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郡(今河南桐柏东)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爵南郑侯。
魏延早年追随刘备攻占益州,因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晋位汉中王,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郡太守,镇守汉中。刘备称帝后,魏延升任镇北将军。后主刘禅继位,魏延封爵为都亭侯。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夕,率军进驻汉中,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府司马、武威郡刺史。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军西征进入羌族居住的地区,击败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爵南郑侯。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都希望能独自率领一支兵马,诸葛亮不许,魏延常有怨言,又与丞相府长史杨仪不和。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兵出斜谷(今眉县西南),魏延充当前锋;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魏延打算率军继续北伐,遭到杨仪等人反对;魏延率部先行南归,沿途烧毁栈道,占据南谷口(今陕西汉中市西北),举兵进攻杨仪等人;魏延战败逃往汉中,平北将军马岱率军追击,斩杀魏延。魏延死后,杨仪怀恨,又将其夷灭三族。
蜀汉大臣杨戏评价魏延勇武,能承担重任却难以相处。晋朝史家陈寿评价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为人高傲,最终招灾致祸,是咎由自取;魏延身死,近代学者冒广生、吕思勉认为他并无叛逆投敌之实,而被杨仪因私怨而诛杀,实在是蜀汉的一大损失。
人物生平
破格拜将
魏延是义阳郡(今河南桐柏东)人,早年以部属身份跟随刘备进入益州,多次立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协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攻占汉中市,晋位汉中王,把治所迁回成都市,需要一员大将镇守汉中。众将士议论,认为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是张飞,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郡太守,统率汉中各军,镇守汉中,全军都为之震惊。
刘备召集群臣聚会,询问魏延,如今委以他重任,应该如何布置汉中的防务。魏延回答,如果曹操统领天下的军队前来,自己将亲自率军抵御;如果曹操只是派遣部将率军进攻,自己将吞并敌军。刘备赞许不已,众将士也都称赞魏延言语雄壮。刘备称帝后,魏延升任镇北将军。
晋爵封侯
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主刘禅继位,魏延封爵为都亭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率领大军进驻汉中,重新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府司马、武威郡刺史。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受命率军向西进入羌族人居住的地区,与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的军队在阳溪(今甘肃武山县西南)遭遇,双方发生激战,魏延击败敌军;魏延因功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晋爵为南郑侯。
壮志难酬
当初,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镇守长安,统率渭河平原的军队。魏延向诸葛亮进言,表示夏侯胆怯而没有谋略,如果让自己统率精兵五千,运粮兵五千,直接从褒斜道中沿着秦岭山脉往东,走子午峪(今陕西长安县南)北面,十几天就能抵达长安,发动奇袭。夏侯楙得知被袭,必然弃城逃走;自己就能攻占长安城。以长安城作为基础,等待诸葛亮从斜谷(今眉县西南)率领大军前来会合,就能一举安定咸阳市以西的地区。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计策诡谲弄险,不愿采纳。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北伐,都希望能与诸葛亮分兵,独自率领一支兵马,与诸葛亮走不同的路线,然后在潼关县(今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会师,就像汉朝开国名将韩信的那样,但是诸葛亮一直制止他而不允许。魏延为此常常认为诸葛亮胆怯,为自己的才能不能充分施展而感叹遗憾。
魏延勇猛,又生性高傲,同僚都避让于他。只有丞相府长史杨仪对魏延不加忍让;魏延对此极度气愤,两人互相憎恶,每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争执,魏延有时甚至拔剑威胁杨仪,杨仪则委屈痛哭,泪流满面。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又要凭借魏延的骁勇,经常为两人的不和而感到遗憾,不忍偏爱或废除任何一位。
争权致祸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兵斜谷(今眉县西南)北口,魏延充当前锋;大军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境内),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不下;魏延的营地距离诸葛亮的大营有十里远。同年八月,诸葛亮病危,秘密召集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作出自己身死之后的退兵安排部署,遗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就自行出发。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让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思。魏延表示,丞相诸葛亮虽然去世,但自己尚且健在,让丞相府的官员护送丞相遗体回成都市安葬,自己率领大军继续北伐,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去世就耽误争夺天下的大事呢。更何况魏延是什么身份的人,怎能听凭杨仪的指挥,充当断后的将军。魏延当即留下费祎,与自己共同作出军队或行或留的安排部署,又让费亲自书写下来与自己共同署名,向下面的将士宣布。
费祎哄骗魏延,表示自己需要回到大营替他开解杨仪,杨仪是文官,很少指挥军事,必定不会违背魏延的命令。费祎刚走出营门骑马离开,魏延就后悔了,可惜已经没法再将费祎追回来。魏延接着派人去侦察杨仪的动静,杨仪等人就要按诸葛亮生前的既定部署,各营依次领兵撤退。
魏延大怒,抢先在杨仪的军队还未出发之前,率领本部人马径直向南退回,所过之处把栈道放火烧毁。魏延、杨仪各自向后主刘禅上表,指责对方谋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接连送到。刘禅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丞相府留守的长史蒋琬,两人都担保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反叛。
惨遭冤杀
杨仪等人率领大军退回,砍伐山上的树木修通栈道,昼夜兼行,跟在魏延后面前进。魏延的军队先到,占据褒斜道的南谷口(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派兵阻击杨仪等人;杨仪命令将领王平率兵在前面抵御魏延。王平冲上前去斥责魏延,又大声责问,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他们怎么敢谋逆造反。魏延的部下知道魏延理屈,都不愿为他效力,军队很快溃散。
魏延兵败,只得带着儿子和几名亲信逃奔汉中。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击,斩杀魏延,将他的头颅割下带回。杨仪起身,亲自用脚踩踏地上魏延的头颅,大骂魏延“庸奴”,又将魏延夷灭三族。后主刘禅为了防止军队动乱,派遣蒋琬率领戍守成都市的卫戍军北上,走了几十里路,得知魏延被杀,蒋琬于是率军返回成都。
主要成就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随同诸葛亮北伐,拜武威郡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未采纳。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魏延、高翔、吴班迎战,魏军大败,损失三千人,司马懿则撤军返回上邦。
历史评价
孙吴国主孙权评价:杨仪和魏延,不过是牧竖小人而已。虽然偶尔在时政事务上曾经有一些功劳,然而既然已经任用他们了,就不能再削弱他们的官职,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两人必然产生祸乱。
同时期的蜀汉大臣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评价:魏延为人刚猛粗暴,却能临危受命,摧毁敌人,抵御外患,镇守汉中市,护卫边境。可惜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失节言乱,他的结局令人惋惜,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晋朝史家陈寿评价: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生性高傲,当时的同僚都避让他。魏延因为勇武才略而被任用,身份显赫贵重,但是考察他做事的方法,以及处世的方式,可以说魏延最终招灾致祸,是咎由自取。
宋朝学者何去非评价:蜀军北伐,魏延经常请命希望能分兵走其他道路,以为奇兵,诸葛亮每次都拒绝,而魏延为此深感怨恨。诸葛亮曾经扬言进攻斜谷而出兵祁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占领曹魏三郡,渭河平原震动。最终因为错用马谡,而导致兵败;北伐并非不能使用奇兵,而是诸葛亮不擅长于此而已。
宋朝官员胡寅评价:兵行诡道,不过是为了打胜仗,魏延的子午峪计策可以用,是很明白的事情,但是诸葛亮不用。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诸葛亮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有人认为诸葛亮并不信任魏延,所以不敢委任于他。
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评价:站在如今的角度看,世人都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是因为胆怯。凡是用兵,应该洞察敌国君主,知晓敌军主将。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计策,是因为魏国君主贤明而有才略,敌军主将司马懿不可轻视。诸葛亮打算攻占陇右尚且不能如愿,更何况凭借侥幸就出兵安定咸阳市以西。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评价:魏延请兵从子午峪直捣长安,是用正兵;诸葛亮绕山而西出祁山,直趋于秦陇,是用奇兵。当初汉高祖刘邦舍弃栈道而出兵宝鸡市,以奇兵攻占渭河平原,敌人很快溃败,但是曹魏的情况又不同于此。
近代学者冒广生评价:魏延反叛,实在是冤枉。其为人过于自负,感叹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因此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打算派人护送丞相遗体回成都市安葬,而自己留在渭南市,继续与司马懿决斗。魏延的才略虽然比不上诸葛亮,但是其兴复汉室的忠心,与诸葛亮一样。魏延与杨仪不和,不愿居于杨仪之下,而杨仪擅自引兵撤退;魏延于是大怒,先行南归,烧毁栈道,让杨仪的军队回不来。这是因为一时的忿恨,而忘了军国之大事。蜀中人才本来就少,横加魏延反叛之名,是自毁长城,杨仪有很大的罪过。
人物争议
魏延有无反叛
魏延被杨仪诛杀,他到底有无反叛投敌的打算。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推究魏延的本意,他没有向北投降曹魏而向南撤退,只是为了除掉杨仪等人;魏延希望接替诸葛亮继续北伐,并非反叛。近代学者冒广生认为,魏延并无叛逆投敌之实,而被杨仪诛杀,实在是冤屈;蜀汉本来就缺少人才,诛杀魏延无异于自毁长城。近代学者吕思勉在《跟大师学国学:三国史话》中也提出“替魏延辨诬”,认为杨仪与魏延内讧,互相领兵攻击,而魏延并无反叛;魏延兵败,杨仪就在他头上强加了一个反叛的罪名;魏延之死,是蜀汉的一大损失。
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魏延向他提出“子午谷奇谋”的建议,但是诸葛亮并未采纳。后世围绕“子午谷奇谋”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诸多争议。如宋朝学者何去非就认为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策,是因为他不善于使用奇兵;宋朝官员胡寅也在议论中提出“诸葛亮长于治国而短于将略”。但宋末元初学者胡三省认为,曹魏国力强盛,司马懿更是难以对付,子午谷奇谋兵行诡道,胜率很小。清代官员王萦绪在《不出褒中论》提出,子午谷奇谋只是纸上谈兵,而且劳师袭远,是兵家所忌;千里奔袭,何况魏国还有诸如张郃这样的将领,或者率兵在前方抵抗,或者率兵截断蜀军后路,都必然导致子午谷奇袭失败,损害国家威严。魏延的计策十分冒险,难以侥幸取胜,不值得采纳施行。
轶事典故
梦兆成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充当先锋,在距诸葛亮大营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魏延晚上梦见头上长出角来,于是以梦询问赵直,赵直能够根据梦中情景占卜吉凶。赵直欺骗魏延说:“神兽麒麟头上有角而不使用,这个梦是不与敌人交战,而敌人自己就会溃败的征兆。”赵直辞退后,悄悄告诉别人说:“角这个字,是上面一个刀字下面一个用字;在头上面用刀,这可是大凶兆啊!”后来魏延果然被杀。
墓葬与纪念
魏延墓
魏延墓位于汉中市石马镇黄家塘村,又叫石马坡。清代《南郑县志》中有记载:“蜀汉南郑侯魏延墓,相传在北门外四里石马堰。有石马立田间,云是墓前故物。”墓已被夷为平地,仅存墓前汉白玉雕刻石马一尊,1973年移存汉中博物馆,此马通高189厘米,背高125厘米,身长233厘米,宽55厘米。就其形制、体量、雕刻技法来看,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石刻风格一致。
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属于卧龙山景区。据传说,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率军北伐时,魏延曾驻兵在此。后人在此建有魏延祠,后来由于官府的命令,魏延祠被拆毁。如今的魏延祠为1995年重建,殿宇巍巍,正中塑有魏延像。祠堂廊上,立有三块石碑,上面分别刻有“南郑侯魏延简介”“魏延率兵驻此认证碑记”“魏延祠考察记”。
艺术形象
戏曲形象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魏延的角色,面谱为紫十字门花脸。
文学形象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形容魏延“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魏延投奔长沙市太守韩玄,关羽攻打长沙,魏延杀掉韩玄,开城投降。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是不忠之人,打算将其处死,刘备替他求情才得免。魏延跟随刘备攻占益州,又在汉中之战时立功,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曾献“子午谷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魏延有志不得施展,颇多怨言。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重垂危,遗命杨仪统兵,魏延不满,在诸葛亮病逝后率军反攻杨仪,杨仪用诸葛亮遗计挑衅魏延,魏延阵前大喝一声“谁敢杀我”,猝不及防被潜伏在旁的马岱所杀。
影视形象
1994年出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演员刘威饰演魏延。
2017年出品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演员韩东饰演魏延。
参考资料
京剧脸谱样式—十字门脸.搜狐娱乐.2024-05-14
《三国演义》(1994年).猫眼电影.2023-06-06
《三国演义》第77集.西瓜视频.2023-06-06
《三国》(2010年).猫眼电影.2023-06-06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2017年).猫眼电影.2023-06-06
《风起陇西》(2022年).猫眼电影.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