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与曹魏集团争夺汉中的战争。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率军返回长安,刘备占据汉中市,汉中之战结束。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刘备争夺荆州南三郡。曹操趁机进军汉中,刘备恐益州有失,与孙权协议划分荆州南部四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带领一众将士谋臣,数万精兵进攻汉中,初战不捷。刘备部将吴兰、雷铜、任被杀,曹军夏侯渊所部屡战屡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部将黄忠斩杀夏侯渊,刘备取得定军山大捷。曹操、刘备两军自此对峙,同年五月,曹操已经从汉中撤军,率大军返回长安。汉中之战结束,刘备取得最终胜利。
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称汉中王;益州统治基础更加牢固,同时奠定了蜀汉的霸业,开辟了三国鼎立的新格局。曹操因率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再加上定军山的失去(战略上不利于曹军),最终大军退回长安,使得曹魏集团在此后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无法染指益州。
战争背景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忌惮汉中市镇民中郎将张鲁(他领汉宁郡太守,张鲁统治巴、汉近三十年,与刘璋关系恶劣)、曹操等对益州的威胁,邀益州之战。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刘璋关系恶化,刘备率众反攻刘璋。建安十九年(214年)六月,刘璋开城投降,刘备入成都市,自领益州牧。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对有功将士论功行赏、加官晋爵。同时采纳刘巴建议,铸直百钱,开办官市,稳定物价,恢复生产,巩固了在益州的统治地位。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吴政权、蜀汉政权争夺荆州长沙、永州市、桂阳三郡,曹魏集团趁机进军汉中市。这使得刘备与孙权求和,与孙权协议划分荆州南部四郡,孙吴政权与蜀汉政权暂时罢战。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刘备听从谋士法正的建议,带领一众将士谋臣,数万精兵进攻汉中,准备夺回汉中,解除曹操对益州的威胁。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在平定渭河平原、陇右等地后,西征割据汉中三十年的张鲁。曹操率众自宝鸡市出散关,沿途平定了氐族叛乱。同年七月,曹操到达阳平关。阳平关陷落后,张鲁听从功曹阎圃的建议,封藏宝货仓库,自米仓道奔逃巴中市。同年十一月,张鲁率余众自巴中归降,曹操占据汉中市。同年十二月,曹操从汉中离开,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屯兵汉中。他定下固守汉中各要塞,持久防御之计。他听从武威郡刺史张既的建议,将汉中数万户民众迁移到了长安、洛阳市、邺城遗址等地。
战争过程
刘备初战不捷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三月,张颌指挥军队进攻益州的巴东(今重庆奉节县)、巴西(今四川阆中市)两郡,想把当地百姓迁移到汉中。张飞率精兵万余人,在宕渠(今渠县东北)大胜张颌。张飞在战胜张颌后,最终将曹魏势力驱逐出了巴东、巴西两郡。同时,曹魏集团派遣征西将军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平寇将军徐晃、荡寇将军张郃等,驻扎汉中市,防备蜀汉政权的进攻。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留诸葛亮镇守成都市,带领法正、张飞、马超等一众将士谋臣兵发汉中,汉中之战至此爆发。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魏方面,征西将军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顒、平寇将军徐晃、荡寇将军张颌等驻守汉中各郡。蜀汉方面,刘备派张飞、马超、吴兰、雷铜等将率偏师攻打武都郡的下辩(今甘肃成北县),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等将军抵挡。吴兰率军攻下下辩,曹洪试图夺回,使其退出汉中市。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洪等攻打驻扎在下辩的吴兰,张飞驻兵在固山(今甘肃成县西北),发出消息要切断曹洪后方。曹洪心中浮动,曹休却看出其中的漏洞。曹休指出张飞兵少,曹洪在曹休建议下,猛攻吴兰。击破吴兰,并斩杀其部将任夔。张飞、马超败走,吴兰后被曹将阴平氏斩杀。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七月,刘备亲自率主力自金牛道到阳平关。阳平关地势险要,双方对峙超过一年。期间,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今朝天区关北),欲切断汉中市与许昌市之间的联系。徐晃前去抵挡,击败陈式,陈式手下的士兵被打的纷纷跳下山谷逃命,死伤惨重,雷铜也死于张郃手中。刘备与夏侯渊、张颌等陷入僵持状态。曹操同年七月训练军队,准备亲自征讨刘备。九月,曹操率大军到了长安。刘备方初战不捷,虽然他的主力大军没有受到严重损失,但其两路偏师折损严重。部将吴兰、雷铜、任夔被曹军斩杀,刘备的军事意图也没有达到,军中士气下降。反观曹操方面,夏侯渊所部屡战屡胜,士气高涨。
夏侯渊阵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得到成都的诸葛亮增援,补充大量的兵力、粮草,军中士气大振。刘备凭借优势的兵力,从阳平关南渡过汉水,抢占定军山。定军山位于汉水南岸,距离汉中郡治汉中市仅40公里,当时为汉中郡的战略要地。夏侯渊虽仍据阳平关,但失去了地利优势,不得不率军来抢定军山,在山前构筑营垒。夏侯渊在营寨周围部署大量鹿角,用以拒刘备军冲击营寨。随后,刘备趁夜派兵在走马谷(汉水南岸定军山下一条狭长东西走向谷道)火烧其鹿角。夏侯渊派张郃守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围鹿角。
刘备率十部兵马(约一万多士兵)连攻张颌,张颌近身肉搏,因其悍勇,刘备一时不能取胜。夏侯渊分出一半兵力去救张颌,自己亲率400精兵去修南围鹿角,南围鹿角距离中军营帐十五里左右。此时,夏侯渊和亲兵在修补鹿角,刘备派黄忠攻打南围鹿角。黄忠在岔路口,与夏侯渊相遇,双方短兵相接。黄忠借着地势高的优势,斩杀了夏侯渊。曹军主将夏侯渊被杀后,三军无主,夏侯渊的军队人心浮动。黄忠又攻向十五里外的中军大营,夏侯渊的军队四散而逃,溃不成军。乱军中,益州刺史赵顒、夏侯渊之子夏侯荣等,也在乱军中被斩杀。黄忠凭此军功,晋升为征西将军。
曹刘双方对峙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市的曹军群将无帅,人心动荡不安。于是,司马郭淮、驸马都尉杜袭收集散兵后,推举名将张郃为临时主帅,各军这才从不安中稳定了下来。刘备准备乘胜追击,渡过汉江来攻曹军。曹军众将认为己方士兵过少,应依汉水布阵。郭淮却以为不可,这是示敌以弱,应该远离汉水结阵。果然,刘备见曹军旗帜招展士气不乱,便驻步不前,自此两军隔江对峙。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率大军赶来汉中,据守阳平关。刘备向部将表示定能战胜曹操。刘备占据山川险要之地,坚守不出,不与曹操发生大规模的战斗。
曹操退兵
曹操的粮草虽然充足,但粮草在山区转运也是不便。曹操大军的人数在十万左右(据史料记载),每天人吃马嚼,粮草消耗严重。刘备军固守的同时,不时派兵骚扰曹操粮道。当时,任征西将军的黄忠在赵云营中,他建议赵云可以劫曹军粮草。曹操的屯粮重地有重兵把守,为了防止被埋伏,赵云与黄忠约定期限,然后黄忠领兵劫粮。黄忠到了时间未归,赵云率领骑兵接应,曹军紧追不舍,直到赵云营前。赵云营门大开偃旗息鼓,曹军怀疑有伏兵,慌忙退走。赵云率兵反击,曹军惊慌之下很多士兵坠入汉水。曹军顿时死伤惨重,士气大降,军心思退。
一次,刘备派义子刘封在两军阵前挑战,曹操怒骂刘备,表示自己的儿子曹彰能够轻易战胜刘封。随后曹操下令召曹彰前来对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彰千里赶路,刚到长安。曹操已经从汉中市撤军,率大军返回长安。汉中之战结束,刘备取得最终的胜利。同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
结果与后续
结果
汉中争夺战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打了将近两年之久。刘备方阵亡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曹操方阵亡征西将军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小将夏侯荣等。曹操方代理校尉王平,因孤立无援,故投降刘备。
后续
刘备占领汉中全境后,派遣副军中郎将刘封、枝城市太守孟达乘胜攻取了东三郡(魏兴、上庸、新城)。此后,刘备提拔魏延为汉中市都督,并在成都至白水关之间修筑了400余区的馆舍与亭障加强防御。曹操失去汉中后,只能命令张郃、曹真、曹洪等一起屯守宝鸡市(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曹操撤退时,将汉中(他可控制的范围内)的五万百姓强迁到长安附近。
战争影响
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占据汉中,称汉中王。汉中之战,是蜀汉与曹魏双方比较重要的一场战役,刘备的这次胜利,增加他的威望,还扩大领土面积,还重新拥有防御屏障。以后形成的蜀汉与曹魏南北对峙局面,以这一次战争为开始。它影响了整个三国整体的格局,是天下三分局面形成的标志。
刘备方面
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称汉中王。新生的蜀汉政权得以巩固,蜀中百姓与士族归心,刘备可称王。刘备得到汉中后,蜀汉政权重新拥有北面的防御屏障。在战略上,蜀汉政权可以主动出击曹魏,为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得到了基本条件。
曹操方面
汉中之战的失利,曹操失去汉中,损失主将夏侯渊,丧失了消灭蜀汉的有利时机。曹操的军队造成了许多的伤亡(非战斗性伤亡),但曹操的主力大军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失,北方地区(渭河平原、中原)仍然在曹操的手中,还迁徙了汉中郡以及武都郡的大量人口到长安。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的得而复失,使得曹魏集团失去了对益州的战略主动权,在此后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直接染指益州。
胜败原因
刘备胜利的原因
第一,刘备首先发动了攻击,始终在主动进攻。虽然初战不捷,损失了三名将领,没有取得进展。但曹军主帅夏侯渊在连续胜利后恃勇躁斗。在刘备占据了定军山后,夏侯渊也在定军山前构筑营寨,后夏侯渊修补鹿角,黄忠趁机斩杀了夏侯渊。曹军因此失去主帅,军心已乱后败退。刘备占据了定军山地利优势,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曹操亲自前来,双方只是陷入对峙。
第二,刘备听从谋士法正的建议,夺回汉中市,是得到了益州士族和百姓的支持。在曹刘双方对峙过程中,刘备曾多次向诸葛亮写信求援,在成都的诸葛亮提供了大量的粮草和兵力,刘备的后勤得到补充。诸葛亮向益州治中杨洪请教,杨洪告诉诸葛亮,汉中与益州的关系唇亡齿寒,应该发动益州男子去当兵,女子运输粮草。
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一,曹操攻破汉中后士兵疲倦,无法连续作战,因此无法急促攻打益州。还有北方的叛乱势力没有消除(北边鲜卑部族的骚扰和地方不时发动的叛乱)。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议和后,率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合肥险些失守。曹操率大军返回许昌,坐镇指挥战局。在汉中之战期间,曹操并没有在汉中指挥,而是坐镇大后方长安,因其他的地方叛乱需要曹操处理。同时,曹操轻视了刘备的魄力和法正的谋略,觉得夏侯渊就可以压制刘备,还有后顾之忧(如宛城侯音之乱)。
第二,曹操向夏侯渊指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因夏侯渊对刘备多次取胜,而刘备在定军山安营扎寨,夏侯渊仍率兵前来争夺,最终黄忠斩杀了夏侯渊。曹军至此失去了地利优势,曹操亲来也没有扭转战争态式。
第三,曹军对当地百姓的统治和迁移,造成百姓逃亡。曹军后勤供应困难,还有黄忠赵云时常劫粮等问题困扰。曹操面临大军后勤压力,在双方僵持数月的情况下,最终曹操率军返回长安,失去了汉中市。
战争评价
三国政治家诸葛亮曾说:“及至孟德,以其谲胜(诡诈取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后悔思退),仅能自脱,辱其锋锐(锐气已失)之众,遂丧汉中之地。” 司马懿也曾说:“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差一点)大败。”
南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赵云将(率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元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将军赵云击其(曹操)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昭烈(刘备)遂取汉中市。
当代历史学者饶胜文在《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一书,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孙吴已无机会,只能依靠江东,三分天下有其一。
当代学者孙海石的《略谈刘曹汉中之战和蜀汉集团开国方略》表示,汉中对于蜀汉具有重要意义。蜀汉集团对于占据汉中的意愿是梦寐以求的,为之进行的努力是不惜任何代价的。汉中更是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势在必得的战略要地,是个防御之地。它也是蜀汉北线防御的重要屏障,具有战略意义。
当代学者申雷肯定了汉中之战对于蜀汉地重要意义,可以说是汉中之战,非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决定了后续三国鼎立之势的格局。横亘在渭河平原与汉中市的秦岭山脉成为两国稳定的国界线,汉中成为了蜀汉和曹魏两国的军事冲突区,充当了双方战争的缓冲区。
当代学者杨敏在《试析汉中之战》表示汉中之战,曹操一方是战略防守。刘备方面举益州全民之力,目的就是攻取汉中。汉中之战影响了整个三国混战的格局,应看成是三分局面形成的标志。
趣闻典故
偃旗息鼓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月,曹操率大军赶来汉中,据守阳平关。一次追逐战中,赵云退回营寨,他的副将张翼想要紧闭寨门,以便抵御曹军。赵云却下令寨门大开,营寨内放倒军旗,让士兵埋伏在营寨山沟中,他站立在营寨门外等候曹军。黄昏时分,曹操带领步兵追到赵云寨门前,他瞭望见营寨敞开大门,只有赵云一人迎战。曹操断定此地必有埋伏,便下令撤退。在曹军变换队形时,赵云令埋伏在山沟里的蜀军冲杀曹军,曹军狼狈溃逃。赵云率部下追击至汉水岸边,曹军很多士兵落入水中淹死。
一身是胆
第二天一早,刘备亲自来到赵云的营中了解战况,由衷地赞叹说,赵云一身都是胆啊。
鸡肋
汉中之战,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恰好庖官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曰,鸡肋。鸡肋。夏侯姓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夏侯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影视作品
《三国演义》1994年
《三国》2010年
《三国演义》2009年
史籍记载
东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
东晋陈寿《三国志》卷九.魏书九
东晋陈寿《三国卷》卷三十六.蜀书六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豆瓣网.2023-05-29
《三国》.豆瓣.2023-05-29
三国演义.豆瓣.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