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归舟图
《风雨归舟图》是明代画家戴进所作的山水画。纵143厘米、横81.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画表现了风雨骤然而至,行人与舟船冒雨前行的场面。
画作以自然中的风雨云雾为创作主题,构图动势强烈,笔墨奔放纵恣。运用了“水晕墨章”的技法,以阔笔淡墨,快速斜扫出风雨、竹、树、苇叶、蓑衣等迎风而动、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生动地表现了“风雨归舟”之意。
戴进的《风雨归舟图》影响了后来的明代宫廷画家,成为他们创作这类风雨山水图的典范。随着描绘这一主题的画家越来越多,“风雨归舟图”几乎成为一类书画作品的共名,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者介绍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杭州市(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做过制作金银首饰的工匠,后改学画。他擅长人物画、山水画。山水画师法马远、夏圭,被称为浙派开创者。
创作背景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开杀戒,许多功臣和文人惨遭杀害。。特别是文人表率的方孝孺,被史无前例地灭了十族。因此,虽然明初文人中擅书画者不少,如王绂、夏昶等,但宁可不画,也不多事。中正平和成了画家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也成了他们创作的指导思想。所以,明朝前期的绘画题材主要是花鸟、兽畜、山水以及奉旨而作的宫廷人物。
画作内容
《风雨归舟图》描绘了暴雨降临的瞬间,风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颠簸摆荡,行人迎风而行的情景。
远景中,高耸的山峰和峰脚的河流,被倾泻下来的雨幕遮掩,雨幕被大风斜斜地翻卷起来,雨幕背后光线充足,光透过层层的雨丝散发过来,可以清楚地看到山峰以及其上劲挺的树,隐约可见山脚的茅屋庭院,以及几乎要匍匐在地的竹林。
中景的草桥上有三个小心翼翼回家的人,一位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上扛着工具;另两人共打一把伞,狂风从画面左侧吹来,使他们看上去小心翼翼,步步留心;水中的芦苇和右桥头的树枝,都有力地向右侧翻动,仿佛随时都会被大风刮走;左桥头瘦硬的枯树虽然看不出受风力影响,但向右倾斜的姿态也顺应了风势。
近景中,湖岸上是一丛枝叶繁茂的大树,枝叶飘动;河面上有一艘小篷船,船家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站在船尾撑船,船头是一大一小两位乘客,大人双手用力撑着一把伞,小孩蹲在旁边,像是在瑟瑟发抖,神情生动。
艺术特色
构图
在布局上,作者采用中轴线构图,将高山置于画面右边。近景处,树木、山崖、归舟相互依照;中景处,芦苇、枯树、溪桥、村舍、竹林、远山错综而不杂乱;远景处,高山重叠,远山迷蒙,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画中虽然表现的是雨景,但景物自近而远,层次清楚明晰,将雨中人的急归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近处的岩石和归舟,一静一动,对比鲜明,使构图统一中有了变化,更加突出风雨归舟的主题。横跨两岸的溪桥使得左轻右重的景物连成一个整体。
设色
画中作者运用浅设色,所画斜风骤雨、树枝弯曲、逆舟雨伞,充分地表现出狂风暴雨的运动感。作者对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应用自如,雨暴风狂的气象于指腕间飒然而起,充分显示了画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观察自然的可贵精神。
笔法
《风雨归舟图》运用淋漓的水墨和以虚带实的手法,树石用笔刚劲犀利,气势雄壮,以大斧劈带水墨破刷出的山石,生动地表现出瘦硬多棱角的特征,强烈地显示了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并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出雨中山川的神奇境界和耸拔气象。近岸树木作者用了夹叶法和点叶法,芦苇和竹林用了撇笔介卞点,一笔一画,笔笔到位,刻画出狂风中摇曳的形象。
题材影响
“风雨归舟图”题材始于宋代,历史上许多画家都画过这个主题。历代画家之所以喜欢画“风雨归舟图”,大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雨”早已超越一种自然现象的含义,成为社会复杂环境和作者心境优劣的代表;而“归舟”,则暗示了一种归属感,风雨归舟,仿佛尘埃落定,如同一个历经沧桑坎坷的人终于得到安宁,同时也可代表一种美好的祈愿和感叹。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戴进《风雨归舟图》是历代风雨图典范.百家号.2023-05-26
故宫600年鉴赏⑯.今日头条.2023-05-26
「央视画廊」传世墨迹——浙派鼻祖戴进山水.今日头条.2023-05-28
傅抱石风雨归舟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