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 Kah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裔的美国诗人、作家、画家。纪伯伦被誉为“黎巴嫩文坛骄子”,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也是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纪伯伦于1883年1月6日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村贝什里,12岁这年,纪伯伦家庭出现变故,纪伯伦随母亲辗转来到美国波士顿,并定居华人区。1895年,纪伯伦进入波士顿公立侨民小学。转年,由于学校老师的赏识,纪伯伦结识诸多波士顿文艺界的名人。三年后,纪伯伦在家人的支持下返回黎巴嫩,进入希克玛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语。1902年,纪伯伦返回美国波士顿,开始在阿拉伯文《侨民报》报刊上发表文章,并于1904年5月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四年后,纪伯伦前往法国巴黎进修学习绘画,并于1910年,在巴黎春季传统画展上凭画作《秋》获得银奖。1911年,纪伯伦定居纽约,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该小说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新运动的开端”,有不少评论家认为该小说取材于纪伯伦的初恋,但纪伯伦否认了这一说法。此后,纪伯伦先后发表出版散文诗集《泪与笑》、散文集《疯人》、诗集《行列之歌》等作品。到了1920年,纪伯伦和旅居美国纽约的阿拉伯诗人及文学家们,成立了“笔会”,旨在革新和发展阿拉伯文学。三年后,纪伯伦发表出版代表作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该作品曾先后被翻译成五十六种文字,仅在美国,销量就达400多万册。1929年,纪伯伦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但仍然坚持创作,两年后,纪伯伦出版《大地之神》,该作品被认为是纪伯伦的最美诗作。1931年4月10日晚上10点50分,纪伯伦病逝于纽约格林尼治村圣方心医院,享年48岁。

在创作时,纪伯伦的文笔凝练,用词清奇,蕴含深的哲理意蕴,在东方文学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世人誉为“纪伯伦风格”。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称赞纪伯伦:“你不仅是东方的风暴,而且给西方带来了鲜花。”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村贝什里,5岁时,纪伯伦进入附近的以赛亚修道院小学,接受读写规则训练。这年,纪伯伦曾独自前往荒野,手拿樱草花到墓地寻找耶稣之墓,想要献花膜拜心中的“先知”。1891年,纪伯伦家庭出现变故,父亲入狱,母亲带着包括纪伯伦在内的四个孩子,搬到贝什里的一个偏僻小屋(也即纪伯伦在黎巴嫩的故居)。3年后,纪伯伦跟随母亲前往巴黎,又辗转来到美国的波士顿,定居华人区。

求学之路

1895年9月1日,纪伯伦进入波士顿公立侨民小学。转年,由于学校教师欣赏纪伯伦的才华,将他介绍波士顿文艺界知名人士福特·戴伊。并于1898年3月,参加多萝西·戴伊举办的画展,结识诸多文化名人。

纪伯伦在这所小学度过为期3年的学习生活后,回到黎巴嫩,进入希克玛学校读书。在校期间,纪伯伦学习了阿拉伯语法语,并结识阿拉伯语教师胡里·优素福·哈达德。胡里欣赏纪伯伦的才华,将他介绍给诗人穆泰奈比等人,指导纪伯伦阅读《诗歌集成》和《圣经》,并为他修改文章。

在此期间,纪伯伦也曾数次返回故乡贝什里,和艺术家哈比卜·苏鲁尔、黎巴嫩前国家元首阿尤布·塔比特等人结识。

1900年,纪伯伦获法语考试第一名,同时坚持学习绘画,并经常前往哈比卜·苏鲁尔家中学习绘画。纪伯伦为克劳伦斯·戴伊绘制封面,得到50美元的报酬,并得到戴伊的肯定,戴伊认为纪伯伦可以称作波士顿画家。转年,纪伯伦在得到胞妹逝世消息后,离开黎巴嫩返回波士顿。

波士顿时期

1902年,纪伯伦回到美国波士顿,第二年,他开始在阿拉伯语《侨民报》报刊上发表文章。1904年5月,纪伯伦在多萝西·戴伊的帮助下,在波士顿画廊首次举行个人画展,并结识女子小学校长玛丽·哈斯凯尔,与她保持长久的联系。同年10月,纪伯伦再次在波士顿举行画展,画展上摆设了40幅画作,但不久后,一场大火烧毁了画廊里的大部分作品。1905年,他的作品《音乐短章》出版。

此时,尚未宣布独立的黎巴嫩仍受土耳其政府压迫。纪伯伦于1907年发表出版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该作品被土耳其政府认定是“危险的、叛逆的、毒害青年的”书,在土耳其政府的组织下,此书被当众焚烧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中心广场,并且纪伯伦也被定下“叛逆分子”的罪名。

1908年,纪伯伦在玛丽·哈思凯勒的支持下,前往法国巴黎,访问诸多画家如奥古斯特·罗丹、马尔席勒、毕鲁诺等,也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和美术馆。两年后,纪伯伦参加巴黎的春季传统画展,其作品《秋》获得银奖。同年11月,纪伯伦返回波士顿。纪伯伦于1911年与人创建“金环学会”,旨在使黎巴嫩叙利亚侨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波士顿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同年,纪伯伦认为自己的想像力在波士顿无法得到突破,在同学艾敏·雷哈尼的邀请下,决定迁往纽约

纽约时期

1912年,纪伯伦发表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有不少评论家认为该小说取材于纪伯伦的初恋,即青年时代,纪伯伦曾和故乡的一位富家小姐相爱,但由于两家贫富悬殊,最终导致二人分手,但后来纪伯伦否认了这一说法。该小说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新运动的开端”。次年,出版散文诗集《泪与笑》,该作品集结了纪伯伦于1903年至1908年发表的文章。

1914年2月,纪伯伦在蒙特鲁斯大厅举办个人画展,并在画展中展览了75幅作品,此次画展也奠定了纪伯伦的艺术家地位。同年,纪伯伦开始发表《疯人》,并将《疯人》翻译成英文,在《新月》《闪电》《西方明镜》等杂志上刊登作品。

1919年,纪伯伦的长诗《行列之歌》在纽约出版后,收到诸多读者来信,有人发表评论,将他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相比较。次年,纪伯伦和旅居纽约的阿拉伯文学家,成立了“笔会”,该组织以纪伯伦为首,旨在革新和发展阿拉伯文学,该笔会的成员包括作家米哈伊勒·努埃曼、伊利亚·艾卜·马迪和奈西卜·阿里杜等人。纪伯伦为该笔会绘制会徽,作为阿拉伯侨民作家团体,该笔会推动了阿拉伯文学的发展。《笔会诗文选》于1921年在纽约出版,该诗选收录了包括纪伯伦在内的诸多作家的散文和诗歌,阿拉伯各国报刊纷纷转载。自此以后,纪伯伦进入创作高峰期,同时,为了让世界更多人阅读自己的作品,他主要用英语进行写作。

1923年,纪伯伦发表代表作英文散文诗集《先知》,该作品为纪伯伦赢得了广泛读者群,扩大了纪伯伦的诗人声誉。作品中,纪伯伦借“先知”和世人的对话,抨击了东方社会的陈旧习俗,表达了纪伯伦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两年后,该作品的法国译本和德国译本先后出版。1926年,纪伯伦开始创作散文诗集《人子耶稣》,两年后,该作品在波士顿出版,被誉为“纪伯伦福音”。

英年早逝

1929年,纪伯伦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后,仍然坚持创作。一年后,纪伯伦于47岁这年留下遗嘱,除了留给胞妹的财富外,画室内的书籍和画作赠予挚友玛丽,剩余的金钱和画作赠予故乡贝什里。

1931年初,纪伯伦出版《大地之神》,该作品被认为是纪伯伦的最美诗作。同年4月10日晚上10点50分,纪伯伦病逝于纽约格林尼治村圣方心医院,享年48岁。

四个月后,纪伯伦的灵柩于8月21日被运回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了迎灵仪式。次日,纪伯伦的灵柩被运回故乡贝什里的修道院里安葬。

家庭情况

家庭关系

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是负责征收牲畜税的乡官,后来,哈利勒被指控侵吞税款,并因此入狱,家中财产也被查封。纪伯伦的母亲卡米莱,在和哈利勒结婚前,曾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嫁给自己的堂兄,并随他前往巴西,生下儿子布特鲁斯,之后丈夫客死巴西。第二次是嫁给亲戚,但一月不到的时间,丈夫就撒手人寰。之后,卡米莱和哈利勒结婚,生下儿子纪伯伦、长女玛尔雅娜和次女苏尔丹娜。在家中出现巨大变故后,卡米莱带着长子布特鲁斯和包括纪伯伦在内的四个孩子离开贝什里,并在一位亲戚的帮助下,要回被查封的部分财产,带领孩子定居波士顿。在此地,卡米莱通过经商的形式来获取生活费。1902年6月,卡米莱死于癌症,这令纪伯伦大受打击。

布特鲁斯是和纪伯伦同母异父的兄长,定居波士顿后,布特鲁斯跟随母亲一同经商。1902年3月,布特鲁斯死于肺病,年仅25岁。

在纪伯伦两岁时,他的妹妹玛尔雅娜出生,两年后,小妹妹苏尔丹娜出生。定居波士顿后,玛尔雅娜和苏尔丹娜给邻居做帮工,用以维持家庭开支。1901年4月,苏尔丹娜死于肺病,年仅14岁,悲痛之下,纪伯伦喊出:“妹妹死了,我心中的雅威也死了!”

随着小妹妹、兄长及母亲的相继离世,纪伯伦和妹妹在波士顿相依为命,依靠绘画和写作赚取生活费用。

个人情感

在首次个人画展中,纪伯伦和玛丽·哈斯凯尔相识后,与之结为挚友,二人频繁通信。1910年10月,纪伯伦返回美国,并向玛丽表达爱意,并向她求婚,却遭玛丽拒绝。此后,纪伯伦将独身视为爱情目标,终身未婚。

玛丽比纪伯伦年长10岁,1911年4月,玛丽在日记中记载了自己因为双方年龄差距,而无法同意纪伯伦求婚的顾虑。1911年末,纪伯伦在出版的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扉页上,写下玛丽名字缩写“M.E.H”。

虽然玛丽拒绝了纪伯伦,但二人始终保持通信来往,1913年2月,纪伯伦用信件的形式告知玛丽,他挑选了自己的十幅画打算送给她,包括《让我们一同奋起》《种子》《眺望者》《堆放的蔷薇》《沙漠的心脏》等。1926年,玛丽和他人结婚,迁居佐治亚州,但和纪伯伦始终保持友谊。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诗歌语言

纪伯伦作品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受,与他的语言艺术有分不开的关系。纪伯伦作品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流畅美

纪伯伦突破了阿拉伯传统诗歌追求格律的形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柔顺的语言用词,表达他对事物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比如在《音乐短章》中,纪伯伦把音乐比作“灵魂的语言”,把曲谱比作“浮动情感的和煦春风”,在新奇比喻和柔顺的用词中,纪伯伦塑造了独特的音乐形象,如行云流水,传达出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色彩美

纪伯伦的作品侧重展现自然化色彩部分,比如在《黑夜与黎明之间》中,纪伯伦写道:“我的思想之船空空如也,只装着七只杯子,杯子里盛满各色颜料,绚丽斑斓,酷似彩虹”“我在船两侧涂上落日余晖般的土黄、春葱般的嫩绿、天空似的瓦蓝和晚霞状的血红”此处,纪伯伦借助色彩来表现自然景物,使整首诗显得形象生动,明快鲜美。

纪伯伦的作品还蕴藏了强烈的情感色彩,他重视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比如在《婚配》中,纪伯伦写道:“婚配就是把黄色的美酒与红色的佳酿混合在一起,而产生一种好似朝霞一样桔红色的液体。”此处,纪伯伦以艳丽明朗的色彩,表达了他对美满婚姻的诚挚祝福。

艺术画作

纪伯伦的画作基本没有名称,也较少标注日期及签名,在画作内容上,经常呈现庄严赤裸的男女,有的画作是独自一人,有的画作是双人或多人,他们或是侧影,或是正面,或是祈祷,显示了简单纯朴之美。

人物思想

文学创作

纪伯伦的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文笔尚未成熟,创作了包括《草原新娘》《折断的翅膀》等小说在内的作品。纪伯伦的创作中期,以诗歌和散文创作为主,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个人自由,梦想建设理想的祖国,创作了包括诗集《行列之歌》、散文集《疯人》等作品。纪伯伦的创作后期,以创作散文诗为主,创作了包括散文诗集《先知》《沙与沫》等作品。

前期思想

在前期的作品创作中,纪伯伦的主要思想特征表现为:为了子女甘愿奉献牺牲。比如在《折断的翅膀》中,纪伯伦写道:“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藉;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亲,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这段独白表达了纪伯伦对母亲的爱,以及失去母亲后的悲痛难过心情。

中期思想

在中期的作品创作中,纪伯伦的主要思想特征表现为:为了民族和国家激进反抗。在这一阶段,纪伯伦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表现为勇于打破一切陈旧的价值观,揭示东方民族弊端,改造社会和民族,建立理想社会。在《疯人》中,“疯人”发现自己的全部面具被盗走后,第一次被阳光亲吻了脸,于是他的心灵和光明融为一体,明白曾经的“面具”只是遮蔽黑暗的工具,为了直面光明,不再被社会虚伪和陈规旧俗遮蔽双眼,“疯人”陷入了“疯狂”之境,打破束缚,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

后期思想

在后期的作品创作中,纪伯伦的主要思想特征表现为:为了世界和人类归于纯真平静。在这一阶段,纪伯伦放弃了武力与狂暴,回归内心的宁静,致力于追求人性完美,希望通过拥有对全人类无差别的大爱,消除社会和民族矛盾。比如在《先知》中,纪伯伦将主人公设定为人类导师,在和民众谈论日常的简单事物中,向人提出劝诫,这些劝诫推翻了根深蒂固的陈旧理念,传达了人要改进自身,完善自我的思想。

宗教思想

纪伯伦提倡一种反传统反偶像的宗教观念,他曾说过“我们就是雅威”“上帝是长了双翼的我们”。在纪伯伦看来,上帝是人类本身。但这并不意味着纪伯伦否认上帝和宗教的存在价值,纪伯伦理解崇拜上帝和宗教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因此他认为既然人类“精神需要上帝”,那就崇拜人类内在的上帝。

荣誉和影响

个人荣誉

纪伯伦生前并未获得文学大奖,但在其逝世后,后人给予他较高荣誉。

人物影响

本土影响

纪伯伦是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在旅美时期和阿拉伯诗人、文学家成立笔会,并成为阿拉伯文学第一个文学流派——“旅美派”作家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旅美派文学家们的头号领袖”“旅美文学的旗手和灵魂”。

作为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奠基人之一,纪伯伦在创作时,文笔凝练,用词清奇,蕴含深邃的哲理意味,加上富有神秘气息的预言式语句,在东方文学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世人誉为“纪伯伦风格”。在阿拉伯文学史上,“纪伯伦风格”已经成为专业术语,备受阿拉伯文坛推崇。

世界影响

纪伯伦被誉为“黎巴嫩文坛骄子”,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1923年,纪伯伦《先知》发表后,被称为“小圣经”,曾先后被翻译成五十六种文字,仅在美国,销量就达400多万册。

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纪伯伦为世界留下诸多名言名句,激励着一代代的人们。诸多当代名人在演讲时曾引用纪伯伦的诗语,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讲时,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问你自己能够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史蒂夫·乔布斯斯坦福大学为毕业生做演讲时,说:“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演讲时,说:“路将会很长,坡将会很陡。”

中国影响

1923年,中国作家茅盾将纪伯伦介绍到中国。8年后,冰心翻译纪伯伦的《先知》,使中国读者进一步认识了解纪伯伦。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泪与笑》后,许多译者开始翻译纪伯伦作品,到了90年代,纪伯伦在中国迎来了出版热潮。

1994年10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伊宏主编的《纪伯伦全集》,这部作品囊括了纪伯伦的全部作品,包括书信集和绘画作品,该作品的编者序和纪伯伦年谱则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有关纪伯伦的生平资料和文艺评论,为纪伯伦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年1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由关和钱满素主编的《纪伯伦作品全集》,其中包括《泪珠和欢笑》《暴风雨》《折断的翅膀》《先知》《游子》等诗集,该作品是纪伯伦作品的全新译本。对中国来说,纪伯伦出版热推动了阿拉伯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为了纪念纪伯伦,北京大学于2021年9月25日至26日举办“纪伯伦逝世90周年纪念专题研讨会”,黎巴嫩驻华大使米莉娅·贾布尔应邀出席研讨会的开幕式。

人物评价

法国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对纪伯伦的作品大加赞赏,评价其作品有神秘风韵,并称纪伯伦为20世纪的威廉·布莱克英国诗人和画家)。

马里兰大学沙鲁伊教授评价:“纪伯伦发展了一种超越东西方障碍的独特思想,他的作品传达的信息和塑造的形象,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中产生了共鸣。”沙鲁伊教授认为,“凡是伟大诗人应该传达的信息,纪伯伦都传达到了。”

《纪伯伦传》作者努埃曼在书中对纪伯伦做出评价,认为“(纪伯伦)他所用的手法几乎是全新的,他那美丽、协调、色彩雅致和匀称丰富的曲调,包含在精练的语言内,每一语句都跳动着生命的力量和断然的回答。”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称赞纪伯伦:“你不仅是东方的风暴,而且给西方带来了鲜花。”

后世纪念

纪伯伦博物馆

纪伯伦逝世后,其灵柩被送回家乡贝什里镇的一座修道院里,后来,黎巴嫩政府为了纪念纪伯伦,于1975年出资改建,将这座修道院变成了纪伯伦博物馆,二十年后,纪伯伦博物馆经过扩建重新对外开放。纪伯伦博物馆上下三层,共有16个展厅,底下一层是纪伯伦的墓地,博物馆内部收藏了纪伯伦生前所用家具、文房用品、400余幅画作及手稿。

2012年7月21日晚,纪伯伦博物馆举办“中国文化之夜”的文艺晚会,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文化专员佘明远和纪伯伦全国委员会主席齐迪亚克、纪伯伦博物馆馆长嘉佳,当地政府官员以及群众等800余人共同出席观看演出。

纪伯伦国际年

1981年,在纪伯伦逝世5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这年列为纪伯伦国际年,以此纪念纪伯伦。

纪伯伦全国委员会

1983年,在纪伯伦诞生的100周年之际,黎巴嫩政府专门组织“纪伯伦全国委员会”,并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

参考资料

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奠基者 .中国新闻网.2023-12-31

纪伯伦散文诗经典.豆瓣读书.2024-01-07

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奠基者.中国新闻网.2024-01-07

作为画家的黑塞、雨果、泰戈尔与纪伯伦.艺术中国.2023-05-27

北京大学举办纪念纪伯伦逝世90周年专题研讨会.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2023-05-17

再访纪伯伦博物馆看到中国书籍.华人头条.2023-05-17

中东那些事儿丨走进黎巴嫩纪伯伦博物馆.封面新闻.2023-05-17

黎巴嫩纪伯伦博物馆的“中国文化之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