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1827年8月12日),十九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其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未受过正规教育,14岁向雕刻师詹姆斯·巴西雷(James Basire)拜师学艺,度过了7年学徒生涯;与此同时,他在闲暇时间广泛阅读,并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后于1779年入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美术,1782年结婚。不久以后,布莱克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Poetical Sketches。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1788年后,他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阿利吉耶里神曲》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

其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天真之歌》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画合体、互文的诗集,合集《天真与经验之歌》是其诗学思想萌生的摇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757年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于个性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教条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未受过正规教育。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0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威廉考虑到家庭负担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14岁他当了雕版匠人巴塞尔市的徒弟,跟他学了七年。他还被派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制作墓碑雕刻。

教育经历

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

写作经历

不久以后,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Poetical Sketches。

1784年,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与约翰逊的合作者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

1788年后,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

1789年出版《纯真之歌》。

1794年出版《经验之歌》,揭露女王陛下政府和教会对童工和青少年的摧残,其中还有对被驱作战的士兵的叹息和贩卖女子为娼者的诅咒。

1971年创作《法国革命》。

1973年创作《亚美利加》。

1804年的长诗《四天神》,揭露了大英帝国的工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之上的。他把统治者描写为一个建造帝国的大工头,以工业支持殖民战争。

1808年创作《弥尔顿》。

1820年创作《耶路撒冷》。

林内尔的支持下,完成了圣经《约伯之书》的水彩插图。

1820年开始了工程浩大的《神曲》插图,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

著有《天真的预言》。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弟弟是罗伯特,1787年冬天,罗伯特生病去世。

情感生活

1782年与凯瑟琳·布歇结婚。

健康状况

1825年开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为但丁神曲插图的工作。可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但其仍有大量的著名画作传世。

1827年8月70岁的布莱克在伦敦斯特拉德喷泉街一所简陋的寓所里去世。身边有林内尔、阿诺德·帕尔默等几位好友陪伴。

个人作品

创作特点

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前期诗作主要包括《诗歌素描》《纯真之歌》及《经验之歌》等。

前期的诗作,语言上简单易懂,且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自比为以西结的少年,四岁就看到了宗教幻象,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地交谈。尽管世风低落,文途滞涩,但布莱克怀着极大的天真和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类似约翰·班扬和马娄的“世俗反讽”运动中。布莱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乡村姑娘凯瑟琳的邂逅与共处中,获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话与贞洁,并以此与自身的经验和想象作为对比,参照了很多从中世纪就开始进行和流传的童话寓言式写作,并加上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创造力,布莱克留下了18世纪最重要的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和《纯真与经验之歌》。布莱克构筑了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闪光,时时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

布莱克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借丰富想象而进行创作的人,但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怪异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面貌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于他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同阿蒂尔兰博一样,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梦幻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天国诗歌”的皈依与信仰。也许,这就是布莱克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霭中”的大胆语句,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布莱克的关于:“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萨尔瓦多·达利,在《记忆的永恒》和《西班牙内战的讽喻想象》中,达利用天才的画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缅怀与赞美。

布莱克1810年的《米尔顿》,至1916年,休伯特·帕里爵士为此诗的自序谱上音乐,改名为《耶路撒冷》,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赞歌之一。

人物影响

布莱克的诗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有热情,重想象,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的浪漫主义气息远比其后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威廉·华兹华斯约翰·济慈珀西·雪莱等更加深刻。布莱克还有一些箴言式的读书笔记,引起人们的兴趣。他在这些笔记中直抒所感,发人深省,特别是他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一针见血。

布莱克是风格独特的诗人,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中国有《布莱克诗选》中译本。布莱克的版画创作也有着其独特的进步内容和宗教色彩,在英国版画史上占有非常高的地位。

社会活动

1809年,举行了一场个人画展。

1817年,与年轻画家约翰·林内尔结识,后者对这位画家非常的崇拜,并介绍他认识了别的一些年轻画家,其中包括塞缪尔·帕尔默等。这些真诚的朋友的友谊和钦佩,给了年老的布莱克许多安慰。

人物评价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当时世俗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疯子和偏执狂。他的作品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诗人威廉·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诸多评论家将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杰弗雷·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威廉·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作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创作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专馆,且馆藏十分丰富。仅在2002年米迦勒学期MichaelmasTerm剑桥大学英文系的课程表中,就有三门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它们是:“威廉·布莱克”、“布莱克的复合艺术”(Blake sCompositeArt)和“布莱克的微细特例”(Blake sMinuteParticulars)。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王佐良教授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格律、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他的作品里还有大量需要深入研究的东西。

皇家学院院长托马斯·劳伦斯,她这样写道:“除了劳伦斯爵士之外,在场的还有M夫人,以及另一位不太出名的艺术家,名叫布莱克。他不是一个常规的职业画家,而是一个酷爱艺术,以追求艺术为幸福的人。他充满了美的想像力和天赋。布莱克先生显然已经抛弃了世俗世界的所有关注。他看起来忧郁而温和,但在谈到他热爱的艺术时,他的脸上放出夺目的光芒。”“虽然他具有如此的天赋,但显然缺乏劳伦斯先生那样的世俗技能,即在世俗社会获得成功的才能。他所谈到的每一个词显示出他的艺术思想完美而深刻,对这个世俗世界的事物他是完全隔离的。”

人物解析

多才多艺

他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着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两者都需要解释性或推测性的阅读。

想象思考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者、散播者,就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来勾小孩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弗朗西斯·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信仰的是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借想象力促成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他启发了艾米丽·迪金森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是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是从“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长者。

幻想幻觉

从童年时代起,布莱克就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并且时常经历幻想。他说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他的画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变形人体或表现他幻觉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欧洲:一个预言》(1794年)所作的插图就是源自他的幻觉。据说,当布莱克住在兰伯斯时,他曾站在一个楼梯的顶端,看见过类似的一副幻象出现在空中。从这幅画面上可以看出:混沌初开,一个裸体老人白发白须飞扬,伏在一个黄边红里的圆形物体内,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划规测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这位神秘的老人显然是《圣经》里的雅威耶和华。在《旧约·箴言》里有一段“智慧”所说的话可以佐证。

神秘慈悲

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布莱克在这里构想了一个神话般的场面:

在深沉的夜幕下,“怜悯”这位充满慈悲的人物,骑着一匹飘逸的白马“宇宙使者”,无声无息地掠过夜空。大地上躺着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她非常虚弱,无力照顾新生的婴儿。“怜悯”关切地俯下身去,张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幼小但充满活力的新生儿,从大地母亲身上一跃而起,扑到“怜悯”的怀中。在“怜悯”的身后,有一个夜的使者,正张开手臂飞翔着,静静地掠过夜空。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宁静而深沉,充满着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无边的夜幕,掩盖着无数的罪恶、不幸、欢乐、忧伤、生命和死亡、温柔与狰狞······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构成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内容。

参考资料

《威廉·布莱克评传》:想象的力量是人类价值的一种载体.今日头条.2024-03-05

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豆瓣电影.2024-03-05

掌心握无限,剎那是永恒 | William Blake.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