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
陈晓卿,1965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中国内地纪录片导演、制作人,1986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现任腾讯视频副总编辑,兼任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
1989年,陈晓卿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地方台30分钟》的责任编辑。1993年至1994年,陈晓卿在工作之余拍摄了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龙脊》,作品反映出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活,使他在业内崭露头角。2004年陈晓卿因患抑郁症陷入人生低谷,美食成为了他情绪的出口,也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同年年底,陈晓卿首次拍摄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2011年,纪录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成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陈晓卿执导拍摄。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斩获了多项大奖,陈晓卿因此家喻户晓。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也取得出色的成绩,网络点击超7亿次,广告收入超过1.7亿元。这之后,陈晓卿开始进行编写书籍、参演电影等新尝试。
陈晓卿于2017年10月从中国中央电视台离职,入职腾讯视频任副总编辑,并创立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2018年10月,陈晓卿制作的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系列播出,开播两月后播放量达7.7亿,豆瓣评分达9.2,再一次见证了陈晓卿的实力。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1965年11月,陈晓卿出生于安徽灵璧县一个普通职工家庭,父亲在中学任职。小时候的陈晓卿很淘气,初中毕业会考未达到录取线,被“照顾”进了父亲任教的高中就读。14岁时,母亲对他说:“考不上大学,进粮站开票是没问题的。”这句话却成了激励他发奋的动力,三年后陈晓卿顺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现中国传媒大学)。1982年,17岁的陈晓卿孤身一人前往北京求学,彼时他未被第一志愿新闻编采专业录取,而是调剂进了摄影专业,这是促使他迈向导演行业最初的契机。21岁时陈晓卿被推荐至北京广播学院攻读摄影美学研究生,接受王季元、司徒兆敦等教授的指导,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故事片与纪录片素材,对摄影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1989年刚进入中国中央电视台工作的陈晓卿担任的是节目编辑,工作中接触不到纪录片,他就在空闲时与同事拍摄纪录片作为业余爱好。出于这个契机,陈晓卿在1991年华东水患时主动请缨,驻扎凤台县受困村庄两个多月,拍下了职业生涯中第一部人文纪录片《孤岛纪事》。《孤岛纪事》得到了台里前辈李绍武老师的称赞,当年还获得了中国电视“星光奖”二等奖,自此陈晓卿开始接触纪录片拍摄的工作。
1992年,到北京十年后,他仍是个住在集体宿舍的“外地人”,正是这种对北京亲切而又疏离的复杂情感,促使他将镜头转向了一个特殊的“北漂”群体——安徽小保姆,拍摄了《远在北京的家》。1993年,这部展示社会底层人民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获得了四川国际电视节的最高荣誉。次年陈晓卿离开北京,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区农村,拍摄了反映山区教育情况的纪录片《龙脊》,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淳朴的村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龙脊》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妇女儿童题材特别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使陈晓卿名重一时。199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主流市场开始转向文献纪录片,陈晓卿相继制作了《朱德》《刘少奇》等历史人物纪录片。随着对历史题材的深入了解,陈晓卿开始尝试以新的视角和手法拍摄了文献纪录片《百年中国》。
名声大噪
2004年对陈晓卿来说是痛苦的一年,他患上了抑郁症,饱受失眠、迷茫的困扰,而美食给予了他对抗抑郁的勇气。同年年底,陈晓卿所在部门获得了一笔项目拨款,领导选择派他拍摄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在此之前,中国大型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是一片空白,这对陈晓卿来说是一次挑战,《森林之歌》需要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拍摄方式和人文化的叙述方式。上千万的制作资金激发了陈晓卿的斗志,历时三年,在全体剧组的细心打磨下,《森林之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但在观众中获得了良好口碑,还斩获了十余个国内外奖项,这让他重拾激情,走出阴影。在2004年陈晓卿与团队策划了大型系列历史纪录片《甲子》,以十二年为一个阶段梳理了1944年至2003年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像,《甲子》于2011年正式完成,上映同年获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年度优秀节目二等奖。
自2002年起,陈晓卿多次申报美食纪录片特别节目方案,但都因资金问题而未通过。直至2011年纪录片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成立,让《舌尖上的中国》项目迎来了转机。2012年5月14日,耗时十三个月,取材自全国近七十个拍摄地点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首播,该片共有七集,每集通过不同主题讲述食物和人的故事,以美食凸显人文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后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不仅收视率可观,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同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舌尖上的中国》在收获观众的好评之余,还为陈晓卿带来了多项行业内的荣誉与肯定,在2012年至2013年间获得了“金熊猫”奖、“星光奖”等多项知名奖项。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在维持第一季精美制作的同时加强了人文方面的描写,使美食与情感的联系更加深刻,高水平的制作使收视率再创新高。
新的起点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取得了2014年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后,陈晓卿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和自我,坚持初心。期间陈晓卿创作了《至味在人间》一书,收录了他近十年的美食文章,还参演了两部电影。
2017年10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工作了28年的陈晓卿离职,时年52岁的他入职了腾讯视频,任副总编辑并于同年创建了稻来传媒,这一决定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增加了创作空间的同时带来了商业回报方面的压力。一年后,陈晓卿携《舌尖》原班人马打造新的美食人文记录片《风味人间》系列。《风味人间》运用了先进的拍摄技术,结合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成功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好评。
2023年3月1日,陈晓卿参加的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一季》第七季在腾讯视频播出,他与主持人许知远一起逛菜市场、吃家乡菜。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数据来源:
书籍作品
数据来源:
艺术指导
数据来源:
参加综艺
数据来源:
参演电影
数据来源: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数据来源:
人物评价
陈晓卿拥有一张黝黑的脸。他由于常年皱眉的习惯,即便是在开口大笑的时候,眉间依然留存着两道清晰的纹路。(《南方人物周刊》评)
陈晓卿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学探讨的价值,而且其市场化的开拓进取精神也是值得研究的。(广西大学罗逸评)
陈晓卿的系列纪录片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直观地表现人的真实内心与真实生活。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引人思考。(《采写编》评)
陈晓卿能通过独特的屏幕造型语言直观或含蓄的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并通过自己细微的观察,用一系列表现细腻的镜头倾诉着被拍摄者的情感。(哈尔滨师范大学苑芳伟评)
参考资料
陈晓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23-05-22
陈晓卿正式入职腾讯视频,任副总编辑.界面新闻.2023-05-22
陈晓卿·十年敢想:在舌尖上找回本我.特仑苏·十年敢想.2023-05-22
人生的意义|陈晓卿:我们拍的是美食想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凤凰时尚.2023-05-22
《森林之歌》制片人陈晓卿: 森林集中营.央视网.2023-05-22
《舌尖上的中国》背后:摄制组大海捞针找美食.中国新闻网.2023-05-22
《舌尖上的中国》火过电视剧 人文情怀是胜出之道.中国新闻网.2023-05-22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4月2日携新书回安徽家乡分享美食.凤凰安徽网.2023-05-22
《风味人间》:味蕾之上,最美是人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05-22
《风味人间3》记录时鲜之美 观众感叹:美食不可辜负.中国日报网.2023-05-29
纪录片的“网红”苦恼(上)| 陈晓卿:我不够资格,不够自信,有很多疑惑.每经网.2023-05-22
陈晓卿韧劲面对人生 拍纪录片的老家伙.凤凰网.2023-05-22
陈晓卿:摆事实,不讲道理.搜狐网.2023-05-22
陈晓卿:“直到现在,我还没发现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中国青年报.2023-05-22
陈晓卿:寻找时间的重量——关于1990年代纪录片的另一种总结.央视网.2023-05-22
让历史具有“风情”——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访谈.央视网.2023-05-22
《森林之歌》:用1000万填补的空白.新浪新闻.2023-05-22
陈晓卿:商业纪录片假戏真做.央视网.2023-05-22
打造中华民族的“相册” 专访《甲子》制片人陈晓卿.央视网.2023-05-22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纪录片是讲人的故事.央视网.2023-05-22
《舌尖上的中国2》首播收视告捷,火在以美食见人生.央视网.2023-05-22
《舌尖上的中国2》摘上海电视节" 白玉兰" 奖.人民网.2023-05-22
《舌尖》导演陈晓卿: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中国青年报.2023-05-22
至味在人间.豆瓣读书.2023-05-22
陈晓卿 Xiaoqing Chen的全部作品(52).豆瓣电影.2023-05-22
陈晓卿:我曾经有点“飘”,其实是高估了自己.澎湃新闻.2023-05-22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我才不是美食家 | 财新时间·商谈新文化.财新视听.2023-05-22
陈晓卿 × 许知远:吃喝有道.澎湃新闻.2023-05-22
十三邀 第七季.猫眼电影.2024-02-21
陈晓卿 Xiaoqing Chen.豆瓣读书.2023-05-22
《舌尖上的新年》上海点映 陈晓卿再创美食盛宴.网易.2023-05-22
陈晓卿纪录片创作风格研究.知网空间.2024-09-08
陈晓卿与他的疼痛之路——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知网空间.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