),男,生于黑龙江省讷河,祖籍河北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汉唐古典舞教研室、研究生导师。孙颖是中国古典舞创建时期的元老级人物,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孙颖早在1950年就在中央戏剧学院师从吴晓邦学习舞蹈,毕业后留在当时组建的古典舞教研组专门从事戏曲舞蹈的研究、整理与开发相关的工作。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时,任古典舞教研组副组长。担任《舞蹈》杂志及《舞蹈论丛》古代史专栏编辑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古典舞发展的重要文章。这被结集成著作,名为《中国古典舞评说集》,产生重要影响。在古典舞理论研究的成就之外,他在创作领域的建树成效卓著。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先后创编了以建安时期为历史题材的古典舞剧《铜雀伎》、《炎黄祭》、《龙族风韵》等大型舞作,并曾为电视剧《唐明皇》、《三国演义》、《司马迁》、《炎黄始祖》等剧编舞。其杰出的成就和丰硕的成果在他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原地区古典舞开设“汉唐古典舞”这个专业上,得到空前的弘扬,终于让中国古典舞的“汉唐派”,立于中国舞坛。
1981年,创编了以建安时期为历史题材的古典舞剧《铜雀伎》,于1985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演并成为首届中国艺术节唯一入选舞剧剧目。1994年移民美国,在美国完成了研究生课题:《中国古代舞蹈教程》教学提纲及教材。1997年,创作“寻根述祖谱华风”之一:《炎黄祭》由北京舞蹈学院96级毕业生公演(其中《踏歌》获中国舞首届“荷花杯”大赛金奖);1999年创作寻根述祖谱华风之二:《龙族风韵》由重庆市歌舞团首演。
胡岩
胡岩(1980-),男,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师。对中国当代舞蹈人物创作有重要贡献,其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刻画和作品立意,都能与所需要表现的人物相符合,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2008年奥运会青岛奥运帆船比赛闭幕演出舞蹈总监。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比赛创作金奖及作品金奖;第八、九届、十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比赛五项创作金奖;第三届、四届、六届、八届、九届华北五省市(区)五项编创一等奖;全军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舞蹈代表作主要编创作品有:舞蹈《孔乙己》《逼上梁山》《书痴》《英台初妆》《少年聂耳》《新生》《钟馗》《我的梦》《济公》《陶纹梦圆》《我是一个‘兵’》《李逵当官》等。舞剧《断桥》《粉墨》《李白》《吴祖光梦别新凤霞》等。2018年3月10日-3月11日,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李白》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胡岩担任编导。
佟睿睿
佟睿睿(1977年-),女,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上海歌舞团特聘编导。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00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 佟睿睿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显示出古典舞编舞的天赋,2000年以毕业作品古典舞《扇舞丹青》完成四年大学学业,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受到业内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迅速成长为新一代优秀编导。近年来倍受国内外媒体关注,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周刊栏目、纽约时报、芝加哥先驱论坛、中国日报英文版、中国国际广播、人民日报、新华出版社、中国文化报、舞蹈杂志、文艺报、南方日报、环球时报、新周刊、北京文艺台等媒体采访报道。其作品一直秉承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点,探索肢体语言中的文化表达,多次获得国家级舞蹈、舞剧比赛金奖,“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文华优秀作品奖,文华导演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作品金奖、编导金奖,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代表作《扇舞丹青》《朱》《碧雨幽兰》《乡愁无边》《罗敷行》《点唇》《根之雕》《绿带当风》《秀色》《夜深沉》,舞剧《南京1937》《大地》《水月洛神》《一起跳舞吧!》,歌舞诗剧《四美图》等,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极致的美学追求。
唐诗逸
唐诗逸(1990年-),女,出生于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内地舞蹈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她的舞姿如行云流水般飘逸自然,其舞蹈演绎对古典舞的文化和美学精髓有深刻地把握,技艺娴熟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舞蹈家,全国青联委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荣获第八届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金奖;第九届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中央电视台舞蹈大奖赛银奖;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组委会特别奖。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5中美舞林冠军对抗赛冠军,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作品《记忆深处》获得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代表作《梦回长安》《西子荷风》《水月洛神》《昭君出塞》《嫦娥奔月》等。
朱洁静
朱洁静(1985年-)女,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先后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内地舞蹈女演员,她具备出色的舞蹈资质,善于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对舞蹈语言的驾驭非常娴熟,表演风格宽泛、流畅、细腻。古典舞的舞台表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抒情特质,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受到社会认可和群众的好评。荣获第3届中国舞蹈“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金奖;第4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优秀表演奖;第7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金奖;第8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金奖;第9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金奖。第4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一等奖,第8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第16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大奖,第30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代表作《霸王别姬》《碇步桥》《朱鹮》《王羲之》《少年说》等。
汪子涵
汪子涵(1982年-),男,出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硕士古典舞表演专业,现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一级演员。具有扎实的古典舞基本功和一定的武术功底,具有良好的表现力,擅长塑造多种舞蹈角色。荣获第六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青年组男子二等奖;首届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表演银奖;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三等奖;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舞蹈“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表演三等奖;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表演一等奖;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比赛评委会大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代表作《大漠孤行》《秦王点兵》《赤壁怀古》《风中少林》《水月洛神》。
代表作品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由栗承廉(1932-1993 ),根据戏曲舞蹈动作创编出的女子独舞,由陈爱莲首演于1959年。这个作品被评为“20世纪中国当代舞蹈经典”剧目。《春江花月夜》原是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乐曲表现夕阳西下时人们在箫鼓伴奏下轻歌曼舞和摇归舟的动人景象。经古典舞编导的改编赋予了新的艺术形象。舞蹈主要表现为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的情景,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遵循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0世纪初,由王伟、李馨创作的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对这一作品进行了当代诠释,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自然意趣的追求。在意境营造上,采用了最具冲淡雅致特色的中国水墨画的场景,淡蓝色朦胧的灯光,以及象征生生不息的江水的绸缎。整个作品灵动、幽静、气韵生动,从而上升到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在音乐的运用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乐伴奏,随环境的展开,旋律或低,或高,或疾,或徐。作品的艺术心境在与宇宙意象的互衬相映中仿佛返璞归真,在紧张、忙碌的当代生活中带给观众宁静的艺术享受。
《踏歌》
《踏歌》是由孙颖编导的一支女子群舞,1998年在全国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上,凭借清丽的外表和婉约的情感,赢得了大赛金奖。《踏歌》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水袖的运用,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将汉代的“翘袖”,唐朝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并用,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灵活、现代的双重性。在静态舞姿上,《踏歌》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踏歌的古朴。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有一种自然的动感。表现主题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一行踏青的少女,翠裙垂曳的婀娜身姿,她们联袂歌舞,踏着春绿,溶入一派阳光明媚、草青花黄的江南秀色里,使舞蹈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其艺术风格清新雅致,将显示中国汉唐时期辉煌气势的各色古代舞俑姿态,进行别具匠心的连接与穿插,不但造就了一部很有中国独特韵味的精彩舞作,也为古典舞开掘中华优秀传统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踏歌》在今天也被不时地被搬上舞台,是中国古典舞的长青剧目之一。
《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源于96级中国舞编导班的毕业晚会上的一段古典舞身韵表演,虽然只有一分多钟,但佟睿睿把这一普通的传统道具挥舞得“似扇非扇”“似剑非剑”,表现出了“画中有舞”、“舞中有画”的艺术境界。被古典舞系老师慧眼所识,把小小的身韵性扇舞扩展、创作成一个作品,参加“桃李杯”比赛。2001年获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王亚彬以此舞获表演一等奖。
《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它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一大特点是舞蹈未设置任何情节,没有戏剧的冲突,不更多外在手段的帮助,仅靠舞者的身体和一把扇子,通过舞者身体那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将扇子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做到了与书法与绘画笔韵之美比肩。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区别的是,它的舞蹈语言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作品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塑造了刚柔并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意境,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高级审美境界,舞蹈《扇舞丹青》无愧为雅俗共赏、赏心悦目,令观众目不转睛的“墨舞”精品。
《爱莲说》
《爱莲说》由赵小刚和北京舞蹈学院的青年舞者邵俊婷共同创作。并在第八届全国“桃李”舞蹈比赛中获得古典舞A级金奖,在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获得古典舞类一等奖。《爱莲说》是继《扇舞丹青》后又一部侧重写意的成功之作,其创作源于宋代诗人周敦颐散文诗《爱莲说》。舞蹈《爱莲说》,不是将诗外化成动作,而是根据诗中对莲花形态与气质的描述,采用中国画的写意造型手法,把荷花的形象拟人化、象征化、诗意化,把诗作中对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用古典舞语汇做出了新的诠释,将“莲花”刻画成具有中国传统美的超凡脱俗的女性形态。在舞蹈作品中,更突出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圆”的特点:即多用云手、圆场等动作来体现,这些动作都遵循了圆弧形运动路线的规律特点,该特点也正与表现荷花的形象相吻合。演员用行云流水欲诉还休的肢体语言向我们表达了东方女性古朴典雅之美以及如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爱莲说》以浓郁的诗情画意并寄予了写意象征的手法,使舞蹈作品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
《秦俑魂》
《秦俑魂》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根据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改编而成的男子独舞剧目,由当时只有20岁的青年舞蹈演员黄豆豆在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上首演,技惊四座,博得一致好评。秦俑一直是最具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秦俑魂》其创作灵感正源于秦俑的生动的将士形象。在服装上,演员服装没有采用大众化的长袖、大褂这种与戏曲艺术类似的服饰,而是根据作品的主题,给演员穿上了更加形象化的士兵盔甲的服装。士兵与盔甲的结合,这种更形象化表达方式,直奔主题,使舞台上的表演深化,更能突出地表现中华民族这种不屈不饶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在配乐上,《秦俑魂》采用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打击乐器“鼓”,舞蹈采用击鼓而舞的方式,把古代战场奋勇杀敌的气氛发挥的淋漓尽致,表演氛围深深地感染着观众。多年来,《秦俑魂》进行了多次改编,从最初的四人舞版本,到独舞,再到后来蜚声海内外的群舞,无论是舞台叙事的创编,还是动作技巧的安排,亦或是音乐与舞美的配合,《秦俑魂》都堪称中国古典舞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研究
在形成脉络方面,唐满城老师的《唐满城舞蹈文集》(1993)和叶宁老师的《舞论集》(1999),是将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之初,教员们的经验记录和自身的心得体会加以总结形成的著作。体现了古典舞学科在建设初期关于古典舞教学的认知和探索。主要提出以下观点:深入学习戏曲舞蹈、探讨舞蹈技法规律、加强创作,将古典舞从唱念做打中剥离出来,创造新的古典舞形式。
在舞蹈历史学的方面,王克芬老先生的著作《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999)、《中国舞蹈发展史》(2003),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舞蹈艺术自原始社会至封建时代末期的产生、发展、传承、变异的历史轨迹,丰富多彩地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
在理论建树方面,唐满城和金浩合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2004),是在北京舞蹈学院历届中国舞系教育专业授课实践中逐步完善而成的教材,研究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的价值。
在发展观念的方面,孙颖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2006),赋予了中国古典舞新的理论性的概括,即中国古典舞从理论、经典剧目创作到教学实践,要树立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探索戏曲之前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断地挖掘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精神和精髓,以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中国古典舞的真正基础,塑造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民族形态。
在本质特征的归纳和整理方面,罗斌所著的《中国古典舞“和”品格》(2006),从哲学、美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提出中国古典舞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具有的“和”品格,并结合古今实例分析阐释了中国古典舞的外在形态,及其运动观中蕴含的美学旨趣。
价值与影响
美学价值
中国古典舞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其身韵变化作为古典舞的一类重要表现式,变化形式多种多样,目前我国古典舞已经脱离了对戏曲的亦步亦趋,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凸显了中国民族特色的舞蹈美学价值。
中国古典舞具有深厚哲学意蕴,古典舞中讲究的心、气、意、力的和谐相处也是古代“天人合一”“贵中尚和”思想的体现,它承载着古典哲学思想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意境深、隽永。
中原地区古典舞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古典舞取材于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其成为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为古典舞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灵感,提高了古典舞的审美价值。
文化价值
古典舞继承古代文化。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离不开对中国古代舞蹈的吸收和借鉴。古典舞继承了古代文化精神及艺术体现。中国大部分古典舞作品都是以本民族文化内容为基准,借鉴其深层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舞蹈,如敦煌市舞中的“飞天”形象,就取材于敦煌壁画。古典舞吸收融合了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礼仪价值
古典舞讲究礼仪美,能够培养习惯,提升修养,成为一种礼仪教育的途径。我国历史上的宫廷乐舞、女乐、 雅乐 、礼乐均属于中国古典舞的范畴,“礼乐”文化教导人们修身养性,知书明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价值,古典舞承袭了古代礼乐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崇礼仪、尚和合、讲仁爱的礼乐传统。 古典舞还具有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目标的力量,促进社交交流等社会价值。
赛事奖项
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
是 1996 年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向中宣部申报立项,并经批准举办的全国性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推出了大批古典舞的优秀作品和新人舞者。代表作品有舞剧《霸王别姬》《昭君出塞》,群舞《踏歌》、独舞《扇舞丹青》等,代表舞者有以李恒达、沈培艺、唐诗逸、朱洁静、王亚彬等。
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
是文化部主办的重要系列赛事之一,该赛事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学生为主要参赛对象的专业舞蹈比赛。2002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推选的20名跨世纪青年舞蹈家中,有19位是“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奖者。古典舞代表作品有群舞《谢公屐》《楚腰》,独舞《点绛唇》《罗敷行》《爱莲说》《乡愁无边》等,代表舞者有王亚彬、唐诗逸、华宵一、邵俊婷。
全国舞蹈比赛
由文化部和中国舞蹈协会组织主办的比赛,目的是繁荣舞蹈创作,加强艺术交流,选拔人才和作品,丰富演出节目。古典舞代表作品有《金山战鼓》《庭院深深》《风吟》等。
CCTV电视舞蹈大赛
由中央电视台于2000年举办,两年一届,是中国国家级舞蹈赛事。是继“青歌赛”之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又一重要赛事。比赛的目的既是繁荣舞蹈创作又是扶持电视艺术精品。参赛舞蹈类型多样,包括中国民间舞、现代舞、古典舞等。古典舞代表作品有《书韵》《贵妃醉酒》《空谷幽兰》《萋萋长亭》等。
参考资料
50年代陈爱莲经典舞蹈《春江花月夜》 .手机新浪网.2023-05-12
胡岩丨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纸扇书生》的创作.搜狐.2023-09-23
北舞教授胡岩编导的舞蹈作品《孔乙己》《济公》《钟馗》.搜狐.2023-09-23
艺术名家介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教授胡岩.海外网.2023-09-23
佟睿睿作品 当代舞剧《深AI你》国家大剧院火热上演.搜狐.2023-09-23
舞动经典丨《扇舞丹青》:二十年超百场,浸透了时光的锻造 .搜狐.2023-09-23
佟睿睿:希望每部作品给人独一无二的感受.光明日报.2023-09-23
佟睿睿:用舞蹈诉说情怀,书写中国文化 .搜狐.2023-09-23
中芭开年大戏《红楼梦》连演10场落幕,总编导佟睿睿:在真假虚实间织就梦境 .北京日报网.2023-09-23
唐诗逸.中国歌剧舞剧院.2023-05-08
她一跳舞,传说中的飞天仙女就有了名字!.搜狐网.2023-05-08
舞蹈 《西子荷风》 [2013文学艺术界大联欢].央视网.2023-05-08
舞剧《水月洛神》完美收官 下月进京献礼两会.新浪网.2023-05-08
舞剧《嫦娥奔月》2012.中国歌剧舞剧院.2023-05-08
朱洁静方光举行舞蹈专场演出 “舞星”脱颖而出.新浪娱乐.2023-05-08
[2023央视春晚]舞蹈《碇步桥》 领舞:朱洁静(字幕版).央视网.2023-05-08
海派艺苑 | 朱洁静:中国的“朱鹮”.澎湃新闻.2023-05-08
朱洁静加盟《少年奇妙游》!分饰两角惊艳献舞.网易手机网.2023-05-08
汪子涵.猫眼电影.2023-05-11
汪子涵.中国文艺网.2023-05-12
三次落榜北舞 重庆小伙汪子涵涅槃成G20晚会领舞.搜狐网.2023-05-12
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介绍.央视网.2023-05-13
重大活动.中国舞蹈家协会.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