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游记
《后西游记》为白话长篇神魔小说,是《西游记》续书,创作于明末清初(清康熙四十五年之前),不题撰人,题“天花才子评点”。该书故事情节与人物和《西游记》紧密联系,有较多相似之处。关于《后西游记》的创作者存在争议,现今主要有“吴承恩说”、“徐震说”、“梅子和说”和无名氏这四种说法。
《后西游记》共四十回,章节框架布局与《西游记》类似,讲述了唐三藏师徒的接班人唐半偈、孙小圣、猪一戒和沙致和前往西天取真解的故事。新的师徒四人历经一番磨难,抵御了一番诱惑,终于将真解取回东土。小说借四人经历磨难西行求解,讽刺佛家、儒家唯利是图、腐朽僵化的社会现实,劝诫世人自我修行进而获得自度。《后西游记》充满哲理韵味,以妖魔形象暗喻某种现实,运用故事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揭示人类自我救赎的深刻含义。在中国国内,《后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是被忽略的,但影响了一些海外学者。《后西游记》在日本宝历年间传入日本,此后有人翻译了不同版本的《后西游记》,也有学者为其写了评注。美国学者还以《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发表了相应的论文。
成书背景
创作背景
在明末清初,社会流行为广为流传的书籍续写,因其写作比较简单,故慢慢流行起来了。有的续写前传,有的续写后记,有的续写则与原版本毫无关系,而《后西游记》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时的社会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政治复杂,当官者往往凭借权势和关系而非真才实学,而有才无权无势者却才华难以施展,没有发挥的空间,人民群众在封建礼制的统治下生活艰难。因为《西游记》的流行与影响,作者借续写《后西游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为了吸引观众的阅读兴趣,作者选择将原著英雄的后代作为全书的主人翁,让后代们延续祖辈的事业,完成新的任务,生生不息。
作者争议
《后西游记》的作者存在争议,现今主要有四种说法。
第一,是“吴承恩说”。这种说法来自于清代吴玉搢《山阳志遗》。在该书第四卷中提到“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吴承恩,号射阳山人,存有《射阳先生存稿》。但在小说中并没有看到《西游记》中的各种惯有方言,由此可推断吴承恩不是《后西游记》的作者。
第二,是“徐震说”。《后西游记》一书中并没有写撰写人,署了“天花才子评点”。因此,戴不凡曾在《小说见闻录》中认为天花藏主人、天花主人、天花才子是同一人,认定这个人就是嘉兴市徐震。然而,林辰根据《云仙笑》和《合刻七才子书》的写作风格,认为“天花主人和天花才子不是一人”“也不是天花藏主人”。因此,“徐震说”也被否定了。
第三,是“梅子和说”。清代袁文典所著的《明滇南诗略》卷二《兰茂传》中就直接提到《后西游记》是梅子和所著。但是,由于缺少相关材料,并不能直接判断其出自梅子和之手。
最后,是“无名氏说”。近今学术界都认为《后西游记》不详,没有相关直接证据表明其作者。关于作者有争论颇多,但根据刘廷玑刊在康熙五十四年的《在园杂志》中的记载,能够推断出作者是明末清初人。结合前三种说法和《后西游记》中出现的俗语,推测作者是吴语区域的人。
出版历史
该书创作于明末清初,存有不同版本,从康熙本到1931年就有二十多种版本。
清代初期的刻本全称为《新携批评绣像后西游记》。题“天花才子批点”。封面携“绣像传奇后西游记”“本衙藏板”。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无格,四周单边。有图二十页四十幅。有无名氏序,凡五百一十四字。
乾隆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是“金阊世业堂”本,刊行于1793年,原订16册。全称《重携绣像后西游记》,右旁署“天花才子评点”,左下端刊“金阊世业堂梓行”。正文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四字,鱼尾口,无格,四周单边。有图十六页,十六幅,正面先后为李纯、唐半偶、韩愈、孙小圣、猪一戒、沙致和、阎王爷、通臂仙、悟真祖师、龙王、造化小儿、文明大王、玉面狐狸、魁星、不老婆婆、窦报和尚肖像。另一个版本是小型本,黄纸封面书题中间为绣像西游后传,右上方为圣叹评点,左下方为会元堂藏板。但卷内书题则作新镌批评后西游记,共四十回,原订八册。这个本子有十六叶图,都是前半叶图,后半叶赞。图像每叶中间的下面夹缝,又有考文堂藏板五字。书前面有后西游叙一序,无作序者署名。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贵文堂重刊大字本,图二十页,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旁加评,有无名氏长序。
20世纪,则有不同出版社出版了排印本。
内容情节
《后西游记》共四十回,是《西游记》的续写,以《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后有经无解,而后李纯命大颠和尚重赴西天求取真解为背景,讲述了唐三藏师徒取经归来后的故事。
唐僧取经回来二百年后,因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喜欢神仙佛教,百姓也受影响信仰佛教。当时的很多僧人变成了贪婪自私之人,借机愚弄百姓,搜刮钱财。唐僧师徒对此非常愤怒,便上禀大日如来。如来说是当初取经并没有取走真解,导致经书的内容以讹传讹,渐渐失真,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就要想当初一样去天竺取真解。如来便让唐僧及孙悟空前往东土物色人选,最终大颠成为取经之人,号半偈,被授以法器,《定心真言》及紧咒。
西行路上,大颠和尚收的第一个徒弟是孙小圣。孙小圣是花果山的又一天生石猴,出身与经历都和孙悟空非常相似。孙小圣立志求道,四处迅游,游遍了四大洲后见识了旁门左道的虚假,于是返回花果山,最终与唐半偈西行取经。接着,唐半偈又收了猪八戒之子猪守拙、沙和尚之徒小沙弥为徒。他为孙小圣、猪守拙分别取法号为小行者、猪一戒。师徒四人最终成行,赶赴灵山求真解。
取经路上,他们一路降妖伏魔,战胜了解脱山上的占山大王、鬼国的大力王、玉架山的文明大王、十恶山的十恶大王、九尾山的九尾狐、阴阳二气山的阴阳大王、皮囊山的三户大王、大剥山的不老婆婆和魔妖等,来到中分寺。在莲花村遇到了专与东土人士作对的其极和尚,对方想用咒语将半偈师徒四人困住,以此阻止他们取真解。所幸在中分寺时,师徒四人已得到解毒咒语,他们最终战胜了其极和尚,继续西行。紧接着,他们又过了云波山,经历了地、水、风、火之险,最终取得真解。
当他们回到东土时李纯已经死了,李恒即位,半偈开启经书,登坛讲解。功德圆满之后,三藏法师从天而降,将半偈师徒一起带去西天成佛。半偈师徒成佛之后,东土又开始有一些不肖僧人败坏佛法,他们离真经越来越远。最终,受到世尊的惩罚,东土沉沦,俱归极乐世界。
人物角色
唐半偈
唐僧新选出的取“真解”之人。唐半褐原是一普通的僧人,由于沉着冷静、清心寡欲、尽心修行而被唐三藏看重,自此开启了西天求解之路。他心性坚毅、善辨是非,与唐三藏曾经的懦弱无能形成鲜明对比。论出身他比不上唐三藏乃如来佛祖座前大弟子金蝉子转世,遇难时总有佛祖菩萨庇佑。
在求解过程中,唐半偈往往依靠自己的道德修养抵御妖魔。如在第十四回中被缺陷大王所擒拿,唐半褐将身正一正、盘膝坐下。“妖魔本意要吃他,见他元神聚而不散,难以动手”只能放弃。
孙履真
唐半褐的大徒弟,出自于花果山,与孙悟空的经历非常相似。在前往西天求取真解的过程中,面对困难,孙小圣主动探询妖怪的来历,从而自己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不像孙悟空总是遇到困难向其他神佛求助。即便是向他人求助,孙履真也并非漫无目标。在第十三回,猪一戒认为“会钻地地妖怪本事有限,不过是狐兔之类”。孙履真在肯定猪一戒的话有道理的前提下深入思考,根据五行相克原理得出“纵非狐兔‚定是木妖”的结论,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关键,顺利斩杀妖魔。
在整个西天取解的过程中,师徒四人总共遇到了22次困难,孙履真解决了其中16次困难。比起孙悟空,孙履真少了急躁,多了些稳重,少了些冲动,多了些智慧,是一聪慧、自由、独立的人物形象。
猪一戒
猪八戒当年在高老庄所生之子,后加入取解团队。猪一戒的性格与其父亲基本一致,他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好吃懒做、贪图女色。
“身心性命都专注在吃上”,碰见温柔村的美人“把持不定”、“只管涎着脸看那穿绿的侍儿”。第二十回中,他因为贪图几个馒头为取解团队带来了兵戈之祸,自己也被前世冤家所缠不得脱身。第二十五回中,他见到了察妖所化美女,见对方“说话娇滴滴似柳内莺声”,就不能把持自己。
相比《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猪一戒更踏实,做事时虽有怨言但依旧坚持完成,战斗时也毫不退缩。
沙致和
沙僧当年收的徒弟,承袭了其师父沙僧的众多基因,人如其名,沉默是金、勤干是实、发话为和。
由于作品篇幅有限,沙致和的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并不突出。
主题思想
对佛教释徒的揭发
在小说中,佛教已不是济世度人的信仰,而是沦为某些僧人敛财谋权的工具。作者通描绘佛家弟子利用当时人民对佛教的喜爱收刮信徒的钱财、长臂仙告诉小行者有人虽满嘴仁义但实则贪婪、以及泫歌村的教书先生在孙小行者使出神通前后对唐半偈的态度的转变等场景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讽刺,揭发部分僧人的丑恶与罪责。在《后西游记》中,作者并非全盘批判佛教,而是揭发“释之差”,批判与讽刺佛教经典释徒,对真正的禅宗大师并无微词。
对现实的讽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思想逐渐多元化,贪权、贪财的人性逐渐暴露。作者借文明大王与宫娥的对话展露有身份有地位之人毫无真才实学,而饱读诗书没有背景的人却没有出头之日的社会黑暗。与此同时,作者还塑造了不穿鞋子、衣服邋遢的第一文星魁星这样身份与形象有强烈反差的角色来讽刺当时文人名士表里不一,弄虚作假的社会现实,揭露人性的丑恶,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
艺术特色
神魔小说的审美性
《后西游记》沿用了《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叙事方式,展开大胆的想象。小说的审美氛围神秘,内容奇幻,形象怪诞。
《后西游记》通过空间转换制造神幻氛围,反衬地狱与天国空间的远。这一点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小行者的空间转换就充分体现。小行者以花果山为中心,向各地游历学习,突破了天地人不同空间的阻隔,由此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神秘感。小说打破了人和非人之间的界限,消除了生与死的界限,人可成仙成鬼,妖魔亦可成人成仙,生命的终点也不是死亡。这些奇幻的想象体现出《后西游记》独特的奇幻特点。
寓言小说的审美性
《后西游记》属于以寻找追求为主题的神魔小说,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具有哲理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后西游记》具有哲理性,借用故事说理教化世人。小说借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以解救世人的故事,体现修炼心性进而达到自我解脱的重要性。而小说的象征性体现在由点及面,借助某群体的特殊性反映整个群体的局部象征。
形象塑造具有现实感与人性
《后西游记》的四位主角性格更倾向于人性,作者加强了孙小圣的“人性”特点,更强调“以理服人”;唐半偈更具得道高僧的风范;猪一戒比猪八戒更加踏实,战斗时毫无畏惧;沙致和与原作的沙僧一致,踏实能干。但也因为人物的简单拟人,少了物化使得“魔障”等概念失去形象依托,使得小说中的说教意味更加明显。
此外,书中对于十恶大王、三尸大王等神魔人物的塑造更具现实感,有较为直接与强烈的讽刺现实的描述。如小行者在借“金母”归来时,猪一戒就说:“如今的世界,有了金银之气,哪里还有什么缺陷?”
作品影响
在中国国内,《后西游记》的文学价值一度被忽视,但却在海外取得较大影响。早在日本宝历年间,天花才子点评的《后西游记》就已传入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藏有天保五年(1834年)木村通明(1787—1856年)的《后西游记国字评》手写本,署“默老批评”。到了日本明治十五年(1882年),有着“东都八大家”称的松村操出版了译本《通俗后西游记》,并署春风居士译编、东京书肆兔屋诚版。书家尾上柴舟也曾在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翻译《后西游记》。
1990年,美国汉学家白保罗讨论了《后西游记》中的暴力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刘晓廉也在1992年发表相关博士论文《佛心的〈奥德赛〉:〈后西游记〉的讽喻》,对《西游记》与《后西游记》的文本性质做了区分。后西游记》的文学已被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学界接受,也由此可见《后西游记》文学价值。
作品评价
《后西游记》问世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与作者同时代的刘廷玑对《后西游记》进行了肯定,他在《在园杂志》中表示:“如《西游记》乃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后西游》虽不能比美于前,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续西游》则诚狗尾矣。”
董说《续西游补杂记》中盛赞“《后西游》潇洒飘逸,不老婆婆一段,借外丹点化,生动异常;然小行者,小八戒未免臼。”除此以外还点评了《后西游记》中的人物。这些评述均对后人研究《后西游记》提供了参考。
近现代以来,《后西游记》的影响更甚。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与《西游记》相似,但在叙事手法等方面有所欠缺。直言“其谓儒释本一,亦同《西游》,而行文造事并逊”。
冥飞在《古今小说评林》中称赞了《后西游记》的讽世特色,甚至认为作品超过《西游记》:“《西游》借唐三藏取经,写出许多胡说;《后西游》乃捏造出大颠求真解解真经,又写出许多胡说,皆可以喷饭之作也。但《西游》之文,讽刺世人处尚少,《后西游》则处处有讽刺世人之词句,其写解脱大王、十恶大王、造化小儿、文明天王、不老婆婆等等,无非骂世而已。于此可见作者之一肚皮不合时宜也。”
学者刘晓廉曾称:“《后西游记》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寓言小说之一,它的重大意义一直被原作《西游记》的巨大成功所遮掩。自问世三百多年来,批评家从来没有看重它,只是于成见,把它当作二三流作家的劣质仿制品。《后西游记》在象征文学上成功地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而重大的故事,在文字表达上也体现了饶有兴趣和美味十足的艺术水平。”
然而,陆绍明在《月月小说发刊词》中全盘否定了《后西游记》的文学价值,表示:“邱氏著《西游记》,而后人又著《后西游记》……画虎类狗,刻鹄成鹜,不足观也。”鲁迅也认为《后西游记》的思想意趣“亦同《西游》,而行文故事并逊。”