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释迦塔,简称释迦塔,因其纯木楼阁式的构造以及其地理位置,故而又俗称应县木塔。一般认为其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耶律宗真在其出身应州的皇后萧氏倡导下同意修建,尔后由田和尚奉敕募建。后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释迦塔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从外观上来看其为五层六檐,实际上塔分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2011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测木塔高度为65.84米,矗立于一个四米的台阶之上,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7400多吨,所有木构件消耗木材3700多立方米。内有彩色塑像34尊,现存壁画约304.65平方米。发掘并修复的辽代文物共160件,包括佛经刻经、佛教七珍等文物,其中两枚佛牙舍利是为重要文物。

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塔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2016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还是世界已知范围内最高的木塔。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的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在经受了近千年的雷火、风雨、地震、兵等各类天灾人祸,其中以民国时期受到的损坏为最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释迦塔的相关保护修缮工作一直处于进行状态,但修缮的难点重重,目前塔身存在倾斜现象,最佳方案仍在研究之中。

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

关于释迦塔始建于何时,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其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其根据是《魏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第二种说法认为其应该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其根据是《山西通志·文物志》《应州续志》的相关记载。第三种说法认为其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其根据的文献是《山西省志·古建筑志》和《应州志》。其中前两种说法缺乏更为具体的证据,且经过建筑史学家陈明达先生根据建筑法式断代,综合考古实物勘验结果以及综合文字史料,基本认定第三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历史,是为当前主流说法。

历代修缮

金元时期

根据目前主流说法,自辽清宁二年初步修造完毕后。

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释迦塔被赋予了礼佛观光以及登高瞭敌的效用。目前可考的具体增修部分为释迦塔第四五层中的佛像(见右图层数示意),即在第四层中心增设释迦牟尼佛像,在其左前方增设文殊菩萨,右前方增设普贤菩萨像,后方增设两尊胁侍菩萨像。这样的结构与塔第二层基本一致,名为“华严三圣”布局。在第五层则增设了以毗卢舍那佛像(也称大日如来佛)为中心的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也称大悲曼荼罗)。四周增设布置的雕像内容有东方宝幢如来佛祖、南方开敷华如来佛、西方无量寿如来佛、北方鼓音如来佛,以及东南方普贤菩萨、东北方观自在菩萨、西南方妙吉祥童子、西北方弥勒佛

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受山西怀仁地震冲击,应县地区地震烈度高达八度以上,但释迦塔未受较大影响。

元延七年(公元1320年)时任荣禄大夫、平章政事的阿里伯奉旨主持对其的一次大规模修缮。

明清时期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明成祖朱棣率军亲征南侵的鞑靼、瓦剌部。回师时驻应州,登览释迦塔,亲书“峻极神工”四字于匾额之上,尔后将匾额悬于最高层外。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朱厚照朱厚照游幸至此,登释迦塔尔并作宴赏,又御笔亲书“天下奇观”四字于匾额上,后将匾额悬于次高层外,最后拨款命太监周善主持对其的修补工程。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七月十五,重新对佛像进行粉饰,并在二层南面有牌题名。

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佛宫寺僧人明慈向官府及当地士绅百姓募资用作开展佛宫寺及释迦塔的重修整饬工作。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受灵丘县地震冲击,应县地区地震烈度高达七度左右,然而释迦塔未受较大影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应县知州章弘主持释迦塔内部壁画的重绘及修复工作,在南月台之南面勒石为记。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应县知州萧纲带头捐赠俸禄,在当地乡绅及平民百姓的帮助下,对佛宫寺其他建筑及释迦塔开展大规模的修缮工作。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小规模重修一次。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知州文润主持重修一次,第三层南檐西侧可见其题名。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当地政府组织对佛像大规模重新粉饰一次。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因“二檐佛像坐下暗檐中损坏”,曾对其重修一次。二十年(公元1894年),应县有张某人出资“重贴金神,彩装佛像一殿”,两次修均在第二层内有题名。

民国时期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据马良先生编著的《应县木塔史话》记载,此年冯玉祥的军队向山西省发展,与盘踞于此的军阀阎锡山发生械斗。大同应县雁门一带,都沦为战场,其中应县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又据梁思成先生考察,经历这次战事后,“塔之上下,被炮轰二百余弹,柱梁栏杆,墙壁檐台无不受其毁坏”并“炸毁塔顶之云罗宝盖等等”。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针对两年前的战火毁坏,当地有田某等人募资修缮被损毁的栏杆檐台柱梁。第二年又有张某等六百余人,又募资进行进一步的修缮且重点对佛像受损的地方进行修护。第二层西北面内额上横匾及第五层南面阑额背面横匾所纪录的便是这两次的重修。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遭受了一次剧烈的人为损毁,当地士绅们在修筑过程中错误地将各层的外槽环向斜撑拆除,并将夹泥墙换成了格子门,塔壁内部原有的壁画也几乎全部被蒙上尘土。

公元1950年,莫宗江先生随雁北文物考察团考察应县木塔后,在报告中如是写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曾被据城顽抗的敌人利用作观察抗御的据点,至今塔内砖垒的工事还在;前后曾经中炮四十多发…….自夹泥墙被拆除改成格子门以来,仅仅经过十四五年,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在第二层内的各柱向东北倾斜最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公元1961年,释迦塔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974-1981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了规模较大的维修加固工作,包括加设斜撑、楼板加强、梁柱加、外槽木构件油饰等。

公元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

公元2016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关于“目前世界上已知范围内的最高的木塔”的认证。吉尼斯世界纪录登载其名后表示:“应县木塔是中原地区古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这项纪录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智慧的缩影,也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建筑结构

整体结构

释迦塔高65.84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7400多吨。

释迦塔外观上来看只有5层,但在内部结构上可细分为9层;除一层外,以上四层中每层单元都包括明层和暗层,其中明层是供拜访者瞻礼的佛殿层;而暗层则处于明层上方,满布斜撑,且不供人员活动。从结构特性上来看看明层梁架对于抵抗侧向风力和地震作用的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形变,故而又名柔性层;而暗层整体性很强,像一个压在佛殿层内外两圈共32根柱子及梁枋组成的间架上的厚重箱体,又名刚性层。

释迦塔继承和发展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由纯木打造而成,共消耗木材体积达到约3700立方米,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无钉无铆。全塔共用斗54种,且每个斗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因而其素有“斗栱博物馆”之名

细部结构

框架结构

释迦塔柱子之间以及柱子与梁枋之间的连接都是搭接关系,不存在一个连续受力节点,因此,其只能传递重力与摩擦力,不能像现代结构节点一样传递拉力及弯矩,故而不易发生形变。这种结构在面对侧向风的侵袭时具有一定的自恢复能力。另外在抵抗地震荷载时,则由于地震力自下而上传递,柱脚和柱头都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变形滑移来产生明显的隔震效果。另外,除柱子外,木塔佛殿层外槽千手柱间还配置了具有斜撑的夹泥墙,形成第二道抗侧力防线,对突发大变形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破坏性的局部倾斜发生。

释迦塔第一层为立面重檐,以上四层均为单檐,合为五层六檐,首层南北方向各开设一门,自第二层以上塔周身设平座栏杆,且每层都装有木质楼梯。第二至第五层每层开设四门,且均设有木制隔扇。每一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其中外圈有柱24根,内有柱8根,木柱之间由斜撑、梁、枋和短柱勾连复合,形成了盘接有序的复梁式木架。释迦塔六层外檐八角上,都挂着风铃,每层有大小16个。因历代都有修补更换的缘故,现存风铃呈不同形制,多达九种。

斗栱结构

释迦塔素有“斗栱博物馆”之名,其所用斗栱种类高达54种,每个斗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只起装饰作用,有的则又能起到结构作用,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使得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斗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不同于钉子的刚性连接方式,斗栱在有效连接梁与柱的同时,在其中间形成了一层弹性缓冲层,进而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的作用。

应县木塔所使用的斗栱的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用方木——单材枋或足材枋组成各层平座内槽及平座外檐铺作的里转部分;第二种是由栱、斗、枋、乳等各种结构成分组成的各层斗栱及平座各层外檐斗栱的外转部分。这里以副阶转角铺作(第二种斗栱结构)、一层外檐柱头铺作(第二种斗栱结构)、三层内槽南面补间铺作(第一种斗拱结构)为例。

副阶转角铺作
一层外檐柱头铺作
三层内槽南面补间铺作

建筑布局

总体布局

释迦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用于形成“前塔后殿”之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

塔内明层共存有现存佛与菩萨24尊塑像(首层1尊、第二层5尊、第三层4尊、第四层5尊、第五层9尊),另有力士像8尊(全在首层),菩萨奴像2尊(位于第四层)共计34尊彩色塑像,顶部设有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6幅大日如来佛像。底层南北门两侧的墙壁上,还绘有天王、金刚等壁画。出于保护的目的,目前只开放最下面的一层。

层次布局

各层塑像

第一层塑像

第一层雕像群系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中心形成的,佛像高达11米。释迦牟尼佛结坐于2.13米高的束腰莲花座上,其脸型较为丰满圆润。眉毛呈石绿色,双目半开,鼻梁中挺,唇边胡须卷曲,与眉毛颜色一致,下巴有纹路似新月。两耳耳垂并不垂肩,戴有耳环,螺发呈灰蓝色,发髻中有红色宝珠一颗嵌于其中。双手手指修长,右手结无畏印,左手手心向上置左膝结成与愿印。大佛面部、手部、脚部,以及袒露的胸部用贴金装饰,袈裟和服饰则采用彩绘装饰,于其上有用沥粉堆金法绘制的50多条长约50厘米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龙的图案。

此外,在释迦牟尼佛座下,塑有八个力士像,名唤“莲花台下八力士”。这些力士高1.30米 ~1.40米,神态不一,姿势各异。并作齐心协力扛莲座状。

第二层塑像

第二层实层内槽中,木质方形台基高 0.46米。台基上塑有一佛二菩萨趺坐于莲座之上,另有二胁侍菩萨侍立于大佛左右。正中大佛高约4.11米,袈裟和衣服边缘处,雕有飞龙,共计18条。龙纹长约35厘米左右,形态各异。较之一层大佛身上的龙纹的塑造手法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层龙纹采用的是浮雕造型手法;另外第二层大佛身上的龙纹都分布在大佛袈裟与衣袖的左边,龙首朝向东方,其右则皆为花形浮雕。据考证,“辽俗东而尚左,御帐东向”,似与契丹人以东向为尊有关。

二层两胁侍菩萨皆面容娇美,神态谦恭而自信。

左右普贤、文殊像坐姿挺而不僵,微妙传神。二菩萨以及主佛座在全塔各层中显得最为华丽,佛座束腰部分,都有体态健硕生动传神的狮象坐骑造型。

第三层塑像

第三层实层内槽中,木质八角台基,高0.57米。台基每八角立面腰间都均匀分布有九根小立柱,立柱上存在着雕连珠纹,经考证为原物。台基上塑四方佛四尊,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分别为阿閦佛像、宝生佛像阿弥陀佛像不空成就佛像,每尊佛高2.80米左右。这四尊佛面部均保存完好,外形基本相像。其身后原均有身光和头光,高约3.10米,现仅存个别身光痕迹。

四佛座束腰部均有神兽造型,东面阿佛的须弥座为八象雕塑,西面接引佛的须弥座为八鸟(孔雀)雕塑,南面宝生佛的须弥座为八马雕塑,北面不空成就佛的须弥座为八鸟(大鹏金翅雕)雕塑。

第四层塑像

第四层实层内槽中,方形木质台基高0.46米。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奴。佛高达4米左右,名唤卢舍那佛。其束腰中,东南西北各有四只神兽,形似狮子,此四兽造型无一雷同,其中三只瞠目张口,唯有大佛背后的狮子呈闭口状,主佛作说法印,法相庄严。

大佛两侧立摩诃迦叶阿难陀二弟子塑像,高2.30米。

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单腿垂坐于兽背莲花座上,文殊举右手、垂左足,普贤举左手、垂右足,呈对称之势,其坐骑六牙白象、青毛狮子怪塑像高约1.30米,长约2.40米,保存较为完整。两兽的行走姿势,以及点缀于其间的菩萨奴的形态,也呈现对称之势。

第五层塑像

第五层实层内槽中,木质四方台座高0.63米,边长7米,总面积约 49 平方米,是全塔面积最大的台基。

上塑佛一尊,菩萨八尊。中间最大的一尊为毗卢舍那佛(大日如来佛)坐像,高约3米。嘴角微翘,大佛座束腰间塑五只神兽,其名唤谛听,造型各不相同。神兽造型各不相同八座菩萨坐像呈八角形环绕在中央主尊旁。主佛作智拳印,多处贴金层脱落,辽朝风格明显。八尊菩萨面相、形体大致相似,其中大佛前后左右的菩萨塑像戴佛冠,其余四座戴菩萨冠。

有学者认为此构图反映的是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也称大悲曼荼罗),即依据《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汉译本为唐朝不空所译)确立的毗卢舍那佛与八大菩萨构成的“九位”造像系统。其中,毗卢舍那佛居中央,其南、北分别为除盖障菩萨虚空藏菩萨,东、西分别为金刚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亦称观自在菩萨)东南和西南分别为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东北和西北分别为普贤菩萨弥勒佛(亦称慈氏菩萨)——八大菩萨以西面的观世音菩萨为首,依次围绕主尊顺时针排列,以地藏菩萨结尾。

塔内壁画

释迦塔现存壁画约304.65平方米,大部分集中于首层内槽墙壁上,目前有关研究集中于第一层壁画之上。其中有辽代原作,也有经历代修补重新彩绘过或覆盖重画的,基本保存完好。

其中首层内槽墙壁绘制有六幅佛供养人图像,据考证为建塔时的原作,其中三幅为女,画与南门内槽门额之上。北门内槽门额上另画有三位男供养人图像,其头戴冠、广袖,左右两位男供养人旗袍为红色,其中有一个男供养人长袍颜色为白色,可能本为红色,尔后因为失真显白,也有可能本就为白色。

此外,首层其他画像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相关文物发现

“文革”之初,塔内塑像遭受红卫兵的破坏。第一层释迦牟尼佛像腹中有大量珍贵文物被掏出,或被焚毁或已经流失,被毁坏的文物数量难以估计。1966年,第三层佛坛座下有一花式银盒被发现,其中装有七宝与舍利佛牙,共计35件珍宝,由时任木塔管理员的刘德暂时保管。后经考察此乃“文革”期间幸存的为数不多的珍宝。1974年1月12日,山西省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孟繁兴与雁北文物站张畅耕持上级“文物调令”,把第一次发现的35件文物登记造册调走,交予山西省文化工作委员会收藏研究。

1974年7月28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和省、地、县的文物工作专业人员六人,在祁英涛同志主持工作的过程中,对佛像残破情况进行考察时,又意外发现第四层主像释迦牟尼佛像胸背部存在一个洞口。后对其进行简易探查,得到卷轴两件。其中一为刻经,另一为绘画《神农采药图》。后继续开展进行深入清理,又获得一批卷轴文物和刻经、写经碎片。同年九月,研究人员发现第二层主佛像被人非法盗掘,不久后应县公安局追回了全部被盗文物。计有银盒半个,水晶石1块,水晶葫芦1个,水晶珠1颗,沉香木11块,香泥饼17块,碎玛瑙1撮,黑木珠1颗,黄帛1块,舍利佛牙1颗,统共36件文物,同年11月18日,应县公安局与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登塔检查消防安全工作时,意外在二层主佛像腹内发现获取佛经30卷以及残卷2包。1977年9月10日,在国家文物局祁英涛、李竹君同志的建议下,在佛像补塑前,相关工作人员对一层释迦牟尼佛像脏内进行了一次清理。清理出佛经30卷,残卷12包,手抄本4包,后暂由应县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经过前后统共五次的发现清理工作,共获得佛经75卷,佛画4幅,七宝与舍利佛牙68件,残卷15包,手抄本4包。1978年7月3日,山西省雁北地区行署文化局张畅耕、武必成又持上级文件,将后四次发现的文物登记造册,盛箱调走。 

1982年《文物》杂志第6期披露,修复后的应县木塔辽代文物共160件。具体内容如下:

(1)辽刻经47件;

(2)写经、杂抄共30件;

(3)刻书与杂刻8件;

(4)绘画、版刻印刷佛像7件;

(5)七珍与舍利佛牙68件。所谓佛教七珍,亦称七宝指金、银、琉璃、玻璃(水晶)、砗磲(贝类)、赤珠和玛瑙。佛牙、舍利俱指佛身后之遗骨。应县木塔二、四层主像中各出一枚。其根凹处镶嵌有舍利子。 

保护与开发

研究修缮历程

1933年,梁思成先生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事刘敦桢先生一同赴释迦塔考察,偕同莫宗江先生等对应县木塔开展了详细的调查与测绘学工作,并做了残损记录,资料整理较为完备,后因抗战爆发,书稿受损。200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新发现的梁思成先生文稿与清华大学资料室藏的部分图纸、测稿及照片合璧,以《梁思成文集》第十卷的形式出版了1933年到1935年营造学社关于木塔调查测绘的成果,为木塔研究与保护复原了一个高水准的开端。

1957年,国家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批准同意将应县木塔的修缮工作列入下一年度的古代建筑修整所修缮计划。1966年,陈明达先生在营造学社测绘学资料及补充勘测、制作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应县木塔》,开辟了新的研究中原地区古代建筑设计的路径,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构想。1973年8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以杨廷宝先生为代表的多位专家就应县木塔的局部倾斜加固问题进行研讨。

1979年7月,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得到国家文物局拨出的专款支持,派专员组成“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并委托委托荣宝斋对相关文物进行修复装裱工作。1978年冬至1981年春,历时两年,将塔内文物整旧如旧,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原貌。为这批文物今后的长期妥善保存创造了条件。 

1991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对应县木塔现状进行了全套图纸测绘学并在之后开展了残损现状勘察工作。此后,由山西省政府负责组织应县木塔的修缮工作,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人才资源与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为代表的十余家古建筑研究机构协同完成了一系列勘察、测量、研究报告,并且提出了一些关于修缮保护的设计方案。

2002年6月,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委会在太原召开了包括7位院士在内40余位专家参加的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方案评审论证会,会上讨论了整体落架大修、上部抬升、钢架支撑与现状加固四类方案。最终上部抬升方案经专家投票占优,即将保存较好的上部三层整体抬升,大修调正二层倾斜柱梁框架后再将上部三层整体落回。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综合多年来关于木塔损伤的调查数据,发表《关于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情况的报告》文中指出:塔体已扭曲变形,荷载失衡,出现倾斜压缩现象,塔身整体向东北倾斜65厘米,倾斜角度达到约11.3°(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度仅有3.99°),塔身累计压缩88厘米,二层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对下沉值达20厘米,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东北方向倾斜达50厘米等,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处出现构件劈裂、梁枋折断、结构走闪错位等险情。2006年4月,相关专家对2002年会议中有关抬升修正的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该方案存在难以确认上部抬升之后能否顺利回落到大修后的二层之上的问题,于是又在“应县木塔抬升修缮方案评审会”上对其否定,在次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明确了现阶段应县木塔保护监测与研究先行,现状抢险加固的方针。

2007年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被委派承担应县木塔保护研究项目技术牵头工作。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监测阶段性成果汇报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木塔监测信息的分析研究和木塔现状的安全评估,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木塔局部维修加固方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随即启动了相应方案编制并在2012年报审。2014年,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方案》,实施中经过图纸深化、试验性施工,以及专家提议、现场暂停等一系列过程。2017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联合太原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建研院等高校研究院,就具体实施工的最优相关方案开展系统化的研究。

2020年,新华出版社发表社论《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对修缮工作发出督促,尔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项目组发表长文《峻极神工,永镇金城——应县木塔保护回顾与前瞻》进行回应与解释,并展示最新研究方案和措施指导意见。其规划性地指出,在2030年以前,对木塔开展持续结构监测,广泛深入开展各项基础性研究,做好木塔信息全面留存,进一步完善倾斜严重部位现状加固措施,残损构件现状修缮,优化防灾预案。消除一定时期内木塔局部或整体塌风险,为达到远期目标(即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全面修缮)争取时间。在2056年以前,将根据研究理论基础,凝聚修缮理念共识,明确整体修缮思路,适当调正倾斜柱框,全面修缮残损构件,木塔结构整体上恢复相对较为健康状态,得以长期保存、传承。

文保价值

建筑结构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可以解析中原地区历史上建筑结构的演进过程,了解榫卯结构的具体构造,以及吸取中国古人有关减震抗灾的建筑智慧。

宗教价值,释迦塔乃是佛塔,其中中的佛教元素浓厚,对其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艺术价值,释迦塔内的塑像和壁画不仅有其宗教意义,还存在着艺术美学的研究价值。

除此之外的广大学科领域,纷繁而多元,也凝聚960余年的各类信息,已认识的与未认识的,原则上都有保存和研究的合理性,目前人们所见到的释迦塔正是全部价值与信息的载体。文物的价值认知随时代而变迁。今天认识不到的价值及其载体,几十年后很有可能变为通识。

开发项目

公元2023年02月08日,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民政府经研究决定,规划总面积1000亩,总投资21亿元来开展应县木塔旅游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开发范围为西至迎宾路、东至瑞东北路、北至左沙路、南至旧北街(塔前街东沿线),分为三大板块:

一是以木塔至净土寺为轴线的旅游及文旅产品开发板块。规划面积600亩,位于总规划布局的中区,西至迎宾路,东至瑞东北路,北至烈士塔及城墙,南到木塔至净土寺中轴线往南100米;主要内容包括:1.木塔景点的提升,佛牙瞻礼厅,辽朝文化、古建文化、佛教文化博物馆;2.萧皇后行宫及萧太后礼佛表演展示;3.净土寺佛教文化设施完善配套;4.木塔至净土寺中轴线旅游观光点建设,有高台庙、辽代大戏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演示陈列馆、应县民俗文化展示体验馆、解放应县的红色纪念馆、明清县衙、古代帝王、皇后、宰相府或家庙聂氏宗祠;5.印象木塔情景剧展演。

二是以名优特产品为主的商贸区板块。规划占地面积260亩,位于总规划布局的南端至旧北街(塔前街东沿线),打造华北地区特色商业贸易集散地,主要内容包括食品一条街、商贸城、商住别墅及拆迁户安置回迁住房等。

三是以休闲、康养、理疗为主的康养社区板块。规划占地面积140亩,位于总规划布局的北区,南至烈士塔,西至迎宾园,东至瑞东北路,北至左沙路;主要内容包括具备养老、康复理疗、休闲健身等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相关文化

相关作品

有关释迦塔的诗词文赋中,有金朝诗人元好问诗一首《应州宝宫寺大殿》,原文如下

《应州宝宫寺大殿》【金】元好问

飘渺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七重宝树围金界,十色雯华拥画梁。

竭国想从辽盛日,阅人真是鲁灵光。请看孔释谁消长,林庙而今草又荒。

有明代诗人乔宇的诗一首《题应县木塔》,原文如下,

《题应县木塔》【明】乔宇

矗矗栏杆面面迎,盘空万木费支撑。山川一览云中胜,烽火遥连塞上兵。

岁纪辽金留往迹,郡经秦汉有威名。云梯踏遍穹窿顶,蜂蚁属纷纷下界行。

有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一首《应州》,原文如下,

《应州》【清】顾炎武

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法象三千界,华戌五百年。

空幡摇夜月,孤馨落秋烟。顿觉诸缘减,临风独洒然。

有现代学者赵朴初的一首《题应县木塔并志辽藏残经》,原文如下,

《题应县木塔并志辽藏残经》【现代】赵朴初

塔开多宝现神通,木德参天未有终。

辽藏千年哀灭尽,不期鳞爪示全龙。

故事传说

关于释迦塔的故事传说则较为繁多,经今人整理,则至少有22种。这里选取四则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传说。

三颗灵珠的故事

传说,释迦塔凭借其雄伟风貌而受天下游人喜爱,甚至玉皇大帝都被其深深触动了。为了保护这座建筑,使木塔永世长存,玉皇大帝于是派火龙神送来了通火珠,又派龙王爷送来了避水珠。最后又给应县木塔送上了避尘珠,这三颗宝珠分别安放在释迦牟尼佛像最高贵的部位,从此,塔内一片珠光宝气,木塔自此可以自行避水、防火、净尘。

鲁班和其妹妹比试的故事

传说,鲁班的妹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绣女,有一天,鲁班的妹妹向鲁班提出要比试手艺的想法,她说:“我能在一晚上做出十二双绣花鞋,若是哥哥你能在一晚上的时间内建出一座十二层高塔,那么就算你赢。”鲁班答应了下来,结果果然在一晚上的时间里造出了一座十二层的高塔。没成想把土地爷压得喘不过气来,鲁班便把塔截成两半,将上六层扔到内蒙古自治区去了,又因为用力过猛,让下边六层出现了歪斜。下边六层便是后来的释迦塔。

释迦塔夜里发光的故事

传说,应县木塔夜间有放光现象。古代有过,近代也有过。清代中期,还因为塔内放光而挂了匾,名曰:慈光远照;清代晚期,也因为塔内放光挂了匾,名曰:奎光普照。关于发光现象的成因,有人认为,木塔发光是木塔大修理之后的收到上天感应的现象。又有人认为,清代晚期,六祖慧能在塔内佛前念经。三天后佛祖托梦给他,说应该给予虔诚的应州人民福报,便在塔内放了一颗夜明珠,每当夜明珠发亮之时,便是福报显现之日。所以每当木塔修理完毕,佛祖感受到了人民的虔诚,佛塔就会放光。

佛祖教训坏人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释迦塔迎来又一次的大修,参与修缮工作的工人中有一位工人发现佛像肚中居然有宝物,便把宝物据为己有,没成想在回家过程中,浑身突然疼痛难忍,双目失明,家里用于做饭的柴火怎么也烧不着。请了不少良医都无济于事,后来来了一个方士,说他一定是做了亏心事才遭了报应。于是,这个工人只好把宝物归还回去。待宝物归还后,全身的疼痛便消除了,与此同时家里用于做饭的火也点着了。但是眼睛最终也只是复明一只。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黑神话:悟空》上线,游戏中,应县木塔的细节和景象被高度还原。随着游戏持续火爆,取景地也迎来一轮打卡热潮。据了解,截至8月应县木塔景区共接待14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78%。

参考资料

峻极神工,永镇金城.国家文物局.2023-05-2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26

山西省文物局门户网站.山西省文物局.2023-05-26

建筑奇迹应县木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区官网.2023-05-28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秘藏珍贵文物的发现、转移与回归.应县人民政府.2023-05-27

山西应县木塔为何近千年不倒?内部结构可抗震.凤凰网佛教.2023-05-27

全省A级旅游景区信息汇总.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5-26

《文物》.《文物》杂志官网.2023-05-27

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带你探究其中的奥秘.澎湃新闻.2023-05-28

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新华网.2023-05-28

960岁的应县木塔如何保护.澎湃.2023-05-28

应县木塔旅游景区综合开发项目 .朔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5-29

释迦塔.中共朔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朔州市监察委员会 .2023-06-17

诵读|跟着乔宇游应县木塔.澎湃.2023-05-28

..2023-06-17

全球圈粉!“悟空”IP引爆打卡热潮 周边产品上线“秒空”.新重庆客户端-今日头条.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