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耳

金耳

金耳(学名: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 & M. Zang) Millanes & Wedin),又名脑耳、茂若色尔布、黄耳、金木耳、胺茸、黄金银耳、黄木耳等。为耳包革科(Naemateliaceae)耳包革属(Naematelia)寄生真菌。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吉林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单生或群生在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中,在壳斗科树的枯木上易见,与粗毛硬革菌(Stereum hirsutum)菌丝共同形成子实体。

金耳子实体大型,半球状至不定形块状,全体呈脑状,由数个深浅不一的沟槽分隔形成的肥厚裂瓣组成,基部狭窄。干后缩小,坚硬,基本保持原型。鲜时表面金黄色、橙黄色至橘黄色,干后橙黄色至金黄色。裂瓣内层主要由毛韧革菌菌丝组成,菌丝分支处有或无锁状联合,吸器丰富。下子实层菌丝或多或少呈平行状;子实层遍生外露表层。担孢子球形至广卵形。

金耳胶质细腻,清润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真菌。金耳子实体为中药黄木耳的基原。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此外,金耳还可以研制成不同规格的护肤品和化妆品,是一种开发和利用价值较高的菌类。

由于金耳经济价值较高,其野生资源遭到过度采集,再加上其人工栽培难度大,已濒临灭绝。2018年,金耳被中国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收录,级别易危(VU)。

驯化栽培历史

金耳是一种共生真菌,是金耳菌和粗毛硬革菌组成的复合体,这两种菌的比例决定金耳子实体能否形成。因此,金耳的人工栽培难度很大。1963-1965年,银耳目专家Bandoni R. J. 首次对金耳进行了驯化培养,但未获得子实体。1983年,黄年来等真菌学家在金耳子实体内外交界的有限部位取小块组织,获得了金耳和毛韧革菌混合菌丝的出耳菌种,并成功地分离出了金耳的母种、原种,但是出耳率不稳定。1982-1983年,刘正南、刘平等对金耳的人工段木栽培获得成功,并进行大面积推广。1993年,郑庆吉等对金耳进行代料栽培也获得成功,为金耳的人工栽培开创了新局面。

分类

命名

在1985年以前,中国的多数文献资料中,金耳的学名多为银耳属 mesenterica ,源于邓叔群的《中国的真菌》一书。但实际上金耳的形态解剖学特征和营养模式等分类学性状与 T. mesenterica 的描述并非完全一致。1976年,黄年来提出金耳的学名应为T. encephala,但此学名对应的分类群虽然子实体形态解剖特征与金耳相似,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黄年来提出的学名未被其他学者采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彭寅斌对中国银耳属、银耳科、银耳目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81年在《湖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中国银耳属》文章,提出中国产金耳的学名为T. aurantia。此后一段时间,该观点被多数学者接受。然而,中国产金耳的生物学特征与T. aurantia 所描述的分类群特征仍有较大差异。

1990年,中国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藏穆和加拿大学者 Bandoni R. J. 以大量中国四川、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产金耳标本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中国产金耳的形态解剖学分类特征,认为中国产金耳是一个未被描述过的新分类群。1990年,Bandoni R. J. 和藏穆在《Mycologia》杂志上发表论文,将中国产金耳建立为一个新种银耳属 aurantialba。该论文使得人们全面了解了中国产金耳分类群的分类特征,并得到世界学者的一致认同,此后诸多学者在其研究报道中都使用此学名。

分类变动

金耳曾被认为是银耳属(Tremella )中的一个物种。1816年,Fries 根据子实体的同质型或异质型特性,建立了子实体为异质型的新属—耳包革属(Naematelia),以区别于子实体为同质型的银耳属的其他物种。但当时关于耳包革属是否成立,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2011年,Millanes A. M.等发现银耳属的42个物种中,具有异质型子实体的3个物种单独形成一个小群,归入耳包革属,与其他39种加以区分。2015年,刘新展等研究证明,具有异质型子实体的银耳属物种与同质型子实体的物种在遗传上具有明显差异,独立成一小群。2016年,刘新展等又通过7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银耳属中具有异质型子实体的5个物种 T. aurantia、T. indecorata、T. encephala、T. aurantialba 及T. microspora 将被看作是一个属,而属名Naematelia 是可用的。他们接受金耳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并认为Bandoni R. J. 和藏穆使用的种加词(aurantialba)是有效的,将银耳属中具有异质型子实体的5个物种都组合到耳包革属中。形成了金耳的新学名—Naematelia aurantialba,同时也生成了金耳的主要异名—Tremella aurantialba 。

特征

子实体

金耳子实体大型,半球状至不定形块状,全体呈脑状,由数个深浅不一的沟槽分隔形成的肥厚裂瓣组成,高2-8厘米,直径3-12厘米,人工栽培时一般10厘米以上,少数可达25厘米,基部狭窄。干后缩小,坚硬,基本保持原型。鲜时表面金黄色、橙黄色至橘黄色,干后橙黄色至金黄色。裂瓣内层白色肉质纤维状,外层胶质金黄色、橙黄色至橘黄色,裂瓣厚薄不一,内实偶有中空。子实层遍生外露表层,担孢子球形至广卵形,无色,成堆时黄色。

菌丝体

金耳菌丝透明无色,细而短,平伏于培养基表面。裂瓣内层主要由粗毛硬革菌菌丝组成,菌丝初期白色,后转为黄色或橙黄色,分支处有或无锁状联合,吸器丰富。下子实层菌丝或多或少呈平行状。

分布

分布范围

金耳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吉林省山西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区、湖北等地。

栖息环境

金耳常见于针阔混交林地中,在壳斗科树的枯木上易见。在海拔2100-2500米,郁闭度0.4-0.5,林内有散射光,温度17-25°C,相对湿度65%-80%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生长较多,品质较好。

习性

适应性

金耳多生在夏、秋季节。菌丝体生长适温为23-25°C,子实体生长适温为15-20°C。子实体生长发育以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为宜。菌丝生长不需要太多光照,子实体形成必须有光诱导刺激。金耳子实体发育需要足够的通风,通风良好,光照度大,子实体除耳基部隐蔽处呈白色至淡黄白色外,整个裸露的表面都呈鲜艳的橙色、金黄色、甚至橘红色;通风不良,光照度弱,则子实体整个表面呈近白色、淡黄白色至淡黄色。金耳在pH值5.8-7.0时生长较好。

种间关系

金耳没有直接分解和吸收木质素纤维素的能力,只能依靠其伴生菌—粗毛硬革菌从基质中获取营养,而金耳菌丝则会促进其伴生菌从基质中吸收营养。

生活史

金耳的生活史较复杂,包括1个有性世代的大循环和几个无性世代的小循环。金耳菌从担孢子到担孢子的大循环过程,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单一型的菌丝,单一型的菌丝形成初生菌丝,初生菌丝经过扭结形成次生菌丝,次生菌丝分化形成金耳子实体,成熟的金耳子实体又产生担孢子,完成整个有性世代。整个有性世代又伴着无性世代,其中包括初生菌丝在某些情况下断裂,能形成双核化的粉孢子和粉孢子链,以及担孢子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以芽殖的方式产生大量的芽孢,芽孢再芽殖,继续产生大量的芽孢。

栽培

菌种准备

栽培金耳必须制备好含有金耳菌和粗毛硬革菌的混合菌种。毛韧革菌菌丝初期疏松,白色,呈棉花状,很快转为黄色或橙黄色,呈厚毡状,有些菌丝有锁状联合,易产生盘状或贝壳状或不规则状的子实体。培育金耳菌种必须是两种菌丝的生长都很正常,才能用于栽培。

接种及培养

按配方配制好培养料后,将培养料装袋,灭菌,冷却后接入菌种。接种后的菌袋置于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温度保持在22-25°C,空气相对湿度为60%左右,每天通风。培养15天左右后,当种穴内长出结实性的金耳原基,即可进行出耳管理。

出耳管理

原基形成后,培养室温度保持不变,相对湿度提高到80%,增加通风次数和通风量,促进原基分化为子实体。光线是诱导金耳子实体转色的主要因素。当子实体长至6厘米左右时,使其充分接受散射光照,光线越强越好,控制温度在22-24°C,空气相对湿度90%-95%。当金耳耳瓣充分展开,形似脑状,颜色金黄,表面出现白霜状孢子时,即可进行采收。

病虫害防治

金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原菌有木霉、青霉毛霉等。可通过多菌灵氢氧化钙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常见虫害有蛞蝓线虫欧洲尘螨跳虫等。可通过甲酚皂、菊乐合剂、敌百虫等进行防治。

用途

食用营养

金耳胶质细腻,清润可口,味香色美,其子实体粗蛋白含量为12.78%,并含有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丙氨酸、精氨酸等10种非必需氨基酸。此外,金耳子实体中矿质元素含量丰富,除一般的钾、钙、铁、锰、锌、磷、铜外,还含有对人体很重要的和锗,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

医学药用

金耳子实体为中药黄木耳的基原。黄木耳味甘,性平。归肺经。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津少口渴,骨蒸潮热盗汗

工业原料

白色金耳胶质细腻,洁白润滑,气味清香,可研制成不同规格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具有滋润皮肤、美化皮肤、改善皮肤等功效。

保护

致危因素

金耳野生资源稀有,再加上由于消费者对生态、健康食材的热衷,其野生资源遭到过度采集,濒临灭绝。金耳生活史复杂,生长过程中又有被寄生真菌粗毛硬革菌的相互参与,导致金耳的人工栽培难以人为控制。

保护级别

金耳于2018年被中国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收录,级别易危(VU)。

相关研究

金耳化学成分研究涉及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但主要集中于金耳多糖。多糖是金耳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止咳平喘、抗氧化抗炎药抗凝血药等作用。王宣东的研究表明,从金耳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三种多糖TAP30、TAP60和TAP80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邓超等研究表明,金耳发酵液多糖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和较强的清除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活性。熊耀康等研究发现,金耳水煎剂浓缩液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蛋清性足肿胀,表明金耳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参考资料

金耳.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11

..2023-05-13

..2023-05-11

..2023-05-11

..2023-05-12

..2023-05-12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政府网站.2023-05-30

..2023-05-13

..2023-05-13

..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